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1年4月11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帶領與會大眾持誦六字大明咒,並開解《寶積經》卷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之一〉。
經典︰「初不樂入二乘涅槃。」
當有眾生需要佛法幫助的時候,我們就不進入涅槃。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通常喜歡有一種寂靜的感覺,覺得自己的心很平靜,沒有什麼煩惱。其實修禪定不是修這些。如果你喜歡這種感覺,就容易進入修聲聞緣覺的阿羅漢道,而和大乘佛法沒有關係,也不可能學到菩薩道。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一開始就點出剛開始學佛的人,很容易有的錯誤心態,不管是出家或是在家眾。
一開始學佛的初心,不應該是樂於學聲聞緣覺,只修自己解脫輪迴的阿羅漢果位,而是要修菩薩道利益他人。一開始學佛的定位就要正確,否則後面修不出來。就像地藏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沒有這種觀念,學不到菩薩乘,但你也沒有資格修阿羅漢道,怎麼辦呢?有人會說那我唸經去淨土就可以,如果這麼簡單就可以去,佛就不用在《無量壽經》講這麼多話。
一開始不想修大乘佛法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的話,就沒有辦法體會空性,就會執著,做錯事也不知道,還認為是對的。有自己的知見,就是你的所知障。如果在生的時候,沒有下決定修菩薩道,也不可能到阿彌陀佛那裡。若剛開始是為了過好日子而修,希望心平靜一點不要和別人吵架,沒有煩惱一切順利的話,就跟修菩薩道無關,也不可能去阿彌陀佛那邊。去阿彌陀佛淨土的是註冊登記好的菩薩,所以在地球上若沒有要修菩薩道的心態,要怎麼去呢?去阿彌陀佛那邊不是過好日子、死之前什麼痛苦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昨天有弟子求傳不共四加行,出家弟子報告說他通過面談。我問面談內容,說這位弟子求法是為了要不傷害眾生,不傷害眾生跟升階修菩薩道不是沒有關係,但宗旨不是這個,守好五戒自然就不傷害眾生,他學四加行不是為了修菩薩道,所以不傳。在寶吉祥道場,不共四加行是不隨便傳的,篩選得很嚴格。
要學菩薩道除了10年的顯教基礎之外,還需要修滿不共四加行、接受灌頂,灌頂後你才能了解為何要灌頂,否則是學不到菩薩道的。要足夠的福報才能學菩薩道,福不足夠會將善法看成惡法,因為沒有福報接受白法。就算上師是根據佛經開示,他都會想到別的地方,因為沒有福報,還是想過自己安逸沒有痛苦的日子,自然和菩薩道無關。大乘經典所開示的一切佛法、上師所示現的一切事情,他都會起懷疑心。因為他的心沒有殊勝的佛法,只是為自己來修行。
這句話警告我們,一開始的觀念就要正確,否則後面一定出事。想事情只想表面就去做,不管後遺症,常做錯事自己不知道。
經典︰「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不要擔心因為沒有進入涅槃而有什麼苦,學菩薩道不需要去想進入涅槃,你依然可以得到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因為你知道諸法性空,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有生滅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從我們的煩惱業力出來的,這也是因緣法,緣生緣滅是不永恆的。
