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1年5月16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持誦六字大明咒,並開解《寶積經》卷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之一〉。
寶吉祥佛法中心配合政府防疫規範,本週法會全程採線上視訊方式進行,室內維持五人以內。
仁波切升法座後,立即指示現場弟子將放在四大天王佛像前的雜物搬離,並呵責弟子們沒有恭敬心,把四大天王當作一般木雕裝飾,放任雜物堆疊於前,並慈悲開示,沒有真正的恭敬心,未來學佛會有障礙。弟子感恩上師教導並立即移除雜物後,仁波切接續上週內容,賜予眾等佛法開示。
經典:「願當安住三摩地 演說施戒諸法門 忍辱精勤及定慧 庶當成佛濟群生」
不是看過聽過很多佛經就可以來說佛法,願當是向諸佛菩薩發願,不是自己發願,必須要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加被。安住三摩地,讓自己可以將一切意識、身口意全部定住,從自性法性流露出來演說六波羅蜜。不是翻經、翻辭典來演說六波羅蜜,而是從三摩地出來演說的。法處比丘還是很謙虛。
「演」、「說」是兩件事。「演」是在他這一生一直不斷用六波羅蜜自我修行和利益眾生,沒有離開六波羅蜜。如果不是用六波羅蜜來修行的佛教徒都是假的。大乘佛法是學菩薩乘,菩薩乘的根本修行法門是六波羅蜜,沒做到六波羅蜜卻說自己是菩薩,那是騙人的。
法處比丘在他的生活中所做的事情都是以六波羅蜜來做。「說」是解釋、講給眾生聽六波羅蜜的重要。
庶當成佛濟群生。沒有在三摩地裡表演、解說六波羅蜜,而是靠自己的意識經驗來解釋佛法的話,不可能成佛。如何讓自己的自性顯露,進入三摩地?就是靠戒定慧。戒定慧做到了,心自然安住在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佛法僧的加被,尊重佛法僧。
剛剛為什麼要罵弟子呢?四大天王是保護佛法,所有的弟子竟然將一大堆雜物堆在四大天王的前面,完全不尊重。可以預言這些弟子的修行一定會有障礙。道場裡面任何一個東西都要尊重,你們不尊重,認為我們沒有修四大天王,擺在門口只是裝飾品。
其實四大天王是在天界的欲界天,他的眷屬在六道中都有,他們會生氣。你們不尊重四大天王、不尊重護法,修行絕對會有障礙。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整個道場一千多個弟子都不尊重,只想說禮拜天來法會時,有人將東西搬走就好,認為是別人做的不是自己做的。你們家的客廳會堆一堆雜物嗎?當然有人是過這種生活,但一般人不會這樣。你們居然在門口四大天王保護的地方堆一大堆雜物,怎麼保護這個道場呢?
一千多個弟子都視若無睹就像沒看到,我不講都沒有人處理。平常星期日法會時因為我有升座弄得乾乾淨淨。今天因為疫情關係採視訊法會,弟子們不能來,他們就認為前面堆一堆東西沒有關係。不是我會生氣,是四大天王的眷屬生氣,表示弟子懶,認為不是他們的事。
經典:「為求無上大菩提」
無上大菩提就是勝義菩提心。菩薩道最重要的寶就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沒有辦法修行菩薩道。菩提心不是想就有,不是偶爾唸一唸、修一修就有,除了要按部就班守五戒十善、修慈悲心、修菩提心,還要求回來。
經典:「供養十方諸妙覺」
在修行的過程中,要不停供養十方諸佛。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尊佛累世和你有緣。十方諸佛一定有佛和你產生緣,緣深緣淺不重要,一定有佛和你產生緣。每一天為什麼要迴向、發心?這都是供養,唸七支供也是供養。供養才能求到無上大菩提;沒供養絕對求不到。
不要以為跪下來哭一哭就可以有菩提心。我們唸菩提心文講到上師可以幫你生起未生的菩提心。上師怎麼加持你呢?皈依的時候講過要聽話,不聽話怎麼會有菩提心?不可能有。
經典:「百千俱胝那由他 極彼恒沙之數量」
百千俱胝那由他,可以查一下,這是古代計算數字的用詞,是天文數字。
極彼恒沙之數量,恆河邊和河底沙的數量是無數。表示他發的願不是輕輕的,「我發願吃素,我發願唸多少遍六字大明咒。」這些都不算,這種是很輕微的願。
這兩句話意思是不管多久的時間、多大的空間,多到數不清的數字,表示所發的願不是簡單的事情,是一種大願。
經典:「又願當獲大神光 倍照恒沙億佛剎」
發這種大願不是為了求自己過好日子,而是求自己得大神光,可以佛光加被照耀億佛剎。佛土不是娑婆世界才有,像恆河沙這麼多的佛剎遍滿整個宇宙。只要有有情眾,自然有佛和佛土。假如這個光不足不夠,是不可能照耀這麼多佛剎土,需要有無量的光才能照耀所有佛土,所以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光。
經典:「及以無邊勝進力 感得殊勝廣淨居 如是無等佛剎中 安處群生當利益」
再以無邊殊勝的精進力量,感召得到殊勝廣大清淨居住的地方,就是佛土。在這麼無等多的佛剎中,能夠得到解脫生死的利益。
經典:「十方最勝之大士 彼皆當往生喜心」
十方最殊勝的大士,就是法身菩薩,他們應當產生歡喜的心往生這個佛土。
經典:「唯佛聖智能證知 我今希求堅固力」
「聖」不是指聖人,佛法中講的聖就是解脫生死、進入涅槃。智,只有佛具有這麼殊勝的智慧,才能夠證到知道這種事情。
我現在是希望求到堅固的力量,就是上面他所發願的一切事情。
經典:「縱沈無間諸地獄 如是願心終不退」
就算累世的惡業讓你沉淪到無間地獄,但是發願的心是不退轉的。很多人在順利的時候,都覺得發的願很好,但是在不順遂的時候,常常就忘了自己當初所發的願。不管你在好的、不好的境界,所發的願是不退的,這個很重要。人常常都是自己苦的時候發個願,等到自己好了就忘了。等到自己變不好了,更加忘了自己曾經發過什麼願。
就像是那些參加萬人齊心護持佛寺的弟子,當初也是你自己同意的,也沒有人逼你一定要答應,也沒有說你不答應上師會對你怎麼樣,上師沒有逼你。你既然答應的事情不做,以後人家答應你的事情也不會做。
