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5年05月18日
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開解《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一〈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經典:「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進趣菩薩禪定波羅蜜多之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先遠離染欲過失諸不善法。於彼尋伺發生喜樂。是名入解初禪定行。」
這段開宗明義講得很清楚: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進趣菩薩禪定波羅蜜多之行。意思是假如學禪定的人,是為了想開悟、心情好,或像一個修佛的人,這些都不是這裡所講的禪定波羅蜜多。
何謂菩薩摩訶薩修行進趣菩薩禪定?菩薩禪定不是涅槃,不是像枯木定在那邊。菩薩禪定的重點是為了讓自己修行菩薩道的心越來越清淨,當心清淨之後,產生五智裡面所講的大圓鏡智,菩薩才能看到世間眾生所做的一切惡善業,及種種因緣因果,而能夠幫助眾生在因緣法、因果法裡面做改變。
菩薩禪定跟一般凡夫和阿羅漢的禪定不一樣。假如沒搞清楚就要修禪定,自己都不曉得修的是哪一種禪定。我在閉關的時候才體會到,所謂禪定、入定、無念、不起念,每個層次每一個做法都不一樣。目前一般都教大家坐在那邊放空很舒服謂之禪定,錯了!那是靜坐。
凡夫有凡夫的禪定,出家有出家的禪定,修阿羅漢有阿羅漢的,菩薩有菩薩的,佛有佛的,金剛部有金剛部的禪定,全部都不一樣,不要混在一起。假如釋迦牟尼佛認為菩薩的禪定是一樣的,他這邊就不會特別講得很清楚:修行進趣菩薩禪定。進趣是什麼意思?這個菩薩知道他一定要修禪定,但不是在無可奈何之下修。就像現在很多人做大禮拜,做著做著就不想做了,那是無可奈何,不樂法,對法沒起快樂的心,所謂快樂不是愉快的那種快樂,而是說你不喜歡,只是逼於無奈要做這個事。比如想要消業障、身體好,希望做大禮拜,冤親債主不會找、不會下地獄。這個不是進趣。你沒有興趣去做,是無可奈何、勉為其難逼自己去做,就絕對做不好。
我常常提醒大家我怎麼做大禮拜,在夏天白天比較熱,晚上涼一點,沒錢繳電費,不敢開冷氣,不敢開風扇,晚上連燈都是最暗的,但做得很開心!你們呢?就是沒有進趣。一定有人反駁:「你窮,沒錢,你不做這個做什麼?連明天有沒有飯可吃都不知道,還做大禮拜?」以你們的想法,連做都不用做了。正如今天出來分享的弟子所說(詳情參閱度眾事蹟1287篇),她朋友問為何捐了錢給佛寺,媽媽還會生病?這個人就是不信因果,這謂之謗佛!
任何人都會生病,不會因為供養過佛或佛寺就不會生病。釋迦牟尼佛涅槃前也示病,文殊菩薩去請示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也示病。所以人就是迷信,假如給一點錢就不會生病,那比看醫生還便宜。問題出在勸人供養布施的這個人不講清楚,只說供養佛寺好,有福報。有什麼福報?是以後有學習佛法的福報。很多人以為學佛就是燒香、吃素、看佛經、皈依佛門、參加法會。這些都是助緣,幫助你們學佛的緣,還沒開始學佛、修佛。
假如佛經裡面有說捐錢給佛寺不會生病,我也絕對會告訴你們。佛經也勸大家要幫忙蓋佛寺,三十三天怎麼來的?就是有一個人帶這三十三個人募款去蓋佛寺,之後他們上天了,就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個天帝。而不是人世間小小事情,假如是人世間小小事情,錢給了就可以,那乾脆價碼高一點,一百萬保證你媽不生病,有人肯給嗎?一千萬保證幫你媽延壽兩年,我肯定可以幫她做得到,但她會死得很慘。為什麼我講這麼多故事,沒有人聽得進去呢?以前謝姓醫師弟子介紹一個病人給我,病人家屬一直求我讓他媽長壽。我一看,對家屬說你媽沒壽了,不要求長壽了,求她不要墮入三惡道。他不聽,去找別的仁波切修法。本來他媽活不過一個月,修完法又活了幾個月,延長壽命,結果他媽氣切躺在加護病房,突然發高燒卻檢查不出問題,後來有個護士比較細心,一看,氣切的地方長蛆。絕對沒聽過。還好以前醫院勢力夠大,將這個事情壓下來,沒上報。如果是現在發生,已經上報了。
