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5年06月01日
尊貴的金剛上師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開解《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一〈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仁波切升法座後,持誦百字明咒與六字大明咒,仁波切尊身及壇城散發出金色光芒,眾等聽到如天鼓自然之音嗡嗡迴響及瓔珞鏗鏘的細微聲,感覺身體震動發熱,或聞到妙香或感到地動。如《妙臂菩薩所問經》中所說的持咒成就,修法者與本尊相應,俾能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經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先遠離染欲過失諸不善法。於彼尋伺發生喜樂。是名入解初禪定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遠離尋伺。於內引生清淨潔白心一境性。於彼等持發生喜樂。是名入解二禪定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捨離貪愛。行念正知。唯妙樂受身雖正知。如彼聖人觀察捨念離喜妙樂行故。是名入解三禪定行。」
《寶積經》講到禪定這一段,一般人很難理解,因為所講的不是名相方面。假如對佛法有探討過、修行過,看到這段會如獲至寶,因為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修佛的真實面目。真真正正的修佛,不是得到、找到些什麼,也不是了解、開悟些什麼,而是要丟掉很多東西。所以初禪、二禪、三禪所講的是時下人學佛的通病。
第一個通病就是不遠離過失和諸不善法,對出家眾來講,其實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大家都認為出家了、守戒了,應該遠離了,其實沒遠離。因為經典裡面寫染欲,假如修行有欲望,就是過失。你們認為假如沒有欲望,那修行做什麼?要清楚我們修行是為什麼,佛法跟外道不一樣,沒有要追求些什麼回來,而是要搞清楚自己問題出在哪。所以第一個就是要遠離染欲過失,假如不肯遠離,認為自己修得很好,有禪定、懂很多名相、會背佛經,比人家厲害了。這些都是欲望,只要有欲望就有過失。因為當你有欲望,自然就會牽動一切累世累積欲望的果報,牽動欲望的果報之後,修行方面就會慢慢走偏、走失。
諸不善法。要清楚善與不善,在佛法的定義是能夠讓你解脫生死的一切方法就是善,不能解脫生死就是不善。假如修行人一直以為自己要尋求一個答案,就是不善。佛經從來沒給我們答案,而是教我們看清楚自己本來的真實面目。所以當你要尋找這些答案的時候,就不是佛法,而是外道。佛沒有給我們答案,但外道有答案。佛只教我們怎麼修、怎麼改自己,怎麼轉動自己的業力,未來世會怎樣,但沒有答覆些什麼答案。
初禪定行,很多人都以為懂得四禪八定就是修禪定,這是小的禪定,不是菩薩定。要修菩薩定,就要先搞清楚為什麼要修菩薩道?因為要將凡夫的心轉成菩薩的心。凡夫是什麼心?就是欲望,貪嗔痴慢疑的心。要怎麼讓貪嗔痴慢疑的心不影響我們修行?就是要遠離。所謂遠離,不是不要它,因為不能不要,當肚子餓要吃飯就是貪念,但不吃也不行,那怎麼辦呢?所以上次男出家弟子在吃自助餐的時候被我敲頭,因為他挑來挑去,就是欲望。在家眾可以挑,到餐廳點菜就是挑。為什麼在家眾可以挑,出家眾不能挑?因為出家更加嚴格,在家的給你們一些機會。所以去餐廳吃飯挑毛病:「不好吃,就那幾道菜。我們去別的地方,比較便宜,口味好、夠鹹、夠辣、口味夠重。」這就是沒有遠離欲望。
