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19年10月13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帶領與會大眾修觀音法門,開解《寶積經》卷第八十二〈郁伽長者會第十九〉。
經典:「爾時郁伽長者。白言。世尊。已說在家過患功德。善哉世尊。願說出家菩薩戒聞功德之行。」
這段請法有點特別,因為是講出家的菩薩,照道理應該是出家人來請法,為什麼是長者來請法呢?第一,因為這個品都是長者帶著500位弟子去舍衛城釋迦牟尼佛的地方請法,既然有這個因緣,後面所有都是長者來請法。第二如上星期所開示的,在家菩薩如果看到出家人沒有發菩提心,在家菩薩要透過布施攝受之後,勸這位出家人發菩提心。所以為了要讓在家菩薩了解出家菩薩是怎麼修的,長者要滿眾生的願而請法。最後一個原因是這一世現在家相,不代表過去世沒有現出家相,也不代表未來世不可能現出家相,為了現在、未來有機會現出家相,所以長者請這個法。
意思是說,目前外界所倡導的最殊勝就是出家,當然出家是最殊勝,但是如果這一生的因緣不具備,而硬是要出家,就會有很多後遺症。很多人認為出家就會消很多業,沒錯,是消你修行的業。什麼業?障礙你修行的業,而不是消除你過去所作的惡業善業,必須靠你這一生如法聽話去做,才能轉動你累世所作的惡善業。
無論是釋迦牟尼佛、蓮師傳法,世世代代一切具德上師都告訴所有信眾與弟子,一定要對上師起清淨的身口意供養。很多人會誤解,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你也是吃飯,我也是吃飯,我只是來學佛,透過你來告訴我所沒聽過、沒看過的,其他關你什麼事?這個觀念是錯的。
錯在哪裡呢?因為凡夫俗子還在輪迴之中,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慈悲心、供養,只是盲修瞎練,會產生很多不好的事。正如前面《寶積經》提到,在家菩薩如果了解出家人沒有發菩提心,要勸他發菩提心;在家菩薩要看清楚這個出家人的修行法門對不對。所謂對不對,並非是否變得很厲害,而是有沒有如法。所以學佛人對上師如果是以不清淨、有欲望的心來祈求,對你是不利的。
何以不利?《地藏經》中講到,諸佛菩薩與上師都能幫助我們超越修行的障礙。是修行的障礙,不是幫助你消除累世所作善惡業的果報。所謂障礙,是因為你有善惡業,譬如太有錢、眷屬太相愛、孩子要讀書、自己生病等等都是障礙。如果覺得苦的話反而障礙少一點,一旦覺得好一點,障礙就來了。正如有些人學佛學了幾年,開始變好,障礙就來了,開始貢高我慢,認為自己修到了。只要我慢一起,菩提心就馬上消失掉,累世的業就馬上產生作用。
上師傳法時心是清淨的,不為名利來弘揚佛法。在座的諸位,98%以上都受過我以佛法來幫助。你們來見我的時候、幫你們解決困難的時候,有跟你們要什麼嗎?皈依的時候,有沒有說你是什麼人才接受你的皈依?有沒有要錢才能皈依?有沒有說參加法會要多少錢?(與會者都齊聲說沒有。)這就表示我是清淨的弘揚佛法。
我一些個人行為,跟我傳授佛法無關。有些人認為是仁波切就應該什麼都不要碰;那你就錯了,因為我的心一直是清淨的。《寶積經》中提到在家菩薩可以做生意與聚財,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是我說的。如果不可以,法王第一個就會告訴我。如果我這一生要出家,法王第一個就會告訴我要出家,我一定聽。
為什麼 法王不說?因為我這一生沒辦法出家。如果我不做生意,哪有能力幫這麼多人、做這麼多事?但偏偏有人就有這種想法,甚至有人認為 仁波切做生意不應該賺錢,那為什麼你們要賺這麼多錢?你們說因為賺錢要供養,有嗎?沒有啊!你們丟出來給我的,都是你們不用的、多出來的。
幾天前我突然間在定中看到,你們對上師的心不清淨,認為自己供養就要拿東西回來,乃至懷疑上師:「他說的是對還是錯?」、「他不了解我。」、「我現在不是要這個!」這些都是不清淨。當你的心對上師不清淨,你累世不清淨的惡善業的業力就會啟動。本來上師清淨傳法教你們、救你們,是得到諸佛菩薩與傳承諸上師的支持來做這些事,但是因為你們的心不清淨,就跟這個清淨的力量隔開了。隔開之後,你自己善惡業的力量就會起來,不是我或護法要罰你,而是你很自然會聽進惡的話,還當是好的、還覺得是幫助你,而完全聽不進去上師所講的話。
我從當信眾開始,這幾十年弘揚佛法,到現在得到 法王的認證,不是因為我供養多少,而是我做到以清淨的心供養。法王說什麼我就做,不囉嗦、不頂嘴、不回話。我都講過多少次 法王怎麼修理我,你們就是不懂、不聽、不相信!誤以為學佛只要一直唸就可以唸出成就來,結果再唸、再拜都還是這副德性!
