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16年3月6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主持共修法會,並賜予與會大眾珍貴的佛法開示。

仁欽多吉仁波切先指示弟子打開《隨念三寶經》,翻到第2頁,昨天有出家弟子請求開示「正法乃首善、中善、末善、義善、詞善」這段,本來不想解釋的,因為她沒做,講也沒用。但是因為她來求,有這個緣起,做上師的就依據本身學佛的經驗和佛經,以及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教導的佛法來解說。這句話是接前面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是什麼?就是觀照眾生。

「安住觀照眾生之地」,佛沒有任何想法、欲望、清淨的,只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沒有任何為了自己的欲望,安住是指心安住在觀照眾生。觀照眾生之地的「地」是指眾生不斷輪迴的地方,指輪迴的苦海,眾生在輪迴苦海裡翻騰。佛的清淨功德,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方法,才謂之正法。正法不是指世間的唸經、吃素、拜佛、拜懺。這裡講的正法,是佛在做的事,不是一般凡夫在做的事。

「正法乃首善、中善、末善、義善、詞善。」這裡的善,不是賑災、捐錢這些慈善事業,這是人世間的善。這裡說的是佛所說的善,首善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方法可以幫助眾生解脫而成佛果的善,中善是佛所說的一切方法可以幫助眾生證到菩薩果位的善,末善是佛所說的一切方法可以幫助眾生證到阿羅漢果位的善。義善,義有分了義跟不了義,義善是了義的善。也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佛法,不論出世法或世間法,都是根據空性理念在講。佛講一些事絕對不會說肯定如何、肯定不會如何,而是從緣起性空的緣來講。宇宙間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是有因緣而發生,有因緣而消滅。所以我們看到一切現象都是沒有自性有的,而是有很多因緣才產生。包括你們所謂的出世法或世間法,都是因緣法。

很多弟子都喜歡將 仁欽多吉仁波切所講的分為這是在講佛法,這些是講世間法。仁欽多吉仁波切已經開示過很多遍,仁欽多吉仁波切的生活從來沒有在分世間法或出世法,都是你們在分。仁欽多吉仁波切做任何事,告訴弟子做任何事,絕對不會離開了義的範圍,也就是都不會對你們造成任何後遺症。你們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家眾很難做到,不會的,你們只要努力去做事,但是知道任何事都是因緣法,因緣法隨時會變,隨時會消失。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像是欺騙方法去做事,答應了隨時取消就是不正當。有人可能會說因為對我不利所以取消,但是,仁欽多吉仁波切以前教兒子,答應過的事,不要命都要做到,如果衡量自己做不到,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不要答應。但是現在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先答應了再說,事後發現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想一切的理由取消之前的答應,這個果報就是不信因果、不接受因果,也修不出慈悲心。這種弟子即使在 仁欽多吉仁波切身邊,常聽 仁欽多吉仁波切講,也得不到法,因為這類人已經在用二分法,仁欽多吉仁波切講到生意方面,就認為這是生意的事。仁欽多吉仁波切講到生意也是用因緣法、因果法則在講,只要做不到就絕不答應,只要答應了,就全力以赴地做到,不會讓任何眾生因此受到傷害。所以一位具德上師學佛、講佛法的方法,都在「首善、中善、末善、義善」一切都在了義之中講佛法,在了義之中過人生。

仁欽多吉仁波切給一個弟子騙了好幾年,大家都怕被騙,怕賠錢、怕吃虧、怕受到傷害;仁欽多吉仁波切不怕人家騙,等於在布施。終於果報成熟,反而 仁欽多吉仁波切賺到,越肯吃虧反而是在布施。所以你們一直在分 仁欽多吉仁波切在法座上講的才是佛法,平常講生意不是佛法,就會產生煩惱。因此一位學佛人講的佛法,只要離開首善、中善、末善和了義去講的都是錯。仁欽多吉仁波切講的一定是為你好的,因為不欠眾生。

「詞善」不是指講好聽的話,雖然佛經中有說柔軟語,柔軟語和詞善的定義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改過、不會害你的話。可能是好聽的話,也可能是罵人的話,但是絕對不會傷害到眾生,是怕眾生墮入三惡道才講出來的。柔軟語不是指說話的速度很慢,1拍可以講完的話要拖10拍,那個是中氣不足。不要以為慢慢講是在入定,用思考的才會慢慢講,在入定中開示,是一下子就劈哩啪啦講出來。所以詞善的定義,就是佛講的一切詞都是在幫助眾生修行,一位上師既然他學佛了,所以他的詞也是善。如果你覺得這位上師講的話,對你不利,對你不好,那是你們自己產生惡念。如果你覺得上師不了解事情,所以講錯罵你,這也是惡念。一位真正的上師如果對世間法不懂的,怎麼能教你們出世法?或是你認為上師不懂某些行業,其實所有的行業都一樣,都是金錢的運作、計較利益得失。大家都怕損失,上師是不怕損失,所以看事情比較清楚。上師也有忍耐力,答應的事一定做到,這就是佛法。佛法教我們要信守承諾,答應眾生的事要做到,每次法會開始唸的那幾句發願就是講這個,你們有做到嗎?沒有!所以生生世世都沒做到,這一世當然被人騙,活該!

詞善不是講到讓你開心、讓你感動、讓你流淚,不一定是這樣。有時候,罵到你生氣,你反而還會記得 仁欽多吉仁波切,回去會開始慢慢想。仁欽多吉仁波切是不講溫柔的,溫柔這兩個字是會害死人的。今天詞善的定義就是上師對你講的話,能夠讓你看到你的問題在哪裡,即使讓你覺得被攻擊,會讓你賠大錢,你不接受,但都是為你好。也許賠了錢反而身體沒事。很多人身體因為學佛變好,就說 仁欽多吉仁波切慈悲;講到賺錢,就說 仁欽多吉仁波切不慈悲。