經典:「一切世間無礙智 應當了知如是心」
什麼智慧無礙呢?清淨的根本智。它不是世間的學問、經驗、讀書讀回來的。在六道裡面包含整個宇宙,六道眾生本來具備無礙的智慧,若沒有修就有礙。
我剛剛看到四大天王前面堆了一大堆東西,就覺得要搬走。我的弟子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還沒有發願、沒有發心、沒有修菩提心,覺得四大天王放在那邊只是四個木頭雕的東西,堆一些雜物沒有關係,只要他們方便就好。如果是一個修行人,絕對對任何事情都尊重,所以看到一定會要他們搬走。等於是你現在坐在一個地方,人家在你前面堆一堆雜物,你會怎樣呢?這是同樣的觀念。
為什麼一千多個弟子,常常來道場卻看不到這種事?表示沒有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供養。懂得布施供養就很清楚知道,我們看到任何佛像都要尊重,這就是供養。他們不尊重,認為道場沒有修四大天王這個法。你們錯了,每次修施身法都有四大天王、每次修阿奇護法也有四大天王,偏偏你們不尊重。
我們現在還在欲界天,你們對四大天王都不尊重,憑什麼到阿彌陀佛那邊呢?每個人都這樣,認為和我無關,看到佛像尊重,看到仁波切隨便尊重,看到其他的更不尊重。就算我沒有跟你們講清楚,也不代表你們不要尊重。道場每一個東西都是經過很多心血、精神做出來的,怎麼可以在四大天王佛像前面放一大堆雜物還認為是對的,這樣怎麼修六波羅蜜呢?
當你的根本智修出來了,你一定知道法處比丘所發的心。你們沒有修到會覺得像神話故事,「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只有他可以。」這樣想就錯了,只要你有這種無礙智,就知道這個心是成佛利益眾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有大菩提心的人,對眾生的事會很細心的照顧,每件事、每件物都很留意。會將雜物放在四大天王佛像的前面,是因負責做事的人不想搬遠一點,覺得這樣比較方便;而沒有負責的人則覺得「不關自己的事,我只是來參加法會,丟個小小紅包給仁波切,每個月供養一點給道場就是佛教徒。」這樣想的話是修不出來的。
經典:「復次阿難。法處比丘。讚佛德已白言世尊。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藏法師在翻譯時直接由音翻譯,不翻成中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指空性的菩提心,就是勝義菩提。要如何能發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前面講的六波羅蜜、戒定慧。他們堆一堆雜物在四大天王前面就是不守戒,欺負木頭。認為「四大天王是木頭雕的,欺負他,他也不可能對我怎樣,也不是我每天在拜。」
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成佛前最重要的工具。假如沒有證悟空性,沒有修菩薩道裡面的見道,在沒有見道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資糧道、加行道。這兩道做了才到見道,見道後才是修道。修什麼道?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很多人以為修道是每天唸佛經多少遍、吃素、做義工,其實這些都是資糧道。如果資糧道就是成佛的方法,就不用在佛經上清楚的講: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這五種方法。當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開始修道。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看你做人做事就知道。簡單講,一生人都肯吃虧不計較,什麼事都為人設想、思惟人家的苦,用自己的快樂換取眾生的苦,慢慢培養出菩提心來,才有資格修到勝義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經典:「惟願如來為我演說如是等法。令於世間得無等等成大菩提。」
希望佛能夠幫我演說這種法。從前面一直講到現在都是要得到大菩提,沒有講說大開悟,只有大菩提心,沒有別的。法會結束後我們唸菩提心文,都講菩提心妙寶。沒有菩提心這個妙寶,不用說修菩薩道,連想要轉動凡夫累世所作的善惡業都沒有辦法,一定要有菩提心。
經典:「具攝清淨莊嚴佛土。佛告比丘。汝應自攝清淨佛國。」
佛,你要告訴我所有法門,怎麼樣去攝受清淨莊嚴的佛土?佛告訴法處比丘︰「你自己做。」如果他沒有條件,佛也不會跟他說自己做。就像有些人整天來求法,我懶得理他,都沒有條件怎麼傳法呢?你沒有準備要發菩提心,你所謂的傳法,是要讓自己好一點、厲害一點,減少一點業障,讓自己死的時候舒服一點,全部都是這種觀念。沒有一個人認為得到法,可以幫自己發菩提心。
佛看得很清楚,法處比丘離證佛果只差一點,所以直接跟他講,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不用我再傳法給你。
經典:「法處白佛言。世尊。我無威力堪能攝受。唯願如來說餘佛土清淨莊嚴。我等聞已誓當圓滿。」
法處比丘還是很謙虛的跟佛說,我沒有佛這種威力能夠攝受,希望佛告訴我佛土的清淨莊嚴。只要佛告訴我、教我,我一定能夠發誓讓這個佛土清淨圓滿。
經典:「爾時世尊。為其廣說二十一億清淨佛土具足莊嚴。說是法時經于億歲。」
法處比丘還沒有攝受自己的佛土之前,他知道清淨的佛土是什麼,但是他不知道每個佛土的差異性在哪裡。因為每一尊佛所發的願不同,所以每個佛剎清淨的程度有長有短、有深有淺。他還沒有成佛之前,沒有大威德力可以遍遊一切佛剎,了解它的差異性在哪裡。這種差異性不是說這尊佛比那尊佛厲害,而是每一尊佛所發的願不同,和某一些眾生的緣也不一樣,因此所產生清淨的佛剎也會不一樣,希望佛可以告訴他,因為只有佛才能看到。
