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2年04月10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開解《寶積經》卷第二十〈不動如來會第六之二〉。

經典:「舍利弗。譬如預流果人。決定當得聲聞菩提終不墮惡趣。是諸菩薩亦復如是。或從此世及以他世。命終之後受生彼剎。彼皆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一佛剎至一佛剎。於諸佛所。常不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生在娑婆世界常離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會這樣呢?正如《地藏經》所說的,「凡夫起心動念,皆是業,皆是罪。」因為人的習性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會考慮別人,所以凡夫一起念頭就離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要我們能夠生在不動如來的佛土,一定、絶對、肯定會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一佛剎至一佛剎。於諸佛所。常不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算他會暫時離開,但是不會遠離,關係還是存在,我們常常都會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不動如來篇特別一直強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代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有三個不翻,其中一個是因為裡面有很多的涵義,所以不翻譯成為漢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只是一個名詞,而是涵蓋所有菩薩乘到佛乘證果所需要的一切條件。什麼條件呢?沒有一點自己的自私想法,一切的智慧都不是為了謀取自己安樂,都是為了眾生。在不動如來篇特別強調這句話,你要成為菩薩、成為法身菩薩,除了要修到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之外,還要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單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講一句話、做一個動作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不要說起念頭了。自我的觀念已經不會刻意存在,什麼事情都以利益眾生為主。

舉個簡單例子,寶吉祥佛寺裡面那一條金色鯉魚,我事先並不知道。當時我人在日本,白天時不是做夢,突然間我透過天眼看到金色鯉魚在我前面出現,而且很清楚吿訴我牠在哪裡。這不是我在做夢,我馬上打電話到臺灣,要安置、幫助這條金色鯉魚。假如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眾生不會告訴你,因為你沒有想法也沒有能力幫助牠。你們整天求自己,眾生不會理你的。眾生不理你,你也沒辦法累積功德。整天求「迴向給我的冤親債主。」幹嘛呢?讓你過好日子嗎?「迴向給我的癌症。」要幹嘛?讓你不要死嗎?這都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譬如法會前分享的三個弟子(請參閱度眾事蹟第1129篇),他們有很多關於佛寺的事情都沒有講出來,像有一次工地差一點就塌了,他們瞞著我不講,突然間我問才講出來。林姓弟子剛才為什麼不講這件事情呢?因為被我捉到的問題多到他們都忘了。整個工作小組聯合瞞著我,那一天開會,我突然一問,他們才講出來。還好那一天佛菩薩保佑,工地淹水時沒有工人在裡面,如果有的話,那一天就出事了。為什麼呢?因為監工偷懶。本來挖了土之後,就要用鋼板將土保護好,這樣就算下雨,土也不會塌。他們全部都不講,但我還是會知道。為什麼會知道呢?不是佛菩薩讓我比他們厲害,而是我修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心念念都擔心眾生有事。但他們不擔心,因為覺得死了都是別人家的,跟他們家裡無關。

這事發生也是好,從剛開始我就要求要有監工,我們有特別聘請一位專業的監工,24小時住在那裡看管。所以說你們捐錢真的是最簡單的事。什麼資格才能擔任監工簽字呢?(林姓弟子答︰監工需有工地安全主任執照,還要有品管工程師證照,才能夠做合格的監造工作。)我並不是不相信營造廠,這家營造廠很好,他的報價以現在的物料來看,不會賺到錢。但是因為工人多,免不了有疏忽。佛經有講,假如偷工減料的,死了會下地獄。我不想害任何一個人下地獄,所以一定要監督。很多人說 仁波切很嚴格,我不是很嚴格,而是我知道因果,我不想製造任何一個因緣會讓任何眾生下地獄。

偷工減料是很簡單的事,不是說偷了料一定會賺到錢,也不是他少做可以多些錢,而是人的惰性。所以為了不要讓眾生有機會下地獄,就要請個監工在那邊,結果連這個監工也偷懶,挖了地也不作防護。包括我的弟子、建築師,一大堆人全部瞞著我。這個是常識,為什麼不去做呢?因為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 仁波切保佑,不會有事的。」你們都是這種心態,「我不會有事的,隨便修就好,仁波切保佑我。仁波切幫我去阿彌陀佛那邊。」要有條件我才能幫你,沒有條件我怎麼幫你呢?