你的身體不生病表示省了很多醫藥費,那省了很多醫藥費,做生意是不是一定要虧錢?本來生病看醫生就要花很多錢,破財受苦還不見得能好,現在 仁欽多吉仁波切幫你們把身體變好了,那你要在別的地方損失嘛。原本生病破財的事幫你挪走了,你在別的地方一定要破財!不破財身體又開始不好了。所以,仁欽多吉仁波切才說我只會救你一次,已經有很多這種例子了。以一個心臟不好的人來說,醫藥費一個月最少要二、三十萬。仁欽多吉仁波切從來沒有說你們要給50萬才幫你們,從來也沒有要先收紅包才幫你們。只要有苦,不管 仁欽多吉仁波切知不知道,只要你想 仁欽多吉仁波切,就都幫你們解決問題;所以你們很多人認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不慈悲,其實是你們不慈悲,一直利用佛菩薩,一直利用上師。幫你們解決問題不是因為你們恭敬來求,如果有恭敬來求,你們有認真供養嗎?沒有!仁欽多吉仁波切不是跟你算帳,是在跟你們講因果。讓你們不生病,你們絕對有一件事情出現。但是,你們只想要不生病、也不肯破財,又要生意賺到錢,那試問你們這一生有做過什麼好事?做了多少好事?就像那天有一個弟子車禍斷手,仁欽多吉仁波切問她過去用哪一隻手捉雞給人家殺?剛好是受傷斷掉的左手。這位弟子皈依這麼多年從來都沒說過自己曾經殺雞,只想著一直來參加施身法法會就會沒事。不要以為上師不知道,其實因緣到了就會知道,起心動念只要對上師有一點點懷疑,仁欽多吉仁波切敢說你們的福報是一直在減損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身為一位在家眾,過去書讀不多,也沒有好的背景,也不是轉世的仁波切,卻得到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不斷的栽培到今日,不是因為供養多少,而是聽話,對於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所有的語言行為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你可能會說,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是出家人,和我們的生活不同。但是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也有父母、有兄弟姐妹,要不要回頭照顧一下?要,但也有人會說話。但是對於 仁欽多吉仁波切而言,這些是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的責任,關 仁欽多吉仁波切什麼事?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既然教了 仁欽多吉仁波切這麽多利益眾生的方法,在 仁欽多吉仁波切看來,上師都是對的,沒有什麼好講。所以經典有說,如果你們看上師的某些言語動作,讓你不開心、不喜歡、不接受,甚至產生惡念,那是你們的心有問題,不是你的上師有問題,是你們有問題。仁欽多吉仁波切對你們的私事,從來也沒有過問,為什麼對於上師的一舉一動,你們都要搞得清清楚楚,這樣公不公平?不公平。所有上師都還有人的身體,還是需要吃飯睡覺,或許你們看到 仁欽多吉仁波切在吃飯的樣子你們不喜歡。所以不能用這種方式衡量上師,之前就開示過檢視上師的條件,你們都不聽。所以詞善,絕對不是好聽的話、開心的話;反而可能會讓你痛苦,痛苦了才會開始檢視自己。

「不相混。」不相混聽起來有點矛盾,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佛法用的詞很簡單,如果你不是學金剛乘的根器,不會教你金剛乘;不是學菩薩乘的因緣,不會跟你講菩薩乘;學阿羅漢道只會跟你講阿羅漢,他跟你說的一定都是了義法不會跟世間法混在一起。即使他用的詞彙聽起來像是世間法,其實已經看到你的因緣。今年初一法會有一位弟子因為趕不上飛機無法來參加,當初告訴他大年夜晚會結束馬上搭飛機,他偏要跟人照相握手、談話、交際應酬,結果導致他無法參加法會。仁欽多吉仁波切會叫你這樣一定有原因,現在後面發生一大堆事情。一是緣起不好,二是不聽上師的話,認為錢比佛法重要。認為錢比佛法重要的就不要學佛了。上師不會隨便開口,上師一開口絕對是針對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你不聽就沒辦法了。仁欽多吉仁波切不會為單一個弟子修法,除非這個人對眾生、對教派、對道場有很大的貢獻,才有這個可能。仁欽多吉仁波切不可能為一點事情就要單獨修法,你們有一千五百多人,仁欽多吉仁波切豈不是垮了?你是什麼料,上師就會跟你講什麼話,做生意的就講生意方面的話,什麼方面都可以跟你講一些。

「完全具足」佛對於前面所提的一切善,都是具足的。不要以為上師是學密的,對於顯教不懂,他是密宗,對於出家的修行不懂,這些觀念都是錯的,他全部都知道。只是上師是應機而教,依照你是塊什麼材料來教導你們。

「善依止世尊所說之調伏法」世尊所開示的佛法不是給我們什麼、或拿走什麼,而是調伏我們的心。依止是按照佛所教我們的方法去調伏我們的心。假如不用佛法調伏我們的心,那我們累世的貪嗔痴慢疑不只沒有減少,反而會一直增加。有些人沒學佛,反而沒那麼貪,學了佛了,更貪,有事就找佛菩薩幫忙,有問題就找 仁欽多吉仁波切。自己的缺點自己看不到,就要用佛法來調伏。既然你們沒有福報讓世尊親自來教你,只有靠上師了,每個上師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喜歡用罵的,仁欽多吉仁波切的方法就是棒喝,因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已經古稀了,沒有時間跟你們慢慢磨了。

上次有一位政治人物希望能單獨見 仁欽多吉仁波切,如果是為了國家大事、社會有益的事情,還可以單獨見面,若是為了私人的事情,那就不必了!仁欽多吉仁波切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不要以為一直多待在 仁欽多吉仁波切身邊,仁欽多吉仁波切會多幫你,不會的。仁欽多吉仁波切已經古稀了,人生什麼都已經經歷過了,盡這一生要盡的責任,其他的真的不重要,能救就救,救不來,就看著辦吧!也不是說這樣會得罪上師,上師不怕你得罪。弟子騙 仁欽多吉仁波切那麼多年,仁欽多吉仁波切也讓他騙,怎麼會因為你這幾句話就得罪呢?有些人整天說這樣做,上師會生氣,這樣講就是汙辱上師、毀謗上師。上師生氣是你們答應眾生的事沒做到,怕你們墮入三惡道。過去開示過:怕被 仁欽多吉仁波切罵是全世界最惡的人,因為不想改。認為自己是對的上師是錯的,那還來做什麼?如果只是想求保佑也可以,那恭敬心要做出來。給不給錢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恭敬心;有事才來,沒事跑不見,哪有這麼好的事?