你說讓她壽命走完換她不要受這痛苦好呢?還是多活幾個月讓蛆活活吃死好呢?人就是迷信,不相信上師的話,有自己的想法、安排。所以這邊開宗明義說修菩薩道的,而且是菩薩摩訶薩,大菩薩,意思是說不是你們這些凡夫俗子,包括你們這些出家人。不要以為聽到學禪定就開始修禪定,你們沒資格。今天《寶積經》釋迦牟尼佛講六波羅蜜講得這麼細,因為六波羅蜜是一切菩薩的基礎,沒有修到六波羅蜜,絕對沒有能力行菩薩道。既然要講六波羅蜜,所修的法門及修的次第、方法就不一樣。所以這邊有一句話:遠離染欲過失。
最近有兩個男出家眾,聽到喜金剛不適合出家眾修,就跑來求我讓他們還俗來修。這是什麼?有欲望。假如他有資格修喜金剛,我會主動說還俗好了。竟然跟我講:仁波切在法座講過男眾可以還俗七次。這些人聽前面不聽後面,為什麼男眾可以還俗七次?因為他可能在世間還有些事情沒有還清,比如說父母的債、情的債,他還俗還清再來出家。他們兩個就起欲望,因為在家可以修喜金剛,出家不能修喜金剛。所謂不能修是什麼意思?有些法門是在家可以修,出家不能修;有些出家可以修,在家不能修。講得很清楚。
這就是貪法,不相信上師。假如上師認為他們是這塊料,早就跟他們講還俗,而我提都沒提,他們卻偏偏起欲望。所以上次罵你們,你們覺得自己哪有欲望呢?求法都有欲望?有啊,你求這個法幹嘛?當我講到《寶積經》就不跟你們開玩笑了,因為釋迦牟尼佛沒有跟我們開玩笑,是我們一直在開玩笑的佛法裡面過日子!佛法絕對可以改變人生,我就是一個範例讓你們看得很清楚。我本來應該是窮困沒錢吃飯,本來是短命,本來是什麼最不好的都在我身上的人。我能夠轉動,不是說佛菩薩對我好。老實修嘛!按部就班,一步步走。
比如說遠離染欲過失,幾乎沒人能做到,這樣一切善法就永遠都不可能對你有用。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一定有很多欲望讓你看到、聽到、嘗試想得到,但因為我們是人,可以控制自己。不要說學佛了,假如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連做人都失敗。為什麼有人貪汙?有人詐欺?都是由欲望來的。為什麼有人被騙?也是欲望。七十歲的老女人都會因為談愛情被人騙,是不是欲望呢?你說跟學佛有沒有關係,她只是欲望壓不住,或反駁說自己沒跟他怎樣,只是想。想都有事。我們的欲望從哪裡來?都是想出來的。為什麼我不用手機、不用電腦?因為裡面太多胡說八道的事情。現在一批二十幾歲的弟子都是這樣子,每天滑手機,看裡面一大堆事情,越看越多欲望。
佛沒有阻止我們有任何欲望,但佛教我們遠離,聽清楚!我們沒有欲望也不能過日子,對不對?比如肚子餓想吃飯,是不是欲望?是。比如說想看漂亮一點的風景,是不是欲望?是。佛的意思是不要沉迷在欲望裡面。不管這個欲望是生理、心理作用,你要搞清楚自己有沒有能力承擔這個欲望的後果?沒有能力,就不要碰它,跟它保持距離,不要去追逐。正如跟大家講過,我破產之後第一個動作是將信用卡剪掉、支票撕掉,這個就是遠離欲望。你們呢?拿信用卡再去借,借到爆為止;簽一大堆支票先去調錢,過了這關再說。是不是欲望?我就不做這種事,那時候還不是仁波切,馬上剪掉信用卡、撕掉支票,就沒事了,因為停損,就停止損失了。比如洞挖了一公尺,我就不要再挖了,你們則是越挖越深,掉到地獄去了。像這兩個男出家眾,開始要下地獄了。簡單扼要講,就是不相信上師,要自己作主。我跟 法王修行這麼多年,從來沒主動說要 法王一定要傳我什麼法。只是告訴 法王:我要利益眾生。法王就觀察我在做什麼事,也不是一口氣將全部的法都傳給我,我閉了幾年關都沒有一口氣全部給。
有些人不捨得供養,就沒有福報學到佛法,很自然的。不是說佛法要用錢買回來,是因為欲望重的人,自然對錢看得很重,每分錢算得很清楚。以前我也是拿薪水過日子的人,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富三代。跟大家講過,我曾經口袋只有四千塊,朋友說先買佛像、供佛像,我就買了,口袋剩一千塊。也曾口袋剩下三千塊,為了要學一個法門,供養金一千五,全部給。你們捨得嗎?你們來求法,先算一下這個月剩多少錢可以供養仁波切?求的這個法修得好,可能會賺多一點錢,再供養仁波切。當我是乞丐嗎?曾經跟大家講過,直貢噶舉在臺灣第一個中心是我建立起來的,每個月的房租都是我給的,幾十年前房租十萬塊,差不多是現在的七、八十萬。有一個月我公司要繳房租,中心說沒錢,我先給中心,公司房租拖著不給,你們敢這樣做嗎?不會。想著公司房租不給,會被房東趕走,生意都不用做了。先給中心兩萬好了,讓他們去想辦法。
