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19年10月6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帶領與會大眾修觀音法門,開解《寶積經》卷第八十二〈郁伽長者會第十九〉。

經典:「親近修行修學端坐。」

所謂的端坐,以現在話來講就是怎麼打坐,學打坐不是你們所講的腿盤起來、眼睛閉起來、參話頭。假如以中國人來講就是修禪;以藏密來講,每個教派都有他修禪定的特別法門。以我們噶舉派就要修大手印,大手印裡面有分顯教跟密法的部分,禪和大手印的結論其實都是一樣,都能夠成佛。禪宗是達摩祖師傳進中土的,本來釋迦牟尼佛在傳法的時候沒有說大手印、禪宗、大圓滿等等。因為後代眾生的根器不一樣、緣分不一樣,但都是在禪裡面,所以就會產生修行的過程和心法有一些不一樣。噶舉派的大手印也是直接從印度傳進來的,而恆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條河,所以也稱為恆河大手印。坐得久不代表是禪定好,禪定好也不代表一定要坐很久的時間。這邊用端,是端正的意思,不管大手印、大圓滿、禪宗,我們坐的方式都一樣,只是心法不一樣。

很多人都以為學禪宗,打禪一、禪七就可以修出來,從佛經、所有一切論、傳記來看,六祖慧能後就沒有傳心法下來,六祖沒有傳衣缽,有沒有聽說六祖將他的衣缽傳下來?(出家幾十年的弟子回答:沒有)。衣缽就代表他的心法,五祖有將衣缽傳給六祖,六祖之後就沒了。很多人以為禪宗就是唸《金剛經》、唸《楞嚴經》、唸《楞伽經》,打禪一坐在那邊參話頭就代表修禪?其實這只不過是靜坐方面的一部分。什麼部分呢?就是訓練自己的心沒這麼散亂,能稍微集中一點。

大手印這個傳承,從印度帝洛巴、那洛巴到密勒日巴開始一直傳到現在37代,這個傳承沒中斷過。假如要學大手印,不是像很多人認為的我想學就有、我聽過就知道怎麼做,因為有很多心法在法本裡面是連寫都沒有寫的。

記得以前 法王要傳我大手印,本來我閉關要10天吧!他突然叫我出去,說要傳我大手印。我跟 法王報告,我要唸滿十萬遍百字明咒才敢接這個法,所以我10天之內唸滿十萬遍,因為知道自己業障深重,沒足夠的福報去修這種大法,法王也認同,給我時間去唸,所以我才接到大手印的傳承。所以你們說要唸很久,我就不知道為什麼你們需要唸這麼久?因為你們沒有決心。假如沒有大手印的基礎,修任何法、唸任何經、唸任何咒語都不容易入定,很多人都以為一直唸一直唸,眼睛閉起來,或越唸越大聲,念頭就會消失,哪有這麼簡單呢?

我以前也講過唸淨土宗的有一種苦修的方法,就是24小時不睡覺,連坐都不准坐,這樣苦修出來的也有,但現在不流行了,因為現在人都不能吃苦。唸淨土宗的要晝夜六時,意思是24小時念念不斷都是一句佛號。有幾個做到呢?沒幾個。不要以為白天撥佛珠十萬遍代表你有唸——你沒唸!因為你念頭沒有阿彌陀佛。很多人以為淨土宗就是顯教,不是的,假如淨土阿彌陀佛咒語唸到進入三昧的,後面也是密法,否則不可能可以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跳起來往生,這都是密法。假如沒有修到大手印,沒有修到氣脈明點,你想持咒而能成就是不太可能的事。

在《寶積經》裡面,釋迦牟尼佛一直勸我們在家眾跟出家眾都要修菩薩道,因為菩薩道是生生世世,一直到你成佛為止。只要你發菩提心、行菩提,你的功德會不斷累積起來。假如我們修阿羅漢道,最厲害的七次來回,就是往返天界再回來七次,最好就證到阿羅漢果,甚至可以證到辟支佛,但這七次來回是沒保障的,到天界傲慢心一起就下地獄了,回來凡間一不小心被人家勾引就離開佛法了。

修菩薩道不一樣。假如這一生發宏願,假如自己的願力不夠強烈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到那裡也是一直不斷修菩薩道,在阿彌陀佛那邊修菩薩道有一個好處,不會回來娑婆世界,一直修到你證佛果為止。當然這個時間不是彈指之間,絕對需要很久,但是有個保障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只要你發願往生,三不退轉,一個是不退菩提心,第二個不退輪迴。

我們所謂學端坐,不是學禪開悟、學禪有神通、學禪身體好。因為你身不端,心就會亂;身不端坐,氣會四處跑,所以人的念頭就不斷出來。身能夠端坐,氣亂跑的時間不會這麼多,也會減少。透過讓氣不會亂跑,慢慢的心才會靜下來,才慢慢能夠集中一點。為什麼喜歡玩手機、玩電玩的人,心都定不下來?因為每一秒鐘他的氣都在動,所以心沒辦法定下來。為什麼學佛要吃素?因為你吃肉,氣會很亂,心也定不下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因為太多誘惑了,孩子的心沒辦法靜下來。

學端坐不是你能馬上開悟,這不會發生,假如會,佛經裡面就會寫:「學端坐馬上開悟。」沒寫,只是學怎麼端坐,學端坐不是今天練到雙盤腿可以坐一個小時,我學到了。不是啊!身端正跟著訓練心要端正,這個時間就很久了,不是一天、二天、三天、一年、五年可以做到的事,一定要經過長期的薰陶才能做到。當學到端坐之後,無時無刻心都在端坐,很端正,不會有妄念出來,不會有一些貪、嗔、痴、慢、疑出來。