有這個緣起,就稍微解釋一下。經文一定要搞清楚才唸嗎?不需要一定知道什麼意思才唸。其實太聰明學不到佛法,學佛,笨一點比較好,動腦筋動太多也學不到佛。佛法不是在講凡夫的事,都是在講解脫生死的事。如果沒有下決心解脫生死,解釋太多,也聽不進去,解釋太多,也不接受。說佛法很困難,也沒有很困難,說佛法不困難,也是挺困難的。佛法叫我們放下放棄一些東西,但是我們沒有勇氣去做。學佛是調伏我們的心,若不接受調伏,怎麼會改?只怕挨罵,罵過沒事又來了。《妙法蓮華經》中說菩薩從火宅把眾生救出來,菩薩一轉頭,眾生又跑回去玩。大家不要那麼現實,跟 仁欽多吉仁波切算帳,仁欽多吉仁波切從18歲就出來做事,也做過些小生意,怎麼不會算帳?

你們不要跟上師和佛菩薩算帳,只會口頭說感恩,剛才出來分享的弟子也講到感恩再感恩,現在感恩再感恩都變成你們的口頭禪了,也不見你們做什麼。感恩是上師講的話要聽進去,聽話就是供養,不是談錢的問題,而是上師教的要去做,你們都沒有做到。仁欽多吉仁波切已經是不計較的人,你們不要和 仁欽多吉仁波切計較,喜歡算來算去的人,果報就是別人也會跟你算、跟你計較,要算誰不會算?

昨天有弟子來,原本是為往生的爺爺求超度,超度就超度,結果最後還又多加了希望他兒子家庭和樂。他兒子結婚沒請 仁欽多吉仁波切,拍拖也沒向 仁欽多吉仁波切報備過,現在關 仁欽多吉仁波切什麼事?怎麽可能什麼都丟給佛菩薩管?如果真的什麼事都丟給佛菩薩,那就按件計酬,以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能力一定都能解決你們的問題;但是話說回來,你們求的都是欲望,讓你們的欲望成真,別的事情一定發生。仁欽多吉仁波切救了一些弟子的命,這些弟子就想請 仁欽多吉仁波切吃飯,仁欽多吉仁波切吃不起嗎?仁欽多吉仁波切知道的知名餐廳比你們多太多了!以為吃幾頓飯,生生世世都要 仁欽多吉仁波切救你,這觀念是錯的。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定都會救眾生,但是眾生給不給救,就不知道了。

「安住觀照眾生之地」,佛菩薩一直都在觀照眾生,眾生並不知道,因為被貪嗔痴慢疑遮蓋住了,要就一定要給,不要的時候這個也不做、那個也不要,怕 仁欽多吉仁波切生氣。上師教的,其實要做也好、不做也好,都是你們自己的事。怕吃虧的人,這一生一定學不到菩薩道,這一生六波羅蜜修不出來,這一生也修不出慈悲,這一生持的咒也沒有用,所以這一生就隨業走完了!

不要和上師計較,仁欽多吉仁波切一生人都不計較,所以為什麼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會一直栽培 仁欽多吉仁波切?因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不計較。你們再這樣計較真的很沒有意思,仁欽多吉仁波切交代的事,能做就去做吧,不能做也提早說,能做也要提早給上師一個準備。跟上師計較世間財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仁欽多吉仁波切所推掉的錢,早就可以蓋好幾個道場了,仁欽多吉仁波切真的不在意世間的財。如果真的想要世間財,要多少有多少。錢不是不重要,沒有錢也沒辦法做事情,但是錢對於 仁欽多吉仁波切而言是來來去去的,有多一點的錢,仁欽多吉仁波切可以多做一些事;少一點的錢,仁欽多吉仁波切就少做一些。

接著,仁欽多吉仁波切繼續開示《寶積經》卷第二十八〈大乘十法會第九〉。

經典:「善男子。菩薩云何修行禪定。善男子。菩薩不著欲故。不著滅故。不著離欲故。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不著色受想行識。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空。不著無相無願。不著此世界。不著未來世界。而行布施。」

這一段話對一般初學者很困難,這段是有中觀理論在裡面,在《寶積經》中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提到中觀論這個詞,後來,龍樹菩薩根據《寶積經》中佛提到的空性的因緣法,才寫出中觀論。中觀並不是指站在中間觀看有與無就能稱為中觀,這也是錯。我們人類的語言還沒有辦法精準的解釋這個世界種種的現象。為什麼產生這個世界?人類的語言找不出來。雖然現在科學已經很發達,已經找到比原子還小的夸克,但還是沒辦法很清楚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東西。

歐洲現在有一種大強子對撞機,科學家在觀察兩個夸克對撞,希望可以找到宇宙產生的現象,但還是不能成功,美國也有研究,之前新聞也有報導。以我們人類的經驗法則,不能體會這個法怎麼產生。無論哲學或別的宗教都解釋不出來。但是佛在幾千年前就知道,已經開始用一些人類可以懂的語言、名相來解釋,例如空性、有為法、無為法。但是佛為什麼要開始講這個?因為你要證到菩薩果位,要成佛果,一定要清楚了解宇宙萬物的生滅法,不然很容易跟眾生一樣在六道輪迴。眾生會在六道輪迴,因為執著某件事情。宇宙萬物也不是某些宗教所說是由神所創造的;佛並沒有說宇宙是由誰創造的,只是用因緣法來解釋一切存在的現象,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佛曾講一微塵世界裡還有一微塵世界,以前的人無法去解釋,但是現在用分子、原子來看,雖然是一個分子,裡面還會有,可以一直分下去,每個正負電都一樣。從很小很小的東西產生能量,然後變成很大很大,再從很大很大的,某個因緣出現,其中一個分子消失,就會變得很小很小,你說它有沒有消失?其實沒有,這是用很複雜的方式來解釋世間萬物的事情。佛就簡單地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有錢很好,無論怎麼保存也是有人會幫你用掉;不要執著痛苦,不要執著快樂,這一類的事情隨時在變。如果現在要學菩薩道的禪定,如果你想要開悟,這也是執著;想要有感應,也是執著。如果想要禪定了解佛經說什麼,是執著;想要禪定開智慧,也是執著。想要禪定氣脈通一點,也是執著。只要有執著,就永遠沒辦法證到空性的慈悲心,如果不是空性的慈悲心,那慈悲的力量就有限甚至沒有。

