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14年5月11日

法會開始前,一位弟子分享與感恩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幫助他順利地度過心臟病危機以及迅速康復的經過。

約24年前,他心肌梗塞發作,左前支冠狀動脈的90%以上塞住,當時醫生利用心導管將氣球送到狹小的冠狀動脈處加壓將血管撐開,但是因為他的血管壁太厚,只能撐開30%,如果超過30%,血管恐怕有爆破的危險,所以他一直是在缺氧的情況下生活。約10年後醫院通知他回去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他的冠狀動脈有5處狹隘,臨時請他太太簽名同意進行手術,並裝了5支支架。2年後他皈依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接著學佛、吃素、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每3個月固定回醫院領血壓、心臟藥物,他自己覺得身體控制得不錯,也就沒有再去見主治醫師。

去年(2013年)7月他跟隨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前往印度拉達克參加法會。第1天晚上他突然胸口疼痛,持續1小時沒有好轉的跡象,他知道那是心肌梗塞前兆,不能讓它惡化,所以立即坐在床上觀想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心中祈求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定要救他,約10分鐘後他的疼痛完全解除,他深深地感恩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第2天上午法會結束後,離開拉達克,前往印度另一處勝地,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宣布下午讓弟子們回旅館休息。弟子們分別住在十多家旅館,而他和30多位弟子跟隨上師下榻同一家旅館。午餐後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前往巡視住在其他旅館的弟子,經師兄請示並獲得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首肯後,弟子們跟隨在上師座車後方。每到一處,包括他在內的所有人都是連跑帶走地以免跟不上,而他的心臟好像也沒問題。

法會結束後,他和一批弟子跟隨上師住在同一間飯店,看到上師不停地隨緣度眾,他既感動又擔心自己跟不上上師腳步。他開始在房間內做大禮拜,心臟也沒有出現異狀。同行一位王師兄說:「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就如同佛,所到之處佛光普照,我們當弟子的真的是福報最大。」他深表誠哉斯言。

從印度回臺後,他每天做大禮拜也都沒事。有一天國外朋友請他寄一批貨,因臨時找不到幫手,所以他自己提貨去郵局寄。然而,有心肌梗塞病史的人最忌提重物,他犯了大錯之後開始走路會喘。於是,他回醫院見主治醫師,醫師馬上叫他住院,第2天做心導管檢查。次日,他妹妹、妹夫到醫院陪他,正常的情況是如果醫生在檢查中發現病人血管有狹隘、有必要治療,會當場用氣球撐開,放入支架。但20多分鐘後,沒有進行治療,他就被推出心導管室。他見到妹妹臉色凝重地說,醫師說他右前支冠狀動脈全部梗塞,左前支血管有6處狹隘,醫師還在思考如何處理。他請妹妹打電話給師兄,請教是否報告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後來得知,上師早已加持他。住院第3天,主治醫師告訴他,醫師們開了3次會,決定採取最安全的方法——利用心導管打通右前支的冠狀動脈,萬一失敗也不會有生命的危險,因為左前支的冠狀動脈生出1支血管通到右前支阻塞處血管的下方,血量雖不夠,但短期內可保命。他決定先出院求見上師,下星期再入院治療。星期六跪在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面前,上師微笑著看他,用佛經、佛像放在他頭上加持許久,再拿1支小木棒在他左胸比劃持咒很長時間,最後以穩定樂觀的口氣說:「去開刀。」

他再次住院,早上9點前被送進心導管室,有3個醫生、3個助理在裡面。醫師將1支針頭在他右支冠狀動脈阻塞處挖鑽,試圖打開通路,前2小時他不斷聽到醫師說血管都硬化了,像石頭一樣硬,他胸痛、胸悶得很難過;2小時後聽到醫師說有進步了,血管終於打通了,放進氣球、加壓撐開血管、放進3支支架,終於順利完成手術。6位醫護人員一起拍手表示大功告成,前後歷時3小時許,他心想這一定是相當困難的過程。

回到病房第2天,他接到1位朋友電話,朋友剛從國外回臺,他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心臟移植醫師。朋友看了他的病歷和治療影片後,告訴他:你的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真了不起,要不是上師的加持,10萬人做同樣的手術大概沒有1個會成功。出院後他再去求見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陳述醫師朋友的話,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只淡淡地說:又不是我在做手術,與我無關。只叫他好好休養。

醫師一直告訴他休養3到6個月後要再做1次心導管手術,在左前支冠狀動脈狹窄部位再放3支支架,他一直不想做。今年2月,他突然覺得飯後走路會胸悶,連續10多天都沒改善,他不敢告訴他的醫生朋友,但朋友一直強調,如有情況一定要去醫院,尤其要做心導管一定要求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加持。所以他再次求見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上師指示他先去中醫診所診療、吃中藥和針灸,2週後再決定,如果要去醫院,仁欽多吉仁波切也一定會加持他。

