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2年09月11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在臺北寶吉祥佛法中心燃燈供佛後升法座,開示岡波巴大師的教導並修持《阿彌陀佛靜坐法》。
這個禮拜稍微講一下岡波巴大師開示的法本,挑幾個你們比較聽得懂的,因為有些很深奧的講了對你們也沒用。
岡波巴大師開示「上師與弟子」:「對於一位具法眼、有證悟、身心之中已經真正的生起了佛法體驗的上師,如果弟子能夠以信賴與恭敬之情,對他如法的承事依止,那麼,證悟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法眼不是指神通能看到什麼或是幫你解決些問題,而是指這位上師已對佛法和世間一切現象了然、證悟,他能告訴你怎麼透過佛法方面修改自己。如果弟子能夠以信賴與恭敬的情懷及思想,對上師如法(如佛所教的方法)的承事依止,證悟指日可待。
有幾個做到?沒有幾個。好像昨天我讓兩個弟子不准再供養,我跟錢沒仇,因為現在興建佛寺還需要很多錢,但正如這段講的,弟子要對上師如法的承事、依止、恭敬、信賴。這兩個弟子沒做到,所以不讓他們供養。他們什麼地方沒做到?他們求的事我不答應,馬上就忘了要供養。你們的解釋是:很緊張、很緊張。為什麼每個月拿薪水時你不會緊張呢?要供養上師時就馬上會緊張呢?因為你不恭敬,以為跪下來求,上師就要答應。上師不答應,自己應該要做的儀軌、應該恭敬供養的事就全部忘掉,起身就走。不是上師小氣,而是你不如法、不恭敬上師,我乾脆不欠你。
昨天有位皈依18年的弟子,他母親7年前自己退皈依,這個弟子也不准供養7年了,他竟然都沒來求!他母親過世他才來求超度,叫我怎麼超度呢?他母親輕視三寶,《地藏經》說輕視三寶要下地獄;而他則是不供養就沒福報。我這7年都在,尤其這兩年沒出國,我每週六、日都出現,他就不來求,有事情需要上師時才來求,不要這麼現實好嗎?
不要說上師和弟子,即使是朋友關係,沒事不聯絡,突然有事打電話借50萬,你看他借不借?連5千塊都不會借給你。哪有這麼現實的人?所以我看到這段真的是心灰意冷,你們完全沒做到弟子該有的樣子。
像最近 法王去歐洲,他一直說自己一個人可以去,但我一直擔心,就說:「法王,我一定要派一個弟子陪您到歐洲,到歐洲後我弟子再回來。」還好有派弟子去,法王在機場VIP室中把包包放著,起身四處走走,忘了包包放在座位、也忘了沒有侍者在身邊。我派的弟子不能進VIP室,法王轉頭出來告訴他包包不見了,他就立刻找警察在機場一直巡,看到有一個人拿著 法王的包包。那個人還說是在洗手間撿到的,法王根本沒上洗手間,明明就是偷的。
這就是弟子!你們呢?都認為仁波切是無敵鐵金剛。你們只會嘴巴講:仁波切身體康泰,你們不咒我已經很好了,我只能靠自己。所以除了一小撮之外,你們真的不是弟子的樣子。那天 法王打電話跟我說:「明年你要挑一些弟子可以跟著你去德國傳法。」我聽了頭大,怎麼挑?
