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1年12月12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開解《寶積經》卷第十九〈不動如來會第六之一〉。

不動如來開宗明義就是修不起嗔害的心,這裡佛沒有解釋怎麼讓我們不起嗔的心。其實只要嗔的心不起來,害的心自然也不會產生。以我的修行經驗,要你們一開始就修出慈悲心、菩提心是不太容易的,但有一件事情是有情眾生都能做到:「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不是只有對我們好的人,甚至對我們的怨敵、冤親債主都要起知恩、感恩、報恩的心。當你面對自己的事情、面對人與物,就算過程中有很多糾紛和爭執,只要抱著這種心態,嗔害的心就不會出來。

很多人說:「他害我,我當然要報仇,讓他知道不要害我。」我曾說過,全宇宙最大的力量是慈悲。假如知恩、感恩、報恩都不做,這個人不是修行人。很多人跑來說︰「感恩 仁波切!」我說不用講,因為沒有報恩,也不準備學佛,只是來打個招呼說謝謝。不要隨便講感恩 仁波切,如果真的感恩的話就聽話修行,偏偏你們也不修。

如果不訓練自己知恩、感恩、報恩,我們永遠沒辦法修到不動嗔心。修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前面三個是修福,後面三個是修智慧。這個其實是方便說,當我們在布施供養的時候就是同時一起在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很多人以為先修好前面的三個,再修後面的三個,不是這樣。當要布施供養的時候,後面五個會一起出來,要你們捨得是很難的。很多人以為「忍辱是別人打我一巴掌、罵我一句,我都不發脾氣」,不是這樣。

佛所說的「忍」,是忍一切的好與壞,你的心不為所動。忍辱最高的境界是「無生法忍」,是對世間種種不會產生任何心動變化。忍不是咬緊牙關忍住,而是已經看破,自然會忍。當我們開始布施供養,就會跟著持戒,不會偷盗,能布施的人絕對不會起貪念。雖然也有例外,「我給你一塊,你要還我十塊;我給你十塊,你要保佑我全部平安。」這就不是布施。修六波羅蜜的菩薩道是只要你肯如法布施、持戒、忍辱,後面就一直在修,不是分開修,而是同時修。

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叫恩,自然不懂得怎麼感恩。不感謝這個恩,自然不懂得報恩。很多人以為「對我好、救我、讓我死不了的才是恩人,讓我老婆越來越好的才是恩人」,全部都是錯。你老婆現在生病才讓你來參加法會,所以你老婆的冤親債主才是你的恩人。很多人說︰「仁波切,我現在得了腫瘤,這20年沒有修。」他們的態度是消極等死的態度。千萬不要等死,否則就違背《阿彌陀經》所講的「不可少福德因緣。」因為你不修了,只想等 仁波切超度你,沒有福德因緣,就算我超度你,最多不下三惡道,沒有資格到阿彌陀佛那裡。

我的一位出家弟子前一陣子生病,從醫院出來回到他的佛寺,整天大字型躺在床上不動,其他人沒有時間照顧他,他出家前的兒子吃肉、抽菸,也沒有辦法伺候他。我知道他還沒死,但只想舒舒服服等死,就因為我答應幫他修頗瓦法。所以我跟另外一位出家弟子說,回去告訴你的住持,將生病的那位出家眾送去老人院,我給錢。那位出家眾一聽到,第二天就起來,現在能走路、唸佛了。意思是想死都沒有福報,你還以為躺在床上就能等死嗎?

有些弟子皈依20年得了乳癌,哭著說︰「仁波切,我沒有做好。」你根本就沒有做。「我現在要和它共存。」說這句話時你就是放棄不修了。我講這麼多我的故事,沒有一個人記得、聽進去。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得過皮膚癌,也沒有跟 法王報告說:「我得了皮膚癌,我等死,以後請 法王超度我。」我知恩、感恩、報恩,知道這一生吃這麼多海鮮,不得癌症才怪。所以上師所教的,我一直做,不問、不求、不看醫生。我40幾歲發病,現在74歲,我不知道還有沒有癌細胞,但最少活到現在。而你們都只是把問題丟給 仁波切。「仁波切幫我超度,我先供養 仁波切。」現在提早供養,只是怕自己死了,錢拿不出來給我,就先供養,先將我綁住,我就得幫你們超度。連快要死了心都這樣壞!為什麼你們修什麼法門都不相應?因為心壞。