於是他前往中醫診所,經醫師細心地脈診、舌診、開處方、針灸,及吃中藥後,健康狀況日益改善,但覺得飯後走路還是有壓力。有一天中午飯後,他與堂弟走一段路到停車場,心臟竟然沒感到不適,再計算日期,剛好是服用中藥及針灸滿2週,他深感不可思議。中醫診所醫師告訴他,上師常打電話關心他的情況,了解用藥與針灸的情形,他想,天下之大再也找不到如此關心弟子的上師了。

他自認是下下根器的弟子,不管在求學、做事、學佛都是困而知之,而且犯了很多錯。小時候在鄉下抓小昆蟲、魚類,傷害眾生的事都做過。大學時上比較解剖學又傷害不少眾生。在藥廠時,為檢定抗生素力價,培養了無數的細菌,實驗後這些細菌就被他殺死。有一年他培養了一批乳酸菌,希望利用它們去改善土質。他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液態培養液,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的活性,開始時看到無數長條型的乳酸菌在液態培養液內游走,非常活潑可愛;但突然間液體乾了,玻璃片上是成群的屍體,他非常難過,科學與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他也曾主管公司業務,交際應酬在所難免,雖然最後辭了業務,但經過10年,口腹之慾已養成,又增加許多殺業。他也犯了許多違心之過,所以24年前得到心肌梗塞,他深自懺悔自己是罪所應得的。

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曾開示他懺悔心不夠、修行不得力,他深覺真是一針見血。他一直想放棄一切俗務,但還是有所貪圖。他希望自己能早日放棄一切,努力學佛,先求自度,再求其他。他的雙親晚年在國外生病多次,幸得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幫助,最後命終時亦及時得到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以殊勝頗瓦法超度,此恩此德,他永誌難忘。

他曾幫朋友請求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幫助,有些人得到好處後就忘了,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並不在意,連幫助眾生也不會記得曾經給予幫助,上師絕不攀緣、不強求。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了知因果、因緣,以無私的、最好的方法幫助眾生。他呼籲師兄們一起努力,有朝一日發揚上師的法教、利益更多有情,滿上師的心願。最後,他再次感恩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並祈願上師吉祥如意、法教長存。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並賜予與會大眾珍貴的佛法開示。

學習佛法的人要很清楚一個重點,在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只有佛法有點不一樣。哪裡不一樣?不是單靠「信」就表示你是佛弟子。以前 仁欽多吉仁波切曾經開示過「信願行」、「聞思修」,這都是佛法的特色。要相信佛的慈悲、相信佛的教導能幫助我們,進而幫助眾生解脫,而且一定要相信自己在上師與佛菩薩加持之下一定能做到,所以要修改自己的行為。

上師與佛菩薩的加持,只是幫助你阻擋累世的業障,但是這種阻擋不是永恆的,除非你是永恆地學習佛法直至證到佛果為止。如果你不斷一進一退,佛法的加持與你沒有關係。若只是為了求保佑,真的不用學佛;若只是為了弄清楚自己的個性,也不用學佛,別的宗教也可以做得到。仁欽多吉仁波切的先父修道教,道教也可以做到這些世間的事情,天主教與基督教也都可以。

佛法的特色是聽聞佛法、上師教導之後,要實實在在去做,而不是聽了就過去了,也不是喜歡就來、不喜歡就不來。學佛是生生世世的事,為了要確確實實地將佛法用在生活裡面,仁欽多吉仁波切以前已經教導大家很多了,包括要每天檢視自己所做的事、所想的一切與所講的話,是否與佛陀的教法違背?如果與佛法相悖,你當天就不是佛弟子。

最重要的,臺灣號稱修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培養、學習、訓練自己的慈悲心。慈悲心並不是做好事、做義工,而是一定要將很多自私的想法與行為改掉,才能產生慈悲的力量。岡波巴大師教導我們要「串習熏修自他平等、推己及人」,此處所講的平等,不是社會上的地位,也不是學問或財富。這一生的財富、學問與社會地位,是過去世自己修來的福報,而在這一生呈現果報,因此這方面不可能自他平等,因為端看你過去世怎麼修,這一生就會得到。

佛所講的自他平等與推己及人,指的是虛空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之中,沒有一個有情眾生不期盼離苦得樂。這種苦就是輪迴的苦,以世間來說,每個人都一定會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苦。這八種苦是怎麼來的?就是生生世世的業力產生的,動物也有,只是牠們講不出話,但一樣要經過這八種苦。只要未解脫生死,這八種苦生生世世都會跟著你,就算你生在天界,也有這八種苦。只有解脫輪迴、生在淨土、從菩薩開始修到證到佛果,才能離開這八種苦。