佛跟法處比丘講這件事情,講了1億年才講完,解釋清楚21億個清淨佛土的莊嚴(殊勝)在哪裡、這個佛土裡有什麼東西、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修行。為了講清楚這個,經過1億年才講完。
你們會問:「1億年,他們兩個在哪裡?」他們就在說法。他們說法時是在三摩地,我們看他們是有時間,對他們自己而言是沒有時間。對他們來說,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他們是在當下。對凡夫俗子來看,就是有時間。佛為了要讓凡夫俗子知道,要介紹一個莊嚴的佛土,不是隨便講個一兩句話,就可以講清楚。為了讓凡夫俗子對法處比丘起恭敬心,知道他是怎麼修回來的,佛故意給我們一個名相「時間」的觀念。
就像我幫亡者修頗瓦法,就是一個沒有時間存在的觀念。我人在歐洲,亡者在臺灣,會有時差,但是在修法的時候是沒有時差,當下就解決。我們這種還是小事情,沒得比。時間在虛空中是不存在,心不動就沒有時間。《金剛經》中佛一直強調,要成菩薩道一定要破四相,壽者相就是時間。在別的經典沒講怎麼破四相,但在《寶積經》中講要破四相,就要修慈悲喜捨。
這些弟子沒有修慈悲喜捨,就不能破我執。我們每天唸法本一定會唸慈悲喜捨,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不肯修。修慈悲喜捨和凡夫所做的事情顛倒。「慈」是用我好的東西換取對方不好的回來;「悲」是幫助他、超度他到彼岸;「喜」是幫助眾生得到永恆的樂,就是解脫生死;「捨」是一切喜歡、不喜歡的都平等捨掉,才能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四個相不破,不要說修行,你的人生會很痛苦,因為每件事情都想自己。「為什麼他要這樣跟我講,原因在哪裡?我要搞清楚他講的,我才知道怎麼決定。」每個人都是這樣想。如果這樣想,就沒有修到慈悲喜捨。沒有修到這四個相,就永遠是信眾級的弟子,因為你的我念、我執太重,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解脫生死,連淨土都去不了。
佛在這裡特別講這些事情就是告訴我們,法處比丘已經修到無我,在空性裡面,才能在一億年裡面,在定境三摩地裡面,聽佛將一個一個佛土介紹給他。不是嘴巴講,而是佛會現給他看,譬如給他看藥師佛的淨土。假如法處比丘沒有在三摩地裡面就看不到,如果他沒有證到法身菩薩也沒資格看到。
就像前面阿難尊者跟佛講的,佛第一句話就問他︰「是天人告訴你的嗎?」因為只有天人才看得到佛的光。這句話很清楚告訴我們,不要說你去過阿彌陀佛那邊,你要死了才能去,如果沒有死之前就能去,除非你就是來去自如的菩薩,否則不可能過去。因為你沒有清淨,阿彌陀佛的國土是清淨的,凡夫俗子的心怎麼去呢?你說是做夢夢到的,其實你只是聽人家解釋淨土是怎樣來的,就做那個夢,都是假的。
經典:「阿難。法處比丘。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
法處比丘聽完之後,他能夠攝受21億諸佛土所有莊嚴的事情到他清淨的本性,他完全接受,不會忘了一絲一毫。在五個劫的時間裡面,他一直思惟21億諸佛土的功德事業。五劫是很久的時間,一個劫的時間很長。
劫分大劫、中劫、小劫。佛沒有講是哪一種劫,就當是小劫好了。人類的壽命從10歲一直增加到8萬歲,再從8萬歲一直減到10歲,這個循環叫做一小劫。現在人類在減的階段。三個小劫叫一中劫,三個中劫叫一大劫。
法處比丘用五劫的時間,沒有減少時間,一直用清淨的本性去想佛告訴他的,一直思考他怎麼做、修習這個法門,沒有想自己能不能做到。
經典:「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世間自在王如來壽量幾何。世尊告曰。彼佛壽量滿四十劫。阿難。彼二十一俱胝佛剎。法處比丘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突然阿難請示佛。彼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壽命是多少?世尊告訴阿難,這尊佛壽命的量滿四十劫。法處比丘所攝受所有佛剎佛土超過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壽命。
經典:「既攝受已往詣世間自在王如來所。頂禮雙足右繞七匝。却住一面白言世尊。我已攝受具足功德嚴淨佛土。」
他攝受所有佛土的莊嚴之後,再去見世間自在王如來住的地方,手摸著佛的兩隻腳,頭頂著兩隻腳,順時鐘方向繞七圈,停下來一個方向後跟佛講︰「我已經攝受所有具足功德清淨的佛土。」
經典:「佛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皆當攝受圓滿佛土。法處白言。唯願世尊。大慈留聽。」
佛再確認說︰「就是現在,你已做到,你應該要講出來給眾生聽,讓眾生起歡喜心。」這裡攝受和前面不同,是指要讓眾生歡喜接受圓滿的佛土。法處比丘說,希望世尊用大慈悲心,留意,留下來聽我說所發的殊勝的願。
從這裡可以看到很清楚,不是發個願,你就可以成佛成菩薩。發願之前要清楚知道自己有沒有時間、能力、方法做到。如果沒有的話就謙虛一點,好好修自己,不要隨便亂發願。法處比丘能夠發這個願,因為前面的菩薩道已經做到,供養、布施、六波羅蜜全部做得圓滿,而且大菩提心已經出來了,才知道自己有能力這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心願。
佛問他,法處比丘既然修六波羅蜜有守戒,守戒是不可能沒做到敢講出來。今天他求佛聽他,不是告訴佛說他自己多厲害,而是佛聽了之後,再證明他所講的是做得到。以前我在印度強久林,法王賜予我坐床,當時有 竹旺仁波切、堪布和很多喇嘛在現場。有這些人在現場是告訴大家,這個坐床是經過正式的佛法儀軌去做的。
