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4年01月21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燃燈供佛後升法座,親自帶領與會大眾修持《瑪尼迴向速證大樂文》,並賜予珍貴開示。
今天帶領大家念誦《瑪尼迴向速證大樂文》,因為你們沒有具備能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中上根器,所以用這個迴向文讓你們能夠跟觀世音菩薩和眾生結很深的緣。要修持任何本尊咒,但沒有透過生起和圓滿次第,也沒有經過灌頂,在這一生都不可能得成就;但是若沒有破皈依戒,對上師恭敬,就算沒有學到生起和圓滿次第,最少肯定不會墮入三惡道。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解脫生死、不下地獄,但是對於佛所教、所說的,都沒有依教奉行,而是用自己的方法、想法隨便學習佛法,就是所謂的盲修瞎練,這種錯誤心態涵蓋四眾,出家的、在家的都有這種毛病。所以為什麼藏傳佛教特別重視傳承,因為傳承是從佛陀開始教下來的佛法,都是依照同樣的方法修行和弘揚佛法,始終沒有離開,所以傳承是清淨的。當你用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來學佛、修行佛法,這個傳承就沒有了。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家裡就能修得出來,這是不可能的,只是結個善緣而已。假如每天躲在家裡面可以得成就,釋迦牟尼佛早就講了,就不會在佛經裡面特別講需要閉關、需要依靠一位具德的上師。除非你出生的地方,方圓500里之內沒有一位具德的上師,你直接皈依佛經、佛像,也可以修。但重點在於這樣雖說是皈依了,也只是結緣皈依,還是沒有上師教導。就算皈依佛經,佛經裡的意義,若沒有透過一位有經驗的修行人開示,很容易從字面上來解釋。
釋迦牟尼佛用文字來開示佛經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為人類很愚昧,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教導人類體悟佛法。人類最喜歡講話,所以用語言來告訴你們。除了人類之外,其他幾道的眾生都是用心意來溝通,完全不用講話,只有人類特別愛講話,所以人類也是很囉嗦的。
今天帶大家唸六字大明咒,讓你們清楚這一生從出生到往生前,短短幾十年,不管你做了多少事、累積了多少財富,不管修行往哪個方向,只要不是為了解脫生死、不是為了往生淨土、不是為了幫助未來眾生成佛的,你所修的一切佛法,只不過是人天福報,絕對不可能在這一生解決生生世世所帶來的惡業,所以就不能轉動業力,不能轉動業力就很容易盲修瞎練。所以為什麼要依止一位上師?因為一位具德的上師有他的修行經驗。但修行經驗不是自己講的算,一定要從佛經裡面確認,所做的和佛經所講是不是相同,還要透過傳承上師的確認,才確定是可以依止的上師。
直貢噶舉有一個特色,就是八百多年的傳承,中間沒有斷過,意思是一直都有傳承上師將法脈傳下來,所以我們說這個傳承是很清淨的。清淨的定義就是沒有參雜別的修行法門,沒有突然間發明一個修行法門出來。
佛經只是給我們一個學佛的依據,但是不代表一直唸佛經就肯定會開悟,雖然有些人可以做得到,但是少之又少,除非他有累世、宿世的大因緣。是不是唸佛經沒有用呢?是有用的,讓你亂的心能夠慢慢平靜一點,清淨的本性「偶爾」出現自性的光,才能跟佛菩薩和上師清淨的光結合在一起,才能慢慢得到進步。所以任何經典介紹任何一尊菩薩,都是以這尊菩薩修行的功德、修行的法門為主,但是他是怎麼修出來呢?沒有講。
譬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很多觀世音菩薩幫助眾生的事,但沒有講觀世音菩薩究竟是怎麼修出來的。雖然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是靠耳根圓通這個法門修出來,但是怎麼修到耳根圓通呢?佛經沒有講。有沒有講呢?(出家三十多年的弟子答:沒有講。)為什麼佛經不講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法身菩薩,他的修行方式我們做不到。