這位出家弟子還有一點點福報,所以聽我這樣說,他覺得不得了,因為到老人院沒有男人侍候,都是女人侍候。出家這麼多年,這麼老了還要脫光衣服讓人家摸,他爬都要爬起來,這證明他還守戒。你們呢?剛開始來哭一下、懺悔一下,接下來就丟給醫生。快要死之前全部沒有尊嚴,因為醫生一定要按照SOP(標準作業流程)處理以免被告。你們一直不肯累積福德資糧,有一點點福就覺得自己很幸福,就覺得自己修好,在享受這個福。

《寶積經》講得很清楚,修菩薩道的人只能受用不能攝取。我們在人世間擁有的一切,當有一天斷了氣,什麼都不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已經教我們,學佛修法一定有福報起來,而你自以為是自己成功了,譬如說考上博士,就覺得是自己每天有唸,但當你起這個念頭,福就用完了,因為你修出這個福,卻不準備繼續修行,而是用來讓自己覺得成功、滿意。很多人跑來跟我求讓他考試考上,我都不會幫忙,平常不讀書,現在叫我幫忙。如果我幫忙的話,會害了別人,因為別人本來應該考上,現在因為我幫你考上,讓別人沒有機會,這樣全部違背因果。

學佛人只能受用不能攝取,包含出家人也是。以為「自己現在生活很安定,菩薩在照顧我」,那就完蛋。你享福的心出來,這個福就用在人天福報上,不是用在修法學佛上,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事,出家弟子要小心。《寶積經》講很多修菩薩道千萬不能貢高我慢就是講這個。「我求觀音菩薩讓我可以⋯⋯」很多人要求佛菩薩給你什麼,你自己做了什麼呢?「福」這個東西如果不是用來修行,會傷害你。因為福用來享受,用完就沒有了,你以前作的惡業就來找你。為什麼我的弟子皈依20年還會發病?因為他覺得很滿足了。「每個月收入固定,什麼事情都做好,一定是我修得好。」還沒有成佛之前怎麼能算好?

打個比喻讓大家體會一下。我們現在等於是在一個黑漆漆的郊外過日子,一無所有。你要在郊外過一個晚上最重要的是升火、取暖、煮東西吃、擋住動物不要過來。升火需要火種,不是靠吹一口氣就可以燒起來,除非修到拙火定才可以。火種需要兩個東西摩擦碰撞才會產生,這就是因緣。火種有了之後還要找很多木材、樹葉將火燒旺。火生起來,若是中間不添新的柴和樹葉的話會慢慢熄掉,就像你們現在這樣。我們現在不斷要加新的柴進去,所以每天要修,不能停1秒鐘。當你覺得火很旺,出去一下回來火就沒有了。

火燒得很旺時,你會覺得很舒服,但太靠近時會受傷。你敢摸火嗎?不敢。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很喜歡享福呢?福報就跟火一樣在燒。火可以幫助我們,就看我們有沒有用對地方。假如用錯了,會將你燒死、燒傷。你們都有被火燙傷的經驗,但是沒有火又沒有辦法過日子。火和福報是一樣的,用得對會讓我們人生方面有進步;用不對會傷害到自己。為什麼要你惜福?不是指錢不准用、不准花,而是你要珍惜福用在什麼地方,不是用在享受。

說自己是月光族的弟子,卻能買衣服、吃飯、看電影享受,所以說自己是月光族都是騙自己。不動佛講的這些都是學佛人的根本條件。不知恩、感恩、報恩,絕對不是學佛人。你只知道來跟 仁波切要,要不到就馬上不見,這些人來的原因是希望得到他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就離開。但是假如對三寶知恩、感恩、報恩,怎麼會離開呢?不會的。很多人說:「靠我自己可以。」但連不動佛、阿彌陀佛都有上師,你們比佛還厲害嗎?你們可能會說釋迦牟尼佛沒有上師,但是佛經講,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來,他在那邊修到快要成佛了,然後發願來地球做佛,他前幾世都有上師。假如今天不依照佛陀教導的來學習佛法,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

用智心迴向,這個迴向是無所求的,用充滿智慧的心迴向,而你們的迴向都是求一大堆。今天我修這個法門,因緣起來,我是為眾生做這件事,所以我要迴向。而不是我「今天修這個法門讓我開悟、有福報」、「讓我身體好」、「媳婦聽話吃素」⋯⋯,和這些無關,所以你們的迴向沒有用,當然偶爾會有一點靈驗,但在修行方面不可能有用。

這裡一直講智心,不是用世俗人的心來迴向,以前我講過,不要發明你自己迴向的方式。我們依照法本和佛經教的方法迴向就可以。有些人會想︰「我沒有迴向給我老婆,她生病了怎麼辦?」假如你有這種思想,表示來學佛是多餘的。上個禮拜修綠度母時,法本有一句話︰「修法人要保護他想保護的眾生。」我修這麼辛苦幹什麼?那也不是為我自己,你自己的心和佛菩薩的心不一樣,能保護到所有的眾生嗎?

