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16年8月7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賜予與會大眾珍貴的佛法開示。
今天繼續開解《寶積經》,上週開示過,了知一切意識是無常的。
經典︰「觀無常已。則於識中不生恐怖。」
「不生恐怖」這個詞用佛法來解釋要說很久很久,重點是對於生死不生恐懼的人,才是下決定了脫生死的人。我們的生命從受胎、出生、經過幾十年的過程,過程裡面我們拚命的讀書賺錢、做事業、幫助眾生等等,我們都認為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生命,也是所謂的人生。但是以佛法的觀念來看,這些只不過是過去你所做的一切的因和緣和果報,在你這一生一直不斷的在成熟,不斷的再產生新的因。
為什麼六道眾生都存在眼耳鼻舌身意?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不是佛給的、不是主給的、也不是神明給的。因為我們清淨的本性、清淨的佛性受到一念的無明起來。「無明」不是不明白、不清楚。「無明」的定義是當對人、對事、對物、對感覺有一絲一毫執著,這個明亮的本性就開始消失,消失不是沒有,是你的這個執著將光明蓋起來。當一念無明生起,煩惱就開始,煩惱起來就產生種種的恐怖。我們現在是不是都煩惱著很多事?擔心自己生病、擔心孩子書讀不好、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這些都是恐怖。最重要的恐怖就是每個人都怕死,雖然嘴巴說不怕死,但是每個人都怕死亡的過程、死亡的痛苦。但是死亡的過程和痛苦,從佛法來看都是你意識的作用,你清淨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沒有死也沒有生過,是你的意識的消滅,產生新的意識的出現。因為人執著眼耳鼻舌身意的這種感覺,所以當他覺得自己是受苦的,苦的感覺就會出現;當他覺得是喜樂的,喜樂的感覺就會產生。
所以「不生恐怖」除了生死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會產生恐怖的心,這就是我們的習性。我們絕對經過很多世的輪迴,每一世都經過生死的這種痛苦,每一次的痛苦都存在我們第八意識田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種子是存在的。為什麼人基本上潛意識都怕黑?從小到大有誰不怕黑的舉手?現場沒有任何人舉手。仁欽多吉仁波切開示,大家都怕黑,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怕鬼,因為就算燈打開,也可能會有鬼出來,點蠟燭點香,鬼一樣會出來。人為什麼會怕黑?佛經上沒有解釋,佛只說人在黑暗的房間會恐懼,沒有例外。不管你多厲害、多勇猛,只要關在一個黑漆漆的房間裡面,你一定會起恐懼的心。人會怕黑是因為人在死亡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突然間你會覺得經過一段黑漆漆的隧道,就是說你會經過一個過程是黑的。這在密法裡叫黑成就心,你知道黑是一個過程,你沒有恐懼的通過了,你就會得成就,得解脫生死。
有一位弟子有經歷過這過程,仁欽多吉仁波切問這位弟子,該弟子回答有。仁欽多吉仁波切開示阿奇護法很厲害,找一位不會死的來實驗。六道眾生不只是人類,只要在六道輪迴,連動物都要經過黑的過程。當你經過這個黑的過程,你就知道自己要死了,恐怖的心就起來。恐怖的意識一直存在我們第八意識田中,這個種子是很大。當我們能了解意識是變化無常的,當死亡時,你經過黑這個隧道,只要你對上師是相信的、是投降的,在生的時候對上師是起恭敬心的,只要這個黑一過,看到光,就知道是上師來接引你了。這位弟子平常怕上師,他經過黑暗隧道,看到光,仁欽多吉仁波切對他一叫,他怕了,就回來。如果他生前不怕上師,越叫越跑,就下去了。