假如今天我沒窮過,我就不知道你們窮的痛苦。我窮過,窮得比你們可憐,你們還沒到沒錢繳電費的程度,為什麼供養還是斤斤計較?你們也聽過,我以前失業,修綠度母,求綠度母先讓我有一份工作,也跟綠度母講我第一個月的薪水全部拿出來供養綠度母,情願餓死都要做到。也跟大家講過,我沒錢吃飯,佛前面的花、果、香不缺!很多人家裡面還沒設壇城,八供杯還沒放,我現在還沒檢查。因為都要花錢嘛!今天不是跟大家談錢,因為這句話教你們遠離染欲,不管今天我們是不是學佛人,是不是在社會上做事的人,這兩個字很重要。染,汙染的意思;欲,欲望。過失,因為我們每一天都有機會碰到這種事,連坐公車都有機會。
不管有沒有學佛,假如不遠離染欲過失,很容易被汙染,欲望無窮增長,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做錯事,還以為是別人害的。為什麼最近一批二十幾歲的弟子會發生一堆男男女女的事情?就是不遠離染欲,也不來跟仁波切講,跟我講,我會教你方法,別以為悶著頭做就沒事,學佛只是過來求平安。我再提醒大家一次,釋迦牟尼佛提醒我們這句話,不管有沒有學佛,都應該要遠離。假如認為自己是學佛人,更加要遠離。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消除掉?因為不可能消除。就算在天界,都有欲望,只有證到佛果才沒有。所以要懂得與汙染我們的欲望保持距離,否則遲早出事。現在商業社會這麼複雜,每天都有誘惑,稍微失神不留意,就來了。
所以這邊表面好像是教菩薩禪定波羅蜜多之行,但事實上,就算今天不修菩薩道,這個遠離染欲過失,都應該要做到的,不管你幾歲。現在連小孩子從兩三歲就開始有欲望,有些小孩子占有欲很重,父母親從小要教。如果父母親覺得好玩、沒關係,長大就很難搞了,因為他這個欲望已經太重了。
菩薩摩訶薩應先遠離染欲過失諸不善法,於彼尋伺發生喜樂。意思是說:要學任何法門,特別是禪定,應該先遠離一切染欲過失,對一切善法,才能去尋找、等候而生起喜樂。就像我學佛法,先學顯教,等見到 澈贊法王並皈依之後,自然很多法就會出現我面前,而產生喜樂。這個喜樂不是因為我現在不窮了,有身分地位,要做什麼就做得到,而是知道自己有把握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能幫助眾生改變未來的人生,喜樂自然而起。所以假如不肯遠離染欲過失的話,學什麼、唸什麼都沒有用。好像這兩個男出家眾莫名其妙來求我讓他們還俗,出家是他們決定的,還俗卻要我幫他們決定。我有逼你們出家嗎?憑什麼還俗要我幫你們決定?威脅我?因為還俗了,我就要傳法?你們是學這個法門的料,我早就告訴你們了,還需要你們開口跟我講?這表示藐視我。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嗎?我這個人最喜歡人威脅,你威脅我最好,為什麼好?我就下決定了!這叫恐嚇威脅:「我還俗,你要傳法。」哪有這麼混帳的弟子?威脅恐嚇上師,說自己還俗上師一定要傳法,因為上師說過出家不能學這個法。商量都沒商量,不會講話,你們可以來求仁波切:我們不能學這個法,有沒有別的法門適合我們?
是名入解初禪定行。從這一段,我們看到很重要的事,只要遠離染欲過失,一切善法自然會幫助你,讓你對法產生喜樂,叫做入解初禪定行。這邊講的初禪,不是修禪宗所謂的初禪、二禪、三禪,而是從這裡,你得到、進入對「禪」初的定的行動、行為。禪不是如如不動的,禪就是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思惟、思想。
簡單不是你什麼事都不想、不管、不理,所謂簡單的意思是:跟佛法無關的,跟自利利他無關的事情,少想它。世俗的事情,不管親朋好友、夫婦兒女都是因緣法,不是不理它,而是少想一點。就像最近罵他們,叫他們做大禮拜,回到家晚上八點多還不做大禮拜,為什麼?不起喜樂了,覺得做大禮拜好像硬逼著每天要做的功課。比如我們道場,每一組每三個禮拜要派人來早課晚課,我要求不多,每組只要21人。為什麼要來呢?第一點,道場最好每一天都有人在持咒、修行,才會清淨。第二點,很多人家裡面還沒設壇城,也不方便修行。結果第一組人不夠。第一組有多少人?(王姓弟子組長答:118人。)118人,一天找21個人都這麼辛苦?你們的理由是那些老的老了,還有以前遲到不准再來了,所以人數不夠。人數不夠沒關係,第一組以後不用來做早晚課了,好不好?(弟子答:不要!)要啦!你們這麼辛苦,早上要來、晚上也要來。連這種事都要我來煩心,王姓弟子和龍姓弟子,你們兩個做什麼組長?打個電話就叫做組長?一百一十幾個人,早上21個,晚上21個,都找不到人。三個禮拜才輪一次,你們都這麼忙,那禮拜天不要來了,來了幹嘛?再幫你們給個理由,因為住中南部不方便。就當你住中南部不方便,一年裡面每過了三個禮拜輪到你們組一次,一天不方便行不行?從這點看出你們不開心來學佛!