真正學禪定的人,絕對不是為了得到什麼,所以《金剛經》才會特別提到破四相,不要用色相來求我,不要用聲音來求我。這就是大手印的境界。學大手印的人不執著自己的欲望,也不執著所有的欲望要滅掉。很多人想要放空,放空不要有念頭,反而執著「不要有念頭」,這也是一個念頭。參話頭的意思,因為怕你胡思亂想,有惡念出來,參話頭是把你全部的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上面,用來代表你一個惡的念頭,這還是有念頭。

不執著消滅掉,現在許多知識分子流行打禪七,以為打了禪七出來又是一條好漢。如果七天可以開悟,你們比大迦葉尊者還厲害。其實只是讓你幾天不接電話、不看電視,根本不算是禪定,想讓自己平靜,就是用欲望來修。很多知識分子,喜歡去打禪七,以為出來可以沒有煩惱,心靈被洗滌過了,這就是執著「滅」,就不是釋迦牟尼佛所教的禪,也不是六波羅蜜的禪。所以時下所做的打禪七,不敢說全部是錯,但是做不到六波羅蜜的禪定,就不是佛法的禪定。

所以修行禪定,是不執著任何的欲望,包括求有神通都算是欲望。這裡講那麼多,卻沒有說怎麼做到不執著,只有講這個理論,就是顯教,怎麼做到?就是要靠上師。沒有接受上師灌頂,沒有上師傳口訣,就做不到。無論你盤腿坐到腿都斷了、脊椎都彎了,都修不出來。為什麼你們會認為過去修那麼久不得力,不是不得力,而是佛在經典中沒有講怎麼做,只有理論。之前曾經開示過,禪宗等於是顯教的密法,為什麼到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因為沒有上師傳授口訣,傳承斷了。如果參話頭可以成佛,《寶積經》就會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可以成佛,但並沒有這樣寫,這只是方便幫助一些信眾可以減少一些煩惱。如果要閉關修禪定,就需要上師賜予灌頂。

「不著滅故。不著離欲故。」有些人認為禪定時要將眼睛閉起來,但是我禪定時眼睛是張開的,眼珠不動。有些人就認為眼睛閉起來心才能定,但是眼睛閉起來,你還是會有呼吸。即使你可以用龜息法讓你的皮膚來呼吸,心臟也要跳,你可以讓你的心跳慢到1小時1次,但是你的血液還是會流動;如果你能夠讓血液流得很慢,氣也要動。當氣很慢,你的皮膚還會有感覺,如果口中乾巴巴沒口水,也是錯的禪坐。你在禪坐時,舌頭要頂著上顎,口會自然生津,當你生津的時候,你就需要吞口水,不可能什麼生理機能都不運作。認為禪坐是要離開一切欲望,也是錯。這個欲除了七情六欲,我們身體還是有生存的欲望,這是無法控制不要的。除非依照《華嚴經》,將眼耳鼻舌身意人有的53個心所,一個一個切斷才沒有欲望。《華嚴經》有講要如何做。每一個神經叢的根都一個一個切斷不起作用,你的意識才不起作用。我以前講過,在直貢梯寺有一位大修行者 滇津尼瑪仁波切,他有一位弟子修到可以不吃飯,就是已經切斷這個會餓的神經叢的結了,將吃的欲望給切斷了,這樣修禪會不會比較有幫助?有,可以坐得比較久。但是對於開悟有幫助嗎?就不一定了。

不要執著我們什麼感覺都沒有,有些人禪坐會想不要聽到、不要感覺到,這樣很容易怎樣?出家眾接著小聲回答:「昏沉」。此時,仁波切呵責出家弟子,要大聲回答,不要假裝斯文,不要假裝溫柔語。大聲說出來,即使說錯就是被罵而已,你們怕挨罵!

我自己以前學顯教曾犯過這個毛病,曾有兩次的經驗。一次是在家裡禪坐,當時我想著不要有念頭,什麼都不要聽到、什麼都不要感覺到。突然什麼聲音都沒有也聽不到,連人從後面走過去也沒感覺。這不是定,而是昏沉,心的力量一下子下去。現代話解釋就是,身體活命的機能一個一個關掉,最後只剩下心跳和呼吸,就像個活死人了,變成像Zombie(僵屍)。直到聽到一個像是妙齡女子的清脆笑聲才醒來,一看錶已經過兩個多小時了。家裡的人都睡了,旁邊不可能有所謂的妙齡女子,那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聲音,當時我還沒有皈依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後來想起應該是阿奇護法。如果沒有這個笑聲,我就起不來了,這就是犯了離欲故的毛病。尤其時下愛去打禪七的人,以為去了可以沒有煩惱,去打禪七只要七天不吃肉。寶吉祥佛法中心嚴格規定吃素,是因為一直吃肉,煩惱不可能斷。我們在人道,細胞是人的細胞,我們人吃的食物會轉成營養進到細胞裡,所以吃牛吃得多就像牛,吃豬吃得多就像豬,吃螃蟹、魚吃得多就像螃蟹、魚。喜歡吃海鮮的人體質不是很寒就是很熱,因為海裡面的生物體質都很寒,是冷血的,所以毒排不出去。喜歡吃就一定有皮膚病、癌症,現在海裡面的生物很多都得了癌症。

很多年前有個弟子在我接見信眾時被兩個人一左一右架著抬進來,全身僵硬,醫生也查不出原因。我說︰妳有吃螃蟹?她說沒有。我又說:妳有吃螃蟹?她還是說沒有。最後,我說:再說沒有就趕妳走,她才承認有吃螃蟹。原來是皈依之後去高雄參加喜宴,她已經皈依了,被人家一激,心想:我在高雄,仁波切在臺北看不到,就吃了一口螃蟹!我一看,她是海鮮中毒,中樞神經中毒。我幫她加持完,她就能夠走著出去。這表示她不離開欲望在學,求保佑。還好阿奇護法慈悲,讓她吃一次就被抬進來,不然她可能偷吃很多次,直到得癌症。