法處比丘要讓眾生知道他所發的願,而且他能做到。法處比丘應該要得到佛的背書、保證說他做到。我們都很清楚佛不會打妄語,沒有不會說有;有一定會告訴你有。意思是法處比丘有足夠的信心,知道自己能做到,所以求佛來聽。他不能求一般凡夫來聽,因為佛很清楚你講的是真假。講出來,佛知道你做到了,後面絕對會講你發的願絕對會做到。
發願不是隨便亂講,你們現在沒有能力做到,我們要學佛曾經做過的事、講過的話、走過的路就足夠了,不要自己發明怎麼做。法處比丘講的這麼多話裡面,你們一件也沒有做到,連我都沒有做到,但最少我朝這個方向去做,遲早有一天有機會成佛。你們沒有做,就乖乖聽話,做什麼事要多思惟,不要放縱自己。
經典:「我今將說殊勝之願 若我證得無上菩提。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趣者。我終不取無上正覺。」
法處比丘第一個願,當我證到最高的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我的佛土裡面假如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眾生,我絕對不會成佛。看起來是一個願,其實是一個誓言,他一定做得到,做不到他不成佛,因為還沒有度到他們。也就是到他佛土的,一定不會是三惡道。推回來想,如果在生的時候所做的行為會墮入三惡道,憑什麼到阿彌陀佛那邊?以為唸唸佛就可以去嗎?不可能的。我們為什麼要早日學佛、盡快學佛、早日斷惡?只要你不盡快斷惡,怎麼去呢?
阿彌陀佛國土中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道。正如《阿彌陀經》所講的,去那邊的都是大善人,諸大善人所生的地方。我們在生的時候做不到大善人,至少做到中善、小善。只要心裡面有記恨、嫉妒、嗔恨的心,對別人不滿意的心,十善法就沒有,因為有貪嗔痴。就算前面做到七個善,但某一些事情不能滿足你,你有嗔恨心、怨恨心,整天去唸去講、要搞清楚,有後面貪嗔痴三個就沒有圓滿十善法。
前面七個是靠後面不貪、不嗔、不痴三個去圓滿的。例如有修不殺生,但貪圖長壽、貪圖健康好,這也不圓滿。譬如某種動物不殺,但殺另外一種動物,雖然有修不殺生,還是有嗔念傷害眾生,這種不殺生的善就不出來。
例如有些人有一點小事就要去告訴別人,說誰跟他發脾氣,這就是嗔念。利用某些人相信你、需要你的存在,去對付別人,希望上面這個人去對付某個人,這就是嗔念。就算你有修不殺生、不兩舌,其實你已經是兩舌,搬弄是非。如果這個人的事情不傷害公事,只是和你私人之間有傷害的,你應該講嗎?不應該講,除非在公事上面會傷害到團體的,你可以提醒他。而不是說他這樣講話我不開心,我應該要去告訴誰,叫別人來對付他,這就是沒有修十善法,絕對到不了阿彌陀佛那邊。
沒修十善法,絕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不是阿彌陀佛不接受這三種眾生,而是你在生的時候,他用盡一切方法讓你有機會改過來,讓你沒有機會墮入三惡道,接引你過去。但你已經種很深的惡的因,要墮入三惡道,而且你很甘心歡喜墮入三惡道,阿彌陀佛怎麼接你去呢?不可能你去那邊再修。如果可以的話,《阿彌陀經》就不會講,諸大善人去的地方,善男子善女人不可少福德因緣,要發願才能去。
上面第一句話講得很清楚,在生時有貪嗔痴的人,就算有守五戒、十善法,有皈依,但是因為貪嗔痴還在,十善法不圓滿,自然五戒也不圓滿,也去不了。不要以為自己有在守戒,必須檢視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有墮三惡趣者。我終不取正覺。」
如果我成佛,我國土的眾生有墮入三惡道的,我退佛果,不是正式的佛。
第一句話為什麼是證得無上菩提、第二句話是成佛呢?因為第一句話,我修菩薩道證到無上菩提心以後,我有能力接引眾生到我的國土中。但是我要接引眾生,現在我還沒有成佛之前,我要幫助這些眾生不墮入三惡道,以後我成佛才能接引他們過去。所以如果我沒有修到法身菩薩,我不能成佛。
法處比丘所發的願跟我們的願不一樣,他是有次第、有根據,一句一句講,不是馬上就說我成佛。他說我先證到無上菩提,證得無上菩提時我會用盡一切幫助眾生,讓他們不墮入三惡道。既然我有幫助眾生不墮入三惡道的因,我的國土就沒有三惡道的眾生過來,這就是因果。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皆同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佛土中不是每一個都是佛,他們都還是有情眾,是覺悟的。在阿彌陀佛的淨土中,眾生是修菩薩道的。他們是透過修菩薩道而修佛果。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八地以前的菩薩都是覺悟的有情眾。只要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從登地菩薩開始修,他的身體絕對會有真正金色,不會出現別的顏色。就是呼應前面講的,為什麼看到佛的身體是金色的。
佛菩薩的身體是金色的,就算我們修的時候,菩薩有紅、綠的、白的,這和他的願力和事業有關,但是他本身的顏色也是金色。如果我的國土中有情眾生沒有全部具備真正金色,我不成佛。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在阿彌陀佛國土眾生,因為有修行十善法,他們的身體相貌不會美醜的差別。這些眾生去阿彌陀佛國土之前,不管是在地球或是在其他的星球,都是在修十善法、五戒,他的身只有端莊的相,是自己修出來的。所以你要去,在生的時候就要修。簡單講,長得醜的不可能進去。不是阿彌陀佛和淨土的佛菩薩看不起醜陋的人,而是你修到這個程度,才能到我這個國土,大家一起共修,因為大家的因都是一樣的,才能做到同樣的果出來。因不一樣,怎麼修下去也去不了。這句話講得很清楚,能來的相都會變得好,沒有醜陋、沒有分別的。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得宿念。下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劫事者。不取正覺。」