那些老的說太老不方便去,是你老還是我老?王姓弟子你那組最老幾歲?(王姓弟子答:80歲。)80歲才比我老兩歲,誰是80歲?站起來給我看看。(王姓弟子回答:是徐姓弟子)以前妳為妳老公來求我,多勤快,妳現在80歲退休了,是沒有體力?還是沒有錢坐車?王姓弟子告訴她:要不要我給她錢坐專門照顧老人的復康巴士?現在過好日子,我吩咐的事都不用做了嗎?除了80歲,還有誰78歲?(王姓弟子回答:是一位張姓弟子,報告 仁波切,很多弟子已經不能做早晚課。)是不是妳的錯?(王姓弟子答:是。)有多少個不能做?(王姓弟子答:60個不能做。)60個不能做,還有51個,那51個呢?王姓弟子妳早晚課來幾天?(王姓弟子答:報告 仁波切,我也不能做了。)為什麼妳不能做?(王姓弟子答:我有一天到了現場忘了帶背心。)為什麼妳兩個孩子去海外讀書,什麼時候回來妳記得這麼清楚呢?龍姓弟子也不能來參加早晚課?(龍姓弟子答:報告 仁波切,我有來做早晚課。)每天來嗎?(龍姓弟子答:沒有每天。)妳沒錢還是家裡有事情讓妳不能每天來?妳們兩個身為組長沒有起帶頭作用,妳來指揮他們嗎?為什麼這麼多組裡面,最多人遲到的就是你們這一組?理事會將第一組全部重整。妳們學什麼佛?能夠懶的就盡量懶。你們運氣不好,皈依到寶吉祥這個道場。你們可以去別的地方。
經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遠離尋伺。於內引生清淨潔白心一境性。」
這句話就罵出家人了。菩薩摩訶薩另外怎麼呢?遠離尋伺,於內引生清淨潔白心一境性。很多人學禪坐希望修到自己完完全全沒有雜念,完完全全不起念,最好完完全全連呼吸都沒有。錯!因為禪定不是針對這種事情,禪定就是當我們利益眾生的時候,是在定的境界裡面,沒有任何自我,正如《金剛經》所講的: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這才謂之「定」,而不是去尋找、伺候這些佛所講的染欲,從自己內心裡面引起、生起好像覺得自己很清淨、很潔白的心。一境性。希望在這個境界裡面修行。這個對修菩薩道是錯的,這個是什麼境界?是阿羅漢境界。
我們身為修菩薩道的,不能有這種境界,因為有這種境界就表示沒有度眾生的煩惱心。所謂煩惱心不一定是壞,所有一切菩薩度眾生的心沒有停止,心心念念都是為眾生。假如他尋找這種感覺、這種過程,就不是修菩薩道,是修阿羅漢。修阿羅漢跟大乘佛法完全不相關,所以這一類的修來修去修不出來,因為一直尋找這種很清淨、很乾淨、無汙染的,什麼「六塵是六賊」講一大堆名相而不敢去碰這個東西,但不能不碰,我們是人,有這個感覺、意識,不能丟掉它不要,就算死了,神識、意識還在。
所以這一段佛說得很清楚,要修菩薩道,不是修到坐在那邊覺得很舒服,一點雜念、一點觀念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一片空白……,這個是錯的。我們能夠修到不起念,不是靠禪定,是靠金剛乘,靠無上瑜伽部修出來的。就算今天用禪定修到這種境界,但定的力量沒了,馬上就起念。透過無上瑜伽部,它不是在這個定的境界,是將這個根本的問題一次處理掉解決掉。因為人體充滿一切氣,就是生生世世所做的一切善業惡業所帶來的氣。這個氣會影響心脈在動,而我們只是透過一種禪的能力將它壓住不要動,這是所謂禪定。但是當這個壓住的力量一消失,這種業馬上出現,因為它還存在。修無上瑜伽部不是將它消滅掉,也不是將它處理掉,而是透過無上瑜伽部的方法,讓它的能量不產生作用,所出現的就是佛菩薩的能量,這種作用不出現了。現在我們學佛最困難在哪裡?因為你們現在還在凡夫,在凡夫的境界裡,貪嗔痴慢疑全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存在,色聲香味觸法全都有,要你全部丟掉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修大乘、修顯教、修波羅蜜多的方法,為什麼要說三大阿僧祇劫?因為要修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將50個心所全部鎖住不動。一直告誡你們學佛要守戒,因為透過這種工具,才能讓生生世世影響我們的心不產生作用,不影響到修行的心,所留下來的作用,就是為了肉體要生存,但是現在大家都分不清楚了,認為求佛菩薩讓身體更好、能活得更健康,但這些都是副產品,只要如法修行佛法,在金剛乘講得很清楚,上師身體自然會好,沒求自然就會好。因為他除了遠離所有欲望之外,還能讓自己身體裡面所有五行——地風水火空,這五大平均起作用。為什麼人老了會掉牙齒、牙周病、這邊那邊不舒服?就是因為心太多欲望、太多想法、太多要求,讓地風水火空失去平衡。當能夠遠離欲望,減少欲望,地風水火空就會平衡,身體就會比較健康。
為什麼叫你們來做早晚課?不是希望有人每天在這邊唸,菩薩也聽不懂你們唸什麼。只不過你們來這邊唸,至少有1個小時地風水火空比較平衡一點,不要懶。如果懶,做什麼事都失敗,懶下去一生就過了。
我從在家眾修出來,到現在一點小小成就,就很清楚告訴你們,佛法是可以這樣子的,你們會說自己沒辦法做到,不是你們沒辦法,而是你們不聽話。就像王姓弟子和龍姓弟子離譜。這兩位組長胡說八道,將第一組搞得亂七八糟,還將責任推說他們不來,是因為遲到不給來,所以沒有人來。王姓弟子出事的時候,是誰來救你的呢?忘恩負義!照顧三個孩子,顧得這麼好,照顧組員就隨隨便便。小心我遲早有天趕你走,你受我很多恩惠,我讓你三個孩子從小有機會成長,居然你讓兩個孩子不在這邊學佛,還好意思說為了他們前途著想,若沒有我,你們這家人現在還在嗎?