你們對上師的心不清淨,再這樣下去,你們所有的惡善業的力量就會啟動,不是恐嚇威脅你們,請相信我。你們看看周遭的弟子,出事後都會回想起自己曾經對上師不恭敬。就好像中餐廳有位皈依的男廚師莫名其妙出車禍,鎖骨碎掉了。以前有位林姓弟子也出過車禍,鎖骨也碎掉了,但是她很堅定相信上師會幫她,所以完全不問醫生要不要開刀,結果全部復原了。這位男廚師也是同樣的狀況,但就問來問去,還問中醫診所的醫生要不要開刀。怎麼能替他決定要不要開刀呢?林姓弟子很清楚,因為她也是鎖骨碎掉,但是沒有開刀。(林姓弟子起身報告,當時大概3個月時間就完全好了。)她也是粉碎性骨折,但是她對上師不懷疑、接受因果。
無論你們是否有開過餐廳,有沒有聽過老闆讓廚師買菜不限定金額,也不限制廚師出菜每盤要幾兩重?我開中餐廳這麼久,從來沒有問過廚師為什麼每個月花這麼多錢買菜,都是給一筆錢,如果買完再來請款,也沒有問每一盤菜多重。做過餐廳的人都知道,出菜不能超過多少兩重,因為如果超過的話,老闆就沒錢賺了。但是他不覺得老闆放手給他做,就是相信他。不要說是 仁波切了,有人相信你就是一種福報,而他卻還覺得很辛苦。我沒發薪水嗎?有啊!
因為他的心不清淨,惡業就啟動了;因為他對上師有懷疑、不相信,才會想著是否要開刀。這是很微妙的。如果林姓弟子沒有發生過一樣的情形,我今天就摀著嘴巴不敢講,林姓弟子還是個女的。都是個念頭,對吧!這20幾年我看這些弟子若是突然間有事,都是對上師起惡念;惡念不是要害我,如果你們要害我,出事的是你們而不是我,若是起惡念,害到的是你們自己。
你們來求我時、幫你們家庭解決問題時,我從來沒有向你們收什麼,算命的都要收幾千塊!你們還敢對這種人起惡念?還說感恩?你們是不知恩!你們知道我厲害而來學佛,希望自己更加好,但越來越不好,因為你們不知恩。為什麼來學佛?就是要報恩,要學佛菩薩一樣,分擔佛菩薩的擔子,努力再去幫助眾生。你們卻不是如此,認為自己好了要更加好,要更加好之後,讓人家看了跟著來學佛,你們都是用這一招。
為什麼道場一直出現問題?都是因為你們。不供養上師興建佛寺,也是因為你們對上師不恭敬,恭敬的就馬上做,還用等?叫你們拜大禮拜才可以參加施身法法會,結果拜得心不甘情不願,為了參加法會來拜,結果莫名其妙出個狀況。最後沒有施身法法會,都是你們在做的。不要以為 仁波切發脾氣,我怎麼敢對著內含有活人名單的光碟修施身法超度?
你們整天在修理 仁波切,連去 仁波切的店買東西都挑來挑去,只聽朋友講,以為 仁波切會騙你們?做醫生的都很麻煩,現在有兩位醫生不能來參加法會了。別的道場很喜歡有醫生,因為醫生在社會上有地位,醫生越多、代表這個上師越厲害。但我不縱容醫生,因為醫生都養成自己是權威的習慣。經典中提到,碰到那些驕傲的官員,修行人要勸告他們不要驕傲。醫生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人們不生病,醫生會有錢賺嗎?醫生是在痛苦裡面賺到錢,但現在每個醫生都以為自己是權威!醫生很難度。最難度的有幾種人:官員、醫生、教授,都認為自己有權威,自以為了不起。還好我是根據《寶積經》來弘揚佛法,信因果。這段經文中在家人請示佛如何看出家人,你們有沒有聽過?如果照你們以前的觀念,就是認為出家最大,在家的全部都要聽出家的,但根據什麼理由呢?
根據《寶積經》,在家的有權請示釋迦牟尼佛如何看出家人是否有修菩薩道,因為我們在家的要布施供養出家人,如果他不如法,我們要怎麼供養他?所以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已經教我們末法時代的在家人不要作口業。為了讓你們不要作口業,而教你們怎麼看、怎麼修!經典前面提到要善護口業,跟著就告訴出家人不要因自己做錯,而讓在家人作口業!這樣你們的罪會比在家的還要重,因為是你們做出來而讓他們罵。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不是我講的。你們都沒有聽出來中間的端倪在哪裡,以為聽了就能修。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為了幫助四眾都能修行,將四眾裡面的矛盾講得很清楚,各司其職,沒有誰比誰厲害,只不過釋迦牟尼佛講過,在家菩薩戒中有些法門是在家修得比較慢,而出家修得比較快,因為在家的惡業纏身,就是有家、有眷、有財富、有名、有利、有權勢的惡業。出家就全部都沒有,所以如果出家的還要求名求利,就不要出家!但出家弟子們也全部都惡業纏身,以為自己沒有求名求利,但其實想要唸得好一點、想要人家知道你、想收弟子,這都是名跟利!
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以前就已經教過我們如何修行,教我們在家的與出家的不要搞來搞去,各有各的業。所以特別慈悲教我們這些在家的如何看出家人,自己要如何謙卑、謙虛一點,而不是認為自己供養對方,就要對方聽你的,你有什麼要求都應該要幫你做到。出家的也不要以為自己出家,所以在家的就全部都要聽你的,因為你出家就是領眾,你要做個榜樣讓人家看到啊!就好像老師自己猛抽菸,叫學生不要抽菸,學生會聽嗎?你們不是一樣嗎?