「不生恐怖」之想,意思是說,人生一切過程都是無常在變化。在我們這一生中,只不過是一切善惡業不斷的在出現,它的速度會讓你們認為一年、二年、十年都是這樣。但是從宇宙的時間來看,如《金剛經》說的「如夢幻泡影」,你覺得開心的、你覺得恐懼的,都像夢幻泡影很快就消失。從宇宙來看,地球的時間跟別的星球的時間來比很短。每個星球自轉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自轉快的星球,意思是說在別的星球是慢的,他感覺時間在地球是很快的。在天界一天,仁欽多吉仁波切謙虛地說忘了是地球幾年,在地球上可能幾百年或是幾千年,每一個天界的時間不一樣。業報越重的,越感覺它的時間很長,但是在別的有福報的地方看到,卻感覺它的時間是很短。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執著意識是我們的本體,是我們的主宰、是我們的感覺,很多恐怖的心態就因此產生了。
並不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些之後,就像無敵鐵金剛什麼都不怕,也不是說當兵打仗衝上去,什麼都不怕,並不是指這種事情。重點在於當你面對自己一切善惡業的果報,沒有恐怖心起來,得癌症、老公不聽話、老婆不愛我、孩子不孝順就哭得唏哩嘩啦,這些都是從恐怖而來。會產生恐怖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訓練我們要保護自己,這是世間法的想法,保護自己不是你想要保護,就可以做到百分之百。我們的生命是受到過去世所作的善惡業的果報的影響,今天你過一天好日子,工作很順、吃飯很好吃、睡覺睡得很舒適,因為你過去世有一天作過這種善業,今天你就享受了。第二天可能吃什麼都不好吃、出門交通都很不順,表示你過去世惡的業也在受用了。但是我們都希望好的再延續,不好的馬上斷,偏偏不是這樣。你們快樂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痛苦的時候覺得時間很長,其實都是24小時。你覺得很快樂,會多給你一秒嗎?你覺得很痛苦,會少給你一秒嗎?沒有。既然沒有,我們還是覺得很痛苦,因為我們認賊做父,把六意識所有一切的反應肯定認為就是這樣子了。但現在這樣不代表永遠是這樣,一直在變動。就算你這幾年覺得很苦,但是你還是有飯吃、還活著。就算有些人在戰爭的區域很可憐,窮到沒有飯吃,生命也很危險,但從佛法的觀念來看,也是他過去世的惡業,今天受這種苦。受這種苦是誰給他?是國家不好?還是其他原因?當然有很多複雜的因素。重點是為什麼他會生在這種國家,而我們不會生在那種國家?一定和我們有一世有沒有學佛、修五戒十善有關。
既然你說你是學佛人、皈依佛門的人,你的思惟模式就和一般人不同。你過的日子不過是善惡業一直不斷在成熟,不是你人好就過好的生活、你人笨就過不好的生活。能夠清楚之後,善惡的果報出現,你能完全的去面對,沒有恐怖的心。否則的話,為了保護自己的快樂,用盡一切手段;為了改變自己的痛苦,也用盡一切手段,這也幫我們種下新的惡因。當我們了解佛法正確的觀念後,不是說你吃素、拜佛、不去求別的神明才是正知正見。你要很清楚佛教我們什麼?清楚後才不會有執著。
恐怖不是你單純的怕這個、怕那個,重點是每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會不會起恐怖的心。你起恐怖的心,就表示你這一生沒有修。如何看呢?就看你越接近老的時候,希望自己不要那麼快死,用盡一切方法讓自己更健康一些。是不是一直看醫生就會健康?不一定。是不是不看醫生就不健康?也不一定,看你們的因緣。當你恐怖心不存在,就算醫生講一句話,你的身體也會好一點;當你恐怖心存在,就算給你吃仙丹,你的身體也不會好。你一直不斷用你的意識來摧殘你這個業報身。你一直給自己的理由說我要好。好了要做什麼?有人會說,好了我才能修行,才能利益眾生,但是一定要身體好才能利益眾生嗎?當年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閉關時,沒有食物吃,只吃一種綠色植物的種子,吃到後來身體都變成綠色,你說他有沒有利益眾生?有啊!仁欽多吉仁波切去年(2015年)生病時命在旦夕,還是繼續利益眾生。不要講那麼遠,今年(2016年)仁欽多吉仁波切灌頂完後體力剩一半,仍然照樣利益眾生。