一個上師如果在禪定中用這個方式來禪定的話,就沒有辦法看到眾生的事,因為執著,所以不著離欲故很重要。另一次是在基隆的一間寺廟,外面下著大雨,我一禪定很快就進去,禪坐到雨聲都聽不到,後來是被BBCall的鈴聲叫醒。這兩個經驗讓我知道自己的禪定方式是不對的。直到我修到大手印才知道這兩者間的差異很細微,才知道什麼是定。搞清楚定,才不會有機會到非想非非想天。即使修禪修得很好,修到四禪八定,去了非想非非想天,還是要輪迴再來,這是很細微的差異。今天講的是個理論,只要你禪定走到這個範圍就是錯。

「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前一陣子非常的流行,現在比較少人在做,就是在禪坐的時候一直觀想自己的身體,最後能夠看到自己的腸胃、心臟等內臟才知道人生無常,這就是執著於自身。他一直反觀自己身體狀況,慢慢產生一個意識往裡面走才看到自己的內臟。這不是佛法的禪定,外道也可以做到,印度的禪、道教的禪都做得到,這也是欲望。今天我們在禪坐的時候,我們不能執著身體在禪坐,因為身體是一個輔導的作用,讓我們的心跟氣不散不亂。禪定最主要是調伏我們的心,而不是身體。我們還沒有訓練到隨時入定,所以需要禪坐。你們從禪坐開始,要做到動靜自如。我們每天都在動,沒有一刻停過,全身的氣脈都亂掉了,透過禪定,我們先讓身體靜下來,氣才能靜。氣靜下來,心才能慢慢安靜下來。所以禪定不是腰挺得比人家直,樣子比較莊嚴,下顎收得比較好,定印比較好看。我要入定是隨時都可以,手隨便放也可以入定,有人請示,隨時都可以馬上入定,沒有將姿勢準備好才入定。

雖然佛有教我們七支坐,告訴我們禪定時手要放哪裡、姿勢如何。但是不是一定要做這些動作才能進入禪定呢?這是逼於無奈,所有凡夫不習慣靜,透過身體的靜,讓我們的氣脈各歸原位。我們整天動來動去,吃來吃去,所以吃亂了。仁波切特別對一位出家弟子開示,為何神經不好?因為心亂了,不要再禪定了,即使持咒也不要硬逼自己要唸到多少,學佛當然要急,但是身體狀況不好,要懂得調息調伏。身體不好硬要做,會有副作用。佛陀並沒有強調苦修,雖然有些修行人透過苦修成就,但釋迦牟尼佛沒有倡導。如果佛倡導苦修的話,就不會苦修6年之後跑出來,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不好,他如果繼續閉關苦修一定會開悟。這就是告訴我們苦修並不是成佛的方法。他的幾個侍者還因為佛陀離開苦修而看不起他,所以後來佛陀才對這幾個侍者開示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

我們還是凡夫身,修習禪定,不是要改變我們什麼,而是要透過禪定調伏我們的心,不要動不動心往外跑,不要動不動讓心一直要這個要那個。禪定是要調伏我們的心,心不能調伏,硬要他定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身體是業報身,善業和惡業產生這個身體,但是沒有這個身體我們也沒辦法修行。無論我們如何保養這個身體,透過禪定而讓身體好一點,容光煥發一點,終究有一天這個身體會消失。我學密法從來沒有希望自己好看,但是自然就變了,因為身體在變、心在變、心被調伏了,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改變了。我們要很清楚知道這個業報身,有善業惡業,因為有善業,所以可以讓我們修行禪定,但是我們不能執著當我們禪坐時,我們身體會變得和別人不一樣,身體會變得比較好。既然有善業能學禪定,有歡喜心就好,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不重要。不要執著禪定出來,人家看到我會覺得我很定。桌子擺在那裡也很定呀,不要執著外在的樣子,真正的定是眼神,而不是身體。身體定是什麼意思?開始痴呆,開始老化的現象,很多弟子身體都很定,反應比上師慢。會有這種狀況是著自身,執著這個身體。反而反應很快很機靈的人,就是因為不執著自己的身體。也不是說叫你去犧牲、破壞自己的身體,而是知道身體用來做什麼?身體的作用是什麼?身體怎麼來的?身體怎麼消失掉的?既然清楚了,就知道禪定不是為了身體,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心,才是菩薩道的禪定,才是六波羅蜜的禪定。如果為了減少煩惱,都是胡說八道。

「不著他身故。」有些人禪定希望自己的外型變成某尊本尊,本尊要給他看到。所以《金剛經》才會特別提到不要用色相來求我。有些修密法的人以為修哪個本尊,就會和本尊一樣。和本尊一樣並不是指外相,而是指你的心。本尊真正的樣子到底是什麼?佛像如果是佛親自做的,當然有可能佛用自己的樣子來塑像。但是現在的佛像不管多莊嚴都是人做的、人畫的,當然會有人的主觀,以自己認為最莊嚴的樣子來做佛像。如果認為坐在佛像面前,佛就要給你看到,你自己就要跟佛一樣,這就是著他身故。這個很重要,如果一不小心就像《楞嚴經》所說的飛精入口,魔會從你的口進入,你不知道,你的外型和一般正常的一樣,但是你的心裡會想說不要解脫輪迴,念頭會往這個方向走,其實你已經是在行魔事了。行魔事就是不想解脫生死。魔也會叫你們做善事、也會講佛法。魔王波旬當年也曾聽聞佛法,不要以為魔一定教你做壞事,不要以為魔一定長得很醜,不一定,如果魔長得醜,釋迦牟尼佛開悟前在菩提樹下,魔王派他的女兒來跳豔舞,如果長得醜,她敢來跳嗎?佛跟魔的差別就是佛要幫助眾生解脫生死,不再輪迴,魔要眾生生生世世做他的子民要繼續輪迴。有些團體發願再回來,他們不曉得如果再回來而這個團體不存在了,那叫他們去哪裡?這就是做魔事。

說過很多次,我能夠認識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是一位好友介紹的,第一尊佛像也是這位好朋友帶著去請的,他接受過許多灌頂,所有的大修行者、各教派的法王他都見過。他過世前3、4年,有一次他和我見面,說這一生做了這麼多,下一世要來享受這一世所做事情的善果,結果因為這一個念頭,這一生所做的功德全部轉為福德,就不能轉累世的業。這位朋友最後是中風走的,不能解脫生死,照理說不應該是這樣的。因為想再來享受,所以這一世所做的善就不能轉業,從佛法定義這就是魔道。