講到這一段很重要,你們一直為自己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遠跟你們沒關係,這樣你們所修的一切就沒有功德。為什麼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梁武帝做得比我還要多,他蓋了很多佛寺,規定所有出家人要吃素,還翻譯了很多的佛經,他的福報夠大了吧?但為什麼達摩祖師說他沒有功德?因為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怎麼唸都沒有功德。有功德才能轉動累世的惡業、才能解脫生死、才能幫助眾生、才能成菩薩成佛。

很多人說寶吉祥道場的仁波切很嚴格。沒有辦法,這是佛經教的,我也希望我不要這麼兇,大家過愉快的日子多好呢?我絕對有能力哄你們。我年輕的時候是做業務,可以哄得你們很開心,但是這個不是佛法,是世間法。假如我要教你們世間法,乾脆我好好做生意就好,何必這麼辛苦呢?很多人誤會、誤解,包含你們這些所謂皈依弟子在內都是,只要 仁波切沒做到你們要的欲望,就覺得 仁波切不好。

你們看看我一直開示《寶積經》,有沒有講不動如來會讓你們發財?沒有。後面有交代,你這一生能夠聽到不動如來的佛經,表示你過去有見聞,有見過、聽聞過不動如來的佛號。這個不是求得回來的。所以那些打死還不肯皈依的,又浪費你這一生了。為什麼不肯皈依呢?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為什麼要皈依你呢?其實我只是代表諸佛菩薩接受你們皈依,我才不需要你們,要你們幹嘛?煩死了。

為什麼蓋佛寺時,很多事情我都可以解決,並不是我很厲害,而是因為有了功德福報,而且做這件事情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事情就會順。就算有困難、有障礙,很自然也會轉變。本來很多年前我就可以蓋佛寺,但是我這個人的個性不希望太累。累在哪裡呢?不是蓋佛寺太累,也不是找錢太累,而是要安排我死之後,能不能讓這座佛寺生存下去太累!人的心隨時在變,不管之前寫得多好、講得多好都會變。但蓋佛寺讓我的法脈可以延續下去,讓直貢噶舉在家仁波切裡面特別有個法脈出現,現在整個直貢噶舉沒有在家仁波切的法脈出現,也沒有這麼大規模的佛寺。

法王也沒有跟我說要蓋多大多小,也沒有說要不要加閉關中心,全部都是我自己的設計和想法。法王從頭到尾只是聽,我除了向 法王請示一些關於西藏我不懂的規矩,其他幾乎都是我自己的想法。這是怎麼來的呢?不是我學過,我不像這些弟子,他們一位是總經理、一位是建築師。為什麼很多事情我會看得到、知道呢?因為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座佛寺蓋好之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修行。所以我再講一遍,以後那邊不是觀光勝地,每天最多容許100人去參拜。

《寶積經》裡面講,今天你能夠聽到不動如來篇,表示過去世聽聞過,你這一生才能聽到。如果我有修,但你過去世沒有聽過,怎麼能夠跟我接近呢?我也不喜歡應酬。應酬信眾和功德主,每天約好去哪裡吃飯。但我不喜歡應酬,所以為什麼要開餐廳?因為我不應酬,只好吃自己,而叫我每天煮飯我也不會煮。因為在我小時候,外婆親口吩咐我媽︰「這個孫子不能給他進廚房學煮飯。」所以我的傳統就是這樣來的。

今天修行要找到方法,不要用你的方法來學、也不要用你的常識、你的學問來修、更不要用你的人生經驗法來修,這些全部都跟修行沒有關係。假如要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藏經》的所有經典講完都還解釋不清,十分廣大深奧,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夠講得清清楚楚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身為凡夫勉為其難只能告訴你:就是勝義菩提心。但是有沒有解釋得很清楚呢?沒有。它的作用在哪裡?佛也沒有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成佛的境界。既然大家都不清楚,我們怎麼知道它有沒有用?如果沒有用的話,佛不會一直重複講。從一開始不動如來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出現很多次,表示是很重要的東西。既然這麼重要,我們一定要知道怎麼去面對、接受,不能再用你的心去解釋。

在不動如來篇,釋迦牟尼佛有教我們,每天所修的功德要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迴向給你的媳婦、冤親債主;迴向讓老婆身體好、迴向給你的官司……都沒有講這些,而是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沒有用,佛不會講。一定有用,至於什麼時候產生作用?就看你的功德出現了沒。我有一些功德出現了,當然佛法的事業就順了。