經典:「於彼等持發生喜樂。是名入解二禪定行。」
於彼等持發生喜樂,當我們不尋找這種所謂清淨潔白心一境性時,對禪定會產生喜樂,因為不追求某些東西,只希望透過禪樂禪定,是名入解二禪定行。
這段講禪定跟你們平常在禪中所學的完全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因為這個是菩薩的禪,不是一般凡夫學的禪,不是一般阿羅漢學的禪,也不是禪宗裡面所講的禪。嚴格來講,禪宗也是修菩薩道的禪,假如是修菩薩道的禪,理論應該跟釋迦牟尼佛講的很接近。我們中國的禪是從達摩祖師傳進來的,達摩祖師的修行方式,到現在沒有一個很確定的說法,但他的傳記裡有很多閉關、面壁九年、一葦渡江等等的說法,應該修到大神通的境界了,以密宗來講,已經修到無上瑜伽部了。
達摩祖師沒有剃光頭,很多人以為修禪一定要剃光頭,這是錯誤的觀念,根據《金剛經》和一些經典的說法,剛開始學禪一定要現出家相,才能遠離染欲過失,在家不可能修禪。這邊所講的禪跟禪宗所講的禪,差距在哪裡?因為這邊講的是菩薩道的禪,在家出家都可以修,重點是你要抓到中心點:第一、要遠離所有汙染欲望;第二、修禪不是尋找內心世界清淨潔白的境界,這樣就不是修菩薩禪,假如能做到就是名入解二禪定行。
經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捨離貪愛。行念正知。」
越講你們越難懂,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的,跟一般初階的佛法不一樣。佛說舍利子,當修菩薩道禪的時候,你要捨離貪愛。行念正知。認為自己的行為念頭都是正知的。就是喜歡在名相下功夫的人,要捨離認為自己懂很多名相,可以用名相修行、度眾生。名相是釋迦牟尼佛無可奈何之下說個我們聽得懂的名詞、語言,解釋某個境界給我們聽,但假如這個境界沒有透過修行、沒有經驗,再講都不知道,如禪宗裡面所講的不立文字,為什麼不立文字?因為文字不能解釋禪的境界,所以只能用你們稍微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解釋何謂禪。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應該捨離貪愛。行念正知。不要以為自己現在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不是佛所講的一大堆名相,真正的正知正見就是學到怎麼解脫生死、怎麼幫助眾生解脫生死,這是佛來地球最重要的事,佛講法49年,曾講過自己沒說一法,因為這些現象是存在的,佛只是將這個現象介紹出來,不是佛發明創造的一個法。佛在49年裡面一直不斷勸我們,應該要怎麼遠離生死?怎麼不再輪迴?佛對不同根器的人講不同的方法,不代表對他可以,對你不可以,因為根器不同。
這句話並非指正知正念是錯,但是不應該去貪戀這件事情,貪戀就是認為自己才是正知正見、對方不是。事實上,菩薩道到後面法無定法,比如釋迦牟尼佛有一世救了500個阿羅漢,當時這500個人還不是阿羅漢,同搭一條船,船家看他們有錢,本來想沉船、殺了他們後搶錢,釋迦牟尼佛知道這件事,就將船家殺了。假如以正知正見來說是不能殺人的,但佛的方法是:不能讓船家殺500個阿羅漢,因為會下五無間地獄,另外,佛也要救這500個阿羅漢,這才是正知正見。
正如以前有個弟子拿2000萬來供養,我不收,以你們的想法會認為「為什麼不收?仁波切也救過他的太太,收供養給他累積福報,才是正知正見。」因為我看到他爸爸會謗佛,我不能為了2000萬讓一個人謗佛下五無間地獄。假如我貪愛這個正知正見,會認為身為仁波切要收人家供養,讓人家有福報學佛。但我要衡量何輕何重,絕對沒有比眾生下地獄更加重,眾生下地獄的事情是很嚴重的,不能為了自己的欲望讓一個眾生下地獄。這就是菩薩道,不是你們想像的說好話、做好事、勸你們這麼簡單而已,我的工作就是救你們不要下地獄。
這一段完全打破你們過去那種對佛法頑固、封閉的思想,因為是教菩薩,你們現在不可能做,因為你們還沒修到菩薩道,但是要知道這個觀念,行菩薩道、修菩薩道的人,不是你們一般想像的所謂出家人。他是用不一樣的邏輯去幫助眾生,正如剛才我前面講的故事,假如我不是修菩薩道,就先收供養再說,他爸爸有沒有下地獄還不知道,但我不冒這個風險,不能容許這種風險存在。
經典:「唯妙樂受身雖正知。如彼聖人觀察捨念離喜妙樂行故。是名入解三禪定行。」