岡波巴大師開示的就是你們都沒做到的,裡面內容又講到有分「三士道」,就是上中下三種修行人,當中有兩句:「本然之勝義,當以信心證。」
所以你對上師沒有恭敬,就自然沒有信心。若沒有信心,本來具備的殊勝意義,你就證悟不了,因為你自己在擋,在隔絕上師和你之間的加持。上師拒絕你一定有原因,不要一直以為「有求必應」一定會發生在你身上,「有求必應」是說觀世音菩薩度眾的心,你要解脫生死、下決心解脫生死,你求觀世音菩薩一定相應;你沒決定解脫生死,求觀世音菩薩一定不相應。
我常講,每天這麼多人求觀世音菩薩,照道理地球上應該沒有人意外死、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每天還那麼多事,甚至殺人如麻。在臺灣有很多宗教,而且廟比7-11還多,為什麼還會這樣?不恭敬上師。以為自己拜就拜回來了,求一下就求回來了。你們現在當上師和神明一樣,跪下來燒炷香,求就一定要給,所以這種信心不會起來。
岡波巴大師開示:「反之,如果那所謂的『上師』,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證悟,那麼,就算弟子從內心深處表現出了信賴與恭敬之情,那麼,恐怕也還是不起什麼作用的。」
怎麼知道上師有沒有證悟、法眼已經開?不是你們來觀察或找碴,也不是你們找一些經文、名相來考他,而是如法本中所說的:上師的傳承沒中斷過,很清淨,上師所學的佛法都是從傳承中傳下來的,上師每天所做的事就是佛法,沒有別的。
何謂真正的證悟?不是說他現在是佛菩薩才謂之證悟,而是他對於生死、無常,一切都很清楚了解,而且不斷教導弟子要接受這個觀念,讓弟子很清楚不可能求就能改變業力,一定要透過自己修行的功德,才能轉變業力。
岡波巴大師又教誨道:「倘若弟子不具備必要的信賴與恭敬,那麼,縱然師長擁有深妙難言的教導,恐怕也不會產生什麼利益,打個比方說,這就像是乳牛媽媽雖然具有豐富的乳汁可食,而小牛卻不肯張開嘴巴一樣。」
就跟你們一樣,告訴你們這個東西很好吃,你們偏不吃。
「一位自己的身心之中,已然生起聖法的上師,他是有能力引導一個具有信心和恭敬的弟子的,因而,在修行之初,我們首先是需要上師教導的。
基於這種緣故,阿底峽尊者經常教誡所有的弟子們說:對於具格上師的深信不疑,這可是極端重要的呀!
對於師長,如果不具備應有的信心,那麼,就不會對弟子產生加持。」
這句話講出來了,對上師不信,正如前面講的那些求了不給就不供養的弟子,就是對上師沒信心。心想:「為什麼我求您不給?我是您弟子耶!」沒有求就得給這種說法,連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求,佛都常不理。
「對於一位具備信心的弟子來說,他並不需要太多的教法,只要依靠師長們一個個直擊要害的教導,來腳踏實地的進行有力的實修。」
這就是為什麼你們常挨罵,就是「直擊要害」,你們最不喜歡的偏偏做給你們看,你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我將你打到全部亂七八糟為止。所以對上師不恭敬,當上師是工具在利用,不要說這一生不開悟,所求也必不應。道理很簡單,上師每天所做的事都是為眾生做的,好像裡面講的菩提心,沒有絲毫為自己,全部都是給出去,沒有菩提心就不是上師。是不是每天一定做到讓你們看到才是有菩提心?不是,佛法不是外道的看法,認為一定要做出來,有證據、有證明才是。
以科學來解釋,在宇宙裡面很多事情的變化都是一種能量的變化︰光的變化、聲音在變化、原子分子重新排列,這些都不是人的眼睛可以看得到,佛法就是類似這種觀念。透過佛法一直不斷改變你們所謂負面的能量,而成為正面的能量。當正面的能量很強的時候,所有不好的事情就慢慢減少,但是每個人都不相信。