為什麼我們出生之後就想要吃東西、過舒服的日子?因為我們生生世世之中輪迴這麼多世,都知道有苦。其他宗教都沒有辦法解釋與幫助我們了解這種苦的來源或解脫的方式,所以就叫信眾相信就好、相信就會得救。如果相信就能得救,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眾生在苦海中?如果相信就能得救,為什麼還要區分對象呢?既然說是愛大家,應該不會有分別,因為大家都是人類。如果以醫學與科學來說,人類所有的成分都一模一樣,只有基因不一樣。既然是同樣的東西,為什麼需要有分別呢?這就是一種矛盾。

佛說在虛空之中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也就是在六道之中的有情眾生,沒有不想離苦得樂的。因此,就像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一樣,所有有情眾生其實也希望得到安樂。身為學佛人,我們要確確實實地體會而知道確實如此,而不是想他人的感覺與己不同,或是認為他人的苦與己不同。你們認為不同的是世俗的苦,這是業力的呈現,而不是他人的苦比你少,就不瞭解你的苦。苦分為很多種,今天所講的苦,最重要的是輪迴的苦,六道裡面每個有情眾生生生世世都經過這種苦。

對一個學佛人來說,若自認是佛弟子,就應該好好想一下:為什麼我們一直都是為了自己的安樂,而從不想到別人的幸福?包括你們來學佛,也是為了自己的安樂。不是為了身體好,就是為了讀書好;不是為了讀書好,就是為了找到好的眷屬。你們都是這類的事,所以都不是佛弟子,沒資格稱為佛弟子。

此時,有位弟子未專注聽法,仁欽多吉仁波切立即呵責,並問她在忙什麼事?仁欽多吉仁波切語重心長地說:道場會有事,就是因為這樣子。當場,仁欽多吉仁波切指示她不需下跪,可以直接離場。

仁欽多吉仁波切繼續開示:我們從小到現在的每個思想,正如《地藏經》中提到的皆是業、皆是罪。只想自己要如何過好一點的日子,從來沒想過別人的幸福。以儒家思想來說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但這只是世間的常識,是指若自己想快樂,就大家一起快樂,如此才有伴。佛法的層次並非如此,而是大家都是一體,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不同的個體、民族與姓名,但就如 仁欽多吉仁波切經常開示,如果你沒有了名字、身分證、駕照,你又是誰?就跟大家一樣,沒有不一樣,就算樣子長得不一樣,也都一樣有五官,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為什麼我們都只想自己?簡單來說,就是一念無明,無始以來不知何時開始起了個念頭:不相信因果,為了一點貪欲就先做再說,認為現在不知道後果。我們在世間所做的事,都是損人利己。如果在這個世間眾生一直做損人利己的事,這個世界、國家就會毀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紛爭與爭執?都是因為希望自己多一點、人家少一點。有這種思想,就不是佛弟子。

在《入菩薩行論》中有一則偈:「任時自與他,欲樂既等同,自他有何別?為何勤自樂?」這就是指無論是任何時間,眾生都永恆希望得到同等的快樂,因此眾生與我們有何分別呢?為什麼我們一直希望得到快樂呢?仁欽多吉仁波切經常開示,若是一個自私的人,即便短暫地在欲望上得到快樂,這是很短暫的,後面會有很多後遺症。人之所以自私,就是認為自己快樂就好,不管他人死活。這種人不了解的是,如果今天自己快樂而他人不快樂,自己也得不到快樂。為什麼得不到?因為我們不是單獨存在這個世間的人。就如同當地震發生時,那邊會震,這邊也會震;那邊空氣不好,也會影響到這裡。

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要學習、訓練自己的心。眾生是平等的,這種平等不是在於身分、地位,也不是男女的分別,而是一切有情眾生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業力而產生不同的相、外表與過程。眾生的本質都是清淨的,只是因為貪念起來,而讓自己產生不斷的煩惱;當產生不斷的煩惱,就會追求快樂;當追求快樂,就越多煩惱;當煩惱不斷,苦就起來了。身為學佛人,不是自己學了、得安樂了,就認為別人沒學到不關自己的事,覺得自己跟對方無緣。佛法最重要的是要訓練自己的心,如果你沒有調整自己的心、訓練自己,行為、思想與語言絕對不會是個佛弟子,也不可能修到菩薩道,不要認為接受過灌頂就是修金剛乘。

一切萬法唯心造,如果心不調整,一切的現象就還是凡夫俗子的現象。所以,無論在何時,自己與所有其他眾生都希望能得到安樂。既然大家都是這樣的想法,自己與他人究竟有何區別呢?大家都喜歡追求安樂,這個思維是一樣的。既是一樣的思維,還要區分他是他、我是我,認為自己在修、唸?以為是唸給自己,讓自己到淨土、兒子身體好、生意順利?這種唸法,就算是唸100世、1000世、10000世,都不能解脫生死,也不可能在這一生轉動生生世世的業力。因為你在區分,以為是自己唸就與他人無關,如此一來就跟一切與你有關係的眾生無關。與我們有關係的眾生並非你們所想的冤親債主,其實對付我們的不只冤親債主。真正的冤親債主是在家裡,如果沒欠,怎麼可能到同一個家裡,一定是有欠才會來。