唯妙樂受身雖正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修禪定會產生妙樂,妙樂不是人所講的那種樂,這種樂和氣脈有關係。禪宗所講的輕安只是初步的境界,真正禪定的最好的境界就是妙樂。雖然妙樂受身,這個身體會感覺到妙樂,正知,但是從妙樂裡面我們才產生正知正見。
如彼聖人觀察捨念離喜妙樂行故。就好像所有離開輪迴苦海的聖人,觀察捨念離喜妙樂行故。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念頭起來,一個修到解脫生死、離開輪迴苦海的人,很清楚任何的念頭和空性都是同時間發生的,所謂的無二無別,所以不會執著有念頭、也不會執著沒有念頭,甚至會離開喜妙樂行故。所謂的離開不是不要,而是不會執著放在喜樂的感覺、行為上面。他很清楚這個樂是空性的,所謂樂空是同個時間發生,同個時間發生的時候,只不過是過程,這個過程過了就沒有,他不會執著。沒有執著的菩薩才能清楚的掌握空性,才能看到眾生未來的因。
就像剛剛講的,我不收2000萬的供養,就是為了要救他父親不要下地獄。假如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修到一點菩薩道,這個事情就會做錯。不要以為菩薩很好做,並不好做,一個念頭錯就會讓眾生下地獄,甚至下三惡道。菩薩是無我的,菩薩沒有自己,所有的覺受和行為都是在幫助眾生。知道眾生需要什麼幫助,就會去做,但不是為了換取什麼東西回來。他在做的時候不希望眾生產生墮入三惡道的因,不是說他要謹慎,而是他在空性裡面行菩薩道。菩薩道不是嘴巴講自己是菩薩、燙了疤、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一定要知道這種事情才能做到。
剛剛講的這一段如果套回去密宗來講,完全和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有關係。假如修到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再來看這一段經文,就知道說什麼。假如沒有修到,就算再解釋還是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只有一個方法——聽話,叫你這樣做就乖乖去做,就不會發生任何別的事,你不聽話去做就會發生事情。
是名入解三禪定行。假如你做到這一個,就進入,釋迦牟尼佛一直講這個解,解三禪定行,這個解不是解釋,而是解開何謂初禪、二禪、三禪。第一個是遠離染欲,假如你能夠做到,能夠得到所有善法,就是初禪。第二個說法就是不要認為自己禪坐、持咒是為了生起清淨潔白心一境性,你要遠離。假如能夠做到,就入解二禪定行。第三個就是你要捨離貪愛。當捨離貪愛。行念正知。唯妙樂受身雖正知。如彼聖人觀察捨念離喜妙樂行故。是名入解三禪定行。第三個就是當你的覺知覺受都能夠捨,不會執著,你才能夠入解三禪定行。
禪宗很少會講這一類的事。會說參話頭、看《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這三本經都沒有講到這個境界,因為《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都是為了守護你們的心不要搞錯,因為學禪很容易走火入魔。何謂入魔呢?只要你在禪的時候產生任何的貪念,貪這個境界、貪這個感覺,在《楞嚴經》有講,魔就飛精入口,他的精從你嘴巴進去,你這一生就修不出來。所以為了保護學禪的人,佛特別講《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
有人說《金剛經》是經王,放在那邊魔就怕了。不要這樣說《金剛經》,它是告訴你修禪要做到的基本觀念。譬如說無我相等四相要破掉,要了解所有一切正法都可以捨,何況是非法。所謂正法都可以捨,就是剛剛所講的這一段。所謂的捨不是不要,而是不要執著。比如持咒時覺得很舒服,那你就完蛋,執著了。當你執著了,咒語的空性、法性馬上消失掉,你就和本尊不相應,再怎麼持咒都沒有用。
這幾段講到這裡,反過來講都是和《金剛經》、《楞嚴經》、《楞伽經》相應,只不過是比較簡單一點,濃縮起來,告訴你們重點。現在你們還沒有學禪之前沒有關係,仁波切還沒有傳你們禪,但是你們要了解自己的心態︰有沒有追求欲望?有沒有整天不遠離欲望?假如不遠離欲望的話,不要說學佛,連正常人的生活以後都會出事情,這個很重要,對不對?