這段很妙,是由在家的請示如何看出家。如果以現在的市場,有位在家的跑去問師父如何看出家人,會挨罵的,說不尊重、看不起三寶等等。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此就講了。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心,非凡夫俗子可以了解,他不讓任何眾生有絲毫機會作任何惡善業。老人家說法49年,地球人類難調難伏、剛強自用,全娑婆世界最難調伏的就是地球的人,還以為自己有善業、善根嗎?因為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有批評過別人的修行,所以他這一生甘願承擔這個果報,來五濁惡世幫助眾生。
你們以為生在好地方嗎?這個地球是五濁惡世!你們還覺得自己修得好、拜得好、唸得好?有覺得好就是見濁,跟著就是煩惱濁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邊特別演一場戲給我們看,先講清楚在家過患與功德了,我們也聽清楚在家有什麼過患。如果這一生沒有緣分出家,我們就很容易有在家的過患,要比出家的更謹慎小心,因為我們多了很多機會接觸煩惱、得到過患,只要一個念頭鬆懈就會有過患。藏密為什麼特別強調要聽上師的,並非上師要指揮你每天的日常生活,而是你身口意一切的念頭不能離開佛法。只要一個疏忽,念頭就起來;一個念頭起來,動作就出現,話就會講出來。如果要處理這種惡業,就要花很多精神體力才能轉得動,不是你懺悔一下就好了。
世尊所講的在家過患功德,這並不是罵。很多人以為仁波切罵他,仁波切生他的氣,所以就馬上頂嘴,說「我沒有錯、不是這樣子。」那就是不承認自己有過患。當你承認自己有過患,就有功德,功德不是每天修8、10個小時,念頭的轉變才重要,聽清楚!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家眾的過患是怎麼來的,至於怎麼去面對、接受與轉動過患,如果你肯聽,在家的一樣有功德。倘若你不肯聽,認為自己沒有過患,還以為自己跟出家一樣業很輕,只要唸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來幫你,就沒功德了。就好像楊姓弟子的媳婦、孫子的命被救回來了,但因為媳婦要坐月子,就沒有誠意及時來感恩,這也是過患。媳婦偉大嘛!因為幫他傳宗接代,楊姓弟子的兒子講也不講,怕他老婆。救她命的時候跟真的一樣,救完就變成這樣。沒有誠意,供養收都懶得收。
很多人學佛是學假的。長者在這裡講得很清楚,我們在家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過患,釋迦牟尼佛在前面全部都有講,包括你的眷屬、事業、僕人、用什麼態度改自己,但如果沒有聽進去,過患就變成你的業力;如果有聽進去,過患就變成修行的功德。因為你改了,自然轉動你的業力,當然就有功德了。
以前我有講過,如果你們說 仁波切生氣、罵人,那就永遠都沒有功德,因為你們沒有看到自己有過患,認為自己沒錯、不是這樣子。如果你認為自己沒錯,那就是我錯,那你們也不用留下來。
馬爾巴尊者怎麼修理密勒日巴尊者?法王怎麼修理我?我講兩句話,你就開始發飆,說自己沒錯,不是這個意思。每個人都喜歡頂嘴,你怎麼知道上師所講的話會牽涉到你的未來世或針對你過去的過患呢?上師所講的話是對付你的過患,希望你搞清楚。如果你說自己沒有,那就是你沒有看清楚自己,當局者迷啊!尤其我有一點點小小的禪定力量,如果不能體會你們所講的話、起心動念,我還敢坐這個法座?你們認為上師講錯,就是不承認自己有錯,第一個念頭就是認為上師有錯,第二個念頭就是不知恩。不要說感恩了,連什麼恩都不知道。
話講回來,哪有這麼大方的老闆?從來不問廚師買什麼菜,也從來不問出菜有幾兩重?這位皈依的男廚師就是不知恩,以為我是外行的傻子,認為應該這樣才有生意,他們才會願意來工作。這是普通常識,一間餐廳能賺錢是從買菜省回來的。我為什麼不摳?因為希望大家吃到好東西,我的餐廳不收服務費,飯隨便你們吃,有本事可以吃十碗,而且還是越光米,不是戰備米。你們都不知恩,還嫌?開方便之門給你們,你們卻當我是傻瓜在玩?
如果你們不認為佛法是告訴我們怎麼改變過患,無論修什麼都沒有功德。聽清楚了,不要以為自己很恭敬在唸。懺悔心是怎麼來的?就是承認自己有過患,才會生起懺悔心。如果是為了逃避所謂的懲罰與不好的果報,就不是懺悔。你們今天為什麼會做錯事?因為有過患。
為什麼你們懺悔沒有功德?因為你們不認為自己有錯,只認為是自己不小心、不知道、沒人教。以前也沒有人教我,為什麼我就沒拿過刀子切過一片肉呢?為什麼沒人教你,你會拿刀去切肉呢?因為你的老公、兒女要吃飯?那為什麼我就沒有呢?我是人,你們也是人,這就是因為我的過患比你們的少。你們還不相信自己有過患?認為自己有過患的人,所做的懺悔、供養、持咒才有功德,而有功德才能轉動累世的業。如果沒有功德,無論你持咒等所做的,都只能得人天福報下一輩子用,這輩子絕對用不到。
經典:「云何菩薩善妙法中調伏出家。」
這句話講得很妙。菩薩的範圍包括一個是證到法身菩薩,另一個是開始發心修菩薩道。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你們如果沒有受菩薩戒、沒有修菩薩道、沒有上師帶著你們修菩薩道,就沒有資格看出家人修菩薩道是否如法。那怎麼辦?就不要亂跑,上師說OK就是OK了,說不要去就不要去。
很多年前,某寺要恭迎佛的舍利,我有些弟子心動了就來問,我說不要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要去,但就是覺得不對。後來有一天恭讀《寶積經》就翻到佛講在末法時代,有人用他的舍利謀取名聞利養,長髮披地、幡蓋、薰香、灑花等等,全部都講了。