根據唯識宗所講的,人有53個不同的心所,每一個心所都掌控我們所有一切身體的作用,包括七情六欲所有一切,都在這53個心所裡面。透過禪定,可以將每個心所的作用停止下來。為什麼可以做到呢?以前我禪定入定之後,可以完全聽不到聲音,周遭發生什麼事我都不知道,整個人定下來,因為我將某些心所關起來。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聞所聞盡,就是聞的「所」。人有「所」跟「能」,「所」是一個站,譬如火車站的意思,「能」是發動的力量。修練這個「所」使其充滿能量,這個能量才能出現去做某件事情。所以我們眼睛有眼睛的所,耳朵有耳朵的所,心有心的所。這個「所」可以透過意識的訓練來強化它、訓練它,更加可以用這種工具去幫助眾生,而不是用這種工具來利益自己。所以要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假如耳根不好的人是修不出來的。
事實上六字大明咒六個字,每個字對我們身體的六個脈輪都有幫助。假如將「啥」字加進去,就是七個字,對七個脈輪都有幫助。長期念誦六字大明咒,除了可以讓自己的心平靜之外,也可以對身體氣脈有幫助。而能夠唸到讓身體整個狀況有所轉變,一定要修到中脈通了。很多人以為自己唸一唸中脈就會通,並不會。假如沒有學過頗瓦法、沒有學過氣脈的話,中脈是不會通的,你說會通是自己感覺良好而已。六道裡面每一個眾生都有中脈,中脈是與生俱來的,《寶積經》講得很清楚,眾生一生出來,因為業的風,讓我們身體都是業力,所以不知道中脈的功能,就沒有辦法開發出來。只有透過學佛,修密法,中脈才能開發,中脈開發之後,能量是源源不絕的。
簡單講中脈就是法身,法身的管道就在中脈裡面。以顯教的說法,我們清淨的佛性在中脈裡面,不管輪迴也好、加持眾生也好,都是中脈的作用。假如我們修金剛部,第一個就是要在法界裡面修行。怎麼在法界呢?法界是無邊無際的,你的中脈就是法界,法界是和中脈連在一起。假如能夠參破這個,你就遍滿虛空,你持一個咒,就能夠遍滿虛空去加持眾生。
今天帶大家唸六字大明咒,不是讓你們功力大增,因為你們是愚昧的人。譬如《普門品》裡面所講的,無盡意菩薩用他所戴的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瓔珞就是最好的珠寶。在古代瓔珞比現在的鑽石、翡翠還要貴重,而他就整個從身上拿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收無盡意菩薩的供養呢?因為他的供養不是在法性裡面供養,是假的供養,但已經比你們好了,因為你們的供養是交換。就像剛剛出來分享的弟子(請參閱度眾事蹟第1227篇)講仁波切救了他的命,其實我已經很多年沒有收他的供養,但因為他曾經皈依過我,沒有離開過,所以我還是會救他一次。我都跟你們講過很多遍,所有的弟子我只救一次,沒有第二次。
所以供養很重要,不是錢多錢少,而是有沒有全心全意去做。如果有的話,福報馬上起來。釋迦牟尼佛勸觀世音菩薩憐憫眾生:「你收吧!」無盡意菩薩雖然有菩薩的名稱,但他還是眾生,以佛經的說法,無盡意菩薩還沒有證到法身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代表眾生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慈悲嗎?誰敢說觀世音菩薩不慈悲呢?但是心不對他就不收,我是學他的,我就是這樣子,心不對我就不收,不要以為你的錢多了不起。
我從1997年弘揚佛法到現在,一直根據《普門品》所教的方法收供養,心不對的不收。為什麼不收?因為你的心起貪念。起貪念會怎樣?收的菩薩不會怎樣,但是供養的人因為起了貪念來供養,得了善業就有善的果,還是要回來報善的業,所以就輪迴了。你不要以為供養不會輪迴,心不對一樣會輪迴。什麼是心對呢?就是無所求的供養,只要清楚供養一定會起福田就好了,但是也要供養對的對象,所以《普門品》最精彩的就是後面這一段供養。觀世音菩薩收下了供養,分成兩部分,一分供養佛塔,一分供養釋迦牟尼佛,他自己沒有收。那他究竟有沒有收呢?有啊!他收到很大的福報,這也是我在做的事。
譬如你們很多人有甘露丸。你們以為甘露丸是從天掉下來的嗎?是我花了很多你們想像不到的錢,多到會嚇死你們的錢,才得到這些甘露丸。你說為什麼一定要給錢呢?如果不給錢的話,人家做法會的開支從哪裡來呢?你們是坐享其成的人還不用心,這樣對嗎?一年一年過去了,沒有「應該」這兩個字。我手上的甘露丸可以說全臺灣最多的,因為我供養太多了,這些福德寶物才會到我這裡來,而我也是分給大家,我能夠吃這麼多嗎?假如全部吃下去的話,我就變成甘露丸了。(大眾笑)所以你是我的弟子我一定會給,但是你像不像個弟子呢?什麼稀奇古怪的想法、方法都會發生在你們身上,所以不要以為仁波切愛罵你們,我真的不愛罵你們。
你們看《普門品》寫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在現場,無盡意菩薩是菩薩,當天不只一尊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收無盡意菩薩的供養就是不收,在釋迦牟尼佛面前都不收,毫不留情面,一直到佛開口了,而且佛不是說:「觀世音菩薩你收了,對你有好處。」而是說:「為了要憐憫眾生,慈悲呀!」觀世音菩薩才收。簡單講,修菩薩道的修行人是不會欠眾生的。我常告訴自己也告訴你們,我這一生一直還,還清了我就走了,不要以為我一定要留在這個世間,我哪一天走,自己沒有把握。我不敢說自己是菩薩,但是我很努力在修菩薩道。