上次的颱風在臺灣外海停了一天都不動,我突然想起來這個颱風裡面可能有很多眾生,就幫他們加持一下。臺灣本來沒有水,颱風能帶來雨水,剛好雨下到蓄水的地方,讓水庫裡面裝滿水。臺灣一點事情都沒有,吹到其他國家就出事了。但我都祈求讓傷害減少一點,因為這個是很厲害的颱風。不過,這是沒有證據的,為什麼沒有證據呢?因為沒有科學儀器可以證明是我的祈求與加持,但是上師的菩提心是這樣做,究竟有沒有效果對我來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菩提心有沒有出來。你們只想到自己,學什麼呢?不了解你們學什麼。
這裡岡波巴大師簡單講幾個心法給我們聽。
「若能反觀自心,即是見。」什麼是反觀自心呢?能夠看到心的本質。心的作用你們做不到,但最少看到自己的心在想什麼吧!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心是齷齪的、乾淨的、還是充滿許多懷疑、充滿很多貪念的?你有沒有反觀自心?有錯都是別人的錯,那就是你沒有看自心,所以你的見永遠都是邪見,就算你嘴巴唸佛、拜佛、求佛都是邪見,因為你沒有反觀自心。
「若將諸法證悟為心,即是證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一切所有我們知道的現象本來是清淨的,意思是所有你們覺得產生的現象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不會永恆存在,也不會永恆消滅。它的發生、善與惡,有很多因緣在過程裡面,但是它的本質不是善也不是惡,只是後面產生因緣的果報,而產生的善與惡是我們在定義,所以你對法的證悟就沒有了。對於法有證悟了,知道和心一樣、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你們有這麼多的煩惱、想法、莫名其妙,因為心受到外在的影響而產生邪知邪見,從來不可能證悟。
「對於所證悟的義理,通過修習而使之形成習慣的過程,即是修。」這就是我常講的,將佛法用在生活中才是修。不要有事就拜,沒事就少拜一點;有事來聽一下,沒事人不見,這就是沒有修。
「若體驗了心的本體,即是體驗。」心是找不到的、也得不到的,偏偏它是存在的。究竟它的本體是什麼?佛經裡面有很多名相、方法,來解釋心的本體。但是以我的修行經驗,有多少名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體驗心的本體是怎樣,你有沒有看清楚心怎麼動、怎麼不動;怎麼有念、怎麼無念。你究竟知不知道心的作用?如果都清楚了,你就知道心的本體。心的本體是什麼意思呢?你就不會再落入輪迴了。
「在此體驗的狀態中相續不斷,即是行。」體驗到心的本體,在禪宗講的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狀態出現之後,不代表會一直延續,除非你一直不斷在行。你一直不斷在修改你一切的行為,很了解清楚心的作用,心怎麼啟用、怎麼可以停止,全部清楚了才是行。以前 法王曾講過,我也曾講過,持咒也好、拜佛禮佛也好、唸經也好,這都是助緣,還沒有到修行。不要以為每天唸很多、打坐就是修行,這是助緣,製造幫助你修行的緣。
「真實的證到心的本體,即是果」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你清楚心的力量、心的存在、不存在、心的境界,全部能用到了,這個就是修行的果。
「向人宣說此果,並開示證得此果的方法,即是事業。」就是所謂佛法的事業。所以不要以為叫人捐款、唸經、拜佛就是佛法事業,你要教人家知道,告訴他果是怎麼來的。簡單講,譬如說我修頗瓦法,如果我不能體驗到心的本體、如果心的體驗的經驗狀態不能相續不斷,我就不能行。行沒有做到,怎麼能夠真正證到心的本體——所謂的空性?假如沒有在空性裡面修頗瓦法,怎麼幫眾生修呢?因為不在空性裡面修,而用執著的心修,是不能幫助眾生的。心的本體能夠了知,而且能夠掌握,用到、不用到都很清楚的話,這就是修行的果。假如偶爾出現一兩句話、出現一兩件事,就以為修行行了,如此就錯了,這還是在「見」裡面,見到心有一點起作用,但不代表你修到了。這個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反而不簡單。