不是用交換條件,說我懺悔了,懺悔好了、身體好了我才能修。為什麼要懺悔?我們都希望眾生能夠離開輪迴苦海,眾生會輪迴是因為有煩惱有執著,被你傷害的眾生報仇的執著心很重。我們懺悔,不是要他離開我,而是希望他這種執著的心消除掉,消除掉之後不會做新的惡因,他才不會輪迴,這才是懺悔。不是講一大堆說我錯了、我懺悔,歸根究柢都是希望自己變好。你們每個人來懺悔都是希望自己變好,都是假懺悔。懺是指接受一切事情行為的後果,還需要去改嗎?為什麼懺悔後福報馬上起來?因為惡念沒有了,因為你的菩提心開始培養,因為你不會為了自己讓任何眾生作惡,這是金剛乘才能講出來的心。很多人都說自己懺悔,身體會好,就可以多唸、多拜、講一大堆。這些只是道歉沒有懺悔。為什麼怎麼懺悔福報都起不來?因為一直道歉,對冤親債主有好處嗎?沒有。所以法本有說,因為我懺悔,讓敵人怨恨的心轉為菩提心。這才是菩提心、慈悲心。不要整天說因為自己懺悔過,有體力拜佛、不會墮入三惡道、冤親債主跟著我們一起去,這些都是胡說八道,你有什麼條件帶冤親債主一起去?你自己都去不了。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其他的宗教都是求人家給,而佛法是要調整自己的心。要調整自己的心就不是凡夫俗子的想法和念頭。既然想學佛法,你原本認為痛苦的事情,痛苦的指數就會下降;你追求快樂的心,追求快樂而得不到的痛苦的指數也會下降。原本認為要嫁個白馬王子的,可能就不會挑,挑個黑色的也可以。原本硬要娶一個很聽話的,你也會覺得是自己的障礙,娶一個障礙你的,也可以。佛法都是講因緣,因緣要如何製造?除了佛法要我們改變我們的人生觀之外,你要下決定去做。
我們要了解神識、一切意識都是虛假的。佛法所說的「假」不是你們以為真假的假,是指會變的,不是永遠不變的,既然會變,你又要它不要變,自然就痛苦了。有些人來請示 仁欽多吉仁波切跟對方結婚好不好?和對方拍拖有沒有結果?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律回答︰生離死別。為什麼來問有沒有結果?就是希望嫁給他之後,一切平平安安。最後的結論是什麼?一定生離死別。誰不會生離死別?如果你能接受這個觀念才結婚,否則不要結婚,一定會出事。你整天都希望不要離開,結婚說穿了也不過是你的title是husband跟wife。現在商業社會男女都在外工作,在外工作的時間長,你們可以想想,工作到幾點才回家,一天聚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如果是出差一兩個月的更是很久的時間見不到,只是政府證明你的title是husband,你的title是wife。以前農業社會的人早上4點丈夫出門耕田,中午做妻子的給丈夫送飯,也是生離。假如男女要一直黏在一起,那這樣的男人不要也罷。如果是女生整天黏著男人,那男人的身體也要很好。所以《金剛經》才說「如夢幻泡影」,就是這一類的事情。但是因為人愚痴,幫自己發明很多名詞、很多方法、很多思想,希望能夠留一些認為對自己好的事情,這種事情就是一切痛苦的起源。這一生能結婚,很好。結婚是不是一定會有好結果?一定是生離死別。不要再來問這種事情,答案一定是生離死別,仁欽多吉仁波切如何能保證一定會有好結果?依照佛法,好的結果是到淨土,到時候你們會說怎麼剛結婚就叫我們去淨土,所以,身為仁波切很難為。
大家要清楚,「假」是指這個相是存在的,但是這個相的本體是根據特定因緣才產生,意思是說,因緣解開了,這個相就在變動。佛為了方便解說,用「假」這個名相讓我們能稍微了解一下。修到後面等到我們自己可以體悟了,佛說不可說,不是說有什麼天機不可洩露、有什麼佛法不可以說,而是修到後面,佛和菩薩、阿羅漢道和凡夫和修十善法所修行的境界不是用語言可以解釋出來。有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杯水只有自己知道是什麼感覺,就算你說很熱,也只有你知道有多熱,最多你伸出舌頭讓對方看到舌頭被燙到,除非對方自己喝。意思是說,不要用自己的感覺駕馭在別人身上,每個人的體會是不同的。有些人覺得穿一件就夠,有些人穿得多還覺得不夠暖。為什麼你喜歡駕馭控制別人?因為你不承認,眼耳鼻舌身意是空性的、是無常的,所以你用自己的意識強烈的去駕馭別人。但也不要拿這樣的話來當藉口,說 仁欽多吉仁波切講的不要聽,仁欽多吉仁波切教的是佛法。也不要拿這樣的話要父母不要管你,現在人都會找一些歪理。假如是學佛人都要用智慧去觀察,而不是用自己的感覺想法下一個結論。
經典︰「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善男子。菩薩如是觀法順法。」
第一個上臺懺悔當義工的事情的弟子沒有懺悔,她認為當義工的時候,有人來問她,她可以帶他學佛,所以認為我在利益眾生,這也是貪功德。菩薩在度眾生時,要先打開自己本來清淨的智慧,去觀察眾生、去觀察十法界的一切現象。「法」是指現象。這一切的現象,菩薩都有能力、有智慧去觀。「觀」是指知道事情的因怎麼來,這個因怎樣做,未來才能得到什麼果。就像有人來求見 仁欽多吉仁波切,當下不懂 仁欽多吉仁波切為什麼這樣說,就不理 仁欽多吉仁波切所說,等到過了幾年才恍然大悟。仁欽多吉仁波切知道他的因,不管善與惡都會影響未來的果報。身為上師有能力知道這個因,能幫助弟子和眾生讓這個因能轉。