釋迦牟尼佛說膜拜他的舍利對你的修行沒用,只是跟你結緣,不如聽一位具德的上師對你開示一句佛偈、一句咒語。這是《寶積經》講的,不是我說的,翻出經典來大家都服氣了。本來很多人想跑去,認為有功德。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如果上師沒修行,就會說:「好,讓你們去。」如果我過去世沒有看過《寶積經》,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阻止我的弟子去。剛開始他們不服氣,心想不是說拜佛舍利有功德、福報、結善緣嗎?但偏偏說不要去,是不是你忌妒啊?不是我忌妒,而是不如法。
另外有間佛寺也請佛舍利來,就不是這樣做,而是放在大雄寶殿歡迎大家來參拜,我就有去。所以一切都要如法。這邊所講的大家要搞清楚,並非指一般信眾有資格批評出家人,而是除非你有修菩薩道,除非你了解什麼叫修菩薩道,否則的話沒資格。
如果修菩薩道了,釋迦牟尼佛這邊有教「云何菩薩善妙法中調伏出家」。菩薩有分八大菩薩與修菩薩道的長者,調伏就是用一切方便善妙的法去調伏出家,讓他的心不要往惡的去走、不要隨便亂動。
經典:「禮拜起住去來進止。」
這句話是講出家人禮拜諸佛,起來、居住(包括心要住在哪個地方)、出去、回來、進來修行法門,止一切不善與惡的念頭與行為。這就包括所有出家人每天應該要做的事,意思就是出家眾絕對沒有一秒鐘是他自己,沒有一秒鐘是他在修、拜、吃飯、享受。有位出家弟子在歐洲吃飯時吃得很開心,所以他不是出家人。我有權罵他,除了因為我是他的上師之外,我敢說我在修菩薩道,所以我看出來他錯了。以前我沒看過「禮拜起住去來進止」這句話。
修禪的先修止觀,「止」是透過上師和佛菩薩的加持,透過念誦一切的咒語和儀軌等等,停止我們紊亂的心。清淨了,才能微觀自己心的問題在哪裡。《佛子行三十七頌》就是在止觀的部分。止觀能夠修到有一些階段,才能修息。「息」就是完全將念頭不是停止而是消失掉,不會起念頭、不會動念,只有慈悲和菩提心才會動個念頭。除此之外,世間所謂的八風,捧他罵他,都不會起念頭。要修到息,以密宗來講,持咒一定要唸到金剛頌,金剛頌唸到了才能息念,否則不可能。所謂念佛成片、念佛一心不亂,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大手印可以幫助、訓練我們怎麼從止觀開始修,修到息。息念出來了,才有資格開智慧。
什麼叫開智慧?當你的妄念停止,清淨的智慧光會顯露。但是智慧還沒有打開,因為你沒有得到後得智。透過息念,後得智才跟根本智結合,之後自然的智慧才會顯露,弘揚佛法才會無漏。否則一定有漏。什麼叫有漏?輪迴。這兩句話很簡單,但是很重要。
經典︰「佛告長者。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佛跟長者說,今天所講的你應該善思念之。「善」不是為了自我學到什麼學問,而是為了要利益廣大的眾生,今天我們要接受這樣的教法,要用善的念頭來思念它。什麼是善的念頭?不是為了自己能不能弘法度眾、利益眾生,這些都不重要。重要在哪裡?今天聽聞佛開示的佛法,念頭是什麼?念頭在希望有一天我能夠發大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進而能不斷修行,成佛利益廣大的眾生。今天聽聞佛法也是為了這個原因,不是為了要對付出家眾、在家眾,不是為了看到出家人在家人的問題,這都是錯。
佛再交代一句話「善思念之」。我不是跟你講是非,不是跟你講他們的問題在哪裡,讓你來找麻煩。今天佛所講的,是為了消除掉四眾在修行的障礙和很多的誤解,所以用善的念頭來聽聞佛法。而不是說︰對呀!佛都這樣講他,你看他。正如你們都用我的話來教訓別人︰仁波切都說不可以,你為什麼這樣呢?自己偏偏不想清楚,反而用我的話來對付別人。
我們不是用佛法教訓別人或壓制別人,也不是用佛法恐嚇別人。這是佛法和外道最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會勸他,甚至以身作則做出來給他看,而不是對付他。所以佛在此開示:「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意思是假如你是這樣想的、這樣聽的,我就會告訴你;但假如你是用聽是非的心情問佛:出家人有什麼樣的問題啊?讓我可以應付他一下。那佛就絶對不會告訴你。
出家眾和在家眾不是互相對付,只要我們一天沒有解脫生死,都是眾生。只不過大家的緣不同,所以各司其職、少管閒事。當你有能力管閒事的時候,就是苦的開始。像我這樣有能力管閒事,所以每天就面對眾生的苦。例如昨天有人來求我幫他妹妹超度,還說妹妹篤信密宗,我叫他吃素,他馬上答:跟我無關,我只是來求超度妹妹,我很愛吃海鮮的。那怎麼有辦法幫他呢?末法時代就是這樣,我都告訴他《地藏經》怎麼教的,他完全聽不進去。假如他妹妹是篤信密宗的,絶不可能會是這樣的。
經典:「出家菩薩應如是學如是住行。」
出家的修行菩薩道應該是這樣子學、這樣住。住的意思是指他的心應該住在什麼樣的境界,行是指他修行的方向。
經典:「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長者說:世尊,您講的都是正確的,我會受教而聽。意思是長者沒有自己的想法。不像你們,以為 仁波切講佛法不是講到自己就不聽;認為自己沒做過這件事就不聽;以為今天所講的跟自己無關就不聽,這就不是受教了。那你來幹什麼?想得好處嗎?若想得好處,就跟佛法無關!佛沒有好處給我們,佛只教我們怎麼改自己。
長者很有智慧,受教。像你們在孩提時代,人家教你時你敢頂嘴嗎?你若頂嘴,不是被打,就是被罵,小學時不聽話最少會被罰站,因為不受教。為什麼現在長大了,就挑自己喜歡的聽呢?這就是不受教。不受教再講千萬遍你們都沒受教,沒受教怎麼學得到呢?