再一次提醒你們:不能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每天修完後,除了法本所寫的迴向文之外,還要加一句︰「這一座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靜坐一下。靜坐不是打坐、入定,所謂的靜坐是將所有的念頭稍微調整,讓它不要起來。想一下今天所修的功德,包括做大禮拜、捻一根香,都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講出來也可以,心裡面想也可以。當你講完想完之後,稍微定下來。這個時間多久不重要,只要你下一個念頭起來就出定。每次都要這樣做。做功課之前也不要趕時間,若沒時間也不要來學佛。如果覺得沒有時間要用趕的,劈里啪啦的唸,做完今天的功課,沒有用。

做任何功課之前自己要坐下來,心要靜一下。就像做任何運動之前要喛身;拜佛也好、唸佛也好、唸任何東西都行,一定要先做這個動作。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太複雜,所以如果不讓自己稍微靜下來再開始做功課的話,唸到第二句、第三句,心就不曉得飛到哪裡去,沒有用的。假如時間不夠,要從次數少的開始唸,唸到自己的氣足、快、定,就可以加次數上去,不要貪多。已經傳你們法門了,聽不聽隨便你。

經典:「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所有一來向及一來果。乃至住阿羅漢向及羅漢果。與彼佛剎所生菩薩摩訶薩等無有異。」

一來向及一來果,意思是只來一次,不會有第二生。意思是只要你一去那邊,一直到證阿羅漢果、大菩薩、甚至於證到佛果。

乃至住阿羅漢向及羅漢果。有些人生前是修小乘的,他也發願到不動如來那邊,一樣可以。與彼佛剎所生菩薩摩訶薩也是這樣子。

經典:「佛告舍利弗。汝勿作此言。何以故。於此佛剎。菩薩摩訶薩佛授記者。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

佛告訴舍利弗,你不要這樣講。為什麼呢?在這個佛剎裡面,大菩薩是受到佛授記的。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在前面有講,善男子善女人去那邊也得到佛授記,和這一生授記生去的大菩薩一樣沒有分別。

經典:「復次舍利弗。於此世界坐道場菩薩。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何以故。彼諸菩薩行如來行。」

佛特別提的,在那個世界坐道場的菩薩,就是在道場裡面傳授、宣說佛法的菩薩,跟生在那邊的菩薩是沒有分別的,為什麼呢?所有的菩薩都是修行如來一切行為。

經典:「不為天魔之所得便。於二乘地永斷相續。」

他的心裡面沒有魔想,也沒有魔的行為。於二乘地永斷相續。就是永遠斷了繼續修聲聞、緣覺二乘修行方式的機會。

經典:「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常能供養一切如來。乃至證得無上正覺。」

經典:「爾時阿難作如是念。我今應察長老須菩提辯才之力。作是念已白須菩提言。我等應觀不動如來及聲聞眾兼彼佛土。時須菩提告阿難言。汝欲見彼如來者。今應且觀上方。爾時阿難觀上方已。白須菩提言。我極觀上方皆空寂靜。須菩提言。彼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及彼佛土。亦復如是如見上方。」

這段就很有意思,突然間阿難尊者講到一位在家修行眾。他覺、感覺到長老須菩提辯才之力,當他起這個念頭時就對須菩提說:「我們應該觀不動如來及聲聞眾及彼佛土。」那時須菩提跟阿難講:「你若想見如來,應該看上面。」

爾時阿難觀上方已。白須菩提言。我極觀上方皆空寂靜。須菩提言。彼不動如來。諸聲聞眾及彼佛土。亦復如是如見上方。從這個對話我們可看到,雖然須菩提是長者,但修行果位是菩薩。他請阿難尊者看上面,阿難尊者也證到天眼通,所以用「我極觀」不是用肉眼觀,而是用天眼觀,看到上面皆空寂靜。

皆空寂靜是什麼意思?證明阿難尊者有證到空性,所以他才能觀空,觀到虛空是寂靜的。寂靜的定義就如我以前常舉的例子:在太空中若沒有星球的移動及衛星飛來飛去,你一個人在太空中的感覺就是完全一點聲音動作都沒有。雖然說在太空中有原子、分子、夸克在動,但我們是感覺不到的。

在虛空裡面的寂靜,沒有因緣不會產生任何物,意思是說在虛空中無論是聲音或現象都是有因緣才會產生,接著才會產生固體及聲音。但是阿難尊者所觀看到的就是寂靜,意思就是阿難尊者已經見到空性,因為一切法生心之動也,阿難尊者的心不動,法就不動。阿難尊者看到上面是寂靜的,可見他的修行也不簡單。