法本說︰「本尊綠度母加持我之後,讓我充滿本尊的智慧和功力,以後我才能保護眾生。」有兩個重點︰不是我唸綠度母,祂來保護你們。綠度母跟你們沒有關係的。現在全世界學佛人幾乎變成外道,每天求「觀世音菩薩保佑我!」觀世音菩薩和你們沒有關係,因為你不準備到阿彌陀佛那邊,一直求世俗的東西,所以祂不理你。除非有一個媒介、中間人出現,他已經發大願要利益眾生,和本尊相應無二無別。這個人看到你們這麼可憐,就隨便你們,你們求就持咒加持你們;你想不要出事就加持你一下。你還以為是觀音菩薩、金剛薩埵來加持你嗎?意思是說加持你的這個人本身已修成和本尊相應,所以他加持你時只需要唸一唸。很多人以為自己很厲害,每天唸幾千遍就可以幫對方唸,和本尊不相應,怎麼唸都沒有用。

經典:「舍利弗。時有異比丘作如是念。此菩薩摩訶薩。由初發心被精進甲。」

有位比丘起了一個念頭。從初發心開始就披精進甲,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為止,從來沒有停止過持續精進。這裡的菩薩摩訶薩是指法身菩薩。

經典:「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舍利弗。時彼菩薩因此念故。妙喜國中號為不動。」

對一切有情眾生都不會起任何嗔念,搖動初發心。這尊菩薩因為這個念頭,所以在妙喜國中稱為不動。

經典:「時廣目如來應正等覺。見彼菩薩得不動名。隨喜讚善。四大天王釋梵世主。聞彼名已亦皆隨喜。」

當時廣目如來看到這尊菩薩在這個國土中得到不動的稱號,隨喜讚歎他的善。四大天王、兩個天的主聽到這個名字,也皆隨喜。

經典:「舍利弗。彼不動菩薩摩訶薩。於彼佛前作如是言。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家發的願跟我們真的不一樣。菩薩在佛的面前沒有說迴向讓他成佛、迴向讓自己怎樣,而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這麼迴向呢?很多人認為迴向就是講一下就算了。但是不管任何法本都分開三大部分︰前行、正行、迴向。前行就是你前面怎麼準備修這個法的心。正行是修這個本尊所有的祈請文、本尊的智慧和功德、持咒。最後是迴向。

以這個詞來說,當我們一切不論是供養佛菩薩、布施給眾生,所有出去的力量都會回來給我們。意思不是他也迴向給我們,而是因為在虛空中所有的功德大海是一個循環。假如我們修的一點點功德不迴向,只是給自己,不會多得功德;因為你不能和諸佛菩薩的功德大海結合在一起。雖然六道眾生一直不斷在輪迴,但是他們也有功德。每個眾生多多少少聽過、唸過、修過佛法。所以為什麼一直提醒大家,對我們的怨敵要知恩、感恩、報恩,迴向給他,而不是「迴向趕他走,我迴向,他就不會恨我。」而是我將我的功德交換他的恨回來給我,這就是迴向。

很多人的癌症不管怎麼懺悔都沒有用,因為他不敢迴向、他怕。以前我得癌症沒有迴向給我的癌細胞,只是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給淨土,奇怪的是這個癌細胞不知道是不是被我度走了,就沒有了。你們一直認為「懺悔了,癌細胞會原諒我。」所以你的懺悔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真正的內心世界,心裡面最深層,只希望不要痛苦。不是用知恩、感恩、報恩的心迴向,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受苦而已。「我已經跟你認錯了,你還想怎樣呢?」「我已經告訴佛菩薩,我已經跟你認錯了,佛菩薩做證人,你還要怎樣?還不滾蛋嗎?」這就是你們的心態。

本來做大禮拜是最殊勝的懺悔法門。法本講得很清楚,只要10萬遍大禮拜做完,差不多一半的業力沒有了,不再障礙你修行。為什麼後面還有這麼多障礙呢?比如說唸百字明咒要唸兩年才唸得滿;傳獻曼達給你,搞來搞去搞不懂。為什麼呢?因為基本功沒有做好。你們做大禮拜只是在懺悔自己不要受害,有什麼用呢?為什麼要做大禮拜?生生世世這麼多惡業,靠你唸就能解決嗎?身體不吃苦,那些冤親債主怎麼能原諒你呢?你們舒舒服服過一天,所以10萬遍大禮拜沒有做好,後面絕對會卡住。