我們所謂乘願再來,問自己做到了沒?做到了,是乘願再來;沒做到,就是乘業再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開示阿彌陀佛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慈悲,知道地球的眾生是不可能只靠這一世就將所有的業都清除乾淨,就能修出來,所以特地將阿彌陀佛介紹出來,讓眾生可以到阿彌陀佛的淨土繼續修行,成佛果之後再回來度眾。如果這麼簡單唸經、吃素、持咒、打坐就可以解脫生死,釋迦牟尼佛老人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多此一舉將阿彌陀佛再介紹出來。

我們當然要發願,沒有願力我們修不到佛。但要清楚,你的願這一生做到了沒?一直不斷告訴你們,下決心了沒?對世間的出離心產生了沒?所謂出離心不是厭離。出離是要出離輪迴的家,厭離是討厭,是一個負面的想法,越修會越負面。為什麼要出離?因為要救眾生,我先要出離這個輪迴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出離這個輪迴的家,你如何告訴眾生你這麼做可以不要輪迴呢?整天只想著要度眾,你根據什麼呢?只是叫他們唸經、拜懺。不要執著自身、不要執著他身也在這個範圍內。只要你有一個觀念我要再來,你要虛心先問自己有沒有做到菩薩道的能力,六波羅蜜有沒有做到?有,才是修菩薩道。沒有沒關係,要下決心。對上師和三寶的信心和恭敬心不能減少,你也能往生淨土。

每個眾生的根器不同,我們不能要求做到什麼程度,佛大開方便法門,不是要開很多門給你,而是你做不到這個沒關係,再告訴你不同的法門。上師也是根據如此跟你講。怎麼決定?是看你自己。如果這麼簡單,1500名弟子,我就可以分這一批是到阿彌陀佛那邊,這一批是去地藏王菩薩那邊,這一批修禪。在密法中,還有法門看你適合修金剛種性還是護法種性,適合修哪個法門,都還要丟一朵花,靠護法的幫忙來決定,並不是說很硬的去分類。息懷增誅修哪個法門也是要丟一朵花,還要持咒。

上師所講的話,也許很多話你認為對我沒用,不管上師講什麼,只要是佛法的內容,你的決心要決定。決定了,等到因緣具備了,上師所教過的佛法,一定有一天你一定能用。就像孔老夫子講的有教無類,不管你多聰明、多笨、口才多好、多有錢,沒錢,對你都一樣。「不著他身故。」要很謹慎,很多人禪定到最後就會胡言亂語說自己是什麼什麼變的,這個就是著他身故。

「不著色受想行識。」修禪定的人不執著,不執著不是消滅掉。很多人認為不執著是沒有。其實不執著是不追下去,例如你在禪定的時候坐久了,天氣熱,明明你已經流汗了,還故意不擦,說要放空,這是做作不自然。明明神經還有、沒砍掉,很多人會這樣,這就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有時候流汗,你皮膚癢就抓一下,再繼續坐沒有關係。蚊子飛來時,刻意不理也是做作,有慈悲心就讓牠叮一下,沒有慈悲心就請牠離開。並不要很刻意的認為自己是學禪的修行人,學禪講的是自然,我們具備色受想行識,因為我們要生存沒辦法,但你具備它不代表要追逐色受想行識的感覺,而是隨著它去做事情。想睡覺就睡覺,肚子餓就吃飯,有肉體就會有這種事情,沒辦法。但不代表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要想某個意識不產生,不想我的耳朵聽到聲音,這就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打坐不是訓練這些,是訓練調伏我們的心。能調伏我們的心,這些東西就不會影響你。

我在禪定的時候,外面有多吵都不會被影響到心亂。如果你在禪坐時,有人發出聲音你就生氣了,這也是執著色受想行識。可能是他在看你禪定的功夫怎樣。有人故意在你旁邊大聲說話,製造聲音,這也是你的因緣,緣好,人家走過去就慢慢走,緣不好,對方就故意發出聲音。表示你過去世曾在別人禪坐時干擾別人。一切都是因緣,我們在這個宇宙中,沒有進入空性之前,一切現象都跟你有因緣。人家不會刻意過來干擾你,一定和你有因緣,可能是以前別人禪坐時,你故意丟石頭干擾別人,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我在印度閉關時,當時關房內沒有窗、沒有電風扇,也不能開門、不能開窗,也不是濟顛邊搖扇子邊打坐。室內溫度高達四十多度,酷熱難耐,當下觀想代替火地獄的眾生受苦,馬上轉為清涼,這就是不執著色受想行識。密宗是講轉,而不是消滅,把很熱的環境,轉為清涼,這就是心的轉。這是在關房裡,你們不能學,因為要有很多基礎才能做到這個程度。如果天氣很冷,就故意想說自己是代表眾生在寒冰地獄,那就會容易感冒。在關房也不是把門關起來就算是,有很多儀軌。閉八關齋戒不是門關起來就可以開始,如果你要閉八關齋戒,還要特地幫你灌頂、口傳,有許多的儀軌去做才行。現在沒地、沒錢,已經說要買地了,準備做關房,做上師的福報不夠,若是別的道場早就地已經出來,錢已經出來了。

「不著欲界。不著色界。」有些人學禪是為了想要升天,天界有分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學禪不是為了要去色界天、欲界天。禪定功夫越高,去的天越高,修禪可以到達色界天及無色界天。我們現在在的是欲界天,高一點是色界天,在色界天的一定是修禪的人才能去,沒修禪的去不了,四禪八定都會去這些地方。為什麼會去這些地方?因為著他身和著自身就會去了。假如盼望到天界的,還是會輪迴,佛法的禪定不是為了要求升天,和外道不同,到天界的天人還是要輪迴。