接著長者就說了,不動如來及聲聞眾及其佛土,也是如你看到的樣子,是空的、寂靜的。

經典:「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此世獲記菩薩。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世尊。我今不知以何為等。佛告舍利弗。以法界等故。得無有異。」

這幾句話已經講到很高的修行方向了,舍利弗所觀的不是我們凡夫想看到的現象,而是寂靜的現象。這個佛土能出現並不是佛故意讓我們看到,而是我們的心希望看到,因此佛應你的心而產生一個現象,是你希望看到的現象,若你看到空性,完全知道佛土也是空性。正如我們修觀音菩薩簡軌,一定先觀空,因為一切法皆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如果我們不先觀空,以俗人的念頭去想,這個想出來的念頭就是意識,而不是因緣產生的法。

因緣產生的法是自然、無漏的,不是做作的,但是我們用人腦去想任何事情都是有漏、做作的。由此可看出舍利弗雖然表面是修阿羅漢,但應該已經修到菩薩果位了,他親見空性。就等於我在2007年閉關時看到就是這種現象,是空的,但所謂「空」不是沒有,而是感覺到完全是寂靜的,無論是六道眾生或佛菩薩都是空性,都是緣生緣滅。

若能證到空性,才能體會法性,才能真正見到自己的本性,才能真真正正了解何為佛性。要能證到空性,不是用言語去解釋,也不是用你的意識去體會,是當你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停止作用時,進入自己自然的法性,你就會體會到。要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停止作用,談何容易呢?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才在觀世音菩薩簡軌有這個觀空咒,希望透過這個咒語的力量,讓我們最少能體會什麼是空性。

因為觀空咒不只是觀宇宙的空性,也是觀自己內外是空的,就是肉體是假的,只是業報身、是因緣法,我們每天心裡面每秒鐘的幾百個幾千個念頭也是假的,也是因緣法。所以觀空是很清楚自己的業報身及思想都是假的,用假的一直做下去就不會有功德。當我們知道這是假的,觀想才能得力,才能跟本來在空性中的菩薩產生作用、才會相應,所謂有求必應。

如果你沒有證到空性、不了悟空性、不相信空性、怕空性,就不可能跟佛菩薩相應,就是有求不應。不要以為每天唸大悲咒就會相應,因為佛菩薩跟我們的行為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佛菩薩聞聲救苦,什麼苦?是自己很清楚了解輪迴苦海的苦,很清楚一切諸煩惱都是自做的苦,那菩薩就會來幫你。如果你所想的都是解決自我的欲望,菩薩不會來幫,因為你跟他的行為模式不一樣。

後面舍利弗跟佛所講的幾句話:此世獲記菩薩。與彼所生菩薩等無有異。世尊。我今不知以何為等。說自己不曉得此世獲得佛授記的菩薩與生去的菩薩,哪一個高哪一個低,這就是分別心。你們也一樣,認為法王比較大,仁波切比較小,就是分別心。有些人認為獲佛授記比較厲害,但佛講無論是生去的或是在那邊給佛授記的都一樣是菩薩摩訶薩,沒有分別。但是,舍利弗代表我們提出這個疑問,佛的回答很簡單:佛告舍利弗。以法界等故。得無有異。但要解釋你們絕對會頭痛。佛就告訴他在法界平等性智中沒分別,是你在分別。

在法界中所有菩薩的本質都無二無別,所有菩薩只要證到菩薩摩訶薩,他的功德都無二無別,只是願力有不一樣的程度,功德沒有分別。所以佛才講以法界等故,得無有異,這就表示說舍利弗也修到這個程度,兩句話就可以了,若是跟你們講要講多少句話呢?那就不知道了。

因此重點是佛告訴舍利弗,也告訴你們這些聰明人不要有分別心,不要認為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那個閉關幾十年。你們不是看他閉關多久,也不是看他轉世幾世,而是看他這一世做什麼事情比較重要,過去世只是個紀錄,不代表這一世一定能一模一樣的做出來,所以最重要是這一世所表現出來的。

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在不動如來的佛土從凡夫地一直修到大菩薩和發願往生去的菩薩,兩個果位一樣,沒分別。若我們人就會分別了,認為跟著不動如來修的應該修得比較厲害,因為佛授記他的。至於從其他地方跑來的,也不是不動如來的弟子,絕對差一點。但佛提醒我們兩者沒有差異,因為在法界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是你們的業力煩惱在分別,在法界一切都是平等。平等就是沒有生滅的,所有佛法都是一樣,沒有誰修得好誰修得不好。本質都一樣,清淨的本性、佛性都一樣,只是累世的業力讓我們產生不一樣的果位。