為什麼說要聽上師講?因為上師在教你。尤其我們是在家眾,我24小時都在修行,你們沒修,所以我開口都是要教你們,你不聽就等於沒教你了,你沒受教,所以事情會越搞越惡劣。很多人會找藉口說自己現在沒辦法,那你說沒辦法就沒辦法了。假如你願意相信、開始做了,那就有方法了。那些不聽的,上師也不會動氣,已經教你方法了你還不聽!以為自己沒錯、不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不受教了。
為什麼不容許你們頂嘴?頂嘴就是不受教。你們看 仁波切就看得這麼清楚,仁波切講的話你們不想聽就不聽,多民主啊!但學佛沒講民主,當然在僧團裡面可以為某些事情投票。
這邊講得很清楚︰受教而聽。意思是若我不接受你教,我怎麼聽得進去?所以當你們頂嘴,我會說不要講,因為你已經開始聽不進去了。很多人心想為什麼不給我講?真的不給你講,因為你講出來就不清淨了。你不清淨,但諸佛菩薩跟上師的加持是清淨的,要怎麼給你?很多人還認為仁波切很兇。沒辦法,你們這些惡業纏身的在家眾,還大放厥詞認為自己很厲害,不是越講越多惡嗎?越解釋越多,那乾脆不要講了。寧願我得罪你,不要讓你自己得罪自己。
看看古代人怎麼講話——受教而聽。你不接受人家教,你就聽不進去。為什麼講這麼多佛法你們聽不進去?不肯受教!要聽你喜歡聽的,以為帶著兩個孩子來法會已經很好了。還有很多女眾可憐他︰這個男眾多可憐帶著兩個孩子。這是他的業力,不要因憐而生愛,不要發揮你偉大的母愛,好嗎?要發揮偉大的母愛就快點生個孩子,就可以好好發揮。對你的情人、老公、男朋友都不要發揮母愛。發揮母愛就應該是柏拉圖式的愛情,手牽手都不應該,偏偏也沒有,真的是矛盾到不得了。
受教而聽這句話,對我們學佛人十分重要。假如這句話聽不懂,就不要學佛了。
經典:「佛言長者。出家菩薩應如是學。」
佛就告訴長者,出家人修菩薩道的應該是這樣子學的。
經典:「我以何緣捨業出家。」
這句話不是佛講自己。意思是說,你出家了,修菩薩道的要問自己,等於我常問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就是從這句話來的。什麼緣讓你要捨棄世俗一切事情來現出家相?出家絕對不是為了開悟、為了消業障、為了還債、為了幫助祖先,而是捨棄一切世俗的事而出家。為什麼佛說出家不准謀利、不准名聞,都是從這個經典來的。
經典:「為修慧故勤加精進如救頭然。應作是念。」
這裡開宗明義,學佛不是這麼單純拜懺、唸佛、求福報,而是為了要修後得智。為什麼需要智慧?智慧是每個眾生具備的,但是我們忘了這個智慧,因為生生世世的貪、嗔、痴將本來具備智慧的光蓋起來了。透過這一世的修行,用修智慧的法門打開根本智的光。這個不是得,而是本來就有,只是重新將它打開。打開不是為了自己過好日子,也不是為了自己出名;而是為了修行和利益眾生,為了這個事而我要修行。也不是為了要開悟,不要以為修智慧就一定開悟。
悟的定義有小悟、中悟、大悟,不同階段會悟到不同的境界,大澈大悟就是成佛的境界,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不斷修行是修智慧,修智慧絕對不是為了世俗的事情。智慧,簡單一點來講,沒有自我,只有眾生;沒有自我,只有諸佛菩薩,這才是叫修智慧。假如有自我的觀念就不是修智慧,是修人天福報。我不是阻止大家唸佛、拜懺等等事情,但是假如是真正一個修行人是修智慧,戒定慧就是修這個。
「勤加精進如救頭然」今天為什麼要捨棄一切現出家相?因為很急了,知道這一生時間不夠用,所以要斬斷一切煩惱,很精進的如救頭燃,就好像頭髮燒起來,你要馬上撲滅火的意思一樣。出家人修菩薩道就用這個觀念來修行,而不是說「我要開悟,要唸咒唸得很好,人家要尊重我。」都不是。
經典:「我今應住於四聖種樂行頭陀。」
佛就說了,生為出家人,心應住於四聖,「四聖種」就是根本的意思。行頭陀不是一般出家人,就算今天沒有佛寺給他居住、沒有人供養他,甚至沒人讓他掛單,他也不會在意,因為他清楚這也是自己的業、福報。他不會動腦筋去找一個地方要住得好、希望有飯吃、希望有衣服穿。隨緣過日,這才是頭陀,才是一個出家人。
我常常教在家眾「隨緣而過,隨遇而安。」出家更加要隨緣過日子,好緣惡緣今天就這樣過。不會動念頭讓自己過舒服一點、吃飽一點,不會動念頭想假如醫生治好我的病。在家的做不到這一點,至少我們要隨遇而安、隨緣而過,一定要做到。我很早已經教你們了,遇到什麼我們的心都要安住,安住在慈悲心。隨緣而過,不管好的壞的這個緣一定過去,既然一定過去,就更加要精進修行,而不是叫你放棄。「既然你說隨緣而過,現在我很倒楣,我就不管了、不修了。」不是這個意思,隨緣而過意思是說,這個緣出現了,也是你的緣,有一天絕對會轉的,所以更加要精進修行。
經典:「長者。云何出家菩薩修四聖種。」
前面釋迦牟尼佛先講,你要很歡喜、歡樂的接受出家的生活。假如不認為出家是自己選擇的生活,而跟世俗人一樣整天要安排事情,那不如還俗在家。你有福報有因緣自然會過,沒有福報沒有因緣,怎麼過?好像密勒日巴尊者是在家的,他怎麼過?每天吃蕁麻,吃到身體都變綠色。我在拉其雪山閉關3個月,每天就白水煮白麵,就這樣過。既然是閉關了還要求?我沒有帶一大堆東西去吃,只有帶一點巧克力,是怕自己熱量不夠,帶一點堅果,就這樣子過了,這就是我樂於閉關。你們在家要樂於在家,所謂樂不是「我很快樂我是在家,沒有出家。」你的生活是你過去做出來的,這一生就過這種生活,不要東挑西挑。