看到《普門品》這一段我很感動,不是說觀世音菩薩太偉大,而是感動三位成就者演一場戲給我們看,你們完全不清楚有多重要,只是唸過去。無盡意菩薩能夠修到有瓔珞戴在身上,絕對是三地以上的菩薩。能夠坐在釋迦牟尼佛面前看到法身菩薩,就不是一個小修行人,連無盡意菩薩供養都會有一些瑕疵,只有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才能看到。意思是說你們供養仁波切、供養諸佛菩薩,你們供養的瑕疵,我會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不知道嗎?為什麼你們怎麼供養都沒有效果呢?因為不對呀!一個就是不捨得供養,慳貪;一個就是亂供養,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觀世音菩薩和無盡意菩薩供養的這一段,就能講一個月了。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轉手就供養出去?因為憐憫眾生,所以他轉手將這個福報給眾生。如同我弄這麼多甘露丸回來幹嘛呢?因為憐憫你們!你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大堆問題,沒有一個沒有問題的,所以有機會我就盡量做,但不要覺得這是應該的,你們去別的道場問問,能不能給你們很多甘露丸呢?你們身上最少有五六顆甘露丸,可能還不只,但看看你們怎麼學佛的?看看你們的德行,努力不聽話!
我一年一年老了,我不敢說你們一年一年老了,你們是一年一年成熟了,但還是我行我素,打死不改,再唸都沒有用。為什麼我唸六字大明咒大家有感應,因為我改呀!你們就只會講「仁波切救我!」我再講一遍,我只會救一次!你們後面不修,不關我的事,我救你們一次命,沒欠你們了。救一次命可以值多少錢呢?講不完,救完命還要超度。
現在在任何道場為一個人單獨舉辦一場超度法會,起跳是多少錢呢?(出家弟子答︰20年前是50萬)你真的沒有進步,20年前的事。(答︰我現在和外面沒有接觸)那可以接觸一下,了解行情才知道我多值錢。(大眾笑)你們想想你們怎麼來求超度的?你們真的不信啊!而且20年前收了50萬,還不保證一定能夠超度好,看不到瑞相的。那怎麼能在頭頂打個洞呢?仁波切不跟你們計較金錢的事,為什麼你們就不聽話不改呢?
除了那兩位新出家的不知道行情之外,隨便問任何一個出家眾,外面一場超度法會寫個名字,現在是幾千塊起跳呢?(出家三十多年的弟子答︰3000塊吧!)你們求超度呢?外面寫個名字就要多少錢了?哪有像我這樣超度名單一打開,全部幫你們超度呢?你們供養多少?好啊!仁波切不跟你們計較錢,那我就跟你們計較你有沒有修行?你們就在這兩個當中選一個。
要我跟你們計較錢嗎?你們會罵斂財;要跟你們計較修行嗎?你們也會說:學佛是學開心、學平安、學健康,不是學這個。那就離開吧!你們不修也不供養,到底想怎樣呢?連菩薩都供養菩薩,你們想怎樣呢?也沒有關係,仁波切不計較這個,但你們也不肯修,每天回去修個15分鐘、20分鐘就休息了,不是滑手機就看電視,現在不流行看電視,就一直滑手機。
想一下好嗎?一年一年消失過去,一年一年沒有了,很快走完你這一生。你們不相信,認為自己還年輕,覺得自己才七十幾,身體很好,可能會活到八十幾,到時候仁波切還在。但搞不好我閉關不理你們了。年底了,因為我修很多法,每個禮拜天都幫你們修法,所以我就多講話,我有資格講話。講佛經,你們嫌沒有教你們佛法;我現在修法,你們也不供養,也不修,你們想怎樣呢?每個禮拜天來一次法會,什麼事情都解決了,沒有這麼便宜的事,你們看佛經裡面講怎麼供養呢?佛不是為了我而講,是為了你們而講。
我一入門所學的第一個法門就是供養,你們不做,也沒關係,仁波切慈悲為懷;但讓你們要好好修,你們也不好好修,那要我用什麼方法呢?大家回家好好仔細想,我這邊不是俱樂部,不是佛法俱樂部、不是求健康俱樂部、不是說自己不知道,要等上師講才去做的俱樂部。自己要下決心。
在座很多結過婚,決定要結婚時的勇氣很厲害對不對?你絕對沒有搞清楚對方後面究竟是誰,就認定這個人。請你拿出這種勇氣來學佛好嗎?佛菩薩和上師絕對不會害你。沒有結婚的也回想一下你第一次多有勇氣呀!美其名是對方誘惑你,但是你為什麼給他誘惑呢?美其名因為年輕,活到這個歲數需要,但《普門品》裡面有講,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以消除慾念,你們也不聽,你說怎麼辦呢?我看你們好日子不想過了!