三摩地就是禪定力。當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無生無滅,就不會有任何煩惱。就算世間的煩惱起來,你盡力去處理,但不會覺得痛苦。講起來很簡單,修到不簡單;就像《心經》講的一切都沒有,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佛一直告訴我們不用擔心,你不進入涅槃,但是你還是可以得到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就算你今天在輪迴苦海有任何痛苦出現,都是無生無滅。四無量心最後一個「遠離愛憎住平等捨。」我們最喜歡、最討厭的都要用平等心捨掉,因為喜不喜歡都是生滅法。只挑喜歡的留下來、不喜歡的丟掉就違背緣起性空,這樣修任何法門都不得法。
有些女人來求見,說老公怎樣讓自己痛苦。你嫁給他的時候只看到他的好,看不到不好,有什麼痛苦呢?就算你說鬼遮眼,其實也是被自己的欲望遮眼了,哪有鬼遮眼,也是討債的業力出現。
你不修菩薩道,也沒資格修阿羅漢道,這樣一點福報都沒有,就算現出家相、有皈依都還是煩惱,因為下錯決定了。所知障就是你認為的見解。我見很重的人學不到佛法,在他眼中看到的事情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是對的,如果你們還有這種習慣,勸你不要學佛了,現出家相也沒用,永遠證不到空性,不了解無生無滅的道理。
只要你證到緣起性空,能體會、開悟,你的心永遠在禪定中。禪定不是盤腿坐那邊幾個小時,或是像大迦葉尊者還在禪定中,這是他的因緣和你無關。諸三摩地,是你的身口意不會因為外在內在一切煩惱而動,你是隨緣過日子的人,在你的觀念裡面,一切眾生所謂好事壞事都是因緣法。我常說在菩薩的眼中沒有好人壞人,只是看他的因果而不是看他做什麼事,他做的是好的壞的也是因緣法。在菩薩的心裡面眾生皆平等,不管這個眾生做善惡的因,得善惡的果,也是因緣法。
所以四無量心最後說「遠離愛憎住平等捨」,當你執著某個東西要或是不要,就是準備要輪迴,不要以為出家就不入輪迴。「我喜歡這本經」、「我不喜歡這句咒語」、「我不喜歡這種唸法」都是執著,這樣想的話,都準備要輪迴,因為當你建立起強烈的我見、執著,就和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無關。
只要照著佛講的方法去修,一定有一條路可以讓你成佛。《寶積經》是講菩薩乘、講空性。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是從《寶積經》裡面出來的。以前我請示 法王要不要讀中觀論?法王說「不用,大手印修到就知道了。」大手印是直貢噶舉特別的禪定方式。看中觀論單從文字上面來看會亂掉,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不落左邊也不落中間,那是哪裡呢?龍樹菩薩在開示中觀論的時候,其實是開示給大菩薩聽,凡夫俗子都還沒有決定自己要修什麼方向,怎麼能了解中觀論呢?不如把時間拿去多唸六字大明咒。
佛講初不樂入二乘涅槃,可以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但這是要修菩薩道才能得到的。
經典︰「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持咒的法門裡都能得到。修菩薩道的人一定懂得持咒,透過持咒而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因為持咒到最後,心裡面的「結」能一個一個的打開,自然跟本尊相應,可以得無生無滅。
經典︰「廣大諸根辯才決定。」
這裡的辯不是指辯解,辯才也不是從佛經、聽經、看論來的,而是因為你得了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後,在咒語法門修行,透過咒語閉關等等,能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將佛經中的疑情講清楚,而不是用佛經和別人辯來辯去。這樣修自然就會開智慧,不用求。