什麼叫東挑西挑?「早知道我不嫁給他,早知道我不要生他出來,早知道我不做這份工作。」早知道,這就是你不樂於在家本來是充滿煩惱。我們沒有一天沒有煩惱,但是煩惱為道用。知道自己有煩惱,更要精進修智慧。知道自己本來有煩惱,更加要有強烈的出離心。哪有像楊姓弟子,多開心,兒子肯吃素唸佛經,媳婦懷孕生雙胞胎,看她樂得,以為自己修回來的,觀音菩薩慈悲啊!她不相信自己是在家的,一大堆煩惱,起個慢、以為自己修得好,馬上業力現前。不是觀音菩薩不慈悲,是因為你慢,慢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妙寶可以幫我們停止一切業力,暫時不要動,讓你去修。唸《佛子行三十七頌》時要相信「親方貪心如水蕩」。我的孩子誰對我不貪心啊?我也不是全部滿他的願,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有本事不要叫我老爸,有本事不認我,我沒關係。你們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受教。
出家菩薩怎麼修這四種聖種?前面有一句話最重要︰他樂他自己的身分。很多人學佛想去阿彌陀佛那邊逃避自己的煩惱,這個不對。是你累世作的業,這一生現在家相,不是我在家很快樂,而是你要接受,反而因為是在家眾,修行反而得力。因為我們看清楚了,誰叫自己要發財、要結婚生子,已經夠煩惱了又加更多煩惱。為什麼以前一直講,沒有能力就不要生孩子,生了孩子不要叫父母親帶;那些當父母親的已經老了,也不要幫他們帶孫子。什麼道理?就是不要加麻煩、加煩惱。但是這違背我們所講的人類倫理道德,含飴弄孫多開心!還好諸佛菩薩保佑我,到現在我還沒有含飴弄孫,才多很多時間出來教你們。
以前一直跟你們講,做生意不要跟父母親借錢,不要跟親戚借錢。很多人不聽,以為應該救他過這個關,到現在麻煩一大堆出來了。以前也講過,要借錢給人家就不要追回來,要追回來就不要借錢給人家。也不聽!大家都不受教,以為 仁波切不近人情。我是在家的,怎麼會不近人情?但我所講的是斷你們未來的煩惱,我看到了。希望你們這一生是冤親債主,下一世不要做冤親債主,大家就不聽。
我有個弟子現在不能來了,因為他孩子出事,他以為孩子唸書就會改,結果沒改,他還心裡很歡喜︰孩子改好了,肯讀書了。結果沒改,就是不聽話不受教。仁波切會害人嗎?假如 仁波切會害人,我就沒能力超度了,因為鬼最清楚我有沒有能力幫他們。有人往生後放在冰櫃裡面快半個月了,都可以改變他,這就是慈悲心,所以不要用你世俗的眼光來看我。
經典:「是出家菩薩隨所有衣應生知足。歎美知足不為衣故而行妄語。」
佛講衣食住行。我們一定要穿衣服,因為佛教沒有倡導不穿衣服,在印度有個外道的出家人是不穿衣服的,他們認為連樹葉都不能破壞,所以不穿衣服光溜溜出家,現在還存在。佛教沒有支持這種說法,所以你出家也必須要穿衣服。出家人對衣服的觀念是要生知足,有就好了,不要講究。你福報好,自然有人供養到你應該穿的衣服,沒有福報,給你穿一件好的,莫名其妙被蟲蛀掉也有。
出家人是乞士,所有東西都是人家給的,人家給什麼都感恩知足,這是佛講的,不是我講的。不要挑袈裟認為這個布很薄,夏天穿比較舒服,這是你的業。為什麼你收到一塊這麼厚的布呢?也是你的業。你不能講:「那個住持不會叫信眾送夏天的料給我們穿?」過去有聽過這種話。
當有人布施衣服給我們,我們就要知足。能布施給你,表示你有福報接受這些東西,你接受之後假如你不知足,福報用掉了。假如你知足,你會迴向布施功德給這位布施的眾生,你還有機會讓人家再布施給你,否則的話就沒了,因為你不知足。什麼叫不知足?「還有沒有啊?再給一套,我只有冬天的沒夏天的。」開始動腦筋跟人家講︰「師父夏天穿這個太熱,會出疹子,我也不曉得買什麼布。」這就是不知足,或反過來講︰「師父現在身體不好,冬天都沒穿夠。」這都是不知足。
為什麼我要做生意,因為我賺錢自己買。尤其我穿的你們也不會買到,就沒有這種事了。換句話講,在家人也要知足。這個月拿到這個薪水,要知足老闆沒有忘記我,薪水準時給我。假如不知足的,認為他做這麼少,我做這麼多,我薪水拿這麼少,他拿這麼多,這就是不知足。什麼意思呢?你的福報不能拿這麼多。
等於說你認為:我的老公這個月沒有給我家用,這個月給我少了一點。這就是不知足。假如都給你會怎麼樣呢?你就開始生病,開始有人用你的錢,莫名其妙被別人騙,一大堆這種事情,就是不知足。人一定要知足,很重要。現在所得到的就是福報,未來得不得到不重要。為什麼不重要?看你現在知不知足,看你現在所做的事,也看過去你所做的事。人不知足就貪,貪念一來,所有的善法就變成惡法,我們是人,就要訓練知足。
就算人家布施一塊不透風的布,你都要讚美。不是叫你說假話說不透風的布很漂亮,而是讚歎布施的人有布施的心。假如太厚就當雨衣穿,不要挑。如果會褪色就少洗兩次,不要批評人家布施給我們的東西。不要供養吃的給我,我不吃零嘴,丟掉也對不起你們,這樣不是將你們布施的心扭曲掉嗎?