這個法本的第一句話三世善逝諸佛之法身。第一句話就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不是現在我們知道的佛。善逝就是他每一次出現或不出現都是根據有沒有善的緣,諸佛之法身,觀世音菩薩是代表一切佛的法身,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登地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是法身菩薩,絕對能夠幫助六道眾生解決生死大事。
仁波切慈悲開示之後開始修法。
仁波切持誦六字大明咒許久,尊身顯現莊嚴聖相,發出耀眼金光,許多與會者感到一股暖流注入,在體內迴盪,全身發熱發汗,或聞到香味、感覺地動。如《妙臂菩薩所問經》中所說的持咒成就,修法者與本尊相應,俾能饒益一切眾生。
接著,仁波切帶領與會大眾修持《瑪尼迴向速證大樂文》。
修法圓滿後,仁波切接著開示︰《普門品》的偈真觀清淨觀。「真」相對的就有假,假如這樣解釋的話,佛經所講的就不正確了,但佛法不是二分法,是很確定的事。這裡的真是指真如,就是佛性,不是真假。意思是說觀世音菩薩觀這個世界、十方法界一切的眾生、一切的現象是用真如的法性、真如的佛性去觀。觀不是用眼睛看、用天眼看。我們分肉眼、天眼、法眼、智慧眼和佛眼。法身菩薩具備四種眼,甚至也成就一點佛眼,因為法身菩薩再上去就是佛。所以他觀世間不是用肉眼和天眼,而是用法眼、智慧眼和佛眼來觀。
怎麼樣可以有這種眼呢?就是能夠恢復本性、恢復清淨的真如,這個眼就開了,就會很清楚。譬如釋迦牟尼佛講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地球是怎麼產生的、動物是怎麼樣的?就是用這三個眼:法眼、智慧眼和佛眼觀出來的。
清淨觀,指這三個眼在觀的時候。我們修的五智,其中有一個大圓鏡智,就是我們的法眼、智慧眼和佛眼,就像鏡子一樣是不動的。假如沒有東西經過這面鏡子,鏡子裡面不會有任何影像出現,只要鏡子前面的物質一過了,裡面的影像也沒有了,這就所謂緣起緣滅的意思。所謂的清淨觀,並不是刻意想要看到什麼,必須這個緣起來,才能觀到這個事情,假如沒有緣,就好像是一面乾淨的鏡子沒有影像,什麼都沒有,很清淨。而當緣起了,例如剛好有東西經過,就會反射出這個現象。影像出現之後,不代表這個物質會一直在鏡子裡面,而只要這個物質消失掉,鏡子裡面的影像就沒有了。
清淨觀並不是說自己很清淨,不貪財,不貪名,以前外面是這樣解釋對不對?你們聽過了。(出家三十多年的弟子回答︰是,有聽過)以前外面是解釋說自己不貪財、不貪名、不貪眾生什麼,很清淨的看到。講錯了,錯在哪裡呢?沒有修到大圓鏡智,就用人的觀念去解釋這一段。這一段不是人的觀念、不是人的科學、不是人的經驗,是法身菩薩和佛的經驗,所以他講不出來。
真觀沒有人講過真如嗎?(答︰是)都講真假?(答︰是)那就不對啊!佛法沒有真假呀!難道有假觀嗎?那就不對了。為什麼不對呢?為什麼不寫真如觀呢?因為這個是偈,五個字一句,不會幫你多寫,特別是唐朝人講話不囉嗦,不像現代人很囉嗦,而且囉嗦到辭不達意。所以真觀清淨觀就講完了,這個是很高的境界。假如沒有修到這個境界,好一點就會解釋成真正去觀,真的在觀,那又錯了。因為有真如,真如是佛性的另一個名詞,佛性才能產生清淨觀,佛性不開發,是不會有清淨觀的。譬如說修到本性、恢復本性、自然的本性出現了。