「不著空。」如果執著放空,一直想著要空,就會陷入頑空。空不是指沒有,不是指不存在,空的定義是指萬法皆是因緣生滅法,就是說宇宙中萬法都不是自性產生,沒有實體的。你看到它有實體,是我們肉眼覺得它有實體,你看到一張桌子放在那裡好像沒有在動,其實裡面的分子原子一直動沒停過,表面上沒有在動,但你說有沒有在動?有,不斷地在生滅,分子原子在分裂。百年後可能就分裂掉毀壞了,形狀就沒有了,但是不是真的沒有?也不是,分子都還在。我們因為人類溝通上的方便而稱呼這個形狀為桌子、或是杯子。它的本質是不是一個杯子?不是。就像是桌子組成要有木頭、釘子、油漆、有人設計,裡面有很多的因緣才能產生一張我們稱呼它為桌子。所有因緣拆開,不是沒有這個物,而是這個形象就沒有。不要執著空是不要想東西都沒有,如果一直執著空,很容易變得很消極,什麼事都不想做,每天坐那邊,很多法師都會中這一招,一直想要空,不要煩惱,這就是執著空,這不是修菩薩道的心態。「不著空。」要瞭解一切相是緣起性空。

為什麼我沒有讀很多經,能瞭解那麼多?我在閉關時,雖然關房很小,但吃完飯還是會起來走一走,閉關時已經修到可以動靜自如。有一天走的時候不經意踢到椅子的腳,在那一剎那間悟到空性,這種體悟很難用言語形容。這是要具備很多條件了,因緣成熟而突然間悟到,你們不要學,今天回家就拚命踢,踢個三年、五年,踢斷了也不會開悟,因為你們很多條件都還不具備。禪宗也有人因為摔破了一個杯子,就悟到空性。為什麼很多行者開悟都是因為聽到某種聲音?因為地球的人類耳根最利,聽到聲音馬上起作用。試試看,如果你正在看的電影沒有聲音只看表情,感覺就沒有那麼激烈;如果加上聲音,打來打去,你就會有感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如果8點檔沒有開聲音,不感覺裡面的婆婆這麼兇;聽聲音就覺得,喔!原來這個婆婆很兇。因為我們人類最利的就是耳朵,這個耳朵很厲害。對空性稍微有體悟的人,才能用文字去解釋一下;沒有體悟的人,只能用一些名詞跟你解釋,你還是聽不懂。

「不著無相無願。」不要以為學禪定而執著沒有相。「相」是什麼意思?不是外表的相,而是學佛感覺一切無為、一切不執著、一切不計較,這是錯的。我們學佛人什麼都不計較是不行的,要計較我們所做的事是否可以利益別人,要計較所做的事能不能解脫生死。真要什麼都不著相,就只有一個方法,將這個肉體化成原子、分子在這空中飄動。很多人學佛都犯了這個名相上的問題,認為不著相。不著相的定義是不會執著某些東西的相會永恆存在,而不是覺得自己不需要任何「相」。如果什麼相都不要,那第一個會崩盤的會是人的倫理。不需要孝順,什麼都不管、不去工作、不用讀書、什麼都不在意,認為只要整天都打坐,享受禪悅就可以了。但是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打坐就可以過日子,為什麼過去很多寺廟,所有出家人都是一天不耕一天不吃?就是要破這種不著相的觀念。佛是有講過相是假,但假的定義並不是指沒有,是這些相不是永恆不變的,是會變的,就像愛情,是會變的。什麼都會變,好變壞、壞變好,一直在輪迴。所以打坐不是要我們放棄世間所有的相,如果什麼相都不需要,喝水幹嘛,吃飯幹嘛,呼吸幹嘛,都不需要了,就變成機器,但機器也要加油才能動。這是錯誤的觀念。

「無願。」認為我學禪定只是想好好體悟佛法,有願沒願不重要,這也是錯誤的。學佛所有的願都是跟利益自己、利益眾生解脫生死有關。如果沒有願,而是用欲望來學佛,希望跟著我學佛,生意可以好一點,這是欲望,這不是願。那我禪定時什麼都不要求,就坐在那升天就好了,這也不是願。我們修禪為什麼?就是調伏自心,進而幫助眾生調伏,這也是一種願。為什麼要禪定?菩薩要觀任何事情,都要先入定,所以很多人求我幫助,都會看到我先入定一下才說出來,表示不是胡說八道。我將所有意識停頓,完全在定境裡面來看世間的變動。當你說「無願」,以為修禪,修六波羅蜜不需要發願,這是錯的。如果你是希望老婆、老公跟自己來學佛,孫子趕快得到上師加持,這些都不是願,是在逼上師。「願」就是一、自己要解脫生死。二、未來能幫助眾生解脫生死。在禪坐之前,都要先念祈請文,不是點個香,腿一盤就開始禪坐,也不是每天一定要坐半個小時叫入定。

「不著此世界。不著未來世界。」很多世界都需要佛法,畜生道需要佛法,地獄道需要佛法。如果執著一定要回來度眾,就是著此世界。你一定要回來地球嗎?不一定。當你執著一定要回來地球,表示你沒有修菩薩道,行菩薩道是要度六道的眾生。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在地獄,有一世是熊,有一世是孔雀,有一世是鹿,在畜生道度眾,完全沒有執著一定要回來這個世界。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親賜我的長壽祈請文:「自在於諸善緣所伏洲」,也是說哪裡有善緣,就會去哪裡度眾,並沒有說一定在娑婆世界。為什麼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這樣寫?因為知道我很調皮、跑來跑去,沒有善緣不會來的。禪定發願絕對不是再回來度還沒有度完的眾生。你哪一根蔥?連佛都還有眾生沒度,如果執著一定要回來度眾,就是執著,有掛念,就是會輪迴。

「不著此世界。」你學佛後是不是能回來地球是你的緣,不是你的願。你此生行菩薩道在地球有沒有和很多眾生結善緣?有的話,這個善緣就會帶你回來。如果沒有,才開一個十幾個人的小道場,這十幾個人的緣就能拖你回來嗎?你的業力比這些緣大多了。也不是因為你的道場人多做善事,這個緣就會拖你回來。菩薩什麼原因才回來?幫助眾生解脫生死。如果眾生不求解脫輪迴之道,如果都是求財,沒有善緣,是不會再回來的。學禪定的人,不要執著到哪裡,只能執著去阿彌陀佛淨土,當然佛的淨土可以去,但條件是要修成菩薩果位,你做不到,就乖乖讓慈悲的阿彌陀佛接引一切眾生到淨土。當禪定的時候,發願到淨土,並將禪定的功德迴向給淨土,那你一定能去。如果將禪定的功德求開悟,就一定去不了,因為還沒有開悟。迴向很重要,是我們一定要做的,有做迴向,所累積的一點點功德,才能和佛菩薩和上師的功德大海在一起。我頗瓦法能有些成就,就是一切功德都迴向,從來沒有發願要去哪裡度眾。既然是學佛人,反正有佛菩薩上師做靠山,他們自然會安排。如果有人發大願說要幫助一百萬人出家,連佛都沒有講過這樣的宏願,這就是亂發願。