如果我法處比丘成佛,我的國中有眾生有宿命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情都知道,表示他有神通。如果這些眾生到我的國土沒有這種能力,我不成佛。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無天眼。乃至不見億那由他百千佛國土者。不取正覺。」
去我國土中,絕對有天眼。如果他有天眼但是看不到佛的國土的,我也不取正覺。簡單講,只要你去,阿彌陀佛的力量就加持你。天眼也分層次,有的只能看到欲界天、色界天,再遠一點看不到。只要身在阿彌陀佛國土,遠一點的你都能看到。是誰加被你呢?阿彌陀佛的光、壽和智慧加持你,讓你有宿命通、天眼通。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佛說法者。不取正覺。」
為什麼要得到天耳呢?因為要聽聞外面很多很多佛說法。假如沒有的話,我不取正覺。從這一點看得出來,諸佛皆平等,沒有分別。所有佛都希望這些人有機會聽聞別的佛說法。這個數字是很多很多佛的數字,不是一兩尊佛。
如果得到天耳通,不是整天耳朵裡面一大堆聲音騷擾,是要你入定後,你要聽才能聽得到,平常不入定聽不到。如果你平常聽到很多人跟你講話,不是幻聽就是鬼跟你說話。真正得到天耳通的人不是隨時要聽就聽,一定在定境裡面才聽得到。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無他心智。乃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國土中有情心行者。不取正覺。」
如果身在我國土中的有情眾生,他一定得到他心通的智慧。就算他得了他心通的智慧,但是不知道其他國土有情眾生心的行為,我不取正覺。意思是得到他心通的智慧,在別的國土所有一切有情眾生(覺有情的菩薩)心裡所做的行為他都知道,意思是證到菩薩果位,不可能不知道眾生的心。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者。不取正覺。」
生在阿彌陀佛國土的有情眾生,得到神足通很自在。自在不是很舒服、很開心,而是來去自如,甚至是生死自如。意思是生在阿彌陀佛國土的眾生,如果有一天他想要去某個世界度眾生,他是很自在的。波羅蜜多是他的智慧,透過他的神通他要生在某個地方去利益眾生,他都很自在的去做。
有神足通之後,所有的佛土只要他起個念頭馬上就到。如果他做不到,我不可能成佛。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起於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菩提。」
在阿彌陀佛國土的一切有情還是有很少的我執存在,要將我想減少,少到只有一點,不會像以前還沒有在阿彌陀佛國土的時候,整天都想自己。「少分我我想者」,主要是他所想的,都是為了修行利益眾生的事。就像前面法處比丘所講的思惟,他一直在想的是幫助眾生,而不是想我要怎樣。
這句話是只要他來我這邊,我一定幫他減少我執,甚至變很少。少分就是修行中,我的分量減少,甚至我想的事也減少。他去阿彌陀佛那邊不是我想什麼、我要什麼、或我想知道什麼。他所想的都是佛教的,自己有沒有去做,有沒有能力去做,而不是想我想怎樣、我希望怎樣。人都希望能夠滿足自己的想法、欲望要求,這種觀念不能幫你成佛,連幫你解脫生死到阿彌陀佛那邊都不行。
所以為什麼阿彌陀佛教我們要一直唸佛號,唸佛成片,唸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唸到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連問「誰在唸佛」都不用,因為「誰在唸佛」就是你在想。很簡單就是唸,唸到所有一切我的想法、觀念全部都被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代替,你就一定去。如果還想誰在唸佛?我在唸佛呢?這樣想就不行,我的念頭又很強烈的出來。
只要具備凡夫身,在覺有情的階段,還沒有到法身菩薩之前,有「我念、我想」是有的,這是你的習性。透過佛的加持和加被,可以幫助你「我的念頭、想法」減少。因為你還需要假的我去修行,現在叫你丟掉假的我,說沒有我是不可能做到。既然做不到,你要將這樣的我變成少分。不是大我小我,而是我的分量要在生活中變到最少。什麼叫做我的分量?什麼事情都要人家做到你的想法、要求、盼望,什麼都要人家做到給你,這就是我。
既然你能夠一直減少,剩下一個小的我。這個小的我不是大小的分別,而是很小分的我,你留下一個小分的我去修行。等修行道做好,到無修道的時候,我的觀念完全不存在。但是還沒有證到無修道之前,在修道的時候,我在修的觀念是有的,這個小小的我的意識還是存在,只是這個分量和以前不同。你現在的這個「我」不是為了要滿足自己的一些欲望,你現在這個「我」只是你的第八意識田裡面的我的力量。這個「我」的力量才能驅動你不斷在修。當你能夠修到真我,所有清淨本性全部打開,真正看到清清楚楚的如來藏,連假的我,最小分的我都不存在,恢復本來面目。在沒有恢復本來面目之前,我執真的很重,特別是在凡夫地真的很重。
你們早上一睜開眼第一念頭就是想「我」,我怎樣,今天要怎麼做事,到你死都是我。這句話是說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上師都會教你們讓我變成小分,讓你生命裡面執著的我變成很小的一部分,留下來是讓你吃飯睡覺、修行,其他是因緣法。
一切都是因緣法,不表示不需要努力做事。如果你只是等,那就不是因緣法,因為會隨時創造新的因,也會隨時有舊的因出現而產生一個緣。努力的意思是你在佛法教導之下,根據五戒十善、六波羅蜜,隨著因緣過你的日子。今天我很努力上班,才有緣得到這份薪水。如果認為我的因緣是隨緣,就會隨著你的懶惰過日子。
為什麼這麼多雜物堆在前面?他們就隨著他們懶的因緣:「今天沒有人來,東西堆在門口無所謂。我們搬太辛苦,因為 仁波切沒有吩咐,不是我的事。」他們來負責法務、負責視訊,其他不關他的事,來幹嘛呢?