「依靠『見』來升起『證悟』;憑藉『修』來護持『體驗』;通過『果』,再來成就利人的『事業』啊!」
「見」起來了,依靠「見」我們才能生起證悟。憑著「修」,我們才能護持「體驗」。通過「果」,再來成就利人的「事業」。所以沒有見、修、果,怎麼利益眾生呢?果有了,才能利益眾生。果的定義是什麼呢?不是今天修得了一個很好的果位,而是透過佛法的薰陶、教導,你的見很清楚之後,你的果報一定可以利益眾生,不求自有。不用每天都求讓自己幫助眾生,不用求就自然會產生。這是很簡單的解釋一下,希望你們能稍微的體會自己對於佛法的誤解,錯在什麼地方。
岡波巴大師很簡單的解釋慈心、悲心、菩提心。
「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共有三種生起方式:
緣對眾生『生緣』而生;緣對聖法『法緣』而生。無所緣對『無緣』而生。」
「通過緣對有情眾生而生起慈心、悲心和菩提心是指,借助於緣對那些由於尚未證悟真如,而充滿著能所二執之苦的有情眾生們,而發願希望假如一切如母有情離苦得樂而獲得圓滿的大覺佛果。」
這就是修慈,修悲。
「這樣發願之後,那麼,對於所作的任何事情,我們就都不要再摻雜自私自利的行為,而只是一心一意的利樂尊貴的有情眾生們。由於我們需要依靠尊貴的有情眾生們,而真實地現證圓滿的大覺佛果,因此,緣對有情眾生而發起慈心、悲心與菩提心是極重要的。」
我曾講過,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所以為什麼要尊重眾生,道理在此。
「假如心中捨棄了有情眾生」所謂自了漢,修自己的,我們就不可能圓滿成就解脱。
「通過緣對聖法而生起菩提心是說,由於一切諸法都是夢幻,因而,無論有何作為,對於這一切,我們都應將它們轉觀為夢幻。有關這層道理,如經論中有偈亦云:於諸如幻法,若已如幻修,亦得如幻覺。」
在那洛六法中有一種修行法門叫做夢瑜伽。夢瑜伽不是在做夢的時候修行,而是透過夢瑜伽的修行方式,讓我們很確實知道一切如夢幻。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透過夢瑜伽修行的人,這一生一定得成就。很多人開始羨慕,做夢就可以修嗎?不可以修。因為修夢瑜伽的人要開始修密法,透過上師教導怎麼修氣脈明點、怎麼觀想等等的情形,才能修夢瑜伽。
人為什麼容易生起嗔恨的心、煩惱的心?因為他不知道一切諸法猶如夢幻。知道之後,嗔恨心和煩惱心就會減少,而且會自然地開解。
「諸如此類的,依理類推,若已了知所有的貪嗔煩惱,都是如夢如幻的,那麼這時,我們的心靈也就不會再流於貪嗔的情緒了。無論行、住、坐、卧,假如我們能把所經歷的一切事件,都觀如夢幻般的體會實修,那麼這時,對於消滅現象的執著,自然也就毫無困難可言了。通過如此的踐履實修,我們今生今世獲得殊勝的成就,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如此的緣對聖法,就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岡波巴大師這裡講的是勝義菩提心。假如不了解萬法皆空、因緣生滅,是修不出來勝義菩提心的。修不出來勝義菩提心的話,就一直是世俗菩提心。何謂世俗菩提心?就是你想出來的事情、刻意去做的,不是很自然,油然而生的一股力量會去做這種事情。要修到勝義菩提心不是自己每天盤腿坐在那邊就可以做得到,絶對要經過上師不斷教導、帶引之下,慢慢體會到空性的意義,才能進入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能夠證果,就能夠度一切眾生。只要眾生在輪迴苦海裡面,並和這個修行人有緣,修行人就會度他。