初禪定要學到遠離染欲過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是用這種方式過日子,不管六道哪一道都是這樣。所以為什麼要皈依、守五戒、修十善法、唸《佛子行三十七頌》,全部是教我們怎麼遠離染欲過失。你們不從這裡下功夫,整天希望自己多一些法可以修得好一點,絕對不會發生。
昨天有個弟子來求懺悔。7年不給她參加某一種法會,7年之後她突然來求,我直接講她7年都不求,這次我資助30個學生去北京,全部由我給錢,花了快200萬,她覺得仁波切真的是不要錢,所以才過來求。她先生是做生意的,本來是我弟子,後來沒有來,一定一直跟她講:仁波切怎麼可能不要錢?小心一點,不要給他騙到妳的錢。她看到我真的不要錢,給人家去玩還出200萬,有這種莫名其妙的人嗎?所以昨天來求了。我用200萬買一個人的求,你們做得到嗎?既然做不到,就乖乖聽話。每個人都以為學佛很簡單,學佛的心假如沒有下決定,心不夠堅定,是學不到的。
二禪、三禪的重點都講要放棄比較的心,比如二禪說當希望追求什麼好的感覺,就是比較的心,第三禪也是。這些出家人都犯「比較」的毛病,若在想最近有沒有進步?最近比較舒服一點,唸得心比較定一點。這就是比較,追求境界;當你追求境界,就不是修菩薩道的禪,所以菩薩道跟這些出家人永遠沒關係。偏偏我也不是學阿羅漢道,不能傳阿羅漢法,所以他們很可憐,我不曉得怎麼對付他們,怎麼講都不聽。
現在臺灣就是這樣子,菩薩道跟小乘混在一起來傳。《寶積經》講得很清楚,要放棄那種喜樂的感覺。但是這些出家人都追求這個,就是比較心。我修行幾十年從來不追求這個,上師教的法就一直修,修到有一天真的可以利益眾生,就成就了。而不是像你們希望要感應,能夠改變自己某些事,才是修到有成就;每天唸經、持咒,都是希望有些好處發生。不會的!菩薩道要修這些東西,而你們偏偏不修,那修什麼呢?就是放不下,就是聽不進去。二禪、三禪就是講這個。
經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如是先斷苦樂適悅煩惱。」
這句話意思是:當你修菩薩道,次當,接下來要斷什麼?先斷掉苦樂、安適、快樂、煩惱,怎麼斷?我們唸「四無量心」有教我們怎麼斷,遠離愛憎住平等捨。你們都是愛的留下來,不喜歡的丟掉,那就不能斷這些東西。這邊說斷,不是說這些事情不會發生,而是說假如你修菩薩道、修菩薩道的禪定,不要認為這些事情就是固定不變,要了解所有事情都不是自性有,而是自性空的,當了解之後,就算發生快樂、舒適的感覺,或是覺得自己現在修得比較好,這些都是煩惱,要將它斷掉,不要追求這個境界。假如一直追求這個境界,就落入天界去了;假如追求下去,起一點點傲慢的心,就到阿修羅道去了;假如修得不好,就做鬼王了。
不要以為學佛、唸經、拜佛、禪定,怎麼還會墮入輪迴?百分之一百肯定會,只要心態不對,追求的事情不對,就會輪迴。這邊教我們斷的意思是:要清楚人這一生經過快樂也好,苦也好,覺得很舒適也好,很喜悅也好,有很多煩惱也好,都要懂得斷掉影響修行的心。所以密宗教我們持咒,就是幫助我們斷。假如持咒希望自己身體好、兒女孝順、事業順利、得超度,跟佛經所講的一點關係都沒有,所持的咒沒有用。假如持咒是為了斷這些東西,絕對產生作用。
當你能夠因為持咒而斷這些,自然煩惱沒了,就算有煩惱也不影響你,既然不影響你了,自然不容易生病,自然看事情看得很精準、很清楚。昨天這個求法會的弟子沒想到我會講她:因為我花200萬,所以妳才來求。她以為哭得唏哩嘩啦,仁波切應該慈悲。另外一個弟子來懺悔,以前她有個女兒得癌症死了,昨天我當面講她:妳不信我。因為她曾經講過為什麼我救不了她的女兒,雖然她說是老公說的,但假如她堅定的跟老公講,他會說嗎?表示她心裡面不太信,所以另一個女兒接著又出事了,還好她女兒在我佛寺做事,那天出事我說骨頭沒斷,就真的沒斷。你們不了解佛法真正在哪裡,每個人用自己的方法來修行,不聽話,尤其出家越久的越不聽話。