觀法不是整天看著眾生,而是心很清楚用智慧觀察一切種種事情,知道一切都是無常。順法不是順著你,而是「隨順眾生」。很多人都誤解,認為說是隨著他、順著他,他現在是這樣我們就要先讓他過,以後就會再回來。錯了!隨順眾生是隨著眾生的因、順著他的因,幫助他做改變,而不是隨著他、順著他的惡因讓他先滿足,以後再改。
還有信眾做葷食餐廳,明明佛有說殺生的,在生的時候多病短壽、眷屬不圓滿,死後下地獄。不能說叫他轉業他會沒飯吃,先給他皈依再說,以後再改,這就不對。有個上師行菩薩道,看到這種事情還順著他,還敢讓他皈依,你說對不對?不對!這就是將佛所說的佛法講錯了,這就是《寶積經》裡面所說的為了名聞利養,阿諛奉承、扭曲佛法。順法是順著眾生所做的事情、現象。但如果明明他是作惡的,你還隨他,這個就不是順法。我們希望是善的法,如果是惡的法,這個宇宙世間不是很亂嗎?另外一個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有善的因緣,就要順著他善的因緣,幫他們製造很多順的、幫助的善的因緣。仁欽多吉仁波切整天修理弟子,因為他們有善的因來學佛,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定隨順著他們的善緣,當然不會放過他們讓他們隨便,一定是順著這個善的因一直給他們幫助,而不會讓他們在這個善緣中製造惡。善轉惡太簡單;惡轉善很困難,除非有人監督你。順法不是順著眾生,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而是順著他的因緣。
例如說,有人來道場而不尊重,你就順著他,也不用硬要講一大堆你要他尊重的事情,他不接受反而他會謗佛。如果他來是有恭敬心的,身為上師就要順著這個法給他幫助。假如他來是不恭敬的,也不是不理他,還是給他因緣,用別的方法。順法如果你沒有修到開智慧,你對眾生的幫助就有限。利益眾生就要用智慧來觀察一切現象,順著這個現象而給他善的因緣。
經典︰「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這也是大菩薩法身菩薩。你說法身菩薩知不知道?知道。那為什麼問?他是幫我們問,我們愚昧、沒有智慧,連要怎麼問都不知道。再來就是順法,你們沒有因緣,就算是佛想說,你們也聽不進去。今天大菩薩代表我們請示佛,就是指法身菩薩行菩提,做大的布施、法的布施。沒有人請示佛法,沒有因緣佛不會講,就像是有人來請示 仁欽多吉仁波切,問他什麼事?答沒事。既然對方回答沒事,那就不用再說了。仁欽多吉仁波切之前曾開示過,只有佛才沒有事,既然他說沒事表示他是佛,仁欽多吉仁波切哪裡敢再給他開示呢?他會回答沒有,還有一個原因是怕有事,怕 仁欽多吉仁波切開口說他有事,眾生愚昧啊!
大菩薩代表我們請示佛。行菩薩道的六波羅蜜不代表他一定給我們什麼,他每一秒鐘都是心心念念為了眾生,每一秒鐘都是代表眾生,期盼眾生聽聞佛法,只要他逮到機會就不會放過。就像 仁欽多吉仁波切每次有機會求見到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一定會請法,因為可以幫助很多眾生。如果不請法,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是不會教的。當然你也要有條件學,不是你要學就給。
經典︰「世尊。云何菩薩觀色無常。而不離色說於法界。證於法界習學法界。一切諸法以智慧力如實證知。」
這句話很有意思,你說大菩薩知不知道自己修什麼?當然知道才問得出來。不像我們笨笨的,只會問我兒子最近不聽話,是不是有業障?連 仁欽多吉仁波切都會有,你怎麼不會有。也只會問,我老婆最近生病,是不是有冤親債主?連佛都會有,憑什麼你老婆不會有,以為唸唸佛、唸個經迴向給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就都沒有了。這就表示你們這些人沒有智慧,你們有聰明但只是世智辯聰,沒有智慧。既然沒有智慧,問出來一定是世間種種的煩事,如果是菩薩問,一定是和修行、佛法有關。
昨天有一位女信眾請示工作的事,仁欽多吉仁波切問她,妳做什麼偉大的工作?對方回答只是餬口而已。既然是餬口,更加不用問,有何好問?如果她的事業會影響數千人,仁欽多吉仁波切勉強可以幫個忙。現在的社會,你沒錢,只要到社會局申請甲級貧戶,還是會有飯吃。這些人這樣回答就是愚昧,以為自己很謙卑,其實是驕傲。