做完10萬遍大禮拜來求百字明咒,不傳;唸滿百字明咒來求獻曼達,不傳。我是修金剛部的,絕對不跟你開玩笑,我是不好說話的。因為你們大禮拜沒有做對,只是運動,內心世界完全沒有認錯。

我之前講過,法王要傳我大手印時我在閉關,法王要我離開關房。我報告 法王,我要唸滿11萬遍百字明咒才敢出來接法,而且在十天內唸滿。我深信自己生生世世有很多的業,你們則深信自己生生世世有很多善,所以求法隨隨便便。你如果這麼厲害,就升法座講兩個小時看看。

每個人都告訴我一大堆故事,為什麼這個禮拜天不能來?說因為沒辦法要代表別人的父母親當證婚人。原來當證婚人這麼重要?那你以後有病不要來找我。你會說我已經答應對方,但是你也答應 仁波切每個禮拜來參加法會,你有事時怎麼答應我的?過一點舒服日子就又來了,以為人情世故比較重要。你可以叫你老公自己去,或是找職業的證婚人啊。你以為少去一次法會 仁波切不會知道,我是不知道,但是你的冤親債主會知道。

我從開始學佛到現在身為 仁波切,我是不應酬的。今年又快要過完了,不要以為自己就是這樣子。假如你是這樣子,講這麼多佛法也幫不了你,你們不要以為沒有講到自己,佛講的幾乎大家都有份。

經典:「乃至未證無上正覺。所修行業或違此言者。則為欺誑無量無數世界諸佛如來安住說法者。」

不動菩薩所講的一切、所做的一切絕對不會違背自己的願力。

你們整天在欺誑我。皈依的時候講得清清楚楚,要守戒、要如何⋯⋯,你們都說願意。現在呢?卻不願意了。佛在這邊加入了安住說法者。你們不要欺誑 仁波切,以為 仁波切只是一個人,在我的後面是無量無數的。真的有事,為什麼不老老實實來講一下?以為「仁波切不會知道。」,偏偏很多事情我都會知道,因為我的後面有無量無數。不要說我,連阿奇護法旁邊都有不知多少個呢。我們唸的法本有說阿奇護法的眷屬有幾十個,而這幾十個眷屬旁邊還再有幾十個,就有幾萬個,隨便派一個小兵出來,你都沒得玩。我現在多一個弟子不多、少一個不少。我已經70幾歲了,還不能退休,這麼辛苦要做什麼呢?

經典:「世尊。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念佛不是唸佛號,而是我的念頭要想著佛的教導、功德和慈悲,不離開。你們是只想自己。所以假如沒有證到佛果之前,他所講的語言,講出來的話裡面有不是佛法、不是與一切佛的智慧相應的,就為欺誑一切諸佛。這就是不打妄語的戒。真正的修行人平常不會跟你東扯西扯,講一大堆。一開口就是佛法,就算他講到一些你的事情都是和佛法有關。

經典:「世尊。我今如是發心迴向。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生生在家不出家者。則為違背一切諸佛。」

這句話也發了很大的願。當我沒有證到佛果之前,我若生在在家的家而不出家的,就是違背一切諸佛。講到出家有四種,一種是身心都出家,一種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一種是身出家心不出家,一種是身心不出家。出家是指出離輪迴的家。就算我們是在家眾,學佛的心不是為了出離輪迴的、火宅的家,就不是出家,不是修佛法。我們這一世的因緣讓我們現在家相,不代表我們的心就是在家。但是我們現在每一天都是混在家裡面,做一大堆與佛法無關的事,覺得不做會被人家罵,做了又好像會違背佛法。所以前面有句話很重要,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所以開口就不要罵人、不要批評別人、不要惡言惡語,這就是沒念佛。

經典:「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生生出家。若不乞食。不一坐食。不節減食。再食不食。」

當我沒證到佛果前,生生都要出家。要若不乞食(討飯),不一坐食(一天吃一餐),不節減食(不要放縱自己吃東西)。

不節減食。這裡是在講出家的人。吃飯的時候,如果一碗飯只有八分滿,那你這餐就吃這麽多了,不要再添飯了,這就是你今天福報能受用的;如果你要多吃一點,可以先講,如果沒講,那給多少就是多少。