「無所緣對的菩提心」是指勝義菩提心。「遠離一切有為戲論之相」就是我們修大手印第二個階段離戲瑜伽。這裡的遊戲不是人玩的遊戲,它的定義是世界種種的事情其實是一場戲,一個遊戲而已。遊戲玩的時候很開心,玩完了,結束就沒有了。沒有了,你再追逐另一個遊戲,又要再重新去找一大堆因緣來玩遊戲。人生從投胎那一秒鐘開始就一直是在遊戲裡面。所謂離戲,就是你的心不會受到世間法一絲一毫的束縛。就算世間法在發生,對你來講只是一場遊戲,看著它在表演、看著它的過程、看著它的消失,但是你修行證道的心沒有變,沒有受到它的影響,還是一貫宗旨一直不斷在修行。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裡面,多多少少摻雜許多善與惡的因緣,摻雜許多的煩惱。假如單靠持咒、禪定、拜佛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所以我們要反觀自心,究竟煩惱從何而來、為何而起、為何而滅?假如這些事情你能夠掌握,就能看到自己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人都不可能看清楚自己錯在哪裡,我常打個比喻︰假如家裡面沒有鏡子,你早上起來絕對看不到自己的樣子。究竟昨天睡了一個晚上,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呢?你絕對看不到,除非有鏡子。以佛法來說,佛法就是一面鏡子,將你的影像映射出來給你看。假如你知道自己睡了一個晚上,樣子變很醜,就表示你昨天晚上一定玩得很瘋,沒有睡夠。
所以佛法的觀念是要反觀自我,不是用佛法去找別人的麻煩,當然上師可以。因為上師已經反觀自我,他知道你們的問題出在哪裡,上師不是找你們的麻煩,而是讓你們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人都看不到自我的面目,透過佛法和上師的教導,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面目是怎樣。我們的面目都是貪嗔痴慢疑,我們一生人都是用這五種面目在過日子,還認為是對的沒有錯。人家講一句話你不同意、不承認,就會歇斯底里的和人家辯論、辯駁,甚至將責任推給別人,這種人都不是學佛人,他只是學來給他自己過好日子。
任何事情發生,只是一場遊戲。在這場遊戲裡面,可能你做好人、他做壞人;可能在這一場遊戲裡面,你做主角、他做配角,每場戲都不一樣。假如每場戲你都受到他的影響,你心裡面的煩惱就會不斷增長,不會減少。但是假如你很清楚人生所發生的事情都是因緣法,都是緣起性空,都是一場戲,自然你的心就不會動。心不會動不是說心完完全全不會動,而是不會受到這場戲的喜怒哀樂而影響你的心態,影響你對事情的看法而產生錯誤的方法。
我們一生人會做一些事情自己卻不知道是錯的,就是不懂得反觀自己。為什麼要唸《佛子行三十七頌》?這三十七頌讓你們每一天檢討自己的心。這三十七頌表面看起來很粗略,不像是你們想學的甚深佛法。但是偏偏這三十七頌就是將你們心最粗糙的那一面掀開讓你們看到。將它掀開、看到之後,才能知道自己這一生是怎麼過日子的。清楚知道之後,若還不下決心皈依佛門、學習佛法,一彈指之間,這一生也結束了,結束之後就跟著你的業力在輪迴。
很多人都愛賭,「和 仁波切賭一下,仁波切絕對會幫我超度。」如果我死了,怎麼幫你超度呢?不要說我死了,如果我突然閉關,什麼事情都不理了,誰幫你超度呢?所以不要賭這個。人生無常隨時都會變,所謂的無常不一定是指死亡,而是隨時在變。業力變化的速度是很快的,非我們能夠掌握了解。