我們學佛是為了斷剛剛講的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會影響我們清淨的心;清淨的心被影響,持的咒語就不清淨;咒語不清淨,自然就沒有清淨的能力去幫助眾生。每個人持咒的時候都求菩薩加持,讓自己怎麼樣……這就是不清淨!煩惱還沒起來,你先煩惱了。所以為什麼密宗修法之前一定要唸觀空咒?觀空咒不是讓看到的所有東西變成空性、不存在,主要是你的心!心太多雜念、太多汙染,希望透過持觀空咒,在持咒那一剎那、那一段時間,雜念不起作用、不影響你。佛經裡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很精闢,佛不隨便開口講話,每一句話都是修行。你們這些出家人問問自己有沒有斷煩惱?有沒有斷那些要舒適、要舒服的感覺?有苦就呱呱叫,就是不斷苦。就像叫他們去換佛寺的供水,還沒做就呱呱叫,說很重、很辛苦,不行了。修什麼?不斷苦!我去拉其雪山4500公尺高的地方閉關,假如我每天唸:「慘了,我每天吃的東西都沒營養,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每天睡不夠,會不會影響持咒?」這就是不斷苦。我完全沒這個想法,因為不要命。你們做到不要命了嗎?沒有,當然你們也不可能。你們有苦的時候就一直唸,想避免這個苦,不想有這個苦,也不接受這個苦。所謂斷苦,不是不接受它,不是怕它,而是讓它的關係斷掉,讓它不影響到你!
你以為仁波切一定很快樂嗎?假如以在家人身分來看,我是很苦的,所有孩子都不在身邊。剛剛我跟一個弟子講:你不要再哭了,既然你兒子離開,我們兩個都是苦人啊!我有沒有哭給你們看?連我孫子走,我都沒有哭給你們看。不是說我沒有惻隱之心,而是我修到斷苦,不會讓這個苦一直下去,苦!苦!苦!苦!苦!你們就是這樣子,一直追這個苦,希望這個苦能夠改變、消失,就是不斷苦。當我們學佛,尤其修到空性,很清楚苦是來來去去的,絕對會有,在一生中絕對會發生,不可能沒有苦,不可能沒有快樂,也不可能不舒適,都會出現。這只是一種常態,不會執著在上面,但你們全部執著在上面,覺得自己在生病,自己很辛苦。以前我脊椎S型大側彎,有沒有看到我說辛苦?(大眾答:沒有。)有沒有看到我走路柺杖?(大眾答:沒有。)大側彎不能盤腿坐的。因為我不當它是苦,斷掉苦影響我的因,但你們就追苦。
一追苦,就斷不了苦,追舒適,追快樂,就更加苦,苦苦。佛經不是講故事,每一個字都講修行,就看你們能不能聽得進去、能不能接受。假如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都不聽、不接受,我勸你們這些出家人全部不要留下來。不要以為拜得多,佛菩薩可憐你、讓你會開悟。不會,等著吧!誰拜得比我多?開悟不是靠做大禮拜,是因為你沒有懺悔的因,做大禮拜是製造一個懺悔的因,讓冤親債主「暫停」阻礙你修行,不是冤親債主離你而去。現在很多做大禮拜的,認為自己做11萬遍就不得了,所有業都已經還清了。等著吧!11萬遍可以還清你生生世世所有的業?不懂裝懂,不清楚裝清楚,全部是懶骨頭。現在的在家眾沒有這麼好的環境可以一直修行,沒關係,但心態要正確,不要整天搞錯方向。
經典:「無苦無樂捨念清淨。」
無苦無樂捨念清淨。什麼意思呢?我們對苦、對樂的心態,仁波切的著作《快樂與痛苦》主要也是講這個。無苦無樂不是不會發生苦,不是不會發生快樂,但是我們要清楚苦跟樂的本質都是無常,在變的,不是永恆不變。既然知道絕對會變,當覺得現在很苦,放心,它一定有一天讓你快樂;當覺得很快樂的時候,你也放心,絕對有一天也很苦,一定循環不斷。能夠了解它的真相、真正面目之後,對於苦和樂就不會取捨,不會喜歡,不會嗔恨,覺得跟呼吸一樣,非呼吸不可。既然是呼吸,就輪不到你挑了。比如臺灣空氣汙染,你可以挑嗎?意思是說這個斷苦,無苦無樂捨念清淨,就是你對苦樂執著的心、念頭捨掉了,自然心就清淨。其實修菩薩道不需要很辛苦,不像修阿羅漢很辛苦,每天24小時不是禪定就是唸經,不准有任何動作。但是修菩薩道,心態很重要,要調整你的心態、了解你的心態。心態對,隨便唸一句咒語都有用,心態不對,唸1000萬遍都沒有用。