昨天有位弟子帶他的老父親來,說他父親以前對我不恭敬,求 仁波切原諒他,我就呵責這位弟子,他連講話都講錯。什麼狀況之下,你求人家原諒你?仁波切指示一位出家弟子:「你碩士畢業的,解釋一下,不要皺眉頭,皺眉頭就是不開心,不開心你就出去。」出家弟子回答:「我們求人家原諒是我們做錯事,對不起別人的時候。」仁波切開示:「所以你沒修嘛!」仁波切再問第二位出家弟子:「什麼狀況之下,一個人會原諒別人?以佛法來講,佛經有沒有講原諒這兩個字?」出家弟子回答:「佛經沒有講原諒。」仁波切問:「為什麼佛沒講原諒?」出家弟子答:「因為眾生沒有對不起佛。」仁波切開示:「你還是沒修。」第三位出家弟子回答:「報告 仁波切,不會回答。」仁波切開示:「你答,答錯答對是我在決定,你怎麼知道自己錯呢?你認為自己錯就沒有上師,就不需要我了,你可以回去了!」第三位出家弟子回答:「求人家原諒要有恭敬的心,還有懺悔的心。」仁波切開示:「錯了!」仁波切指示一位讀過佛學院出家弟子回答,這位出家弟子回答:「他要 仁波切原諒就是感覺 仁波切會處罰他,事實上是他自己想的,仁波切大慈大悲,平等看待一切因果,他帶著父親來求原諒,是害怕被因果處罰,所以才來求見。在佛法裡面只有求懺悔,懺悔是知道自己錯了就要改正,而不是要求他人來為自己保證,並不是你原諒我就會沒事,事實上因果沒有所謂叫他人做保證的。」

仁波切開示:你只解釋到三分之一。你們都做過小孩子,你們都上過課,你們做錯事,父母親打你,你會求原諒,這是什麼意思?因為父母親生氣;你們求老師原諒你,因為老師覺得你犯校規要懲罰你。原諒只適合在一般世俗裡面用,假如要上師原諒別人就表示什麼?這位上師沒修!我會生氣嗎?你們每次做錯事都以為 仁波切生氣、仁波切要罵我了、仁波切要罰我。你們種什麼因就要負責什麼果,佛法的懺悔是什麼意思?讓你有機會重新修行,不是沒有果報,也不是要佛菩薩跟上師原諒你。假如佛菩薩跟上師看你做錯事要生氣、要罰你,那跟外道有什麼兩樣呢?要你們離開道場,是因為你破戒了;破戒了,你不肯懺悔,當然是要離開。

皈依的時候已經講過了,批判上師當然要離開,這位弟子等於是在批判上師,你們看我外表是一個凡夫身體,但我的心不是凡夫,我已經下決定出離世間,你們看不出來,所以還是用你們的語言來講話,聽法這麼多年了,我有沒有講過我會原諒你?我有沒有講過我會寬恕你?我只講我接受你懺悔,接受你懺悔的意思是讓你重新有機會改過學佛,而不是原諒你讓你過好日子。既然重新改過學佛,代表你這個人絕對有責任面對一切你所做的善惡的果報,這才是學佛人!以為參加法會就什麼事都不發生,求保佑讓你一生都過好日子,若是這樣那我先求啦!

一位上師的工作是什麼?看弟子講錯話都要糾正、不放過,所謂不放過不是不放過他,他講錯話表示他心裡面還有很強烈的對與錯。我講過很多遍,佛菩薩心中沒有對與錯,只有因果,我們用因果法則看事看人,才能處理圓滿,假如我們用對與錯來處理事情,一定有後遺症。當然,要了解因果因緣,非一般凡夫可以做到,所以就要聽上師所開示的佛法,不要以為自己有學了就是佛教徒,連講話都講錯,因為他還沒絕對下定決心出離輪迴的世間。第二為什麼幫他父親求原諒?就像你們講的,怕受罰、怕父親死的時候痛苦,身為兒女的就會很麻煩要多照顧一點。

昨天有位弟子來求供養,我問他不准供養有多久了?他答:快十年。怎麼有這麼皮的人?十年前因為什麼事不准他供養我都忘了,十年後才來求供養,因為他媽有狀況了!他媽媽有狀況,仁波切讓他拜大禮拜,大禮拜之後,他媽媽好一點了,才覺得還是 仁波切厲害。十年沒供養,他覺得:沒事啊,沒有不好的事發生!不供養一樣在過日子!一樣可以來法會!一樣在唸佛號!一樣在吃素,哪有事呢?

今天開示的經典後段全部都講布施供養。我之所以幫李姓弟子的父親修法,很簡單,她沒機會在星期六求到施身法,但是她的供養金一樣拿出來供養,而且不提。沒有打電話說:已經供養 仁波切,求 仁波切幫她的父親修施身法。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就幫她的父親修施身法。為什麼?因為她沒有開條件給我,因為她這樣默默行善感動我了。

我再講一句老實話,那天我幫她的父親修法,以為李姓弟子是死了弟弟,雖然以為是超度弟弟,結果一樣是超度了她的父親。原因何在?可能她的父親以前是她的弟弟,前世可能是她的弟弟,也因為上師今天起了惻隱、憐憫、慈悲的心,諸佛菩薩滿我的願,也滿她的願。

再者,最現實的供養例子,就是最近肝不好的弟子。他皈依2年多,我一直不曉得他過去的業,因為他不供養、不接近上師。到了他發病之後,醫生說他不行了,供養第一次時我都不知道,供養第二次時我才知道原來他以前吃太多青蛙與蛇。我們殺青蛙與蛇就是從腹部殺,如果肝有事要開刀也是開腹部,而且殺蛇一定會將肝挖出來,殺青蛙也是。

他的妻子做了第二次供養後,她丈夫的家人一直想幫他換肝,他哥哥還說要把自己的肝割一部分給他,我一直沒有開口阻止這件事。到了第三次供養時,我就跟他的妻子(也是我的弟子)講,要她回去跟丈夫的家人談一下,尊重病人的意見。因為她的丈夫不想換肝,他起了懺悔心之後就接受果報了。到最後一次供養完,我就告訴她,如果七天之內肝指數沒有下降,我修完施身法後他就會走。也就是在我下法座那天,回去修了施身法,當天晚上他就走了。他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呢?就是供養。供養很多嗎?不多。