如果你硬要區分,絕對學不到、修不出佛法的平等、慈悲;如果沒有辦法修出來,生生世世與你有關係的眾生感覺不到你有慈悲心,怎麼會放過你、讓你過好日子?不會的。為什麼有這麼多所謂的修行人在臨終前這麼痛苦?表面上,他們認為是自己在還債,其實不然,這是因為他們在生前沒有修到這一點,區分自己是修行人,認為自己度很多眾生、做很多佛法事業。

《金剛經》中提到,若菩薩認為自己在度眾生,就不是菩薩。為什麼要提到這個?因為菩薩不能區分,不能認為自己是菩薩,就自認比別人高一級,認為別人需要他。如果沒有眾生,哪會需要有菩薩?眾生若沒有在苦海裡面,就不需要菩薩或佛。佛菩薩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眾生在苦海之中;也可以說,佛因為眾生有苦才能成就。為什麼佛能成就?因為佛沒有區分,能體會到眾生的苦與自己是一樣的,自己的樂與眾生也是一樣的。

所以,每天自己拜是沒用的。每個人都以為多拜大禮拜就會開智慧,會開智慧才怪,因為你還是為自己。你們以為多拜,就能讓母親身體好,這還是為了自己。你的母親身體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殺生。那些眾生的命都沒了,他們有多苦啊!你不去體會這些眾生很苦,卻體會母親生病很苦?老實講,你不是體會到母親生病很苦,而是因為母親生病,你就要照顧,你也蠻苦的,所以就來哭給 仁欽多吉仁波切看。

不要以為在道場拜,就能讓你的母親身體好,因為你還是自私,還是為了你母親的身體在拜。如果沒有訓練這種平等心,無論拜什麼、唸什麼,都只是累積一點人天福報在未來世用,這一生是用不到的。不要以為自己唸很多、拜很多,你們都沒有 仁欽多吉仁波切做的多。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好好想一下,為什麼自己只是一昧地設法拋棄自己小我的苦難,而不試著幫助他人的不幸?如果要修菩薩道,不是自己沒事就是修得好,菩薩會顯現很多事情讓你看到,絕對不是沒事就是菩薩。

在佛經記載的修行過程中呈現種種世間的事情,讓眾生看到很多菩薩也經過很多苦。在菩薩的修行過程中,絕對不是平平坦坦,你們還以為是福報很好,所以這一生沒有什麼障礙。若是如此就慘了,因為絕對修不出來。如果這一生是大和尚,有很多佛寺,弟子遍布全世界,他可能就一直要再來了。金剛乘與大乘的特色是不要區別,為什麼《金剛經》被稱為經中之王?因為《金剛經》是教菩薩,而不是教你們這些凡夫俗子。你們不要以為自己學禪宗唸完《金剛經》,因為《金剛經》是經中之王,就認為自己唸完會變成王,結果只是臉色發黃。為什麼會發黃?因為如果不會打坐,到最後肝跟膽會出事,你們也看過很多人最後臉色發黃,這就是打坐方式不是很正確與自私的緣故。

為什麼我們一直想自己,卻從來沒想過如何讓別人也可以這樣子?想與做是兩件事,不要以為自己現在馬上去幫東幫西,這是世俗人做慈善事業的方式,有事就有業,而修行人是要調整自己的心。要度的眾生不是只有地球上的人類,虛空中還有很多無邊的有情眾生,這些眾生絕對與我們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不管過去世是惡緣、善緣,都是一個緣;眾生這一生跟我們結的緣,無論是惡或善,未來也都是一個緣。因此,有分別心的人,任何緣到了他這邊,未來就不能將善緣變成向善之善,也不能將惡緣變成善緣,因為他這一世就開始區別。

經典上之所以教我們不要批評別人,因為當我們一講,緣就變惡,未來世就是惡緣。就算這一世有人如何對付我們,根據《佛子行三十七頌》,我們全部都要接受。道理何在?因為我們這一世是學菩薩道、大乘。如果連一點點小事情都受不了,說人家是惡緣,這就是惡,就會一直訓練自己有分別心。學佛人看事情是從因果來看,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其實是沒辦法改變的。但是,不管這一生出現的是善緣或惡緣,對學佛人來說就是一個緣。對方今天對你惡,但行者的心不起惡念,這就是善緣,未來世就能度他。