經典︰「於菩薩藏法善能了知。」
每尊菩薩有他的願力、事業、功德。八大菩薩的事業、功德和願力都不一樣。當我們能夠辯才無礙後,諸佛菩薩的祕密藏(就是他成為菩薩的方法),你自然會知道,可能慢慢或快速的就知道。
以前我學新的本尊的咒語,不能夠體會這個咒語是什麼意思,但是現在這幾年都知道。咒語是本尊的願力、事業、功德,在短短的幾個字裡面講出來。你唸某個本尊的咒語就是唸他的慈悲、功德、事業和智慧。你一直唸一直唸,自然知道本尊的菩薩藏是什麼,不用解釋。
很多人喜歡將大悲咒解釋得很清楚,這是不應該的,用人類的想法去解釋咒語,就不是菩薩的咒語,而變成你的咒語。以前學顯教時,有人要拿給我看大悲咒的解釋,我說不用看。佛經沒有教我們解釋咒語,只教我們唸咒語,教我們如何發願、修改自己的行為。很多人問咒語是什麼意思?和你無關,因為你不是修菩薩道的話,只是唸幾個音出來而已。你沒有下決心修菩薩道,咒語對你來說只是加強一些善的根器,但不能成就。如果下決心修菩薩道,任何本尊的咒語都可以幫助你成就,就是幫自己和幫眾生解脫生死。
如果認為持咒可以改變現在的事情,這種想法是錯的。現在的事情是以前自己做的果報出現,佛菩薩沒有講過他的咒語可以改變你的果報。如果持六字大明咒可以改變你的果報,那你持咒的果報也沒有了。持咒只能將你的果報變輕或是果報成熟了不會傷害你學佛的心態,你會堅持下去。
前兩週有2位女信眾求見,因為她的弟弟在加護病房,腸堵塞,說是被某種細胞攻擊。我入定一看,卻看到他每天一坐10小時不動,喜歡吃炸雞、滷蛋、肥肉。我沒見過這個人卻知道他狀況。我加持後,告訴他姐要用熱毛巾敷他的腳,按摩他的小腿。現在病情穩定沒事了。他母親昨天來還貪心希望馬上能好。我是救他的命,他要病好得去看醫生。
假如我持咒不得力,怎能幫助他呢?就是因為我「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廣大諸根辯才決定。於菩薩藏法善能了知。」所以和你們的初心有關,現在沒有決定還來得及改,再不改,佛法和你的關係最多只是人天福報,不可能解脫生死。
「我做不到仁波切這麼厲害,怎麼辦呢?」沒怎麼辦,聽話去做就好。在地球上修不出來沒關係,去阿彌陀佛那邊修,還有機會。釋迦牟尼佛太慈悲了,講48願之前先講這個給大家聽,你要先做到這些條件,不要迷信,自己本身要做。沒有講說你現在是菩薩,但你要有這個心、下決定。哪一天做到菩薩不重要,看你的福德因緣。
受不了苦、吃不了苦,沒資格做菩薩。歷代有成就的修行者,一生中都經過很多苦。出家眾如果沒有吃過苦的,拜託你吃苦。以為出家就會過好日子、會開悟嗎?佛經沒有講。沒有吃過苦怎麼能夠了解苦呢?不了解苦怎麼幫眾生離苦呢?包括所有在家眾,以為學佛是要安逸的,勸你不要學。
我這一生經過很多的苦,你們能夠講出來的苦,除了沒開刀,其他苦都經歷過。如果修菩薩道對自己的苦都畏懼的話,怎麼幫助眾生解決他們的苦呢?「吃苦如吃補。」有苦,好啊!讓你還債。我以前窮到沒錢吃飯,多開心又還一筆。你們生個病就哇哇叫,心想「可能我沒做好,觀世音菩薩不保佑我。」講過多少遍,修菩薩道的:「下地獄對我好,讓我下地獄。」、「生病對我好,讓我生病。」意思是讓我還清所有的債!你們就怕下地獄。只會每天求「菩薩讓我身體健康,可以多利益眾生。」這種東西不用求。身體好壞健康和你的福報有關係。很多人走錯、下錯決定。釋迦牟尼佛慈悲,簡單幾句話就將你們的問題講出來。
經典︰「佛華三昧隨時悟入。」
這個華是花,三昧是戒定慧。很多人說要開智慧,智慧是本來就有的,不是求來的。
我現在修到這個境界是隨時悟入的,因緣成熟就悟了,不用求,只要你按照這個法門去修,什麼都不用求,自然產生。就像 法王講的,我的修行得成就是自然產生。你修到這樣因緣成熟福報夠了自然產生,還用求嗎?為什麼我持咒能夠入定就是這幾句話,做到了你不需要求,因緣成熟隨時進入。當菩薩道一切都做圓滿了,要成佛馬上成佛,不用特地跑到菩提樹下。佛說你隨時悟,只要你一切圓滿就有了。