就像我供養 法王,一定事先請示 法王,說我要供養這個。如果 法王說不要,我就不供養。不像你們嘴巴說︰「仁波切,我代表眾生供養。」結果我完全不能用,也不曉得能放哪裡。退給你,你的心也不舒服,覺得我供養你,你還東挑西挑的,下一次不理你。我供養 法王,只要是跟物質有關的,每一次一定會事先請示 法王。有的時候 法王說不要,就是不要;有時候 法王說要,我就是歡喜心供養。因為 法王跟我的心態一樣,認為用不到的很可惜,丟給別人也不好,拿了也不曉得要放哪裡。
知足不是說他供養什麼我們要知足,而是知足自己還有福報得到別人的布施。雖然有些人拿東西供養我,我不收,但是我知足,因為我收到他的供養心。有些信眾會覺得:「我不供養你紅包,我會不舒服。」我告訴他:「沒關係,你對我頂禮,你就供養我,我知足。」假如我不知足,一個人100萬,1000個弟子就有10億,這樣夠蓋一間佛寺了,但我沒有這樣做。我是很知足的,如果不知足,你們很辛苦的。
「歎美知足不為衣故而行妄語。」假如我們不讚美知足的話,為了衣服而行妄語。就像前面講的,批評來批評去︰這塊布不夠多,顏色不對。講一大堆話出來。出家人可以事先跟人家講︰「師父什麼衣服都有,你們不要浪費這個錢。」或許對方想通了說︰「師父,我供養你一個紅包,這樣也是一樣的。」之前有一個外國的信眾在法會中布施法衣,我不收也不是,收了也不是,因為我知道收了也不會穿,也不曉得放哪裡。在經典中提到對修行人供養衣服是很大的功德,但在做供養布施的時候要有一點智慧。
經典︰「若不得衣不想不念不生憂惱。」
不要想,也不要一直唸說什麼時候輪到我,連這個念頭都不准有。不要擔心、不生煩惱,不要憂慮沒有衣服穿。如果如法修行的,觀音菩薩講過︰不會讓你沒有衣服穿、不會讓你沒有飯吃、不會讓你沒地方住。以前我曾經中午吃完飯,晚上沒有飯吃,從來沒有求觀音菩薩︰「我晚上沒有飯吃會餓死,做不了大禮拜。」因為我相信觀音菩薩。之前我沒有錢繳房租,也沒有求觀音菩薩︰「我沒有錢繳房租,會被房東趕走,快一點讓我賺錢。」出家人還需要求這個嗎?連在家人都不求,出家人還求什麼呢?
以前窮到沒錢買衣服給孩子穿,居然有人拿一些樣版衣服給我。不用求,只要你如法修行的,自然會有。自然就是你們本來就該有,因為你們這一生所作的惡業,包括吃肉殺生、打妄語、不恭敬三寶,本來應該得到的東西,自己幫自己擋住。現在再給你不是因為你修得好,而是諸佛菩薩和上師將這個擋住拿開,讓你跳過去、出現給你。這本來是你的,不是因為你修得好,而是因為你發心皈依了、肯改了,諸佛菩薩就想說先不要擋,本來是他的就先給他。
不要以為來參加法會會突然出現個白馬王子,這絕對不會是好事,也不會出現個黑馬王子。來學佛絕對不是為了這個。最近有一個女弟子認識個外道的人,對方勸她不要學佛,她就真的不學了。這個是真的白馬王子,中國和印度都沒有白馬王子,只有西方有,那是外國故事。
經典︰「設令得衣心不生著。」
就算你真的得到衣服了,不要貪著,認為自己修得好,有福報得到這個衣服。這和你修得好無關,是你的業力福報,和你的發心有關。
密勒日巴尊者這一生殺了十幾個人,依照因果來說,他不可能出名;但是因為他聽上師的話,上師怎麼修理他,他完完全全都認為是對的。他這一生修出來,福報起來,所有的也跟著起來,他沒有求過,不像你們整天擔心這個、那個,他不擔心。為什麼我們稱密勒日巴尊者為布衣?雖然修密法有拙火定,可以讓身體溫暖不怕冷,重點在他肯穿布衣。他不求綾羅錦緞來當自己的法衣,穿最簡單的。我們得到別人布施衣服,不應該認為是理所當然而自滿,認為自己是出家人,在家眾就應該布施衣服給我。
經典︰「雖服著衣而無繫著不貪不住。」
不要起執著的念頭,就算真的讓你穿到了衣服,念頭也不要一直掛在衣服上。認為法衣太漂亮,我要好好保留、珍惜它。有這樣的想法都不對,心不要繫在上面。假如你貪戀某個人、事、物,你還是會輪迴。只要你認為這件法衣是你一生最喜歡、莊重的東西,心繫在上面,走之前只要你起個念頭:我的法衣弟子們有沒有幫我安排好?那你就輪迴了。回來不一定是做出家眾,可能跑到畜生道,因為你不信因果。不要貪心,心也不要一直罣礙。
經典︰「知其過咎知於出離隨是知足。」
你應該知道有這個念頭出來就是過咎,過咎就是掉入輪迴苦海。應該很清楚出離的心,除了出離的心,應該什麼都很知足。今天我對出家人這麼嚴格是有所本,不是我發明,連衣服都不准你們這樣,更何況是後面講其他的。沒有人開示《寶積經》給你們聽,因為講了沒有人敢出家。出家不是離開煩惱斷煩惱、讓我修得很好、以後會怎樣⋯⋯。佛不從這個開示,而是從衣服開始講,在家可以貪一點衣服,因為愛漂亮;出家的就絕對不行,只有莊嚴、穿起來像個出家人,而不是這件法衣、出家的衣服多漂亮。
釋迦牟尼佛講這些話不是訓出家人,也是告訴在家人,你要布施給他衣服,你要留意他知不知足,不要培養他的貪心。出家人和在家人各有各的責任,出家人不能貪,在家人不能培養他的貪。比如有些在家的信眾非常喜歡一直供養某個師父,讓師父非常重視他,要什麼師父都會幫他,跟他講好聽的話。做這樣事情的這個在家人是錯的,因為他刻意培養一個做錯事的出家人,這是不可以的,在家的要留意這件事情。當然具德的就不用這樣想,不具德的就要留意。