就好像這邊坐了500多個人,大家都一樣是人類的基因,為什麼每個人的樣子、講話的聲音、頭髮的粗細都不一樣,這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分別心而來。我們看佛菩薩像是用什麼方式來區別是觀音菩薩還是普賢菩薩呢?除了手印之外,就是拿的法器,因為所有佛像的相都一樣,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我們怎麼判斷?譬如釋迦牟尼佛打的手印跟阿彌陀佛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由此判斷,但是他們在法界中都是一樣的,無差別,只是願力不一樣。

因為願力不一樣,所以出現不同的法器及手印,但不代表釋迦牟尼佛比較大,因為他是地球的佛,而阿彌陀佛比較小,因為比較遠看不到,這都是我們人在分別。這一段事實上是舍利弗跟釋迦牟尼佛特別破我們末法時代學佛人的迷思。佛有講依法不依人,就是看他傳的法是不是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如果不是幫助我們解脫生死,管他什麼果位就是沒用。

目前信眾都是依人不依法,聽到這個下面就有人在想,那我就不依靠上師靠自己,但你還沒有學到之前就不依靠上師,你靠誰啊?你解脫生死的方法還沒學到,不依靠上師要靠誰?靠你自己?不可能的事,你起心動念,皆是業,皆是罪。佛所說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告訴我們聽佛法的定義。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不要有分別心,只要在不動佛那邊是菩薩果位的就無異,無論是佛所授記或非佛所授記的都無分別,這個很重要。譬如剛才他們提到櫻花樹,若是認為白蟻和昆蟲這麼小,殺了就殺了,那就是有分別心。很多人有白血病,就是殺很多昆蟲而來,我見過很多了。譬如做園藝的因為會噴殺蟲藥,絕對是殺很多昆蟲,都很容易得白血病,所謂的血癌。

本來人類的血一直在流動,為什麼突然間會變成癌呢?醫學上有何說法?(西醫弟子表示是細胞有變性、變化。)自己的細胞好端端的為什麼會變化呢?(答︰沒有理論能真正解釋得出來。)所以醫學是不是一定可以救命呢?這個不知道。

但若以佛法的因果論來推論,人身體裡面的東西會變,絕對跟自己的業報及福報有關;人會變老、得病也是跟自己有關,病會好不是因為看對醫生,以前曾經開示過,若有福報就算找到一個蒙古大夫都會醫好你的病,沒福報的就算找到大國手也醫不好。我們還沒有修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前,就是在自己的業力裡過日子。

你的業力無論是善惡業絕對會影響你,自己對善惡業的分別心是很細微的,我們一般人通常是根據法律及所謂的倫理風俗來判斷善與惡,因此佛曾講過,某些地方所講的風俗不一定是對的,可能會有因果。人家所講的對的事不一定是對的,講不對的事也不一定是不對的,我們要從業力去看。所以學佛人對事情的判斷、分析,絕對不是從利益得失去看,而是從業力果報去看。若是了解了,自然做事就會很謹慎,不會犯、也不會作任何善惡業。

若是皈依弟子,上師絕對有機會提醒你;若是沒皈依就不會提醒,因為沒緣。等於今天有個學生沒有在學校註冊,老師鐵定不教,因為沒有繳錢。但是,佛教上師與弟子的關係不在於錢,而是你有沒有想學佛。若是有的話,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就建立了。建立了之後,上師的願力是一直幫助眾生解脫生死離開苦海,所以在有生之年,只要他還活著,就會不斷提醒你什麼事要謹慎,什麼事能做而什麼事不能做。

若是沒有皈依,並不是上師有分別心,而是沒因緣,如英文所講的沒有connection(交集)。你會說你每個星期日都來聽我講佛法,但你沒有經過皈依的儀軌,就還不是皈依。你不是皈依我,而是皈依佛法僧,這個儀軌一定要經過,你若認為自己來學佛就是皈依,那就是錯。除非五百里之內沒有成就者、沒有守戒的僧眾,那你就可以對著佛像皈依;但方圓五百里之內有,你就要皈依。這是佛經講的,不是我講的。所以不要找理由說要自己回家自修,若沒上師教你,你會修出來?修到頭都變禿了,也不會修出來!

« 上一篇 返回法會開示 下一篇 »

更新日期:2022 年 4 月 26 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