有位出家弟子就曾經這樣被我呵責。因為他在外面吃飯挑來挑去,不像出家人。很多人吃自助餐挑三揀四的,選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這樣不好。還有自助餐吃到飽吃到吐也不好,中醫說,人吃八分飽就好,吃到吐也是不節減食,對福報也不好。如果是點餐,因為一點2、3百元,你就會心疼,就不再點了。我從年輕到現在,一天就是早餐、午餐、晚餐三餐,很簡單,而且只吃八分飽。你們有的人,早餐吃兩次、點心、午餐、下午茶、晚餐、還有宵夜,中間一直吃零食。

再食不食。出家眾常犯這一條。用完飯離座,有人跟你說「還有剩、要惜福,你再回來吃。」你就回座再食,再跟人家聊天,這樣不對。出家人吃完就是回寮房,沒有別的,不跟人聊天。以後佛寺蓋好,你們這些出家眾就準備餓肚子了,離開餐桌就不能回去再吃,我是在家的都知道這規矩,可能我上一世出家。

經典:「不持三衣不著糞掃衣。不隨所而坐。不常坐。不住阿蘭若。不安止樹下。不露坐。不住塚間。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不著糞掃衣。以前釋迦牟尼佛穿的袈裟是從人家不要的衣服,一塊一塊裁剪洗淨縫補而成。顯教的袈裟外披一件有一格一格的,就是代表糞掃衣,但現在是用很好很漂亮的布去做。現在出家人都沒有糞掃衣了。

不隨所而坐。這句話是講出家眾不是隨隨便便就坐下來,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威儀。有一個出家弟子以前在美國常被旁人要求說︰「師父,坐一下,我們聊一聊。」要聊什麼呢?出家眾坐就是打坐、吃飯,沒有閒事。有的女眾在草地上拔草,慢慢的聊也是不可以的。

不常坐。不是指打坐,而是說不要常常坐在椅子上不動,這也是為了身體健康。我常說我的員工屁股黏在椅子上,坐太久對身體不好。還有一個重點,出家人不能享福,不要認為我身體不好一定要坐下來,身體不好坐下是情有可原,但不是整天坐在那邊不動。

不住阿蘭若。就是不閉關。

不安止樹下。以前出家眾很多都是在樹下打坐修行。樹會產生氧氣,在樹下禪坐對身體好。

不露坐。我曾經看過,有佛寺怕出家眾在樹下打坐時會被蚊子咬,用一個壓克力的箱子將他們罩住。

當我們要修某一個法門都是需要呼吸,在樹下可以呼吸到好的氧氣。假如出家人整天窩在房子裡不在外面坐,第一對身體不好,第二沒有機會和眾生結緣。就像剛才出來分享的弟子(請參閱度眾事蹟第1110篇)說被蚊子咬,就當還債、布施。如果你修行好,蚊子也捨不得咬你,叮得滿頭包的,就是沒修好。

當年我在拉其雪山閉關,三個月出關後,本來也可以去 法王的關房吃,但法王就是直接要我與他坐在草地上吃東西。

不住塚間。不是你一定要住在墳墓。古時出家人沒有固定住的地方,到處游走,走到哪住到哪,沒得選。例如晚上了沒地方住,剛好看到一個墳墓挖掉有個洞,就住在裡面。不是叫你們現在故意去把人家的棺木挖出來,讓你有地方住。你們現在出家人太舒服了,還有固定的地方住。以前的人沒有佛寺。像我到舍衛城沒有看到佛寺,只有一間一間狹窄房間、大草地和菩提樹,坐在樹下說法而已,並沒有大雄寶殿。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還沒有證到佛果之前,甚至還沒有修菩薩道之前,你的修行就是很苦的,沒得選擇。如果都要挑三挑四、挑得舒服才是,你修行的方式就錯了,要一切隨緣:隨緣而過、隨遇而安。這樣才像個出家修行人。

經典:「世尊。我今發此大菩提心如是迴向。乃至未得一切智智。若不成就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不動佛在菩薩面前發這個願很重要。意思是他沒有證到一切智(後得智和根本智)之前,沒有成就無礙辯才,他不說諸妙法。為什麼我們講佛法一定要根據佛經,不是信口開河,愛怎麼講就怎麼講,因為你沒有得到一切智。我們只可以從佛經、上師所講的修行經驗來宣說佛法,不能說自己有無礙辯才而說諸妙法。