佛教我們供養布施衣服給出家人是應該的,但是要留意他知不知足。如果他不知足,你就要客客氣氣的告訴他,而不是生起嗔恨批評他的心。前面有講,如果你不布施,可以說︰對不起,我這一次沒有能力。菩薩假如要拒絕布施,要善言告知,而不是用嗔恨的心說:你已經有了。而是要告訴他︰我目前沒有這個能力。就好像最近 法王要我處理匈牙利佛塔維修的部分,因為所花的經費很大,我跟 法王報告說要拖一下,法王也說好。什麼意思呢?就是《寶積經》所講的︰不要恐嚇、威脅借錢回來做布施供養。有些人會恐嚇另一半說︰我現在做功德為你好,你不給就等著看。很多人都講過這類話,很多老公講老婆,老婆講老公。
學佛真的要聽佛所講的,不要用自己想的一套方式。用自己想的一套方式,犯了錯,還以為是對的。出家和在家的關係很微妙,如果是一個好的出家眾,自然會莊嚴道場,領眾讓眾生好好學佛;反過來如果有一批好的在家眾,也可以影響出家人往修行這條路去走。也就是說出家人不為了名聞利養阿諛奉承信眾,在家的不要為了自我的貪念,捧、拍(拍馬屁)出家人,這是不對的。
末法時代在家的比出家的多,佛特別慈悲告訴長者。末法時代我們看出家人,「看」不是批評他,不是對他起嗔恨的心,而是說出家人還在凡夫地的時候,他一定有一些缺失。這些缺失不代表他錯,我們不該對他產生怨恨。假如有能力的話,應該善而勸之。沒有就跟著上師。假如上師說你該這麼做、怎麼做、那個不用做,就聽話。就像 法王指導我一樣。不是說 法王有分別心,而是 法王很清楚,這些人拿了我的錢會不會真正用在佛法上面。如果沒有,法王就會說不需要給他們,也就是 法王教他們要知足,就像釋迦牟尼佛教出家人要知足,我也教你們知足。
你說佛法很難嗎?不難。很難學嗎?不難。難在哪裡?自以為是、不受教。不受教自然聽不進去,聽不進去再來,還是這個德性,還是沒辦法改變自己的過患。清楚了,以後學佛才能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經典︰「不自稱譽不毀他人。」
你得到好的衣服,不要覺得自己修得好,應該穿好一點。「不毀他人」這裡分為兩個,在家供養錯了,不要說他都不懂。也不要因為自己穿得比別人好,而說你看他修得不好。不要講這些話,各有各的緣和福報。
經典︰「長者。出家之人隨所乞食隨所敷具。」
這裡是講到吃。出家的人隨著去到哪裡,就在那裡乞討吃的東西。這裡有兩個說法,假如離開他的道場很遠的,就不需要托著缽跑回去吃。人家供養他,他就坐在那邊吃掉就好,也就是說吃不用特別過堂。你們現在生活很舒服,都過堂。以後我們的佛寺沒有大餐廳、大堂,只有一間小餐廳,你們吃自己的就好,閉關就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吃,這是佛經講的。哪有你們現在吃得這麼舒服,還說請信眾吃飯。
出家人不是這種生活方式,即使今天要蓋佛寺也不是透過吃飯,而是透過佛法、自己的福報,讓眾生感應到你是為了眾生而做這件事。錢來了,也不需要開心,沒錢自己要懺悔,因為自己福報不夠沒做好。為什麼我蓋佛寺不准宣傳?不是因為我怕宣傳有人來找麻煩,有緣自然來;沒緣的,宣傳會讓人家作口業。身為一位修行人,盡量減少給人家有機會作口業,所以就犧牲自己。
這幾段話雖然是講出家的,也是講在家的。在家人假如去到哪裡,沒有適合的地方吃飯,有得吃就開心,只要衛生條件好就可以。就像我們出去,對方為我們特別安排吃的,當然比臺灣的水準差很多,但是歡喜心。好像我們給錢讓他們煮飯,人家也是為了我們煮,我們也是乞食,不是有錢就了不起。
修行人所有的心,念念都是知恩,不要說感恩,知道人家幫你就是恩情,幫過你,恩就在那裡。為什麼《華嚴經》教所有出家人,從起床眼睛張開那一剎那開始,每句話每個動作都要迴向給眾生。你的生活怎麼來的?沒有眾生支持你,能活到現在?還不知恩感恩嗎?你們修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不是為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為自己的,不用修了,修來幹什麼呢?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帶領弟子修持阿奇護法和迴向儀軌。法會圓滿,與會大眾感恩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慈悲修法,並賜予殊勝開示,利益無量無邊眾生,與會眾等起立恭送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下法座。
更新日期:2019 年 10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