廣大智慧觀。前面全部有了,去觀這個事情就是用智慧,智慧不是聰明、不是有學問、不是有知識、不是什麼都懂,而是他觀一切東西都是空性。所謂的空性是緣起性空、緣生緣滅,不會執著任何事情,不會說︰「噢!今天為什麼被罵呢?」執著,就沒有智慧,那是蠢材,我們都很蠢,都執著別人要做到我們喜歡的事,不要做讓我們不喜歡的事,那沒有智慧。任何事情都是緣起性空,就算讓你喜歡,也不會一年365天、每一秒鐘都讓你喜歡,你只是一剎那抓到這種感覺,但是這種感覺也讓你生生世世痛苦。1秒鐘換來一生的痛苦,回想一下是不是呢?尤其我們在家眾,為了幾秒鐘的愉快換來一生的痛苦。當然有人會說沒有,但是以學佛人來說,還是有。
廣大智慧,廣大的定義是無邊無際,沒有限制、沒有局限、沒有拘束在某個範圍之內。法界這麼大,他的智慧就能觀到,這只有佛才做得到。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本來是佛,但為了度眾生,退回來做法身菩薩。究竟佛和法身菩薩差別在哪裡呢?佛如如不動,連要度眾的念頭都不執著,只要眾生與佛有緣,祈求佛,佛才會動心去幫他。但菩薩不是這樣,是很積極去做。觀世音菩薩很積極,比如觀世音菩薩抓到我,我也很積極去教、去講,而佛就不動,坐在那邊,等你們改、等你們求。佛不慈悲嗎?不是,佛沒有煩惱,菩薩因為還有沒度完的眾生,所以有煩惱。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會滴兩滴眼淚呢?就是因為煩惱。為什麼我整天要罵你們呢?因為煩惱,罵來罵去看你們打死都不改,比鑽石還要硬。你們是鑽石投胎的嗎?
為什麼這麼硬呢?怎麼講都不改。因為貪嗔痴慢疑沒有減少一點點,假如減少了,智慧慢慢會顯現。智慧是本來就具備的,但是因為我們有貪嗔痴慢疑,將智慧蓋起來,我們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透過修行,逐漸減少貪嗔痴慢疑,就感覺智慧起來,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後得智。後得智不是後面得來的,是我們本來有的智慧,自己蓋起來,所以我們從後面修行,以為自己好像得到智慧,其實並沒有,而是我們將智慧打開。
為什麼要罵你們?你們比鑽石還要硬,怎麼講都聽不進去,怎麼辦呢?供養也捨不得供養,修行也不捨得修行,怎麼辦呢?仁波切不可能讓你們一直拖到1千歲不死,這個事情不會發生。蓮師壽命這麼長,也才800歲,我不可能超越蓮師,也不可能超越以前那些長壽的修行者,那會發生什麼事呢?因為我身邊有很多的護法,尤其我是修金剛部的,護法多得不得了,他們會聽我開示佛法。他們看到這些人不管怎麼講還是不聽上師,你說這些護法會怎樣呢?
你們要下決心,時日無多,不是說你們,我是說我。不要以為仁波切一直在,我哪一天走,我也不知道。哪天我不想玩就走了。「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這兩句話今天特別講出來,你們以前都不清楚這兩句話對不對?(出家眾點頭)那以前是怎麼講呢?唸過去嗎?(出家弟子答:以前是用佛經的文字來解釋真觀清淨觀,所以也聽不懂在解釋什麼。)你現在這麼講我也聽不懂,他們是怎麼解釋真觀的呢?(答︰忘了,因為20年前聽過,沒有很仔細,也聽不懂。)(另外一位唸過佛學院的出家弟子答︰以前沒有聽其他的人解釋過。就是唸過去。)所以是鴨過水無痕。出家三十多年的弟子今天心情很好,因為這兩句話,他迷惑了很多年,今天聽到了?(答︰聽到了。)那你怎麼謝我呢?我也不需要你供養。(此時這位出家弟子頂禮上師。)頂個禮太便宜你了。
更新日期:2024 年 1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