所以這邊強調:無苦無樂捨念清淨。就像他們去佛寺換菩薩前面的水,還沒換,苦就開始來了。他們幫自己製造苦,覺得很重,覺得抬不動。跟著那些男眾也開始製造苦:「那我幫妳。」他忘了上師吩咐誰去做,我吩咐女眾去做,關男眾什麼事,為什麼加入?覺得自己慈悲,幫她把這個苦丟掉。可能 仁波切不知道她很弱,女眾不可能扛得起來。現在佛寺幫忙換水的是兩個女孩子,因為一個腿受傷才換一位女出家眾去。很重嗎?(出家眾答:不會。)為什麼不會?看她要不要做而已。為什麼另一位女出家眾覺得很重,為什麼那些男的說要幫她?看到人家苦起來,搞不清楚狀況就來了,濫慈悲會下地獄。上師吩咐她要做,怎麼知道我如何修理她?可能做這個事對她好呢?以為自己是好人!那你做我弟子幹嘛?你夠壞了!其他兩個女孩子去換水,也沒有比這位女出家眾壯,身高差不多。人家聽話!這些出家人真的不聽話,以為自己厲害聰明。怎麼辦呢?這麼簡單一件事,搞得這麼複雜雞飛狗跳。
經典:「是名入解四禪定行。」
很簡單,你能無苦無樂捨念清淨,就入四禪定。為什麼仁波切持咒,你們會有感應?就是這個,無苦無樂捨念。我唸得多辛苦是我的事,我唸得多熱是我的事,我唸得多愉悅也是我的事。我不會動心,一樣在唸,所以你們才有感應。假如我認為自己唸得很好了,不得了,是菩薩,就不清淨了,持的咒就沒用了。為什麼你們持的咒沒用?因為完全沒禪定。為什麼你們這麼多妄念呢?因為跟初禪那句話遠離染欲過失諸不善法,你們跟這兩句話綁得很緊,不遠離,再唸十輩子還是這樣子,沒辦法改變,因為你們沒改。
今天講到的,表面是菩薩要修禪定,事實上是所有修行人都應該做的事。假如你認為自己學佛,這一生想要解脫生死的,這四個禪都要做到。什麼時候做到不重要,要不斷用五戒、十善、《佛子行三十七頌》檢視自己,不能放過自己。不能認為自己皈依十幾年,修得不錯了、行了。
經典:「彼如實得圓滿清淨純一無雜正等引心。無餘支分及隨煩惱。不離等持而能作彼禪定事業。」
這幾句話就很簡單講,假如四禪做完了,一定得到圓滿清淨純一無雜的念頭。所以菩薩道不是苦修,不是說不用修,也不是說不用閉關,但它的方式跟修阿羅漢不一樣,只要心正確朝這方面去做的話,慢慢很自然的發展成這樣子。
正等引心。無餘支分。只要四個禪都做到的話,就是正確的等,不是等候,是平等的意思。引心,帶引你的心。無餘支分,就會心無旁貸了,不會去想別的、掛念別的,就一條心去做好這件事。
及隨煩惱。不離等持。所謂隨煩惱。不離等持。是指你有煩惱,這個煩惱現在存在,你不理它,不代表它會消失掉。以一個修行人來講,連肚子餓想吃飯,也是一種煩惱;天氣熱,出汗,也是一種煩惱。剛剛這邊空調不夠,我感覺熱,就是煩惱,因為我還有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一定會隨著氣候、不同環境產生煩惱,隨著這些煩惱而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但是我們不離等持。意思是要隨著這個煩惱去過日子,比如要從A點去B點,一定要開車、轉車,經過這些麻煩之後才到達,假如修到神足通飛過去就好了,就像密勒日巴尊者可以飛,以前在直貢梯寺,祖師 吉天頌恭可以帶著一萬個出家人飛過對面的山。但沒有修到之前,我們在生活中、人生裡面一定有煩惱,不可能沒煩惱。