「不著未來世界。」甚至未來世界也不執著,菩薩是隨順眾生,隨著眾生的緣而出現,而不是要來就要來,眾生不要你來也沒用,眾生沒有緣,來也沒用。所以有些轉世的仁波切,來一下就走了,因爲沒有眾生要學佛的緣,就離開了。

「不著未來世界。而行布施。」在禪定中,執著未來世界而行布施,也不對。這種觀念就是,我希望生在那個佛土,所以一直布施,才做這個禪定。對一般信眾不會有這種觀念,對修密法比較會產生這種觀念。因為每一天修禪定時,需要行供養布施供養本尊、供養佛。因此而產生因為禪定行供養布施,可能會生在本尊的世界的想法,不應該有這樣的觀念。

經典:「不依止施。不依止戒。不依止忍。不依止精進。不依止禪。如是修行禪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別。是名菩薩修行禪定。」

修禪定,不是依止在布施的福報上面修,也不是依止戒律方面修,也不是依止修忍上面得福報而修,也不是依止很精進每天坐很久的方法來修,也不是依止我在修禪就是修禪宗,都不是。比如說,我現在守八關齋戒在禪定,今天我是依止八關齋戒我修禪定,所以,因為我依止八關齋戒修禪定,所以功德很多,我的禪定能進步,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阿彌陀經》講到若一日、若二日,是指閉八關齋戒。只要你這一生有一天或七天閉八關齋戒,就可以保證你此生到阿彌陀佛淨土。我開始開支票,但是我們沒有關房不能修。簡單的講,我們禪定,是調伏我們的心,不是要依靠什麼就會更加好。也不是以為戒律守得比別人好,心比較簡單,禪定就會比別人修得好,這就是依止。也不是以為自己布施供養很多,福報很大,禪定就會修得比較快,這種觀念就是依止。布施供養產生的福報跟禪有關,但不是要依止在它上面,並不是說一直做很多布施就表示你禪定能修得比別人快。密勒日巴尊者沒有大福報,有殺人,他一樣證到大手印,就是不依止這些,上師怎麼說就怎麼做。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別。是名菩薩修行禪定。」用這方法修禪定,一切功德還要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分別的定義,今天不是因為我修菩薩道,我有迴向,我得大福報,所以會更加精進,這樣想是錯的。因為我們不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很容易將我們所修的功德轉成福報,就像剛剛提到的老朋友一樣,不迴向。迴向不是嘴巴唸,要用心做。簡單講就是我不要,全部都給,全部給之後才能在一切諸佛菩薩、傳承上師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裡面,才沒有修行上的危險。如同《寶積經》講的不要傲慢,不要以為自己學得多好,不要以為自己多恭敬,只要有這種心,就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關,就不可能證到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行菩薩道。不要以為到阿彌陀佛淨土不用修六波羅蜜,有修六波羅蜜,到阿彌陀佛淨土就是上品上生,很快成佛。有人會說到淨土就是享受就好了,多享受一下,不修六波羅蜜,下品下生需要12個小劫。更差一點,就到疑城,在阿彌陀佛的佛土之外,因為不會下三惡道所以就待在這裡,500世不能見佛,也聽聞不到佛法,500世後就繼續輪迴。佛所說的,你不聽、不做,就是疑。大家的業力雖然不同,但是修行的理念不能改,你們憑什麼改?所以學佛不得力,唸來唸去還是這樣子。這樣的方式來修的才是菩薩修行禪定,條件很嚴格,不聽《寶積經》,不知道自己做錯走錯。

因為釋迦牟尼佛慈悲,吉天頌恭慈悲,逼我講《寶積經》,你們才知道學錯、走錯。但是也因為菩薩道很嚴苛,以為很困難,其實只要下決心,一定有一天會做到。哪一天做到不重要,什麼時候踢到桌腳開悟,不重要。再次提醒不要去踢桌腳,是要因緣具足才有用,用現代話講因緣具足就是準備好了,機會一來,就OK了;還沒準備好,怎麼踢也沒用,踢個5年、10年也不會開悟。有禪師因為杯子摔破而開悟,就像希臘人有一種慶典是摔盤子,一次就是摔破上百個盤子,難道他們都開悟了嗎?當然沒有。

為什麼聲音一響會開悟?因為當聲音一響我們是在定裡面,因緣具備,法性一顯露,過去世和這一世所修的,在那一剎間清淨的進入法性中。對於上師所教、佛所說就能體悟,要很多準備工作。不是一朝一日、也不是1年2年、7年8年,不知道多久的時間才行。大迦葉尊者拈花微笑的故事你們聽過,佛每次說法至少有1200個弟子在場,只有大迦葉尊者一個人開悟,你們呢?就算上師大笑,笑得嘴巴掉下來你們都不會開悟。既然我們不是這塊材料,就謙虛一點,聽話就好了。自己以為可以答應的事情不做,這跟你們未來有關,你答應的事不做,自然人家答應你的事也不做,你會唯利是圖,人家也會唯利是圖。我為什麼幫助眾生的事會有很多人來幫助?因為我沒有唯利是圖,什麼都給。我的責任就是教你、警告你、提示你;至於你聽不聽,看你們造化。

為什麼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說我30年前是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的弟子,現在還是尊勝的 直貢澈贊法王的弟子?因為我沒有變,聽話沒有變。那你們有沒有變?有變。一個一個都變老了,變得白髮蒼蒼了。你們再繼續躲著我,但是躲不過因果。出家弟子要記得開示到哪裡了,不要再讓我這個接近古稀的人來特別花時間記了。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帶領弟子修持阿奇護法與迴向儀軌。法會圓滿,弟子們感恩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慈悲開示,起立恭送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下法座。

« 上一篇返回法會開示下一篇 »

更新日期:2016 年 3 月 08 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