比如說第二點,不要追求那種快樂的感覺。像徐姓弟子為什麼不來做早晚課呢?因為她覺得自己行,沒什麼事情還去幹嘛呢?80歲太累了,佛菩薩會原諒她。但她需要我、需要佛菩薩的時候,跑得多勤快呢?你們都是這樣子,徐姓弟子只是你們的榜樣。這些七十幾歲的,為什麼有50個人不能來,就是懶。認為少他一個不算少,真的不算少,差你一個嗎?後果自負。你們每天躲在家裡幹嘛呢?也不唸也不拜,禮拜天來一下,好玩嗎?這些老人家,到時候我來幫你們超度嗎?有這麼便宜的事嗎?
我媽媽還在世的時候,她不認識字,但只要我人在臺灣,就算我不在,她也一定會來法會。哪有你們這麼懶,老到哪裡去呢?包括這些男眾也是一樣。越老越要精進一點,還說不要麻煩那些晚輩,去一次很麻煩。沒有關係呀,打電話給組長,組長會幫忙你,但是又懶得打,找理由說家裡面的人不贊成自己每天跑來跑去,那乾脆退掉皈依弟子的背心,不要來好嗎?什麼都要幫你們,還好意思。老了有什麼了不起呢?我78歲夠老了吧!怎麼罵都是這樣子,能躲就躲,能閃就閃,你繼續閃吧!閃到有一天看不到我為止。
經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如是先斷苦樂適悅煩惱。無苦無樂捨念清淨。是名入解四禪定行。」
佛跟舍利子說,菩薩摩訶薩應該像上面講的,先斷一切苦和樂,適悅煩惱。苦是你們不想要的,樂是你們追求的。適是舒適學佛的方式,悅是上師不罵你們,說你們很厲害、做得很好,這些全部要斷。斷的意思不是說不讓它產生,也不是對它沒有感覺。所謂斷的意思是不要追尋那種境界,那些全部都是副產品。就像我閉關的時候我很開心,在關房裡面我很舒服、舒適、喜悅,但是我不追求這個,也不是追求別的,我是透過閉關的方式,對空性的體悟越來越深刻,而且很清楚空性對佛法的作用在哪裡。假如我不捨離這些東西,怎麼修呢?
為什麼2007年去閉關閉得這麼苦?先受苦。不受苦,苦的緣永遠不會離開你。受苦了,苦的緣才會斷,苦斷了,定了,樂才開始起來,但又不是追求這個樂,只是了解到這是個過程而已。在我們修到無上瑜伽部最後一個,對於樂空無二無別,沒有分別心,不會執著任何事情。
這一段講得很清楚,要學菩薩道不是你們所想像的每天唸,你們現在來唸只不過是培養你們未來有資格、有條件、有福報學菩薩道,不是你們現在就是菩薩,還早得很。一點神通也沒有怎麼修菩薩道呢?給人家害了都不知道。
今天釋迦牟尼佛講禪定波羅蜜多,後面越來越精彩,因為你們從來沒聽過。後面有句話說「諸菩薩有是天眼」修菩薩道絕對有天眼,我不知道我有沒有,但是我可以從京都看到臺北一個弟子的身體裡面有什麼東西,這樣子算不算天眼呢?(大眾回答︰算。)那是你們講的,我沒有講。這是很自然出現不用求的。並不是我求說要開天眼,要看到什麼,我才不要看,假如我的天眼開了,每天看你們在家裡做的事,我才不要開天眼。我的天眼的用法是要利益眾生的時候就用,沒有要利益眾生的時候就全部封起來,不要看。
有些人很喜歡開天眼,看很多東西,跟你們講,假如真的看到的話,你每秒鐘絕對定不下來,連睡都睡不著,所以千萬不要聽人家講這個東西,說修密宗修得很好,什麼都看得到,這都是胡說八道的故事。除了修到菩薩道,天眼才有用;沒有修到菩薩道,那不是天眼,只不過是有一些感應而已,不代表你有天眼。千萬不要追求天眼和神通。假如你不是修菩薩道的,有神通的話會害了你。後面有講,煩惱離開了才會起五神通,神通起來是為了幫助眾生,不是你有五種神通就會變得很厲害。
仁波切帶領弟子修持阿奇護法和迴向儀軌後,接著開示︰
剛剛法會前分享的汪姓弟子,講到一句和錢有關係的事情,我很留意。她說求仁波切收供養。(與會大眾大聲祈求 仁波切收供養,許多弟子起身長跪,祈求 仁波切憐憫接受弟子供養!)關你們什麼事呢?是她求的。(與會大眾齊聲說:謝謝 仁波切!)不要謝我,謝謝她。(與會大眾齊聲說:謝謝 仁波切!)等一下,你們趁勢造反。(與會大眾齊聲說:謝謝 仁波切!)你們謝謝她,是她求的。因為沒有人求的話,我不會收。(與會大眾齊聲說:謝謝 仁波切!謝謝汪師兄!)所以每個人輪流請她吃一頓飯(大眾回答:好!)這樣可以吃一年了,這是開玩笑的。(與會大眾齊聲說:謝謝 仁波切,感恩 仁波切!)。