無礙辯才不是說你很會爭辯、解釋名相,而是當任何眾生對佛法有任何疑惑、對任何輪迴事情有疑惑,可以有一個解釋、一個方向給他,但不是給他一個答案。如果給答案就不是因緣法。給他一個方向、一個解釋是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在變、沒有固定不變。無礙辯才就是辯才是無礙,不會受自己業力和眾生業力的阻礙,只要眾生求佛法,無礙辯才就出來。

要升座說法,除非是像這樣子全部都得到了,否則一定要經歷修行的過程,而且是你的上師認證你可以說法,你才能夠升座說法。不是現在修個幾年懂一些名相就開始收弟子,跟人家說佛法,這樣都不對。

經典:「世尊。我今如是發心。乃至未得無上菩提。若不住三威儀。或立或坐。或復經行。則為欺誑無量諸佛。」

這句話連動作都講出來。三威儀是講修行人坐臥行走都有一種威儀。如果沒有住在威儀中,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威儀不是故意做出來的,而是修行到某一個程度,心清淨很自然產生,就像以前人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會很尊重,因為看到他的威儀自然會很尊重,就是福德出現。

意思是安住在三威儀不是靠學回來、聽回來、故意裝出來。和明星用做作方式表現是不同的,這種是從修行的福德出現。福德出現三威儀,就要安住在裡面,不能忘記自己本來的身分,修行人就要有修行人的樣子。當然有些人會說有些修行人如濟顛,但那是另一種說法。

或立或坐。或復經行。修行人站有站相,不會三七步。坐有坐相,不像麻糬攤在那裡很隨便,連走路都有三威儀。我一上法座,即使脊椎痛,我的背一定挺直。三威儀很自然出現,這是從修行的福德來的,所以如果一直不斷精進,如前面所講的披精進甲,自然會住在三威儀。若是消失就表示沒有精進,放鬆了自己,就跟你們放鬆自己一樣,唸完就呼口氣,喝杯茶看看電視看現在罵誰。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你覺得每天要做的功課或要唸的就只是好像人生中要吃飯的感覺,你們都有經驗在吃飽飯後,癱在那邊享受一下,就是這個意思。

不會因為下了法座,威儀就沒有了。所以剛才法會前分享的弟子說我出來罵你們,就是因為我都還沒離開道場,你們就在道場嘰哩呱啦吵,沒有威儀,外面的人進來看到的話像個樣子嗎?假如你們要聯絡,有餐廳給你們去,為什麼不去呢?因為餐廳要給錢,這邊免費嗎?這邊沒有免費,水電都是錢啊!你們當這邊是交誼廳,就像我上次說你們當這邊是俱樂部,我在講的時候是俱樂部,我講完也是俱樂部,像樣子嗎?

連這種小事都要我管,意思就是你們心裡面對三寶並不恭敬,佛菩薩與護法有離開道場嗎?為什麼你們這麼吵呢?擺明欺負我!如果我今天送你去總統府見總統,你見完之後敢在總統府裡面喧譁嗎?為什麼你們在道場就可以?你們之所以修不出來,就是放鬆自己,認為聽完了、罵完了,也繳過費了(供養),認為其他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什麼時候是你們的事?

你們要聯誼也沒關係,可以事先約好等一下去餐廳,若是客滿了就等一下,但你們也沒有,都是趕著回去。既然趕著回去,為什麼你們法會後還是嘰哩呱啦吵半小時?廣東人有句話「三個女人一個墟(市集)」,意思是三個女人就像一個市場一樣,看看現場有幾個女人?請大家像一位學佛人好嗎?做不到,至少像一點。

經典:「我今發如上心。乃至未得一切智智。或於眾生犯根本罪。或作妄語及餘世俗憒閙之言。」

我才剛罵過,這邊就來罵了。不動菩薩說,我今天發如上心,當我未得一切智智,或於眾生犯根本罪,就是最低限度的五根本罪,修菩薩道的就是菩薩戒,出家人就是出家戒,絕對不能犯。不要以為犯了只要道個歉、懺悔就沒事,確實是沒事,只不過你修行的障礙就出現了。

或作妄語及餘世俗憒閙之言。在這邊講習慣世俗、吵來吵去的話,這裡吵的意思不是吵架而是喧譁。好像剛才法會前分享的弟子要大家看她染的頭髮很漂亮,要幫集團的髮廊推銷染髮,也不應是這樣推銷,這裡是道場不是做生意,這就是打妄語,還以為自己很幽默,但不知哪裡幽默。每個人都不照著佛經做人做事講話,所以看到不動佛所講的,我心如刀割,因為你們全部都是這樣子。

經典:「或起摧伏他論相應之心。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摧伏他論就是將別的修行人所講的論降伏摧毀掉,認為自己才是對,別人都是錯,不是根據佛經所講,而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應對。所以出家眾若愛辯愛論,要小心了,不一定是你錯,但你所講的都是根據佛經、上師所教嗎?或自己的見解?還是你覺得別人所講的都是錯,只有你講的是對?