仁波切當場要西醫弟子說明換肝需要多少費用,西醫弟子回答:光是藥費就要二、三百萬,其他的難以計算,住院最少二個月,看護、病床、調養的費用不計其數,而且也不知道要調養多久,抓個一千萬跑不掉,手術最後也可能會失敗,而且兩個人一起痛苦。

仁波切繼續開示:我這個弟子沒有供養過一千萬,反而我幫他省了很多醫藥費。但是,仁波切就是這樣子,他供養我之後福報起來,就幫他解決問題了,死了也幫他修頗瓦法!所以我是便宜的佛傭。多奇怪,很多人會花一、二千萬看醫生,但就是不捨得供養。

我不是阻止你們看醫生,不要誤會,這是犯法的事情。但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得很清楚,以前曾經講過,祖師 吉天頌恭也講過,想累積福報最快的方法就是供養上師。這個供養不是供養給我,是你的恭敬心會跟上師的慈悲心相應,相應之後,也會與上師的菩提心相應,就跟諸佛菩薩的心相應。哪有說得這麼準的呢?七天之內肝指數不下降他就會走,剛好我修完施身法之後他就往生。我講的話都很準的。

究竟他有沒有供養呢?拿一些不要用的錢供養,不算是真正的供養。但是我幫他們家省了很多錢,省了很多事情,也省了很多煩惱。這麼便宜的事情,你們都不捨得做?好像那個弟子十年都不供養,還是很快樂在過日子。所以昨天他來求,我一問已經過了十年,那就不用供養了吧!既然十年都沒事,那就繼續不必供養了啊!想供養我,還需要你有因緣與福報啊!不是你要供養,我就會收的。

我不是吹噓自己的修行有多好,我還是有些不是很圓滿的地方,但最少只要我起心動念要利益眾生,我就可以做得到。所以這兩個例子就很清楚,一個是父親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生肖屬什麼也不知道。

當場,仁波切問李姓弟子是否有弟弟?李姓弟子回答:有。仁波切幽默的開示:所以有的時候你們寫一大堆名字、出生年月日、時辰,有用嗎?不一定有用。如果上師的心不被你感動,上師的心不跟你的恭敬心相應,自然跟諸佛菩薩就不相應。

很多人以為當上師在修法,一定是請佛菩薩在前面,其實不然,因為上師就是代表佛菩薩在修法。我們不能請本尊在前面,因為若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幫眾生;再者,如果一直請本尊出來,請的這個人會消耗福報。簡單一點講,就是不能利用佛菩薩,但如果你修出來了,佛菩薩就會支持你。正如《地藏經》中所說,一切障礙菩薩都會幫你過,但沒有說會幫你消除你的果報,只是幫你過你的障礙。

經典:「若有比丘未定位者。」

因此,「未定位者」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他在僧團的地位沒有決定,第二個是他修的果位沒有決定。這並非是說他在佛寺沒有地位、果位或是成就沒有出現之前,我們就不供養布施,這裡有個條件是比丘、比丘尼,就是有受戒、守戒的比丘、比丘尼,你才可以供養布施。

經典:「須衣施衣。須鉢施鉢。」

當一個未定位的比丘需要衣服,你就布施衣服給他。因為在古代,出家眾不准接觸金錢的,所以他物質上面缺什麼,你就給他什麼、布施什麼。但是現在變了,因為大家都忙了,那就布施金錢,讓他自己去處理。須鉢是因為在印度以前吃飯一定要有個缽才能吃,等於是需要一個碗。

經典:「勸彼比丘發無上心。何以故。此非勝處財法攝彼。」

今天你若想勸一位比丘發無上心(菩提心),簡單一點講,你自己沒有發菩提心,就沒有資格去勸一位比丘;你自己沒有修菩薩道,就沒有資格去勸一位比丘。在這邊佛用的是勸這個字,而不是去訓、教、吩咐他。後面有講何以故,因為在娑婆世界非殊勝修行地,所以我以財法為攝,也就是布施給他,不是為了我想得福報。我布施給他、攝受、讓他聽我的勸告。不像你們認為供養出家人就是有福報、功德,經典這邊所寫的不是這個,而是為了有這個因緣勸這位比丘發無上心,而不是貪功德、福報。

現在每個人供養出家人,都是認為供養出家人有福報。沒錯,供養出家人有福報,這是一定有的,但是出發點不在這裡,不是為了供養他而得福報。就好像這兩位弟子供養,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得福報,而是為了幫助父親解脫輪迴之苦,解脫墮入三惡道之苦。如果他們供養我是為了要發財,我是不收的。我都沒求佛菩薩讓我發財,憑什麼你們拿一點錢供養,你們就會發財?可以啊!如果供養就要發財,大家就簽個合約,你賺多少我就分多少,行嗎?當然不行,因為我不可以這樣。

但是,你們都是這樣,就好像以前拜祖先、神明,擺一盤水果就什麼都要,而且水果最後是自己吃掉。去買水果時還問家人等一下要吃什麼水果,喜歡吃葡萄那就買葡萄回去供,其實都是你在吃,因此,你們這樣胡說八道,才會怎麼求都不靈。你們有沒有問神與祖先喜歡吃什麼水果?都是買你們自己喜歡吃的,還說兒子喜歡吃芒果,拜過祖先,祖先就會保佑他,還是他在吃。

現在跟你們講清楚,很多神吃的東西都不一樣,你給祂吃錯東西,祂會找你麻煩。為什麼修密宗要八供養?就是避免你們弄錯供養。不要以為擺一盤水果,如果水果上面有農藥,你是要毒死他嗎?現在很多水果都有農藥,神比較敏感,如果你供養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神,一千多年前沒有農藥,祂吃了可能馬上被毒死啊!我們吃這麼多毒,已經有抗體了,所以以後如果我死了,你們可以供養水果,不用怕。