六月分的法會以觀音菩薩的法門為主,因為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但是很多人對這個法門有很多誤解,比如有人認為觀音菩薩是公主轉世,那全部是錯誤的民間信仰,學佛的人要了解自己身口意一切事情。今天佛經開示的,目前你們可能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子,但是最少這個方向自己要抓得準,不要走錯路。比如說第一初禪,遠離染欲過失,不要說學禪宗、佛法,做人就要遠離,要警惕自己,不要鬆懈、放鬆自己,不要便宜行事,做了再說,以後再去處理,這樣事情就出來了。
學佛不是你們想像的為了什麼,而是你在這一世可以用到佛法的話,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就會減少。因為以佛經來講,佛法僧和上師等於是你們的盔甲,是保護你們,不是罵你們、要求你們、監視你們。這個盔甲是保護你們,讓你們這一生沒有機會墮入三惡道。比如我每天的修行都說希望我所有皈依弟子都不要墮入三惡道,這是我每天的願。(與會大眾謝謝 仁波切)不要謝,如果你做不到,一樣下去三惡道。
每個人要清楚,學佛不是餘興節目,不是老人家認為的有時間去做一下,現在退休了,沒有事情做,去參加法會,參加法會以後會怎樣。都不要這樣想。我也是從年輕修出來的,我是三十幾歲開始修行的人,所以對於佛法的觀念要正確。佛法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說挑另外的一個生活方式來過日子。
比如說這一陣子年輕人搞得亂七八糟,因為他們將佛法當成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其他時間是過人的方法。人的方法是對的,因為你是人,但是你要用佛法來看做人的方法和佛法有沒有衝突?有沒有矛盾?有的話就不應該做,要忍耐一下。假如真的不能忍耐,不能怎樣,來跟仁波切講,仁波切有很多的法門、很多的方法、語言可以幫助你們解決問題。既然你們做我的弟子,做上師的當然有義務和責任幫助應該幫助的問題,而不是故意上網和人家交朋友,那些我不幫助。假如你們這樣做的話,我不只不幫助,甚至會叫你離開。現在很多人還喜歡上網交朋友,自己要小心一點。這個虛擬世界不是真的,全部都是假的,大家要腳踏實地。在這麼紛亂的世界絕對要腳踏實地,安安分分、守本分的過日子,就沒有你的事。假如不守本分,希望一步登天、能夠發大財、找到喜歡的對象,問題就會一直出現。仁波切沒有阻止年輕的拍拖、認識男女,但是自己要看清楚、想清楚、認識清楚,不要一時衝動,衝動完了,後悔就是你自己。
《寶積經》幾乎沒有人會講,出家弟子來解釋這本經沒人講的原因?(出家弟子答︰太深入佛法的含義。)因為沒有人修到菩薩道,就很難解釋這個經文。假如以字面來解釋是解釋不出來的,一定要修到菩薩道,自己體會過了、了解到了才清楚。比如他說這個、那個不要執著,那你怎麼知道不執著呢?除非你修到這個境界,才能夠體會佛講的意思在哪裡。因為你要了解,佛經所講的,可能佛在現場講很多,但是500個阿羅漢聚集在一起寫的時候,可能將很多話精簡,只是將重點寫出來。因為佛所講的話是佛滅度後,500個阿羅漢聚集在一起,用他們的神通力,將佛49年所講過的佛經,一個一個寫出來,全部寫出來,所以不可能每一句話詳細的寫,只是很精準寫重點在哪裡。所以沒有透過修行、沒有經驗的,只是看到文字,真的不了解裡面的意思是什麼,真的不能體會。
講到遠離什麼,這些都是透過修行後,慢慢體會這種事情真的很重要,重要在真的能夠保護你。不是說我們要管你這個、那個,以佛的智慧不需要管你,佛只要告訴你怎麼去聽話,重點是你要接受,就會保護你,會保護你不要墮入三惡道。一定要聽話,不要認為就讓上師罵,被罵完回去還是這樣子,不理他。我78歲,不需要你理我,我很能獨立生活的人,我能夠閉關這麼多天,絕對不是一般人。
所以每一次法會結束後大家要靜下來想一下,不管幾歲。那一些七十幾歲的也沒有我老,假如回到家先睡覺、先吃飯,今天所講的話不想一下的話,來幹嘛呢?說自己聽不懂,以前我媽媽也聽不懂,我講國語,她更加聽不懂,但是她知道我說什麼,因為專注。你們呢?老得過我嗎?所以這些七十幾歲的給我小心一點,我一個一個慢慢的修理你們,我修理人的方式有很多。
更新日期:2025 年 5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