假如根據佛法所講就是法無定法,並不是說佛法沒有方向、方式讓我們去做,是因為每個眾生的業力不一樣,每一個眾生用的法門也不一樣,所以對你適合的法門,不一定對別的眾生適合。只要這個眾生所學的法門是從佛經出來的、上師所教的,就算你覺得有些地方不正確是你的對,你也不應該摧伏他。你可以從佛經方面及以前大德所寫的論跟他探討,但不是將他摧毀降伏。

現在臺灣很流行這樣,就好像我的網站上有時都會出現這種留言,前陣子我講比丘尼有多少戒一樣,我身為在家上師,沒有受過比丘尼戒,絕對不清楚有幾個戒,就算我清楚也不能講,因為我沒受過這個戒,我只受過菩薩戒。

不要自己學了一點,看人家覺得有問題就一直攻擊,來證明自己是好的、在上位,因為每個人用的法門真的不一樣。就好像釋迦牟尼佛以前在的時候,為了要救500個羅漢而將船家殺了,你們敢說他錯了?他若是錯了怎麼會成佛呢?所以不可以這樣子,我們要從因果論去看他所開示的佛法,而不是從名相去看他講的佛法或論是否對。

這句話就講出現在所謂學佛人的毛病,好像我以前在餐廳曾看到一位吃素的男歌星,為了要勸人家吃素,就講一些比較攻擊性的話,對方就很不滿意,這樣反而會害了眾生。你們可以勸,聽不聽是他的決定。

經典:「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與婦人說法。若不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而取彼相及露齒而笑。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所有男出家眾要聽清楚這句話,當你跟女人說法,當然,男眾出家了也不會想到男女關係,取彼相是指譬如你看對方像個貴婦人,可能是個大功德主,我要對她笑、好一點。露齒而笑是不可以的,但在家眾就沒關係,你們千萬不要回家在你老公面前不露齒而笑,你老公會認為你顏面神經失調。現在戴口罩比較安全,男出家眾戴著口罩可以不用拿下,但記得看到女眾不要只看他的外相。

很多人來見 仁波切,仁波切通常都是稍微看一下就不看了。(隨侍的出家弟子表示確實如此,仁波切對於前來求見的信眾,問他們有什麼事之後,都是非常端正嚴肅的幫助及指導他們事情的方向。)這就是安住,讓對方知道無常、無我、空這些事情,不能因為媚俗而講一些他喜歡聽的話。其實我得罪很多人,所以我們道場沒有大官及大功德主出現,因為我整天都跟他們講苦,他們覺得自己很有錢;跟他們講無常,他們覺得不想變;跟他們講無我,他們更加聽不進去。

雖然我以前沒有看過這段經文但是我做到,所以就算帶一批貴婦來見我,我也是跟他們講這個。我不會看相嗎?我也可以跟他們講幾句好聽的話,要他們供養佛寺,但我全部不提,而是講佛法。這麼多信眾來見我,我從來不講要他們供養佛寺。佛經有講,就算今天因為我是在家的,既然要跟眾生講佛法,就要做到三威儀。

所以男出家弟子若看到出家男眾露齒而笑,跟婦人談一些世俗事,你可以跟他遠離。女出家弟子也是,若看到出家男眾跟婦女露齒而笑,看這個婦女的相,而不跟她講苦、無常等事,不管他是多有名的和尚,都要離開。這是佛經講的。既然不動佛是這樣修的,出家人也應該要這樣修,就算沒有做到完美,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做。連我身為一個在家眾都是這樣子,何況是出家眾呢?