佛有講,有三件事情他做不到︰沒有緣的眾生他度不了、他不能度盡眾生、他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和果報。這樣的話我們學佛做什麼呢?我們還是要學佛。要皈依幹嘛?還是要皈依。為什麼?學佛皈依後,所聽的佛法才有依靠。皈依後所學的佛法,甚至一句咒語都有依靠。假如我們不相信,以為來參加法會就有用,是一定有用,因為你一定得到福報,但是因為你不相信佛所講皈依的重要,表示不信因果,就是貪嗔痴的痴。痴產生之後,想改過來很難。
很多人都抱著「等我搞清楚」的心態,我現在修到75歲都還沒有搞清楚,因為還沒有成佛。你是哪一根蔥可以搞清楚呢?「我因為做得對,才不會挨 仁波切罵。」到現在我還會被 法王罵,你們哪根蔥不會挨我罵?有人認為「我在社會上做很多事情都沒有做錯。」這是世間法,和佛法無關。你世間的聰明厲害和佛法比一點都不厲害,為什麼呢?有本事你在死掉的人頭頂梵穴處打個洞給我看,你能夠打個洞,表示你的level(等級)和我差不多。洞都打不了,表示你差我很多級。還要等你搞清楚嗎?等你搞清楚的時候,不是你不在就是我不在了;等你不會做錯了,到時候不會被仁波切罵,那可能你不在我也不在了。不想挨罵的人,也不用來法會了。
我曾講過,今天如果我開隨便之門(還不是方便之門),我相信我的弟子多得不得了;但是這樣不是弘揚佛法真實的面目,既然要教真實的佛法,就很辛苦,要放棄很多東西。
今天稍微將岡波巴大師的開示簡單解釋一下,如果要詳細講要講很久,懶得跟你們講,因為你們不會聽。
(仁波切修持《阿彌陀佛靜坐法》)
仁波切繼續開示:簡單解釋一下,岡波巴大師有說「善知識的表相」。
善知識不是對我們好的人就叫善知識,也不是懂很多善的常識叫善知識,善知識的定義是大修行者、成就者,也可以說是根本上師。
岡波巴大師開示道:「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不但需要他們自己業已解脫輪迴,同時,也應該有能力把我們從輪迴的苦難中,護送到息苦涅槃的彼岸。除了具備上述條件的上師之外,你們千萬不要錯誤的把那些『野狐毛猴』們,輕易的當作是『上師』呀!」
這裡岡波巴大師講得很衝,你們都有過吧?善知識最基本要有兩個條件:他自己要能解脫輪迴,要能幫助眾生解脫輪迴,而且他有四個特性,需要具備以下四方面的特徵:
一、對於佛法僧三寶,他已獲得了真誠信仰的把握。
二、對於有情眾生,他已獲得了能夠慈悲以待的把握。這句話就是說,平等心來對待一切有情眾生。不管你有錢、沒錢,或是什麼身分,他的慈悲心都是平等的。
三、對於最極深奧的佛法道理,他已獲得了確切證悟的把握。
四、他不是為了攫取財物,才向大眾講法。
還有幾個表相要具備:傳承與傳承相連;傳承與法音相連;法音與法音的傳續相連;傳續與加持相連。
一、所謂「傳承與傳承相連」是指:我們所依止的上師,需要是一位「自從正等圓滿的大覺佛陀開始,直至歷代成就祖師的傳承之橋」未曾斷裂過的傳承持有者,需要是一位「未曾衰損誓言、未曾毀壞學處」的傳承持有者。
二、所謂「傳承與法音相連」是指:我們所依止的上師,需要是一位「具備口口相傳、耳耳相授、心心相印」的傳承持有者,需要是一位「未曾流于黑字爛紙」的傳承持有者。(意思就是指口傳)
三、所謂「法音與『法音的傳續』相連」是指:我們所依止的上師,需要確定的通曉並證悟了祖師們所講解的經義。
四、所謂「傳續與加持相連」是指:我們所依止的這位上師,他的佛法傳承,需要未曾以某些特殊原因中斷過;同時,這位善知識自己本身,也應該具備使他人心中生起功德的加持。
以上是岡波巴大師簡單的介紹,所以沒有具備這種條件的,不管他是上人、下人、上師、下師,都不是善知識。
更新日期:2022 年 9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