經典︰「具一切種甚深禪定。」
只要你持咒修菩薩道,你認為種種最深的禪定都具備。我有一次在閉關才悟到無生無滅和入定的差異性。很多人將禪定認為是空性,但無生無滅其實是有很細微心態的變化。對修菩薩道的人來講,哪一種禪定都可以得到,只要要度眾就進入禪定,譬如我幫任何眾生加持都在禪定中,才能知道他發生什麼事。就像剛剛講的那一個信眾,家人也沒講他愛吃什麼,我卻能知道。而且他的父親還認識 法王,他跟女兒說,這個仁波切很嚴格,要找他。
只要你修菩薩道,佛門中所有的東西都有不用刻意去安排,自然就有。打禪一、禪三、禪七、佛七等我都做過,但不是發菩提心,不是用菩薩道的方式去修。只是希望自己做完之後心比較安靜、不要這麼煩的話,是沒有用的。
經典︰「一切諸佛皆悉見前。」
不是你知道一切諸佛,而是一切諸佛知道你在做什麼。只要你行菩薩道,你下決心,佛就知道你現在在修菩薩道,佛要不要加持你、保護你呢?《華嚴經》有講,只要有一個眾生發大願、發大心修菩薩道,諸佛讚歎,能慢慢轉動你的業力。你們現在轉不動,因為還在凡夫俗子的範圍內。
有人認為修菩薩道馬上會讓人感覺到自己是菩薩,那又錯了。菩薩不著相,因應眾生的業而產生一個相。如果這一批人都不是菩薩,又怎麼可能以菩薩的相給他們看?就像我度你們這一批凡夫俗子,當然用凡夫俗子的相給你們看,不可能開一個天眼,或是像四臂觀音四隻手給你們看到。
唐代所用的語言和現代不同,不能用現在的語言文字去解釋。你還沒有修到佛的境界,怎麼知道佛呢?所以是釋迦牟尼佛將阿彌陀佛介紹出來,不是由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介紹出來,同一個境界才能夠了知這尊佛的境界在哪裡。
當我們下決心這樣修,進入禪定的時候,自然佛就會知道。佛不知道你在修,因為你沒有禪定。邊持咒邊擔心老公、兒子幾點回來?怎麼可能佛會知道你呢?為什麼唸阿彌陀佛唸不出來?因為一邊唸一邊擔心阿彌陀佛來不來,就沒有禪定。佛一直在定裡面,佛是不動的,你要做到心不動,你持佛的咒語才會和佛本身的願力接觸到,佛才知道你這個人有在修,他身邊的護法才會動,加持力就會過來。
千萬不要解釋成入禪定就知道所有佛。就算你修到十六地菩薩,在沒有證到佛果之前,真的不知道佛的境界。究竟佛涅槃的境界是什麼呢?我們只能從文字上面略知一二,但真的不知道。就像小學生絕對不知道博士的學問有多深,而且跟他講他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是小學生而已。佛才知道佛的境界、才知道菩薩的境界。當你前面都做到,十方諸佛都知道你在修菩薩道,自然就來加持。
見前,是指當你修菩薩道,一切諸佛知道你在修,佛的加持力就來,就是佛的化身出現。有許多人有經驗,當他懇切的祈求時,看到我出現了,這不是我有分身,而是當他很懇切的祈求時,其實不知不覺中已進入禪定。禪定不是他如如不動,而是他的念頭定在一件事情上面,譬如說定在法號上、咒語上,自然清淨的本性被打開。清淨的本性和佛菩薩清淨的本性接觸到,佛菩薩就知道他,知道後,就是佛經講的化身佛會現前來接你。你在生的時候沒有修菩薩道,佛不可能出現在你前面讓你見到。
經典︰「於一念中遍遊佛土。」
這句話可以分為幾種解釋。例如淨土十六觀說每一個觀,觀淨土有什麼,這是在一個念頭裡面就看到佛土。雖然是透過觀想,但事實上阿彌陀佛的佛土也是透過觀想觀出來變成的。在眾生愚昧的心看是實報莊嚴土,但剛開始也是從佛的願力念頭觀想出來的。
修密法修到瑜伽部也是靠一個念頭見到佛土。我們觀本尊在淨土裡面就是這個觀念。於一念中遍遊佛土。我們身體、靈魂、神識都沒去,是念頭去。修淨土宗一定要信願行。不要懷疑有沒有淨土,只要你信有淨土就是有。萬法唯心造,一切現象都是心做出來的。如果你想著「因為有佛法加被、仁波切的加被,我是最快樂的人。」你就是快樂的。如果你整天想「仁波切不能滿足我的想法,自己很苦。」那就不能滿足你的想法,你就是很苦,都是你想出來的。