釋迦牟尼佛曾講過,過去世有人對佛很不好,佛就發了個願──成佛之後第一個就要度此人;若是你們可能就會發願──成菩薩之後,第一個就要修理此人。你們跟佛不同,可能會想:等我好了,看他怎麼樣。這是怎麼訓練出來的?就是用這個方法去訓練自己平等的心。有人對付你,這都是你自己生生世世所做的事,也是看你自己的準備功夫是否做夠。就好像有人檢舉道場斂財,寶吉祥佛法中心從1997年成立到現在,仁欽多吉仁波切從來都沒拿過道場一分錢。當初買道場時,明明有空間讓 仁欽多吉仁波切一坪賺8萬元,但 仁欽多吉仁波切就是不賺。而且,道場不在 仁欽多吉仁波切名下。仁欽多吉仁波切從來都不過問協會的財務,也沒有管帳,還要弟子公開所有帳目、不准隱瞞。

在末法時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一個修行人的最大敵人是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是末法時代傷害修行人最厲害的武器。寶吉祥佛法中心之所以沒有點光明燈、功德主,因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1997年就已經看到,所以一早就不做這種事。要這種事做什麼呢?也因此 仁欽多吉仁波切不收未皈依的信眾供養,免得你們會說是斂財。至於做弟子的,本來就應該供養,但是供養的金額沒有規定。

因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已經做到了,他們就沒有辦法。全天底下能夠對付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只有因果,仁欽多吉仁波切活到這個年齡,沒有什麼值得留戀了,都已經經過了。為什麼 仁欽多吉仁波切能夠做得到?就是因為一直學這一點。以前沒有人教 仁欽多吉仁波切這麼做,但 仁欽多吉仁波切就這麼做,所以今天看到這一段,仁欽多吉仁波切感到很驚訝──為什麼自己已經在做了呢?

《入菩薩行論》中提到:「任時自與他,厭苦既等同,自他有何別?為何僅護己?」你們現在每天做的事都是保護自己,沒有一件事不是保護自己,如此一來就會輪迴了。是不是不要保護自己?並非如此。佛法是指不要為了一己之私,而去傷害到眾生。之所以一定要吃素,是因為若不吃素,就一定會傷害眾生的生命,哪裡還有資格學習、訓練自他平等的法門呢?簡單來說,今天看到任何眾生有苦,這種苦跟我們的苦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他的業力成熟而出現了,還沒輪到我們而已。

只要是有情眾生,就一定做過惡,沒有有情眾生沒做過惡的。你不要以為自己一直很善,如果你很善,一早就已經成菩薩、成佛了,還會坐在下面挨罵嗎?你只不過因為有一些小善,能在這一生聽聞、學習佛法而已。如果不從這種方法下手,而還是迷信,什麼事情都求 仁欽多吉仁波切保佑,這樣是修不出來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以現代話為大家開示一段經典的內容:無論什麼時候,自他兩者在厭惡苦難方面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這樣的話,自己與他人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但是,我們都不願顧及他人的安危,而是僅僅一昧設法保護小的我免受苦難的侵害。

剛剛所說的就是你們。仁欽多吉仁波切記得有一次臺北市淹大水,民生社區淹到2層樓高,比較年輕的人不知道,超過25歲的可能知道,剛出生的就不知道。當時之所以會淹大水,是因為颱風來了,而以前堤防閘的軌道被水泥封起來,因為每天都有機車要出去。這就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以水泥將軌道封起來,另外也是平常沒有去檢查,所以最後是老百姓倒楣。這也是應了經典上所講的,為了自己不管他人,相信當時也淹到他們,因為都是住在附近。

那年淹大水時,仁欽多吉仁波切剛好住在民生社區,當時還沒修密法,還是學顯教。管理員打電話上來,告訴 仁欽多吉仁波切淹大水,要趕快將車子開走。仁欽多吉仁波切下去一看,覺得不對──如果大家都開走,誰保護呢?因此,仁欽多吉仁波切就上樓去唸大悲咒,唸了很久。雖然還是淹大水,因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那時功力沒有這麼好,但是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淹這麼大的水卻只有一位老太太過世。照道理來說,淹這麼大的水應該會有很多人死亡,只要是住在那區的,都記得那年的事。當時,連醫院裡面的針筒都全部被沖出來,那一年的情況真的很恐怖。那次淹大水的事情,也讓 仁欽多吉仁波切在佛法方面進步很多。

當學佛人看到任何危難,不會想要自己先跑,而會先想個方法如何能幫助眾生。不是勸你們火燒屁股還一直唸,而是要調整心態。只要你認為自己學佛,眾生有苦的感覺跟我們的感覺是一樣的,我們有苦的感覺也是跟眾生一樣,因此不要自私。若做出很多自私的動作,就不像個學佛人。

經典上提到:「所以,我們要由衷地思維發願:就像自己以前積極地成全自己的幸福一樣,今後,我也必須如此地設法,來成辦一切眾生的安樂。」今天你們所唸的、所拜的,不是為了自己安樂,而是為了眾生,如此一來慈悲的力量才能跟上師與佛的慈悲相應;產生這種相應,自己才能得到加持;得到加持,才能培養慈悲心。如果還是為了自己的身體,每天花了一大堆時間研究自己的血、膽的狀況,為什麼不用這個時間多為眾生唸一些呢?但是,人都很愚昧,一直在浪費時間。