他們為什麼不搬呢?「因為沒有人吩咐我」這就是我。「沒有得到人吩咐我,所以我不做,我不要搬,免得到時候得罪人。」這又是我。「我今天來是侍候仁波切」又是我,我需要你們侍候嗎?侍候得不倫不類。
這句話很難解釋。(出家弟子報告︰以前沒有聽過有人像 仁波切這樣清楚的解釋。)
仁波切開示︰阿彌陀佛這邊一直強調有情眾,這裡是指覺悟的有情眾,就是修菩薩道的有情。這個有情眾和一般的、沒有覺悟的有情眾不同,一般的有情眾是隨著業力過日子,不去管善業惡業。覺悟的有情眾則是用佛法的真理在過日子。他的心裡面還有我的執著︰「我一定要做到這樣子,我才能成佛。」當你成佛之後,連這個我都沒有,乾乾淨淨。
有覺悟和一般的有情眾差別在於,一般的有情眾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就像是地藏菩薩所講的,起心動念皆是業皆是罪。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為自己。覺有情是所想的事情都是為眾生,這也有我的存在,但是這是小分的我,不是大分,因為我們所過的日子都是我我我,菩薩的日子「我」很少,這個小分就放到一邊去,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服務眾生、怎麼幫助眾生,怎麼繼續修行去幫助眾生,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你會感覺他過的日子很簡單,因為他的「我」這一份變小,在他的生命裡面,「我」這一份變得很小,其他都是眾生。
但是不要誤會,既然仁波切的其他都是眾生,我們就盡量去跟他拿,那你就錯了,拿不到的;你也不要認為既然如此,那仁波切都是你的,那你也錯了;既然仁波切的「我」只剩這麼小一份,你怎麼拿得到那麼小的一份呢?「我」這一小份的觀念在於他已經不在意任何名聞利養。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這句話對我們學佛人來說很重要。如果有情到我的國土而不決定成佛,我就不成佛。我一直講,你到阿彌陀佛那邊絕對不是過好日子,就是這句話,如果你不決定,你想睡覺?每天都睡不了,他24小時都叫你起床,叫你聽聽聽修修修,修到你自己下決定要成佛為止。就好像仁波切整天責罵你們也是一樣,你們不決定,我就一直罵,罵到你們決定為止。
所以有些不能決定的弟子自然就離開,甚至覺得仁波切罵他。你們以為到阿彌陀佛那邊不罵人?如果不罵人,怎麼可能幫你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尤其到阿彌陀佛那邊,阿彌陀佛有大神通,你的心一動,他就開始罵:「又想怎麼樣?想這個?想那個?跟成佛無關!」正如現在做我弟子的,你所做所想若與解脫生死無關,我知道一定會罵,但罵了又有人說影射他,所以現在做仁波切很苦的。佛經所講的非講不可、非做不可,但末法時代的眾生都是我的觀念很重,都是以自己為主。
經典:「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佛剎者。不取菩提。」
他說當我成佛之後,我的光有限,如果往下不能照到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佛剎者,就不取菩提。這幾個願跟前面那幾個願不一樣,前面是不取正覺,這邊是不取菩提。什麼意思呢?前面那幾個願是如果他做不到,就不能成佛,後面這幾個願是連菩薩都沒資格。意思是阿彌陀佛說自己若做不到前面所發的那幾個願就沒資格成佛;後面的意思是,如果他成佛了而做不到後面那幾個願,就馬上退轉成為菩薩。這是大修行人發的願,你們敢嗎?絕對不敢。不要說從佛退到菩薩,連從部長退到一般的科員,看你們怎樣?就辭職不幹了。
前面是不取正覺,後面是不取菩提,什麼意思?我已經成佛了,但如果沒做到這幾個願,就連菩薩都沒資格做,一直退轉。什麼意思?只要你答應的願不做,正如萬人護持佛寺而你不做,那就一直退了。不要以為無所謂、沒辦法做不到嘛!沒人逼你發這個願啊?沒人逼你承諾這件事情,但你答應了就要做!做不到沒關係,你早一點講,要解釋為什麼做不到啊!