所以當信眾來問我事情,如果他不相信無常、因果,我都不跟他聊的,一個方式就是罵,另一個方式就是讓出家弟子去聊,因為他們不敢罵出家眾,但是敢罵我,因為我是在家的修行人。

經典:「世尊。若我發此一切智心。安住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說法時顧指輕躁。或見餘菩薩不生大師之想。則為欺誑無數諸佛。」

說法的時候顧指輕躁,意思就是當他說佛法時,是以自己的思想為中心,而不是以佛法作為說法的中心,所以他講出來的會比較輕浮、急躁,沒有耐性慢慢解釋。所謂慢慢不是很慢,而是沒有一步一步解釋給眾生聽。或見餘菩薩不生大師之想,是指看到別的菩薩就認為自己跟對方一樣是同輩,這是不對的。

任何修菩薩道的,我們看到他都要生大師之想,因為他既然修菩薩道,就肯定是未來佛。我也是修菩薩道,但在還沒證到八地菩薩以前都可能退轉,他既然也是修菩薩道,就算我看不出來他是修到哪一地,只是感覺出來他在修菩薩道,就應當他是大師之想,就算只是登地菩薩,也是大師。如果不是這樣想的話,經典中說這就是欺誑無數諸佛。

只要這個修行者是修菩薩道利益廣大眾生,就要當大師想。這邊佛經中就有解釋,為什麼在家眾可以升座修法,因為我修菩薩道、行菩薩道,所以就可以做大師之想。如果我沒有修菩薩道、行菩薩道,法王會給我升座嗎?就算我硬要升座,護法也不會給我坐得好,這些全部都是佛經中有解釋的,既然是修菩薩道就沒有分在家、出家。

這邊是不動菩薩講的,但也是告訴所有未來的學佛人要留意這一點,只要他是菩薩就要生大師想,不要想說他沒有修得很好,這個法門他不懂。因為每個菩薩都有其特定法門,不會用全部的法門,不要認為某個法門他不知道就不是大師。在藏傳佛教中能夠稱為仁波切而得到認證,就算他修行方面不是那麼圓滿,就是大師,不是一般的修行人。

經典:「世尊。我今發此一切智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坐聽法及禮外道沙門婆羅門。唯除諸佛沙門弟子。則為欺誑一切諸佛。」

就算有人現出家相,但若講的不是佛法,我若坐在那邊聽法,都為欺誑一切諸佛。所以不要隨便亂跑,不要以為這就是大師,而沒有搞清楚究竟是否真正宣說佛法。經典中所講很多是你們需要留意的地方,這些在你們的戒律裡面都稍微有講一下,但沒有講得這麼深、這麼清楚。這些是不動佛現出家相的時候所修的過程,全部都有做到,你們問問自己有沒有全部在做?如果沒有做,你們的境界就慢了,也是合情合理。

在臺灣感覺沒有什麼人講不動佛(出家弟子表示以前都沒有聽說過),因為一講的話,很多出家眾可能乾脆還俗算了,因為全部不對。譬如再食不食這一句,你們很多都犯過這個毛病,不動佛在菩薩道的時候就是這樣修出來的。我盼望你們這些出家眾要跟著這樣去修,不要搞花樣,這是佛經裡面出來的,絕對沒有錯,其他怎麼講我不知道,但我是根據佛經及不動菩薩所講。

你們既然現出家相,就不能離開這些。你們若硬要說別人是這樣教你的,他是佛嗎?既然他不是佛,那就可以忘了他所教的,可以根據經典所教。再提醒一次,你們絕對犯過再食不食,譬如人家說你剛才沒喝湯,趕快過來再喝一下,甜點沒吃叫你再來吃。只要你離開飯桌就不能坐回去,連我不是出家眾都知道這個規矩,你們不知道?人家叫你,你就再回去吃甜點,就是沒有三威儀,不像個出家眾。離開飯桌就沒你的事,回寮房。

所以以後你們去我的佛寺,吃到七分飽就敲鑼讓你們起來回去寮房,還慢慢吃?我都這麼瘦了,你們不可能胖的,所以跟著我有個好處,可以減肥,因為我吃不多。雖然今天講的很多是出家人的事,但是我們在家的一樣要留意,再食不食對我們在家的也很重要,為什麼呢?已經吃完飯起來就起來了,你若再回頭吃,就將自己能吃的福又再減少一點。

你今天能吃多少就是你的福,你再回頭吃這個,就等於將你明天的福吃掉了,所以就會鬧肚子。莫名其妙吃得乾乾淨淨,都會鬧肚子,就是因為你將你的福吃掉了。今天所教的不是規矩,而是怎麼惜這個福,今天坐下來你那碗飯只有八分滿,就是你的福,吃完覺得不夠飽要再添飯,那你就錯了。裝飯時你可以講給多一點,但裝給你八分就是八分,這是你的福,就是你今天能夠吃的就這麼多。當然你們還是可以買外賣帶回家,其實學佛是蠻開心的事,哪有這麼痛苦呢?你們不用故意搞得這麼痛苦。

« 上一篇 返回法會開示 下一篇 »

更新日期:2021 年 12 月 16 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