仁欽多吉仁波切也有病,但是很少浪費時間去體會自己的身體,因為這個身體遲早有一天不能用,能活多久都無所謂。只要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所修、所唸的前行與四無量心,才能慢慢地累積福跟慧。如果還是想自己,以為每週六拜大禮拜,能夠讓自己不要做錯事而挨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罵,再拜也沒用,還是會照樣挨罵,因為你還是自私。做任何事情若是想到自己,就是自私。因此,大家要開始訓練自己的心態,何時做到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訓練自己的心態。

經典上提到:「今後,我也必須如此地設法,來剔除一切眾生的不幸!」其實這句話是包括自己與所有眷屬在內。以前 仁欽多吉仁波切常常告訴大家,不需要唸一大堆迴向給特定對象,這都是在眾生的範圍裡面。只要一天沒有解脫生死,就是在眾生裡面,何必這麼不聰明要指定對象呢?除非是你願力夠就能指定,認為這個人有機會此生學佛而針對他,這是可以的。但是,若是為了自己某些欲望,而迴向給某些特定對象,勸大家不必這麼做,沒什麼用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看過很多迴向文,都沒有提到要迴向給兒女讓他們身體好,也沒提到要迴向給母親讓她健康能看到你結婚,都是願眾生能成佛。你們若不改變自己的心態,以為嘴巴唸就有用。如果心不改,嘴巴唸就只是像台錄音機,因此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

經典上提到:「這樣修持時,假如在自心中突然升起了這樣的念頭:無論別人不幸遭遇了怎樣的苦難,還是有幸獲得了怎樣的安樂,對自己而言,都是既無益處,也無弊處;但是,即便本身出現了些許的苦樂差異,對自己而言,也都有著直接的利害關係。由此可見,我當然先要設法成全自己的安樂,先要設法剔除自己的苦難了!」

這一段所提到的是不對的想法。我們常講要自利利他,所謂自利不是利益自己,讓自己的苦消滅掉、自己安樂,才去幫助眾生,而是指障礙你學佛的業停止。業包括善業與惡業,很多人以為生病就是不好的業力,其實不然。若有人太愛你、你太有錢,這是善的業力,但也是不好,因為會障礙你學佛。

為什麼剛才那位弟子會挨罵?因為 仁欽多吉仁波切在開示,而她卻看著孩子,所以就挨罵了。剛才提到的部分,是一般人存在的思想,認為他人受苦不關己事,他人有好處時自己也享受不到,所以就認為先處理好自己了。仁欽多吉仁波切從學佛第一天開始,就沒有這種念頭,不認為時下所謂的自利利他,而只是以為學佛能夠面對自己的人生,不是苦難或快樂,而是清楚了解自己人生的未來。未來在哪裡?不是發財或長壽,而是成佛或繼續輪迴。為了未來不要繼續輪迴,仁欽多吉仁波切認為眾生的事就是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事,因為知道自己就是眾生。

所謂自利,嚴格來說就是利益眾生。當你有這個心態利益眾生,眾生才不會障礙你修行,一件小事就能讓你不來,很容易的。今天提到這段是告訴大家你們就是如此,因此要思考對治此錯誤的方法。

經典上提到:「也因而,我們並不真正瞭解成辦安樂及遣除苦難的良方。」我們長期以來,都是以自己的想法,而尋找自認為對的快樂,卻不能真正了解與成辦安樂及遣除苦難的良方。以前我們是隨業、因果過日子,當出現不好的果報時,就想要改變;為了要改變,就以更自私的方式去改變。例如:有人沒錢就犯法去賺錢,也有人為了得到名而採取種種手段。這裡的意思是,以前我們所知道的方法都有後遺症,追求的快樂後面就是起煩惱。但是,我們不知道何為良方,種種歷史上的文學家或哲學家給我們的經驗法則與教導,都不能澈底解決眾生的苦難。以前沒學佛,但是現在學佛了,佛就有良方給我們。

經典上提到:「雖欲棄諸苦,而實速趨之;求樂以癡故,毀之猶摧敵!雖然人人都希望拋棄各種各樣的苦難,但是,由於他們把拋棄苦難的真正方法給弄反了。」

就如 仁欽多吉仁波切前面所開示的,為了追尋快樂而不擇手段要得到。為什麼 仁欽多吉仁波切要閉關?閉關其實是很苦的,不是大家想像的閉完關就天下無敵,在閉關過程中身體種種方面其實是很苦的。但是,偏偏學佛絕對不是從快樂開始。如果你以為參加法會就是快樂的開始,那就絕對弄錯了。仁欽多吉仁波切常常開示,或許你們皈依前沒什麼事,皈依後反而出現很多你覺得不好的事:可能本來交往得好好的,突然間就不找你;可能兒子本來一直很好,卻在皈依後出事。這是世俗人的看法,為什麼皈依後可能會出事?因為佛要讓你這一生能還清所有的債,不要拖到下一世。