但是,不是這樣子。這邊講得很清楚,你看一位出家人缺什麼就供養什麼,所以現在出家眾弟子由我來供養,不需要你們麻煩。你們供養我的,出家弟子們也有用到,所以如果他們做錯事情,我就會重重呵責,因為錢是從你們那邊來再過去的。為什麼要呵責?因為吃眾生飯不需要做事嗎?你們就省了很多分別心,免得你們認為我特別喜歡某個出家弟子,經典中沒有說喜歡誰,而是看他缺什麼。再者,你一定要修菩薩道,才可以去勸他;你們是哪一根蔥,可以去勸出家人?自己都還沒搞清楚。

所以十年不供養的弟子,他與我的供養果報全部絕緣,一點緣都沒有。我做很多供養,默默在做,你們不知道我做了多少。當然,有些是我的錢,有些是你們的錢,混在一起都搞不清楚,就是照做。只要我供養就會全部迴向給我的弟子,只要有供養過我就有份,沒有供養就沒有份,老實講就是這樣子。不是我要騙你們,而是因果;若你們沒有供養過我,我怎麼每天迴向給你們?就算迴向給你們,你們也收不到。

為什麼沒皈依的人我不收供養?因為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學佛,況且就算是有皈依的,也有很多學到一半就不見的。有皈依的,至少未來可能會有機會學佛,就算他不喜歡 仁波切與道場而離開,但至少幫他種了這個緣,所以我用佛法還給他,那我就不欠他。若是你們這些不皈依或是皈依有很多想法的,到時候我會欠你,我才不要。你若給我一塊,我就欠你一塊;你若給我十塊,我就欠你十塊。我要回來還,多累!所以我不收未皈依的供養,不是我不慈悲、不給你們種福。

所以現在開放了,我要興建佛寺,就讓你們護持佛寺。因為佛寺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就算這一世我沒辦法還,因為佛寺存在,我法脈的繼承者一樣用佛法還給眾生,原理在此。這就是為什麼信眾不能供養我,卻可以護持佛寺。因為我已經72歲了,就算再讓我多活十幾年,我一定不在了,而十幾年不夠還給你們的。經典中講得很清楚,就算一位比丘沒有果位、地位,只要他持戒清淨,你可以用布施的法門攝受他,讓他聽你的勸告,但那也要等你修到菩薩道再說。

經典:「如是長者。在家菩薩如是善知沙門之行。」

在家修行的菩薩要照之前佛菩薩教我們的方法,善是指不是用個人欲望來判斷出家人所謂的對與錯,而是用修行的方式來看他。如果我是學菩薩道,當然我會學某個法門,這位出家人是否有修禪等等,我看會知道,因為我是有經驗的過來人,而不是用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來決定是否給他供養布施。

經典:「若有沙門鬪訟諍競而和合之。」

所以在家與出家是有互動的,在家眾看到出家眾有吵架、互相鬥來鬥去、打官司,應該盡快讓他們和合,勸他們不應該有這種事情發生。如果勸了都不聽,就只能離開僧團,不能留下來,因為破和合僧團的罪是五無間罪,是下五無間地獄永不出來,所以破和合僧團的罪很重。和合僧團並非只指出家人,包括在家在一起修行的。譬如,若有人惡意破壞寶吉祥道場,為了自己一點私欲,就要下五無間地獄。就算他們不喜歡寶吉祥道場的某一些地方,也不能破壞這個道場,因為不是我一個人在修,有出家男女眾與在家男女眾,這是一個和合僧團。

道場成立這麼多年,我們弟子之間從來沒有打官司;為了避免你們吵架,絕對不允許你們有金錢來往。所以爭鬥就減少很多。當然,還是有小爭小鬥,但只要被我知道,我絕對會採取行動:一是勸你們不要鬥,二是請你們離開。為什麼?不是為了對與錯,而是不希望你們破壞和合僧團。如果一些小事情我不馬上解決,讓它一直發展下去的話,嚴重性就會很大了。

因此,之前斗六弟子之間的爭鬥我知道之後就關掉斗六道場,避免他們繼續爭鬥。他們知道自己對正法不接受而回來懺悔,做上師的一定接受,但就不會重開斗六道場了,因為緣不好。如果是由我來關閉斗六道場就沒事,但若是因為你們爭鬥而讓道場關掉,那就會有事。為什麼我關就沒事?因為緣起從我而來,沒有我就沒有這個道場,我離開就關了啊!所以我不怕人家整我的,也不怕人家說我什麼話,隨便你,因為果報是你要負責的,大不了我失蹤,以前我就失蹤過三個月:不升座、不講佛法、不見弟子。

我三個月不收供養,換做是別人已經餓死了,但我也沒有餓死。你們試試看啊!如果佛寺三個月不讓信眾進去,怎麼過?因為我曾經窮到中午吃完飯晚上就沒飯吃,我不怕餓死的,餓死是我的果報。如此一來,才能夠護持正法。

經典:「捨於身命守護正法。」

我就是這樣子,你們若是胡說八道,那我就離開;若是有人要攻擊我,讓你們起懷疑心,我就離開。為什麼?因為我不喜歡你們鬥來鬥去、吵來吵去,不希望你們對上師與諸佛菩薩起懷疑心,不如我回去吧!為什麼寶吉祥是成立社團法人?因為如果我離開,這間房子就是給政府,你們一分錢都拿不到。我做事是很有遠見的,你們絕對拿不到這個道場,我也拿不到。為什麼從一開始我就說道場的錢只要夠用就好、不用多?因為錢如果多就開始爭鬥了。我不怕人家鬥,只是怕他們以後的果報太可怕。

經典中講得很清楚:「捨於身命守護正法。」所以不管誰來挑戰寶吉祥道場,我都會不要命的守護著。我的命是靠佛菩薩的幫忙才活到現在,否則,我50歲時因癌症已經死掉了,還會活到現在?既然是佛菩薩給我的命,我的命就一定要幫佛菩薩與教派做事,只要是正法的事,我一定會做,沒錢就沒錢吧!沒地位就沒地位吧!