裡面有一句話隨順煩惱,所謂順就是今天你餓就吃飯,想睡就去睡,冷了想穿衣服就穿,不要以為都是煩惱、麻煩。隨煩惱。不離等持。不要離開平等對待煩惱的心,什麼心?清淨的心。煩惱是生滅法,不是永恆存在的。只要這個生滅法一出現,這個煩惱就會另外變成別的煩惱出現。所謂平等對待它,就是不要逃避你的煩惱,也不要去製造煩惱。好像女出家眾去換水,就一直製造煩惱,還沒去做就想很多煩惱出來。因為她一直去想一個方法讓自己最方便、最不需要體力,不管這要不要花錢,不管會怎麼樣,都不管,就隨著她的煩惱去做壞事。假如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人,就會想:上師吩咐我去換水,我一定要想一個最簡單而有用的方法去做這個事。還需要教嗎?但是她所想的方法就是佛寺要花錢、要找人,她要最省時間。那妳出家做什麼?現在另一位女出家眾換水會很複雜嗎?(答:不會。)弟子聽我教他們的方法,我教的方法是不是很簡單?(答:是。)有用嗎?(答:有用。)需要很多體力嗎?(答:不用。)所以做不到的就是貢高我慢的心蒙蔽妳的眼睛,讓妳什麼都看不到,以為我派妳去做這件事是因為妳很重要,以為妳講什麼我都會聽?我明知道妳會出事,故意不講怎麼去換這個水。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修,碰到事情就原形畢露,劣根性全部出現了。
而能作彼禪定事業。聽清楚什麼叫禪定事業。這個事業跟我們世間所講的事業不一樣,是說修這個法門的時候,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在禪定裡面。意思是平常除了佛法和日常一定要過的生活之外,對於煩惱、快樂、喜惡等等,都只是來來去去的事。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在禪定裡面,包括拜佛、持咒,包括想幫助眾生。
經典:「而復圓滿五種神通及彼智業。」
四禪定假如修得好,它會圓滿,就是四個禪定修得很圓滿,五種神通跟它的智慧的業就出現了。
經典:「云何名為五種神通。一者天眼。二者天耳。三者他心。四者宿住。五者神境。此說名為五種神通。」
神境應該是神足。就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修禪定的人自然會產生這五種神通,不是故意修出來的。意思是一位修禪定的上師這五通多少都有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們跪在我面前時都是透明的,現在佛經給你們答案了,我不是修假的,假如我沒有修禪定,這五通一點都不會有。為什麼我知道他們想什麼?幾十年前的事情我都會知道,這就是他心通。所以你們跪在我面前起心動念我都知道,就是他心通,我知道你想什麼。當然我不會隨便用,平常我不用,跟別人做生意我也不用,否則每天用他心通還得了,光是想他買不買,多累呀!(大眾笑)天眼通、天耳通我也不會隨便用,除非是要幫助眾生;神足通我現在還沒修出來,但我走路比一般同年齡的人快很多,不敢說是神足通,最少是因為我身體狀況比較好一點,所以走路比較快。
五通不是佛菩薩賜予的,是透過修禪定而得。修四個禪定,這裡只是用簡單的幾句話解釋,但是已經涵蓋佛法所有的精華。什麼精華?怎麼遠離染欲過失,怎麼斷煩惱,很多佛法可以解釋,因為釋迦牟尼佛是講給菩薩、舍利弗這些大弟子聽的,所以不需要講這麼多Detail(細節),只講標題怎麼做。
所以為什麼需要上師開示佛經?因為至少上師修到某個程度,有經驗、有某個境界,知道這樣講法對眾生有用。我們要了解神通不是一種特別厲害的東西,只不過是修禪定圓滿,自然產生的一種功效,但這種功效並不是渲染自己的能力,而是因為修到四個禪定,才產生的神通,因為心清淨了。心清淨了,當然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障礙本來具備的能力,人本來都有這種能力,但是被蓋起來看不到。
不要以為聽完這一段,每天禪定打坐就會發通,不會通的!會發神經。為什麼不會通?因為心不清淨,追求這個境界。千萬不要追求神通!很多人以為修密宗一定會有神通,對,一定有,但不能追求,硬要追求神通會出事。所以在喜金剛法本有一句話無瘋,不能發瘋來學喜金剛,發瘋的意思就包括不自量力追求某一個修行的境界,遲早會發瘋,很多出家人發瘋就是因為這樣。仁波切對一位出家弟子開示:你小心一點,假如你不放下,還認為自己學很多,遲早會發瘋,因為你追求某個境界,不要以為看了很多經書就懂了。