菩薩請示佛,既然菩薩知道觀色無常,「而不離色說於法界。證於法界習學法界。」這幾句話是說菩薩沒有離開輪迴。你們聽了覺得很奇怪,不是要我們下定決心離開輪迴苦海嗎?菩薩和我們不一樣,在修密法中有一句話說,輪迴和空性是無二無別的。輪迴的定義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輪迴,不是你清淨的本性在輪迴。所以菩薩為了要利益眾生,用四攝法中的同事,同事不是指跟他做同一件事,而是跟他同類,要度人就要現人的身。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在畜生道,作過孔雀、猿猴、熊、鹿等,是為了度化這些眾生。世尊入畜生界,他沒有苦,只是意識進入畜生界,清淨的本性沒有變畜生。菩薩不是你們所想像的,修到什麼都不要,孤家寡人躲在山洞一直修。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不是說世間法就是佛法,而是世間太多苦了,世間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苦多樂少的事。因為有苦,佛法才產生作用,才能利益眾生。須彌山上面,只有地球苦多樂少才有佛法,其他三個星球是樂多苦少,所以沒有佛法。因為眾生有苦,所以需要佛法,佛法才出現幫助眾生。
不是像別的宗教不食人間煙火、坐在高山雲深不見人,有緣才跟你見一下,不是這樣子。也不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形,和眾生格格不入。也不會講上面的人,若有上中下,佛法不就不平等,古代所謂下人就是奴婢,是不好聽的話。在《華嚴經》有講,菩薩為修菩薩道,曾在妓院幫妓女洗腳,很下賤的事情,但為什麼菩薩要這麼做?因為有緣要度他們。如果是別的宗教觀念,一個聖人怎麼會跑去這種地方?在儒家思想、在道教思想都不可能發生的事,其他宗教完全排斥這種事。但從佛法的觀念,眾生受苦是他過去世的業,假如眾生曾行過善,接觸過佛法,此生有緣的還是要給他幫助。所以為什麼 仁欽多吉仁波切常說,在菩薩和佛的眼中沒有善惡、高低貴賤之分,一切都是業。既然是業就是無常,既然是無常就會變,既然會變,就是順著這個無常將它變過來。菩薩不是離開這個世間、離開這個六道去修。
佛經記載,世尊也曾有一世在地獄道,但不是要你們發誓去地獄,你們不能下地獄,而是要下定決心離開輪迴的苦海。當你很清楚輪迴是苦的,你下定決心離開輪迴的苦海之後,一切的冤親債主知道你下定決心了,他就跟著你。不是指你幫他超度,而是指當你能真正解脫輪迴才是聖人,不是凡夫,你能做到聖人才有資格修菩薩道。所謂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修五戒十善,一定墮入三惡道,能修五戒十善才有機會重新做人。當你能重新做人,才是善的人,善的人才有資格說我下決定離開輪迴苦海。三惡道是不可能的,畜生道不能說話,三惡道太苦了;天道福報大,太享受聽不進去佛法;阿修羅道忙著打仗,所以學不到佛法,只有人道才可以學。當我們這一生可以學佛的時候,不要對自己期許太高、貢高我慢,認為我這一生要度多少人。你過去生跟眾生的緣不夠深,你硬要做,不但會害了自己、也害了眾生。仁欽多吉仁波切從1997年開始出來度眾到現在,仁欽多吉仁波切常常看到廟宇、佛寺裡面都有很多沒有超度掉的眾生在裡面。以前人們會說佛寺裡面有很多鬼,因為佛寺在舉行超度供養的時候,鬼就會跑過來,你沒有幫他超度走,他就留在那邊每天接受供養。
這裡是說,假如是修菩薩道的,不會離開色,不會認為自己修到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也不是修到認為自己完全不需要這個形象,甚至於什麼都不要,只有一個念頭。他的念頭是完全順著眾生。如果他是人道,就現人道的樣子,就像是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的,他要度什麼道就現什麼樣的身來度他們,這個就是色,色是一種形象。現在要度什麼眾生,菩薩就會現什麼樣子,要度居士身就現居士的樣子,要度國王就會現國王身。觀音菩薩已經是古佛了,不會執著這個色身,為什麼佛經裡面這樣講?就是要呼應這一段。我們修菩薩道的,一定會在十法界裡面利益一切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輪迴之苦。所以他今天得到這個色身,他不會覺得苦,也不會覺得很快樂。這只是一個過程,用完了、這個工具沒用了就丟了,就離開去別的地方,有另外一個色身出現。所以雖然在輪迴,但是他不住於輪迴,跟你們凡夫不一樣,你們輪迴就是輪迴。