仁波切不希望也不要任何商業活動要透過任何政治人物來捧我。我做大法會都不邀請他們,若他們要來,我都先說不會親自歡迎、接待,來的話要從頭坐到尾,所以我這邊是免疫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可以坐4個多小時,除非是半退休、準備退休的。

道場裡有一些官員,他們不是準備退休,只是他們知道 仁波切厲害,就乖乖坐4個小時;那些不知道我厲害的官員,以為是要來作手勢捻香,但那是沒用的。大法會超度名單不收一分錢,我還會擔心沒錢嗎?今年大法會超度名單14萬筆,如果1筆收1000元,就有1億4千萬。

講句良心話,如果我要錢,大法會就有了。不用到2萬人,1萬人鐵定有。如果1萬人的名單,每個人收2000元,馬上2個億進口袋了。連現在蓋佛寺都還缺錢,我都不搞這一招,你們能用什麼方法對付我?在大法會,我沒有分送我公司的宣傳單,連興建佛寺都沒有宣傳!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與護法挺我?因為我做得對,是正法!辦大法會就是大法會,不是募款法會,這才是清淨,而不是利用一個大場面,順便講一下 仁波切蓋佛寺,你們要發心、幫忙,我提都沒提。本來弟子們說要放上佛寺建地的照片,但是我說不准放,因為那天我是舉辦阿彌陀佛法會,不是募款法會。

要的話,我就會講清楚,不囉唆。正如前面所說的,他要什麼,你就給什麼;他沒要就不要給。他已經有衣服了,不要認為供養一套袈裟,以後你就有機會出家,這都是胡言亂語,佛經也沒有這樣講。

我就是捨於身命守護正法,大法會已經辦了15年,如果我要搞錢還需要收你們的供養嗎?還需要你們嗎?現在我也不需要你們,只不過幫你們累積一些福報。好像剛才講到的兩位弟子就很明顯,一供養事情就馬上變,而且是幫他們省錢。

經典:「長者。在家菩薩見病比丘捨自肉血令彼病愈。」

這句話現在是做不到的,但是在古代的修行人敢這麼做。佛講這句話,是已經修到空性的菩薩才能做得到,將自己的肉與血捨掉,就好像我修施身法時,就是全身的肉、血跟骨頭都捨掉、布施。所以長期參加施身法法會、對 仁波切信心足夠、一切如法的人,身體就會慢慢變好,就算沒有慢慢好也沒有惡化,就算有惡化,正如李姓弟子所講,他的父親沒痛過。我用什麼給你們?是我的血和肉啊!你們會說沒看到啊!你們當然沒看到,因為你們不是鬼;如果你們是菩薩,也會看到;如果你們是護法,也會看到的。

當你們看到一位守戒的出家眾、比丘生病了,就算你窮到沒錢吃飯,有些錢先給他治病。情願自己痛苦,也不願看到一位如法的比丘痛苦。為什麼?不是比丘一定比在家的修得好,而是至少他的煩惱與業力比我們輕,他這一生才有資格出家。換句話說,他的福報絕對比你好一點。所以看到一位出家眾生病,不是教你們借錢或刷信用卡,而是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布施給他。

現在在我的中醫診所,只要跟我有緣的出家人都免費看病。我怎麼支持這個診所?當然你們去看病、花點小錢,我才能支持他們。我所有出家弟子去那邊看病都是免費的,這也是你們在布施。很多人都等自己有病才去看,都是沒病不看病、有病看不好的那種,因為等你有病就是沒得醫了。中藥的觀念是調養身體,與西藥不同。中醫要調養你的身體。我不是幫診所賣廣告,只不過是告訴你因果循環的原理,你們讓我的診所存在,我才有能力、條件用最好的藥代表你們布施給這些出家眾。

有人說我的中醫診所不看健保。因為健保制度有限制,沒辦法。所以從一開始我的診所就沒看健保,不是我沒有佛心,我就是太有佛心了。沒有佛心,我怎麼會用最好的藥呢?如果沒有佛心,我怎麼會在一間小小診所中用這麼多行政人員呢?所以不要以為不收錢才有佛心。若是如此你也可以剃光頭出家,只要有守戒且來求我,當然我可以讓你免費看病。要不要?我是佛心開診所的,在場的出家弟子們全部都有去看過。

仁波切繼續開示:這個因緣是大家一起來的。在家有在家的方便法門去做布施,仁波切多講一點,不是保護我的事業體,因為沒賺錢也沒什麼好保護的。

經典:「長者。在家菩薩未開施心。不先請他施已心悔。」

這句的意思是說,在家菩薩沒有開布施的心,沒有請他布施而就產生反悔的心。有很多在家眾沒有布施的心,但是布施的心是人本來就有的,因為任何眾生過去世都布施供養過,否則的話這一生不可能得人身。但是因為貪念累積下來,慳貪的心很牢固,所以將我們布施的善心蓋住了,除非有人幫你打開。因此,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布施,真的很重要。以我的修行經驗,如果我這一生沒有不斷供養布施,我不可能有這一點點成就;而且,要以沒有後悔的心來布施。

如果你希望你的家人、朋友布施,你要解釋清楚,不是講「你供養 仁波切有大福報」這類的話。布施就好像我們呼吸一樣,我們不呼吸就會死掉,不吃飯就沒營養,也會死掉。如果我們想要生生世世都有福報,一定要行布施供養。當然,我們需要看有沒有這個因緣與機會。

好像剛才李姓弟子講到,她的母親因為看到 仁波切幫助到丈夫,她就布施了,這就是我打開她布施的心,因為我無所求。因為她女兒供養我,回去也沒講。(李姓弟子回答沒有。)又給我想對了,她一定沒講,所以沒講也有沒講的好處,因為她沒講,她的母親覺得這個修行人太好了,不用錢,而且做到了,大體放在冰櫃裡這麼久,居然可以臉色變好看,誰行啊?我相信他們絕對找了很多人唸經唸了很多天,但是往生者臉上的氣色都沒有變。為什麼我說修完法了,就馬上變?這就是開她布施的心。