就算我們人在地球,按照這個法門去修,一個念頭起來說我們在淨土,就是在淨土。這也是平常要訓練自己,所謂「心淨佛土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在地球,地球上有許多亂七八糟的事情,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心是清淨的,你們所看到一切不好的事情是因為你們的業力、執著產生的。但是在佛的心裡面一切都是無生無滅,觀想這是淨土,這裡就是淨土。
我們認為我們道場是淨土,這就是淨土。每次修法前我都要觀想壇城、這個地方是淨土。一念就是淨土。現在沒有修到神足通(可以飛來飛去的),只能用念頭。只要前面條件都做到,一念可以遊所有佛土,就是你的光會到。佛經講十萬億佛土,沒有修到空性之前,沒有修到菩薩道之前,就是先有這種觀念。
我修頗瓦法送眾生到阿彌陀佛那邊,我沒有想到10萬億佛土。只是一念,念頭起來這個是淨土他就去。不是想說十萬億佛土,坐火箭都去不了,怎麼去呢?我們念頭比光速還快。目前沒有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出來,究竟念頭快還是腦電波快呢?是念頭比較快。我們心不起念,腦子的電波不動,先有這個想法,腦電波才會動。修菩薩道就是有這麼多好處。
經典︰「周旋往返不異其時。」
去回是沒有時間分別。我超度亡者時,要把亡者帶到阿彌陀佛那邊去,我自己要知道怎麼去,因為我要帶亡者去,然後我再馬上回來,全部是我的念頭。念頭怎麼訓練?戒定慧、持咒訓練我們的念頭。產生強烈的念頭,一念之間往返沒有產生時間的錯覺。
在太空時,若沒有看到星球在動,宇宙最深處是沒有時間的觀念。時間是人類想出來的。就像《金剛經》中的破壽者相,壽不是壽命,無壽者相就是沒有時間。就像腸子堵住的那個信眾,我只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在哪家醫院,一來一回之間就已經知道他的事情。因為我只有一個要幫助他的念頭,這個念頭一起,本尊加持我,讓我知道他的事。
念頭是惡的會傷人、念頭是善的也會幫人。你念頭如果是整天想遊佛土,你就會去。也不是說你神經病做白日夢,因為遊佛土也是有層次的,要教你怎麼觀想怎麼去,當你觀想後,一入定就和在佛土一模一樣。
「阿彌陀佛無遮大超度法會」時,來接受超度的鬼眾是幾百萬,幾百萬個鬼眾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如果沒有將佛土觀出來,將本尊感應過來,怎麼度呢?前面所有條件都做到了,入很深的禪定,得陀羅尼門,我才能超度。所以有很多的儀軌幫助我把佛土觀想出來。這些進來的眾生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很好,就會來。
不是唸唸經就可以超度,若不能將佛土觀想出來,不能和佛相應,眾生來到這個地方感覺和地獄沒有兩樣。除非你讓他感覺到他在一個好的地方,他才會去。觀想力量不夠的人是不能超度的,不要以為唸經、唸阿彌陀佛就可以將他度掉,前面沒有做到是不可能的。
這一段經文我之前沒有看過,但我知道什麼是超度。所以我們道場有這麼多人,曾有這麼多人往生,都沒有助唸團,是因為不想害你們,也不想害亡者。
修施身法時,我一吹人腿骨法器,進來接受超度的眾生是數不清的。所以在修法時,我必須要觀想道場是淨土,才能容納他們。他們進來後是看不到你們的,不要以為你很懇切的唸你父親的名字,他進來會看到你,看不到的。因為你誠懇的唸,感應上師的慈悲心。上師的慈悲心感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叫他來。當他們衝進來時,只看到壇城前面有吃的東西。
今年不辦大法會,因為你們不懂,認為叫人來參加大法會,只是應付仁波切。如果眾生肯學佛,我辛苦一點無所謂,可是大家都不學佛,辦來做什麼呢?要閉關兩天,又要早起,花四個小時修法,我幹嘛這麼累?