假如我們不能用這四種禪定看通、看破人世間的七情六欲,就不可能發通,不管唸多少拜多少都不會,請你們清楚的記得,不要以為西藏的仁波切或是法王就有神通,因為有一些專門修神通的。像釋迦牟尼佛身邊就有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其他弟子也有神通,阿羅漢絕對有神通,佛為什麼不講其他人?因為目犍連尊者的神通沒有用在自己身上,都用在弘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他。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神通就能避免某些事,不可能,就算有神通,果報成熟也跑不掉,佛經講過很多這類的故事。不要誤以為跟了一位密宗上師學佛法、做完大禮拜、修完金剛薩埵就會有神通,沒有透過修行的次第、方向,絕對不可能得神通。
經典:「又復云何菩薩於彼天眼乃至神境而能圓滿最上正行神通智業。」
何謂菩薩在天眼通乃至五通裡面的神境(神足通)而能圓滿最上正行神通智業。這句話很重要,神通智業。他用神通是為了支持他的智慧,就像昨天我講那兩個弟子,假如沒有神通,就不知道他們錯在哪裡,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錯在哪裡。上師要將弟子的錯揪出來、挖出來,越臭越要幫你們挖出來,假如我沒有能力幫你們挖出來,就永遠修不出來,只是表面學佛而已。
所以天下很多學佛人,為什麼沒有幾個能夠修到一點成就?因為一大堆東西沒人幫他們挖出來,要碰到這種上師不容易,就算他有能力挖,但是他不講,何必得罪你?一得罪可能就不來了,就少了一個供養,所以大家相安無事就好,上師修上師的、弟子修弟子的。我也可以學這招,不講大家都舒服啊!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你們沒有一個人的心裡面沒有東西,我可以不挖的,還要看你有沒有福報、因緣到我面前,讓我挖出來,沒有福報永遠不會到我面前。現在我有一千多個弟子,每週六才見70個,什麼時候輪到你?連報名都有困難。很多人覺得沒關係,不報名,等仁波切哪天知道你。表示你逃避現實,以為自己每天唸,唸到有福報,仁波切會知道你。我不會知道,因為你沒來求,我就不會知道。
神通智業是指用神通支持智慧,處理佛法的事業,不是用神通威脅恐嚇壓迫別人相信,是用神通支持佛法中的智慧,降伏眾生,而不是用神通威脅眾生。就像我在京都看到一個弟子身體有事,他自己都嚇一跳,現在比較聽話了。他在臺北,我在京都能看到他身體上的東西,你說有沒有神通呢?(大眾答:有。)是我希望這個人好好修行,所以我就用神通降服他,否則我閒著沒事嗎?所謂智業,任何在佛經裡面所講的智,不是人世間的聰明,所謂的智慧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開輪迴苦海,幫助眾生成菩薩、成佛,謂之智業,而不是說自己有大智慧很厲害。
經典:「舍利子。此菩薩如實安住正等引心圓滿清淨。純一無雜及隨煩惱。於諸有情心無所欲。而能發起神境等通。此說名為神通智業。」
佛講:舍利子,假如這些菩薩如實照佛所講的,實實在在、沒有加自己一絲一毫的想法。出家女弟子就加自己的意見,她可以回來求,說自己搬不動,問仁波切有沒有辦法幫她。她要表現自己很聰明,她身為出家眾很清楚亂用常住、信眾的錢會下地獄,她先想到要加裝水龍頭,但就不會回來問,覺得丟臉沒面子,跟出家男弟子一樣,什麼都不想問,再問就搬一大堆佛教名詞出來,以為自己修出來。一個上師試驗弟子的方法種種色色,她沒想到倒水這麼簡單的事會出事,骯髒的東西都被我全部挖出來,不尊重上師、自以為是、亂用常住的錢,還男、女出家眾一起做事,犯多少條戒?剛出家的,我還不怪他,但這個女弟子出家這麼多年,還不清楚這種事?假如沒有神通怎麼對付這些人呢?