為什麼 仁波切超度厲害?很多人就是這樣子,見不到就不相信;見到了,就相信了;相信了,布施的心就起來了。她本來說要供養道場,還好李姓弟子這一次突然間醒過來,說道場不接受信眾供養,告訴她就供養佛寺,也是功德一件。所以很多事情陰差陽錯,她怕她媽媽知道她有供養後會罵她,反而對她媽媽好,所以沒有對與錯,一切是因緣。但是,你們不清楚這個因緣之前,就要聽上師的,因為上師知道這個錯綜複雜多嚴重,你們真的不曉得有多嚴重。所以這句話剛剛好就用李姓弟子母親的事,來解釋怎麼開別人布施的心。每個人都貪得到東西,當她這個貪念滿足了,她就起惻隱之心想去布施。

所以為什麼佛教徒一定要吃虧?道理就在此。你怎麼讓人家開布施的心?學佛人為什麼跟一般人不一樣?因為我們有很多因緣開眾生布施的心。譬如你對所有同事與老闆,都用布施的心在工作,人家遲早會感覺到你這個人學了佛不錯,慢慢會聊起來,當然就會想布施了。所以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會影響人有沒有開布施的心。你們能夠幫助眾生開布施的心,也有福德。當然布施要正確,不要亂給,給錯也沒好處,因此興建佛寺就是讓眾生有一個善的因緣去布施。

經典:「一切善本以菩提心而為上首。」

一切善的根本是以菩提心為最上首,像我們做任何事情為了幫助眾生,都希望眾生與諸佛菩薩、上師結個緣,這就是菩提心。好像這兩位弟子為了父親、眷屬,希望他們不要經過輪迴痛苦,當然這樣有一點點私心,但也算是菩提心。如果不是用菩提心來布施供養,你所得的沒有功德,只有很少的福報,因為你不是以菩提心來供養。

經典:「長者。在家菩薩住在家地如佛教行。」

就算在家菩薩住在家裡面,但是你們一切行為都要如佛所教,不要以為住在家裡面,行為可以不一樣。既然你們已經決定要修菩薩道、解脫生死,那你的行為就如佛所教。正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你的身口意有沒有資格作為佛的弟子?你沒有做到《佛子行三十七頌》,無論在家或出家,都不是佛的弟子,沒做到佛教的行為。

經典:「不忘不失助菩提法。」

我們所有一切的身口意,都不要忘了佛與上師所教的;我們不要為了自己一點點私欲,就忘失你的誓言(皈依時所受的戒)。每一次 仁波切傳灌頂的時候所講的戒與願力,都不能失去。如果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忘了戒律與誓言,你過去所受的戒、所發誓言的功德就會全部馬上消失掉。不要以為等賺到錢,回頭來懺悔還來得及,來不及的。

好像有位男弟子,因為某種原因我讓他離開道場,前幾個星期他推著弟弟來求見,他的弟弟中風躺在床上不能動,他一直為他的弟弟求。我問他的弟弟是做什麼的?剛開始他不肯講,逼到最後才講是「暴力討債」。「暴力討債」就是打人,打到人家半死為止。他弟弟討債的錢有拿一部分給他,他居然敢收。所以就算有皈依,莫名其妙出事了而離開。那天我叫他拜大禮拜一千遍,拜完後這個星期六再來求見,因為他弟有好了一點,這麼現實。

現在為什麼叫你們做大禮拜?因為我不想再碰到你們,否則又說不曉得 仁波切搞什麼,搞得你們這麼倒楣。拜大禮拜的話就是你們自己去拜,你也可以不拜。但是,誰叫你拜的?是我,就等於我在加持。為什麼讓你拜?因為讓你知道痛。否則的話,你以為只要求一下,仁波切就什麼都要做,你都不需要做一點事嗎?你拿那些討債回來的錢,會過好日子嗎?絕對不會。

很多事情是很好玩的,我們不能為了一點點名利忘了佛與上師所教的,不要失去戒律與誓言。正如我現在想起來,前陣子有位弟子叫她的兒子、媳婦唸經,我救了他們的命並要他們再來見我,結果人又不見了、沒來了。為什麼沒來?因為怕供養。她的兒子與媳婦不是我的弟子,我絕對一分錢都不收,但是她怕自己沒錢可以供養,所以就不勸兒子與媳婦來求見。所以做仁波切是歹命的人在做,你們這種有福報的做不到,我們苦命人才做得到。

這句話很重要,意思是我們雖然是在家的,但每一個身口意都可以幫助我們增長菩提心、行菩提法。不要以為只有出家人能發菩提心,在家人也可以;不要以為只有出家人能修到菩提,在家人也可以。如果你為了自己一點點私人的欲望,忘掉所有教誨,那就永遠發不出菩提心。

經典:「現法無染得增勝法。」

現在所學的一切佛法,都是為了解脫生死、出離輪迴世間,為了成佛果以後利益廣大眾生。用這種心態來學佛,沒受到任何貪嗔痴的心態來汙染佛法,自然很容易增加勝法,也就會不斷增長你修行的功德,不需要求。正如我曾經講過,自從我皈依佛門,我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仁波切。我跟大家一樣是在家眾,忙著要照顧我的家庭與事業,但沒有放棄過對諸佛菩薩與上師的承諾。哪有像你們?所以為什麼越修越增長?因為沒有忘、沒有失、沒有放棄,不管是好的或壞的,我所發的心都沒有減少,只有增加;每一個身口意都幫助我的菩提心,而不是幫助我現在世間的種種事情。

經典︰「爾時郁伽長者。及諸長者。一切同聲歡喜讚歎。」

佛只是講很簡單的布施法門,人家真正內行識貨的就很開心。開心什麼?原來佛教我們布施的方法、布施的心得、真正怎麼去做布施。人家就讚歎歡喜。每個人都以為布施供養不重要,「最重要是我來學佛法,為什麼要供養你?」我不需要你們供養。

經典︰「希有世尊。善說在家過患。而猶未知出家戒行出家功德。」

長者讚歎完之後說,世尊是稀有的,世間沒有的。世尊將在家的一切做錯的地方告訴我們,但是我們還不是很清楚出家應該守什麼戒、怎麼修行、功德如何?