經典︰「於難非難邊能了諸邊。」
整個地球有73億人口,每一天有那麼多人往生,如何找到那一個鬼來超度他呢?每次都要靠觀世音菩薩幫助,這一定要是大菩薩才有辦法挑到那個鬼。我剛開始在修超度法的時候,要把那一個鬼找出來確實是難的,但到現在就非常的容易。
我們知道很多事情學佛很難,只要你了解無生無滅、緣起性空,你就知道會覺得難是因為我見、執著,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就是沒有辦法。什麼時候有辦法呢?不斷去做,一定有一天可以做出來。可能不是這一世,但最少死之前知道自己行不行,死前有沒有痛苦,很清楚騙不了別人。
會覺得要度眾生很難,覺得有邊界。要度地獄的眾生對我們來講有沒有邊界呢?我們能下去嗎?不可能。但為什麼地獄的眾生能出來呢?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有眾生來求,當上師的心想要幫助眾生時,剛好上師修的法門和本尊相應,本尊和上師相應,本尊自然幫我們解決所有困難事情,去找到這個眾生來接受超度。
頗瓦法的法本寫「只要鳥可以飛到的地方都可以修法成就」,表示是沒有邊界的。就像我曾在3千多公里遠的地方為在臺灣的弟子修法,還可以隔著不鏽鋼冰櫃在亡者的頭頂梵穴處上打個洞。我能夠穿過不鏽鋼打個洞,而且不鏽鋼板這麼厚一層也沒被破壞,就是靠心念與菩提心。
此時,有位出家弟子不專注聽聞開示,反而分心看佛經,仁波切直接呵責她壞習慣未改,並要她坐到後面去。
經典︰「敷演實際。」
根據這些修行方法之後,能夠很實際的表演出來有哪些徵兆,讓眾生知道。佛法很殊勝,不是靠理論、靠嘴巴講。連外道唸一唸都會有感覺出來,為什麼佛法沒有呢?一定有的,沒有是因為你沒有做到。
我現在74歲了,仍在學不同的法,有些法本講得很清楚,要先灌頂才能修這個法,有些一年只能在特定時間才能修。你要讓被幫助的人清楚佛法的殊勝,他才會起信心。不是靠理論講講。你們被罵來罵去還在,因為知道我厲害。不是我厲害,是從佛法裡面來的。根據釋迦牟尼佛和上師所教的一步一腳印去做,自然做出來。
經典︰「差別善知。」
不是佛法有差別,是眾生的業力和果報有差別。就像剛剛出來分享的弟子,家裡有魚塭,他覺得沒事,是上一代的事,也沒有告訴我。但我馬上就將問題點出來。之前有位弟子給孩子吃青蛙,來求見時,我說出原因(詳見度眾事蹟第226篇),孩子父親不高興轉頭就離開,就是不信因果,認為只是吃個青蛙有這麼嚴重嗎?但是我入定就知道他以前做的事情。
經典︰「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今天所講的是基礎,你們要知道菩薩是怎麼修出來的,不是在手上燙三個疤就說自己是菩薩,是需要這些徵兆出現的才算是菩薩,自然能夠得佛辯才住普賢行。佛的辯才絕對不是要贏別人,而是要將真實的道理講給眾生聽。像普賢菩薩一樣不斷的修行不停止。
我學這麼多法不是為自己,因為眾生業力不同,要對症下藥,不是所有的眾生的事都可以用一句六字大明咒就解決,也不是單靠一個表情可以度所有眾生,喜怒哀樂隨時上演,仁波切是最好的演員,應眾生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
就像是灌頂在分部時有分蓮花部、護法部、金剛部、上師部。如果這個眾生是需要用金剛部的法才能解決,你用蓮花部的法就幫不了他,就要用現怒目金剛的法幫他。所有仁波切要修息懷增誅圓滿成就,在阿奇護法的法本中都有講。
不是說菩薩特別厲害特別威風,而是菩薩要學很多做很多、要下決心。你們現在還不能夠做到這個程度,但下決心是可以做到的。哪一天成就,就看他的根器、業力和決心。決心很重要,我這一生能夠修到小小成就不是因為我特別聰明厲害,而是我特別笨。
更新日期:2021 年 4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