仁欽多吉仁波切呵責一位信眾閉上眼睛聽法,並問她是累還是閉目養神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仁欽多吉仁波切指示要她立刻出去,並開示:並不是要你們一直看著 仁欽多吉仁波切,但是不要眼睛閉起來。只要你閉目養神,就會開始產生你的想法。
「證於法界習學法界。」他的菩薩果位是證於法界裡面,沒有法界沒有菩薩。雖然《阿彌陀經》講我們到阿彌陀佛那邊就是阿鞞跋致,登地菩薩。那你會覺得很奇怪,在阿彌陀佛那邊還是在法界嗎?登地菩薩還是在法界裡面。其實阿彌陀佛的淨土還是有分善人、菩薩跟成佛果的,各自在不同的區域。就好像我們這裡有中山區、大同區等。菩薩的果位不是到佛那邊,佛告訴你你是菩薩。為什麼彌勒菩薩的兜率院有分內院跟外院?此生有修,有出家的在內院修。在內院繼續修,再回來法界,再證菩薩果位。彌勒菩薩56億年後再來,帶來的就是兜率院內院的所有弟子,彌勒菩薩要到地球成佛,這些弟子就跟彌勒菩薩一起過來一起成菩薩,再回去。佛講這麼多經都是前後呼應的,不會毫無相關。
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苦的眾生才會有菩薩;沒有苦的眾生,就不會有菩薩。菩薩要一直不斷的來,不是說因為他想成佛所以一直過來,而是因為這是他的願力,也是他修行的過程。他要不斷讓眾生離開輪迴的苦海,這個菩薩才能將最後一念無明都消除掉。什麼叫無明?就是他想要幫助眾生也算是無明。這句話就講得很清楚,在哪裡可以學佛法?除了在阿彌陀佛淨土之外,就是在十方法界六道裡面。除了三惡道、阿修羅道不能學,在天道都有機會學佛法。釋迦牟尼佛曾經在忉利天開示過佛法,也去過別的天講佛法。彌勒菩薩在兜率院講佛法,意思是說在法界裡面我們才能學習佛法。
為什麼所有一切佛都將佛法留在這個世界?因為很多菩薩再來,需要佛法。菩薩學了佛法,就是繼續讓佛法延續再去幫助眾生。就算有一尊佛他的因緣結束了,就像是末法時代因緣結束了,別的佛也會乘願再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地藏經》很清楚的交代地藏菩薩,在下一尊佛出現之前,地藏菩薩要一直幫助眾生離開輪迴苦海。這樣的意思是說,地藏菩薩還在法界,很忙。這麼多眾生不聽話,這麼多眾生還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菩薩是很辛苦的。不是你們所想像的菩薩很威風,變來變去。菩薩很辛苦,甚至為了利益眾生,做很多眾生認為不太正確的觀念。但是只要菩薩做的事就是幫助眾生,你們認為不對的不一定是不對的;你們認為對的也不一定是對的。
經典︰「一切諸法以智慧力如實證知。」
菩薩在法界中學習證果。一切在法界裡面的現象,他用智慧的力量可以讓這些現象幫助他證果,幫助他出現正知正見。如果沒有這些現象、空空如也,菩薩絕對不能體會什麼叫空性、什麼叫輪迴、什麼叫做業力、什麼叫做因果。因為在法界裡面,他修到六波羅蜜,用他的智慧來觀察所有一切現象的來龍去脈,為什麼產生這種事?這種事情產生之後怎麼樣讓它轉?這些東西都是在世間才能看到,在佛土中是看不到的。佛是清淨的,佛土是清淨的,沒有這種事情。要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一定從登地菩薩修到十七地才能成佛。在佛經說修到九地以上到十地的菩薩,一切諸佛及菩薩會來勸這個法身菩薩要修密法,這是佛經所說的,修密法比較快,可以利益廣大眾生。因為用講的太慢了,就像 仁欽多吉仁波切講了十幾年你們都還是這樣子,但是阿彌陀佛無遮大超度法會,一次就來了很多眾生,修密法4個小時全部度走。有人十幾年都還是這樣,仁欽多吉仁波切用密法對付他一下就變了,現在知道顯密要怎麼用?
在九地以前的菩薩真的很辛苦,辛苦的地方在於他要不斷不斷的做,沒有預設立場,做到哪一天,那些頑劣的眾生才能夠聽話。他也沒有說我要趕快從登地菩薩變成二地菩薩、再從二地菩薩變成三地菩薩、變成四地菩薩。他沒有這樣的想法,所有修菩薩道的人沒有想過他會做到哪一地,因為諸法皆是無常。他做到就會有,不需要去求回來、也不需去要回來、不需要很做作的去做回來,很自然的。所以佛法是自然的,順法就是自然。假如硬要我這一生能夠怎樣怎樣,假如過去世所有的緣都不具備,這一次怎麼可能會怎樣?