意思是說,在家的修行人希望他未來世有出家的因緣。為了能讓未來世現出家相,這一生在意識田裡面,在阿賴耶識裡面,要很清楚記得出家的戒、行為、功德是怎麼樣?

經典︰「世尊。我等亦觀在家多過出家德大。」

在家的容易做錯事,為什麼呢?假如你的惡業善業輕的,這一生自然有出家的因緣。也不是在家的不能修,在家的能修出來就不得了,因為在家的業力纏身比出家的多。你看我這一些出家弟子過很好的日子,每天只是唸、一直發願,禮拜天參加法會就好了。不像我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要兼顧,整天被人家罵、被修理。沒有人修理他們,所以業比我輕。這有好也有不好,因為我這一世要還清,他們就慢慢還,所以還要再來,我不來了,這一生全部還得乾乾淨淨。以前直貢噶舉的120歲的女仁波切曾說,我不用再來了,因為我這一生會還清所有一切欠的,以及人家欠我的,這一生都還清了。

這句話說:我看到在家的很容易有過患,出家的德比較大。

經典︰「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願得出家。」

求世尊哀愍我們,願意讓我們能出家。

經典︰「說是語已。佛告長者。出家甚難一向淨行。」

佛跟長者說,出家不是這麼簡單的,除非你的行為很清淨。這句話講得很清楚,不是你想出家就可以出家,除非你生生世世修清淨的德行,這一生才有機會出家。出家之後才有機會得到清淨的比丘、比丘尼戒。得了戒之後,有沒有人幫助你、監督你守清淨的戒。戒得了、守清淨了,有沒有上師幫助你往修行的方向去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算你想出家,你沒有清淨的緣,也難。

佛告訴在家眾,你想出家嗎?不是不行,而是很難!不像現在︰「好啊!快一點!」你看佛多瀟灑︰「你要出家,很難,不要求了。」就像是很多人求要皈依我,我會說︰「不要求了。很難!」想皈依我都很難,何況是出家呢?你們這十幾個出家眾,不曉得我欠你們什麼,這一生跑到我這裡,法王也支持我這樣做。

經典︰「時諸長者。白言。世尊。實如聖教。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當如教行。」

希望世尊教我們,假如我們要出家,應該學什麼呢?行為應該怎樣呢?

經典︰「爾時世尊。即聽出家。告彌勒菩薩。一切淨菩薩。汝善丈夫令是等出家。」

佛有大智慧,因為彌勒菩薩的兜率天裡面,能去的都是這一生現出家相、持出家戒的人,在家的不能去。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後面開示淨土法門?因為阿彌陀佛那邊,不管在家、出家,只要你有發願、有因緣、有修善就都可以去。所以既然你們這些長者要求出家,佛就找出家的大菩薩來告訴你,意思就是你沒有資格跟佛出家。

為什麼佛這麼驕傲呢?佛不驕傲,而是因為你們的緣不足夠、清淨不足夠,還需要幾世修行,才能達到清淨比丘的出家相。所以不是你想出家就能出家,看你臉上黑漆漆的,怎麼出家?如果出家的話,反而僧團會被你搞得亂七八糟。因此,佛在這邊有大智慧,就告訴彌勒菩薩,一切清淨的菩薩,「汝善丈夫令是等出家。」指一切修清淨菩薩道的,不論在家或出家的善丈夫令是等出家。丈夫的意思不是指老公,因為這是從唐朝開始翻譯,它的定義是很勇敢的、能接受面對任何事情而堅持做下去的人,不會退縮或回頭。

經典:「時彌勒等。令九千長者悉皆出家。是長者等受出家戒。是時復有千長者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時彌勒等」表示不只彌勒菩薩收這些在家的成為出家眾,應該有別的大菩薩在收。

這邊特別講受出家戒,這有兩個說法:第一個是這一生受了戒現比丘相,第二個是他先受出家戒,但這一生因為因緣不具備就不現比丘相,可能下一世,但是他的生活就跟比丘一樣,不會離開比丘戒。除了這九千個長者都出家之外,有一千個長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經典:「爾時郁伽長者。白言。世尊。已說在家過患功德。善哉世尊。願說出家菩薩戒聞功德之行。云何菩薩善妙法中調伏出家。」

所以郁伽長者繼續問世尊,您已經清楚講了在家過患與功德,但您能不能講出家菩薩的戒、聽聞、功德的行為如何?什麼菩薩在善妙法中調伏出家?意思就是行菩薩道的行者如何用善巧方便的妙法調伏出家眾。這句話就是呼應前面所說的,在家的用財法布施而攝受那些比丘,勸他們能夠發菩提心,這段與上面相應。這句就是在家的想調伏出家眾有什麼方法呢?

後面的下次再講,是提到如何因在家眾的捨而去出家。這一段當然是很多人都不喜歡聽到的,很多人的父母親也不想聽到。既然佛經有講,所以我也會開示,但不是為這一世用的,下一世如果有因緣,你想出家就出家了吧!有些弟子我也勸他什麼時候應該出家,當然我沒有受比丘戒,所以不能幫你出家,但我會告訴你大約什麼時候出家,會對你的修行有幫助。這個我會講,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們出家,也不會逼你們出家。

今天的開示讓大家清楚,在家與出家是有一種互動的過程。如果出家沒有在家的護持,出家人就不容易安靜修行。除非像密勒日巴尊者靠著吃蕁麻及一點小東西就能活的,這就不一樣。沒有一個凡夫僧能夠在沒有在家供養下修行,因此換句話來講,出家的修行不是為了自己要收多少弟子、興建佛寺、自己要開悟或做宗師,而是代表一切沒緣的眾生現出家相來修行。