仁欽多吉仁波切是很明顯的例子,從皈依到學金剛乘,經過了一切你們能講得出的世間苦,到現在還有。為什麼會出現?因為行者要幫助眾生,就要了解苦,要先還清債。沒有還清所有的債,怎麼有能力去幫助眾生呢?既然要幫助眾生,就不能讓自己因任何事情而更動佛所教導的一切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一直考驗著大家。

我們平常用的方法都弄反了,經典上提到:「所以,實際上他們所作的卻是不斷在迅速地趨向於苦難。」比如說為了需要營養,而從懷孕開始殺生、吃肉、吃魚、吃麻油雞等等,孩子能吃東西就給他吃魩仔魚。臺灣之所以癌症特別多,就是因為如此,很少人小時候沒吃過魩仔魚。因為認為有營養、好咬、沒有刺、吃了長大會皮膚好,所以一定會吃,但是看你們現在也沒有幾個皮膚好。就如《心經》中所說的「顛倒夢想」,我們常常將錯的認為是對的、將對的認為是錯的在做。今天如果沒有佛法的教導,我們會更加趨於苦難。

經典上提到:「雖然人人都希望求得各種各樣的安樂,但是,由於他們的無明愚癡,卻把獲得安樂的真正方法給弄反了,所以,實際上他們所作的卻是像摧滅自己的仇敵一樣,來摧毀著自己的安樂。」

剛才法會前分享的弟子說自己心肌梗塞,這就是殺生導致的。以前大家都認為要怎麼做,父母親都是如此,鄉下也是如此,以為這樣吃以後才會有營養;現在醫學很發達,西醫也會研究牛肉與魚肉對某些細胞好,但是他們不清楚這就是殺生。如果我們沒有弄清楚方法,這一生就會一直摧毀自己,還不覺得自己錯,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大家都是如此,不差自己一個。

常有人跪在 仁欽多吉仁波切面前,當 仁欽多吉仁波切問他有何事,他卻回答:「沒事。」仁欽多吉仁波切就會告訴他:「那你是佛了,因為只有佛沒事。」為什麼他會說自己沒事?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有錯,以為自己每天念佛、有吃素,還有錯?當然有錯,因為如果你是修大乘,就還是自私、為自己,沒有想到眾生,還是區別眾生與你。因此,《金剛經》中提到要破眾生相,如果不破眾生相,就沒有修到平等空性的慈悲心;沒有修到平等空性的慈悲心,也勸你們不要來了。或許你跑很多廟,將來會拜到一個與你有緣的神明收你做乾女兒,可能還有用。

仁欽多吉仁波切學佛這麼多年,很清楚一點:如果不是依照經典上記載的方法學佛,就是毀謗佛法。真正謗佛的不是外道,而都是所謂的學佛人、要做好人、要學佛變好的人,因為他們不聽話。正如前面提到過「盲修瞎練」,就是用自己的方法與心態去學。佛法的特點在於,並非外表做得多好、唸得多少,而是攻心──專門對付你的心。你的心沒有調整好,佛法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永遠都會是門外漢,進不了佛門。

佛說佛門永遠都打開,但沒有說要抓你進去,不像別的宗教一手拿經典、一手拿著劍。你自己要改才能進這個門,若是不改,還是我行我素、用自己的方法,以為自己有參加法會、很虔誠、有皈依,這種只是信眾,絕對不是佛弟子。仁欽多吉仁波切再次強調自己是在教佛法,而不是在講佛法;如果是講佛法就太簡單了,有人以前是講2個小時收3000元,現在應該漲價了。

很多人喜歡聽佛法,以為聽過了,但是叫他改,他就不認為自己有錯,覺得大家都是如此,還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教徒不能這麼講,這麼講的就不是佛教徒。佛教徒不是佛教的信徒,而是佛教出來的弟子。你們不改變心態,還是我行我素、用自己的方式學佛,永遠都不得力。這種「力」指的是慈悲的力量,沒有慈悲絕對發不了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哪有能力成就、成辦利益眾生的事?