就像是 仁欽多吉仁波切從皈依佛門開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升座講法,從來沒有這種念頭,也沒有想過自己要做到什麼,沒有想過自己要收弟子,沒有想過準備要收多少弟子,全部順法。順著眾生的因緣,也順著自己的因緣。自己的因緣福報足夠,坐在這裡都會有人跑進來;自己的因緣福報不夠,每天上電視都會被人家罵。《寶積經》對我們學佛人十分重要,也非常的有用。
菩薩的證果不是單靠福報,一定要有智慧,福慧雙修。智慧是怎麼來的?我們常說戒定慧,五戒十善、出家眾的戒,最重要的是三昧耶戒。只要你如實守戒,「定」自然會有。有定,煩惱停止影響你時,自然智慧就會打開,不用求。有人想要開智慧向文殊菩薩求,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文殊菩薩一直在每個人身邊,在每個人心上,不用求他。只要你做到戒、定圓滿,智慧自然開,連鑰匙都不用。透過修「聞思修、戒定慧」是後得智。後得智有了,你自然就能打開根本智。根本智開了,和後得智結合起來,就成為圓滿實證的智慧。假如單靠從經論去學習一些名相、一些常識的,你不可能打開根本智。不是要你不看經、不看論,還是需要經論。沒有顯教的基礎,你不能學密。
修行有很多種法門,有些是先從經論開始。仁欽多吉仁波切的修行方式和這一種不太一樣。以前 仁欽多吉仁波切是沒有這樣恭讀佛經。你們都看到,仁欽多吉仁波切剛剛才開始恭讀《寶積經》,沒有預先看,從不作筆記,也沒有翻別的經來印證這本經,是先修後證。自己修到什麼程度,翻開佛經一看,才知道是這個樣子。也就是後得智將根本智慢慢掀開,才知道佛所講的智慧,重點落在什麼地方,才不會用錯名相、弄錯意義,將佛法開示錯誤。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修菩薩道的,我們對於某一些執著的點要稍微看開,看開的意思不是我們不守戒。世間是很複雜紛擾的。仁欽多吉仁波切幫助眾生、教弟子,有沒有叫他們不上班?要他們不結婚?要他們不讀書?都沒有,因為這些是世間法,你一定要做,不做不行。假如全部人都出家,誰來供養出家人?一定有一些在家的辛苦的在做事,出家人才有人供養。所以順法,仁欽多吉仁波切從來沒有要你們出家,從以前到現在都不曾這麼說,仁欽多吉仁波切沒有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能傳這個戒,但受過菩薩戒,所以可以傳菩薩戒。仁欽多吉仁波切這一生沒有現出家相,就沒有跟你們說出家就好,隨順因緣,順著你們的緣。寶吉祥道場有四眾,是阿奇護法把出家眾送來的,送出家眾過來不要誤會是要加強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陣容。道場一定要四眾一起學習才叫僧團。如果只有出家眾沒有在家眾,不算是僧團。不是四眾一起唸經、吃素、拜佛就是僧團。所謂的僧團,是皈依同一位上師共同學習解脫生死之道。不是說僧團就是出家,如果說出家,就是指比丘、比丘尼,佛在佛經中都交代得很清楚。如果佛認為僧團就是出家,就不會多說一個名詞,「比丘比丘尼」,佛不會說多餘的話,不會為了讓三藏法師多翻譯幾個字。所以那麼多名相,比丘、比丘尼、沙彌、小沙彌、在家、出家,這些名詞佛都是交代得清清楚楚的。
《寶積經》講菩薩道是對於四眾都適合的修行方式。如果講到阿羅漢道,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講到禪宗要斷男女欲,才有資格到無色界天,你不斷男女欲,這一生一定去不了,修到最後一定要出家。有的在家的修禪宗到最後夫妻吵架,就是這個原因。你們要搞清楚,現在的社會,人和人之間非常的密切,出家眾想要像前人一樣不和任何人接觸,到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去住是不可能的。在以前的叢林,只派一些知客去見,其他人都不見,如果你們去過大陸一些比較老的佛寺,大雄寶殿都是很小的,最多只有三四十位出家人在修,在家眾不用來。
現代社會不管出家眾、在家眾都很容易密切的接觸,所以你要有一個很清楚的佛法理論作為你修行的基礎。在一個上師教導之下,清楚你這一生學佛的身分地位。你雖然是出家人,但能夠不受到在家眾的影響。而你身為在家眾,心裡能夠不受到眷屬、工作、外在事務的影響,而心是出家的,出離三界輪迴的家。出家並不是要你不要老公、不要孩子、不要讀書。《寶積經》上有說,你有眷屬的緣不能拒絕。這是佛所講的,不是 仁欽多吉仁波切所講的。佛慈悲一早就將末法時代可能發生的問題先講出來,在佛經上都開示得很清楚,到時候大家不要吵架,佛不會讓我們因為學佛而吵架。
大家要有一個觀念,修菩薩道是末法時代比較適合四眾去修的法門,假如我們這一生是修阿羅漢,就是《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一定要離開人群才能去修。南傳佛法連飯都不煮,靠托缽,你們看泰國和尚連佛珠都不戴,只有中土顯教、藏傳佛教才會戴佛珠。斯里蘭卡也沒有用佛珠,不是我們生在哪裡比較好,如果你們適合那樣的修行方式,就會生在那裡,只是皮膚沒有那麼白,講的話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因緣。你生在臺灣,臺灣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人口這麼的密集,你說要修到阿羅漢這樣離開人群,什麼都不管,連金錢都不碰,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要怎麼辦呢?就只有《寶積經》中所開示的菩薩道才是適合我們的修行方式。