佛講得很清楚,如果做不到就不取正覺、做不到就不取菩提。意思是說,不取正覺就是前面幾個只有佛才有資格做到的,讓你有神通;後面這幾個,大菩薩絕對做得到的,可以幫助你少分我、決定成等正覺及光明能照到所有佛剎,這些事是大菩薩可以做到的。但是讓你開悟神通的只有佛,所以外面號稱可以幫你開眼的不要相信,不可能的。
經典:「若我成佛。壽量有限乃至俱胝那由他百千及算數劫者。不取菩提。」
當我成佛,若這個壽是有限度的,就算有數字這麼多的,我都不取菩提。所以當他成佛,在他佛土(包括佛自己)的壽是無量的。因此我們之所以稱無量壽佛就是由此而來,就算我們用很大的數字來算,算很多個劫,只要這個數有量,就不取菩提。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聲聞無有知其數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及諸緣覺。於百千歲盡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當我成佛,生在我國土裡面的聲聞(阿羅漢),我不知道有多少個聖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及諸緣覺。佛所講的這個願太可怕了,我沒辦法做到。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三小千就是一中千,三中千就是一大千,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滿中就是一切世界之中,有情及諸緣覺。
於百千歲盡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我成佛之後,在所有世界之中,有情眾也好,緣覺的眾生也好,在百千歲盡之前其智算是他不能知,所有眾生一切成佛、成菩薩及成阿羅漢的智慧,他們不能知。
不能知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阿彌陀佛要幫助他們知道。若有知者不取正覺,與前面有點奇怪,前面說亦不能知,後面說若有知者不取正覺,這意思是說阿彌陀佛要幫助這些眾生,從聲聞緣覺變成菩薩道,所以這個知要讓他們盡量不要起來,因為從聲聞緣覺轉變成菩薩道是很困難的事,所以若有知者不取正覺,因為如果有聲聞緣覺出現,不容易讓他們轉成菩薩道,所以讓他們不要對聲聞緣覺修行的方向及法門這麼清楚。
這並不是不讓他知道,而是不要傳授這種法門。譬如寶吉祥道場不傳授聲聞緣覺的法門,所謂十二因緣法及四聖諦法,這個名相可以知道,但是怎麼修就不講了。所謂不講,不是指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要誤會,而是因為我們傳的是菩薩道。既然是傳菩薩道,我們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去學習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的時間有限。
如果要修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全部要經過每一天很多時間不斷禪坐、思惟、改變,不斷一個一個在破,破滿之後才能斷所有煩惱,才能解脫生死及生為阿羅漢。這段的意思是,阿彌陀佛若無有知聲聞緣覺其數者,這不是指阿彌陀佛不知道,而是阿彌陀佛國土中的聲聞不知如何去修這個法門的數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及諸緣覺,於百千歲盡其智算亦不能知,則是避免他們去修到這個小乘的法,幫助他們去學大乘法,學了大乘法才能成佛。
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修小乘不能成佛,只能修到四果阿羅漢。當然,阿羅漢對我們來說也很稀有,但是阿羅漢不能度廣大的眾生,只能度自己和有緣的眾生,跟他沒緣的他幾乎是不能度的,因為他沒有這麼大的心。所以這個願是說,阿彌陀佛有聲聞到他那邊,他一定知道他的數字,但是因為有些表面修大乘但心裡修小乘,這種表面有時可以騙到人的,但阿彌陀佛知道你究竟根器是想修小乘或大乘,如果你的根器是小乘,他就幫助你教導你改成修大乘菩薩道。
就算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不管多久時間佛盡量以智慧讓有情聲聞緣覺不知道修小乘的方法,如果讓他們知道,佛就不成佛了。阿彌陀佛膽子大敢講這句話,我不敢。現在教你們要聽話都很難了,何況是這樣子。當有一個人決定要這樣修,要改變他真的很困難。這句話並不是阿彌陀佛看不起小乘,而是小乘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普遍度眾,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只要他知道佛跟他們有緣,就會停止他們往這個方向發展,希望他們回頭修菩薩道、大乘的佛法,這樣成佛才能利益更加多有情眾生。
(仁波切問在場的出家弟子以前他們唸的願是怎麼解釋的?出家弟子回答:以前都有唸過,但不知道它的意思這麼深廣,以前是輕輕帶過說他國中很多聲聞緣覺,沒有像仁波切解釋得這麼清楚。)
現在有很多人說自己修大乘菩薩乘,但是他心裡真的沒有廣大的心要利益眾生,尤其很多信眾修來修去是修給自己家裡,跟聲聞緣覺所想的差不多。所以如果你沒有修大乘佛法,沒有發菩提心,就不可能轉累世的業。雖然修阿羅漢修得很好,可以輪迴七世之後就不輪迴而證阿羅漢果。然而證阿羅漢果還是不能成佛,只是不輪迴而已。
不成佛的壞處在哪裡呢?就是在這個宇宙中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如果苦難的眾生很多,就算你修成阿羅漢,因為全世界的業力都是苦難,你也會被牽引進去。就好像現在全世界這個疫情,我們也被牽引進去了,最少今天大家都不能來道場了。前面講得很清楚,能見到佛就好像見到3000年開一次的花如此難見,我跟你們講,想見到佛像及修行人也很難,不是這麼容易。我讓你們太容易看到、太簡單了。所以阿彌陀佛所發的願絕對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輪迴。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有情壽量有限齊者。不取菩提。唯除願力而受生者。」
我成佛之後,如果國土中有情的壽有限且大家一樣,我就不取菩提心。唯除願力而受生者,是指有人發願修到某個果位就要離開,就是在那邊的壽沒了,要去別的地方受生,這種願而受生是有的。有些人會說,在阿彌陀佛那邊修到八地菩薩,就要去跟自己有緣的地方受生,那就可以的。但是如果沒有發這種願而在阿彌陀佛國土的,你的壽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阿彌陀佛多久,你就多久。佛退休不代表壽就不存在,還是存在。