很多人說「自利利他」,這裡的「利」指的是你一直要改變自己的心,將自己凡夫俗子的思想與錯誤的想法、做法,慢慢地接近佛法的慈悲與教導。自利的意思,是指當你如此去做,危難自然會慢慢離開你,不求都可以,不需要求也自然會離開。就算事情發生,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一下子就過去了。為什麼菩薩到任何場所無所畏懼?因為菩薩都是成辦利益眾生,所以不會畏懼眾生,不怕眾生傷害到他。就算有也是個緣,既然是緣就是緣生緣滅。就算這個緣這一生不結束,下一世會結束,一定有一天會結束。如果你一直執著善緣或惡緣,它就會無限延伸下去。

今天給大家的開示,是告訴大家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經典上提到:「因此,我們就應該這樣地去想一想:由於我們自己希望獲得安樂,所以,我們就應該努力地設法去成辦獲得安樂的根因;由於我們自己希望遠離苦難,所以,我們就應該努力地設法去斷除苦難的根因。那麼,造成我們痛苦的根因,究其為何呢?其實,這個痛苦的根因,就僅僅只是我們那種唯求自利的、狹隘自私的心理狀態而已!」

我們的苦怎麼來的?就是自私,認為對方要愛你、不能出軌、不能多一隻腿在外面。不是要你供養出去,但你若沒有自私的心,怎麼會苦呢?這也可以說是你的業,你這一生會碰到這種人,絕對跟你的業有關。當你狹隘自私地罵別人變成動物,罵的多了,下一生你可能也會變成動物。不要再講這種話,很不好。既然身為學佛人,要知道他人所做的事情有前因後果,當他做的時候,我們不是很消極地不去設法轉變,但是心態上不能對他產生惡念。

世間事如果傷害到眾生,釋迦牟尼佛也都會出動,但是佛的心中不是認為對方惡,而是不想對方繼續作惡,所以才去阻止。佛不是因為認為對方惡而去殺掉對方,沒有這種觀念,而是怕對方繼續作惡就沒有翻身之日。佛教徒絕對不是消極的,不是認為自己有善念,他人有何行動也都不阻止。大家不要誤解,學佛不是躲在深山裡不管世事,但是心態、內心裡面沒有分別對方是好人或壞人,只是針對事情來看。

種什麼因就要負責什麼果,這是肯定的,包括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都有很複雜的因素。因此,我們不能有很偏頗的觀念,認為某人就是對不起別人,誰對得起誰呢?很難說的,我們身為局外人不能下評語,這是他家的事。如果很惡劣、開打了,可以從法律方面幫他一下,但是心裡不能嗔恨,尤其不要認為女人就要幫女人,這樣不是很好。你怎麼知道?說不定在家裡是她老公整天被她扁呢?這個事情很難說。

學佛人有個好處,就是對事情的看法會不一樣,會從因果看事情,看到對方種惡的因,以後會接受什麼果報也是他的事,我們不需要去咒罵對方,說他遲早會如何如何。我們應該要隨喜,如果他做的行為會傷害到團體,就要用不傷害因果的方法來阻止他。為什麼要修法?不是用護法去打他,而是透過修法阻止他繼續行惡,讓他的惡果減輕、減少,這是慈悲,而不是為了一私之利而去做的。如果是為了一私之利而修法,那就修不完了,哪有這麼多事情呢?

大家學佛的心態要確實,正法不只是唸經、拜佛、吃素,而是在心態上要很清楚自己跟一般人有何不一樣。你仍然是用以前的方式來過日子,還是已調整自己的心態?透過佛法的教導,自己應要調整,每天要檢視自己;當你每天檢視自己,有一天你就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利益自己與眾生,而不需要再來問 仁欽多吉仁波切。

以前有個弟子明知道打胎拿孩子是很重的業,仁欽多吉仁波切也曾開示過,連賣墮胎藥的死了都很可能會下地獄。他為了轉到婦產科幫醫生拿孩子能多賺一點錢,就跑來問 仁欽多吉仁波切,仁欽多吉仁波切理都不理,不給他答案。結果,他現在已經離開了。這樣是一定會離開的,為了一點小錢不怕去作惡,認為以後再懺悔,還有以後嗎?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就是認為錢比眾生重要,多2萬都好,認為別人都這樣做,也沒看到他們下地獄。

我們不能不相信佛法,佛所講的都不會欺騙我們,如果你們不信是你們的損失,佛沒有損失。所以,要將自己自私狹窄的心態慢慢調整過來,才了解到自己以前追逐的一切東西,都是損人利己而已,包括:所謂的供養、做善事、領養流浪狗、捐款到某些電視台。你們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做會損人利己呢?太複雜了,仁欽多吉仁波切不好意思講。

學佛不是捐個區區幾千塊,就認為自己有幫助對方了。不要有這種心態,以臺灣目前的社會,區區幾千塊算什麼錢呢?學佛絕對不是從物質方面來看,也不是單純從行為上來看,而是看行者的心,且經過時間觀察,才了解到行者是否為真真正正的修行人,不是單靠做一些小動作,沒有這麼簡單,要經得起考驗。仁欽多吉仁波切有個特色,什麼事情都是公開的,從來不會隱瞞。

接著,仁欽多吉仁波切指示未皈依的、未傳到不共四加行、未做滿10萬遍大禮拜、不准學密法的人離場後,慈悲賜予金剛薩埵傳法與觀想。

法會圓滿,弟子們齊聲感恩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開示與傳法,起立恭送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下法座。

« 上一篇返回法會開示下一篇 »

更新日期:2014 年 5 月 16 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