所謂的菩薩道,不是因為你是菩薩很威風、收很多弟子,而是要搞清楚菩薩的身口意是什麼?當你清楚了,才不會做錯事。像剛才的弟子分享一樣,你以為你行菩薩道,人家一問你就去講。沒有智慧,菩薩就不是菩薩。菩薩一定是福慧雙修,智慧出現了,才能說修菩薩道。沒有修到怎麼辦?就只有聽話,一切依佛法、三寶、上師的話為主,這樣子才不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是不是佛菩薩和上師處罰你?不是,是你障礙自己解脫輪迴的時間。當你清楚之後,你就能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地藏經》說凡夫起心動念皆是業皆是罪?因為眾生都不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一切都是無常,他不了解是無常,甚至於他起任何念頭都認為我要做到、他要聽我的。所以這種想法所講出來的話一定會有業力,不管是善業還是惡業,但是菩薩講的話就不會。
就像之前講的,有一個信眾問工作的事情,她回答說只是餬口。仁欽多吉仁波切回答她說既然是餬口,就不用問了。假如再問下去,說什麼叫餬口啊?這樣子就會越講越多。她既然幽默來,仁欽多吉仁波切就幽默回去;她謙卑來,仁欽多吉仁波切就謙卑回去,隨順因緣。假如 仁欽多吉仁波切再問說,我看妳不像啊?她可能就會起一個驕傲的想法,認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上當了。所以這真的是需要了解所謂無常的事情,才能夠面對稀奇古怪的業,當仁波切不是你想的那麼好做。仁欽多吉仁波切請教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任何事情,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都會開示,所以 仁欽多吉仁波切皈依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
今天開示到這裡,希望對大家在修行的心態方面、目標方向都有肯定的指示。這是佛指示的,不是 仁欽多吉仁波切指示的。仁欽多吉仁波切將自己這一生修行的經驗,印證佛經所講的內容跟大家開示,這樣大家對自己的目標方向才會有定位。否則的話,會用我慢的心、欲望的心來學習佛法,這樣子是學不到、修不到的。現在很多教派都知道 仁欽多吉仁波切很嚴格,不是指對弟子嚴格,而是釋迦牟尼佛跟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都是這麼教的,所以 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定也是這麼教導弟子,如果佛跟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沒有講的,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定不會說也不會用。
《寶積經》我們稱為寶,因為是一切菩薩要成為菩薩的寶都累積在經裡面。也是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修菩薩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後,他了解修菩薩道種種一切的竅門、重點,他用人類能理解的語言講出來。講出來不代表你能夠做得到,也不代表你能夠了解,但是我們最少要接受這個思想,不要再有自己的修行方式。你還有你自己的修行方式,就不是修釋迦牟尼佛所教的佛法。
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流傳下來的,就算在密宗裡面有岩傳法,都是和釋迦牟尼佛有關,不是突然間跑出來。讓你了解之後,你才會平心靜氣的慢慢聽話,甚至於馬上聽話。為什麼大家不聽話?還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皆是業皆是罪。我要搞懂、我要知道、我要學到,全部都是這種想法,就很難了解。菩薩要學習、要證果,要在法界。為什麼在法界?有眾生在,他才需要。為什麼在法界才能學習?因為所學到的要證果的,都是要利益眾生的東西,不是為了自己,連要迴向給冤親債主的觀念都不存在。當然你們要存在這種觀念,但是修菩薩道就是這樣子。不是有多偉大,而是過程就是要這樣,菩提心才能出現,慈悲心才能修得出來。只要每個眾生能夠開始接受菩薩道的觀念,這個眾生作惡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於不會作惡。既然我們要幫助眾生,還會忍心讓眾生為了我而受傷害嗎?不會了,我們才能修到忍這個法門。
今天就開示到這裡,只有幾句話,但是對初學者非常的重要,不管你是出家多少年、學佛多少年,這幾句話通常都沒有人跟你們開示。仁欽多吉仁波切詢問出家眾是不是?出家眾回答是。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帶領弟子修持阿奇護法與迴向儀軌。法會圓滿,弟子們感恩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慈悲開示,起立恭送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下法座。
更新日期:2016 年 8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