如果你們認為出家人應該接受在家供養,那也是錯的。經典中清楚提到,如果比丘不守戒,也不可能供養布施他;如果是守戒的,自然在家眾要護持他,讓他在修行的路上減少很多煩惱。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沒有偏重在家好、出家好、在家不好、出家不好,都沒有提到,只是講一種互動與因緣。如果在家的想勸出家的,端看你有沒有能力勸,意思就是你有沒有修?如果沒有,就沒有資格勸他;就算你有,如果你沒有布施過,跟他沒緣,你想勸他也沒用。

為什麼常常講你們看完電視不要批評這個、批評那個?因為你跟他沒緣。如果有緣,他就會跟你接近;如果沒緣,你在電視前罵,他也聽不到,罵完你自己種個惡業,何必呢?如果不喜歡就轉臺,不想看他、不想聽就轉臺,現在轉臺多方便,按一下就過了。以前我們年輕時轉臺多麻煩,手還要轉來轉去,還要跑去電視前轉,現在有遙控器多簡單,現在已經進步到可以用語音控制你要換到哪一臺了。

所以《寶積經》是讓我們在家的與出家的清楚自己的身分,出家的不能驕傲,在家的不能氣餒。在家的一樣可以修到菩薩果位甚至證佛果,出家的如果驕傲則不一定會。因此,前面為什麼《寶積經》一直講修菩薩道,只要起一點慢,功德就沒了。所謂慢,就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好、唸得很好、懂得很多、知道很多,全部都是慢。如果不是以菩提心來行使佛法,一切就都不是佛法,除非是修阿羅漢道,但阿羅漢道要斷一切煩惱,所以連掛個佛珠都不對,因為會有煩惱。修阿羅漢的,也不可能挑三挑四,要求自己的房間一定要有冷氣、擺好壇城、壇城一定要擺某一部經等等。如果有這麼多煩惱,修什麼阿羅漢道呢?不要修了。

雖然我不是出家人,但很了解,有人連大悲水的杯子沒有洗乾淨就開始罵人。其實觀世音菩薩不在意大悲水是什麼,你沒有修到大手印來持唸咒語,不可能不起妄念。有妄念就是不清淨、不清淨怎麼度眾生呢?

眾生為什麼能夠接受我的幫忙和超度?不是因為我的功力好,只是修到大手印離戲瑜伽,持咒的時候心沒有妄念,心完全為幫助痛苦的眾生,沒有為自己、沒有為功名利益而修。

有人會覺得:「仁波切跟我們一樣都會做錯事。」當然會做錯事,如果我不會做錯事,那我就是佛了。但是我的錯不是會傷害別人的錯,而是你們世俗人認為的錯。仁波切所謂的錯,就是要扭轉你們的錯。正如我講的:你們不喜歡的事我偏偏做給你們看,你們喜歡的事我偏偏將你拿走,這就是與四無量心的「愛憎住平等捨」相應。你們對愛很執著,對嗔恨也很執著,嗔恨可以捨但愛不能捨。前一陣子有個女弟子,為了愛情交一個別的宗教的,馬上就離開,這就是執著愛。

仁波切的工作就是幫你學懂愛與憎恨能平等的捨掉、不執著。不是叫你不要愛,沒有愛怎麼會結婚生子呢?但是教我們對愛和嗔的感覺,在修行的過程中平等的捨掉。因為你執著愛,就是《地藏經》裡面所講的:重情慾必定下地獄,嗔恨一定下火地獄。佛教我們平等,意思是這兩個東西絕對在我們這一生中會接觸到、會發生,而且你們絕對認為需要;但偏偏這兩個東西會讓你下地獄,讓你所學任何佛法都沒有用,所以教我們平等捨。

怎麼讓我們做到平等捨呢?從布施開始。能夠布施才有捨的心,慢慢你能體會到愛與嗔對你人生的幫助是不存在的。不管你多愛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他必定有天會消失、離開。不管你多嗔恨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一定有天會變。為什麼有精神病呢?就是因為愛與嗔。因為對方不愛我,一直想之後就變成神經病了;他對付我,我不開心,一直想到最後就變神經病。現代人神經病特別多,憂鬱症一大堆。

這些病怎麼來呢?都是從我們53個心所裡面,一切意識的作用。假如我們能夠調整意識,甚至能控制它、讓它不起作用,絕對不會有神經病。就算過去世如《地藏經》所說的:你有放火燒森林草叢,讓眾生驚嚇,你這一生會得驚狂喪命報,這就是神經病,動不動嚇一跳的那些人。但假如這一生有機會接觸到佛法,聽上師所講愛與嗔的心能慢慢放平,就算是累世的業也有辦法去轉,不是消滅,而是轉,從壞的往好的去轉。

學佛絕對不深奧,困難在於你自己的心。我們所謂自己的心,就是生生世世自己所產生一切執著的心、煩惱的心,而抓著一切東西不捨得放,所以這一生就一大堆事情發生。

講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體會,佛與菩薩的慈悲,不是為了滿足我們一些人生的欲望。佛菩薩的慈悲是為了幫助我們能解決生死、離開三惡道。假如為了滿足我們人世間的小小欲望,除非這些欲望滿足之後,你能夠利益廣大眾生,那滿足你就無所謂,否則的話是不會的。不要再來求佛菩薩說,你一定要嫁給誰,每天都修護法讓他一定等你。這種事不會發生的,搞不好你一直修護法,護法叫他一直等你,搞到最後護法看他不等你,就讓你嫁不出去,因為你不要別的男人。所以在家上師可以講這些話,但出家上師不能講,會有人說六根不清淨。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帶領弟子修持阿奇護法和迴向儀軌。法會圓滿,與會大眾感恩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慈悲修法,並賜予殊勝開示,利益無量無邊眾生,與會眾等起立恭送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下法座。


« 上一篇返回法會開示下一篇 »

更新日期:2019 年 10 月 21 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