經典:「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若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不是說有名出名,而是不善名者,講出這個名號,人家覺得這個名號不善,就是沒有修十善法,沒有修菩薩道;如果他生在我這裡,我不可能讓他的名號叫出來是不善的。就好像我們現在唸六字大明咒、觀音菩薩的聖號就是善名,只要你唸,菩薩善的力量就會加持我們,意思是說只要他生在阿彌陀佛國土,不管他有什麼名號,叫出來的都能有善的能量幫助加持眾生;如果他叫出來的名號不能加持利益眾生,我就不取正覺。意思是說佛會幫助、教他善法,讓他的名字就是一個善的力量去幫助眾生。這句也很難講。
經典:「若我成佛。彼無量剎中無數諸佛。不共諮嗟稱歎我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真的很厲害,他說:「我成佛之後,如果無量佛土中無數的佛都不共同稱讚我的國土,我就不取正覺。」意思是說,只要有人批評阿彌陀佛一句話,只要有一尊佛批評阿彌陀佛的淨土,他就不成佛。意思就是他所做的一切得到所有佛的認同讚歎。所以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讚歎阿彌陀佛,就是從這個願來。
為什麼阿彌陀佛還需要這個名?需要人家來讚歎他?不是。因為一切佛能讚歎阿彌陀佛,佛的國土內的眾生就有福報,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簡單一點講,阿彌陀佛希望任何眾生都能得到佛光的加持,所有諸佛一直稱名他、講他,所有眾生聽到之後有發願自然會去,就算不發願去,他知道有一尊佛是這樣修行出來,知道任何眾生皆可成佛,就會努力去修。所以不要誤會,認為阿彌陀佛需要這個虛名,需要人家稱讚他、稱讚他的國土(淨土),他不是要這個,而是要勉勵鼓勵眾生學習佛法。
經典:「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這句話講得很清楚,當我成佛之後,所有佛剎之中,諸有情眾(一切菩薩甚至包括一切有情),聽到我的名字以所有、所種的善根都心心迴向願生我國。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在別的佛土、修別的佛、拜別的佛,只要你所有善根、所有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淨土,你一定生他的國土。也就是說,你不一定要唸阿彌陀佛,只要你所有善根迴向過去。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就是我們斷氣之前的十個念頭都是阿彌陀佛就一定生。當然,這不是你斷氣時才去做,而是平常就要訓練清淨的心,在斷氣之前知道自己要走了,十個念頭裡面都是阿彌陀佛。譬如簡單講,你唸六字大明咒,一個念頭裡面就是只有六字大明咒,如果這個念頭裡面跳出別的念頭,這個念頭就不對了,就不能去了。
如果你一直唸六字大明咒,中間沒有別的,這個念頭就很清淨,但如果你一直唸,中間出現「我老婆在哪裡?」那就沒了,這個念頭就斷掉了。要重新唸十念是來不及的,沒有時間給你唸,所以平常要訓練。因此,今天仁波切講了一點。為什麼我每次修施身法後面,唸完之後我再唸一次?那就是十念。平常就要訓練,譬如你今天唸五千遍、一萬遍唸完了,要訓練自己十個念頭中不會有別的雜念,要先訓練,不要等要往生了才唸。
無論你唸綠度母或其他本尊咒語,只要你十個念裡面只有本尊的咒語,你前面已經將所有善根迴向給阿彌陀佛那邊。善根迴向之後,你要發願,走的時候唸本尊的咒,一樣可以去,但這十念中不能參雜,不能有任何別的想法。如何清楚是一個念呢?就是一個呼吸之間。(仁波切持誦六字大明咒示範何為一個念頭)這就是一個念頭,另外一個呼吸就是第二個念頭。
當然,當你要斷氣之前,你的呼吸沒有這麼深且長,但平常要訓練,訓練知道這個呼吸停了,跟著來就是佛號,若跟著出現「我死了」的念頭,那就沒了,你前面唸的一個二個三個四個念頭都沒了,要十念都是清淨的,沒有雜念。如果你能做到,佛經講得很清楚一定生,不需要什麼平常打佛七、佛一等等。這邊講得很清楚,你所有善根(就是你每天修的法門),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如果心裡在想要迴向給我兒子媳婦這個那個,那就不行。每個心都迴向給阿彌陀佛國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講得這麼清楚,所以大家都不留意這段。
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這句話很重要,就算你前面做到,如果你做到五無間的罪(包括出佛血、殺阿羅漢、殺父母等、誹謗正法),很多人都常常犯誹謗正法這個錯,認為自己一直修這個法,但所求都求不到,這就是誹謗。正法不是滿足你的願望,是幫助你解脫生死及開悟、產生正信正覺,你自己欲望不能滿足,就開始批評?
什麼是聖人?就是能幫助別人解脫生死的人。你若毀謗、批評他,你絕對去不了。所以所有弟子留意這一點,仁波切多不好,沒有做對不起你們的事,只要你起誹謗的罪,那就沒資格到阿彌陀佛那邊。我不是聖人,因為你們看到我不是聖人,但是我心裡很清楚我在做的事──不斷的在佛法上利益眾生。
好像最近發生這個疫情,很多弟子就勸我休息,怕我得病,但仁波切不捨得休息,如果休息的話就少了一個星期說法,因為我時間不多了,少了一個星期就是一個星期。我不敢說我是聖人,但最少我是往聖人的方向去做。所以大家一定要留意,為什麼皈依時跟你們說不要跟上師爭執,不要生上師的氣,就跟這一條有關。因為你若養成習慣,有一天你的上師真的變成聖人了,你以前生他的氣、跟他吵架的事,這個因果都在的,不會消失掉。所以大家要留意,如果看到上師不順眼,請你回去不要批評,不是我怕你們批評,我活到74歲了,再批評我還是老,絕對會死,不怕你。
經典:「若我成佛。於他剎土。有諸眾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就算你在別的地方,不是到阿彌陀佛那邊,重點是只要你發菩提心,如果你學佛是為了自己一點點自私的事情,都不是菩提心,譬如為了健康、為了某個特定的人、為了發財,都不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就不可能對阿彌陀佛起清淨的念,你就會開始對他有要求,要他做到你所想。正如你們常常對上師有要求,要上師做到你要的才靈,沒做到就不靈,沒做到就不對,這都不是清淨念。
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極樂,所謂善根就是所有修的法門的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淨土,所以當你死的時候,臨命終時(快要斷了,斷與不斷之間),阿彌陀佛就帶著所有出家眾現你面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有些人常常問,什麼時候會看到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幾句話已經給你答案了,第一你有沒有發菩提心,問問自己?第二,你對阿彌陀佛有沒有起清淨的念?第三你有沒有每天修善的功德而迴向發願生極樂國土。這幾個條件做到,阿彌陀佛絕對來接你。如果沒做到,就好像第一個發菩提心大家都沒做到,為什麼沒做到?因為很難做。
更新日期:2021 年 5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