你們常常說相信仁波切,其實你們不信仁波切,你們信自己而已,在我講佛法時聽一聽,其他都不用問。這個女出家眾是一個範例讓你們看,若她打電話來請示,雖然可能挨罵,但最少不會犯後面這些錯,但她認為是小事懶得打電話。所以學佛很難,因為大家自我中心都很重,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佛菩薩和上師都不重要。你們就不相信上師的智慧,以為上師只有高中畢業不懂,自己懂很多事。這裡講得很清楚,有神通的自然就會支持他的智業。
純一無雜及隨煩惱。於諸有情心無所欲。這句話很重要,菩薩心裡對一切有情眾生無所欲,沒有特別的要求,菩薩做任何動作都希望能改眾生、對眾生好,每個眾生所需要的方式不一樣,不是用千篇一律同樣的方式去幫助眾生,但菩薩的出發點都是沒有欲望,沒有希望眾生給任何回報,讓菩薩修得更好、得到更多東西。
而能發起神境等通。此說名為神通智業。所以為什麼寶吉祥到現在沒有點燈、沒有牌位、沒有大功德主,也沒有說參加法會大功德主、副功德主要多少,因為不要產生欲望,假如有大功德主、副功德主,大家就會搶,就是欲望,法會就不得清淨。就算無法得到應該有的款項,也是上師福報不夠,得不到這個財,所以做上師的要很謹慎。對你們而言,每件事是小事,對我來說都是大事,一定要很清楚不能讓眾生產生任何惡業,都要很清楚去做,神通智業自然就會產生。
經典:「又天眼清淨出過於人。而能觀察諸有情等。初生退沒好醜等相。善趣惡趣勝妙下劣。乃至知諸有情業行差別。身語意中具足惡行。起彼邪見誹謗聖賢。而復積集邪見業因。身謝命終墮於惡趣那落迦中。又復知彼諸有情等身語意中具足善行。起彼正見稱讚聖賢。而復積集正見業因。身謝命終生於善趣或生天界。」
那落迦中。這個詞幫我查一下。(弟子查詢結果詳見備註)這一段是說菩薩能知道眾生所做的惡,知道這些惡讓他們有機會生在惡道;也知道眾生做了什麼善,讓他們有機會生在善道,甚至生在天界。所以有些人來求超度,我會要他們做大禮拜,因為我知道亡者做過什麼事。眷屬不幫亡者做大禮拜的話,惡的因不可能減少,所以亡者不可能得超度。有些人來求超度,我一口就答應,因為我看他有行善。有的時候你們也聽過我說,你的祖母曾經拜過觀世音菩薩,所以你會來等等,因為我看到了。有的時候我說你祖先不好,也是看到了,看到之後才能對症下藥,給對方幫助。
這一次在佛寺出車禍的弟子,因為以前她在祖母或外祖母殺雞的時候幫忙抓雞的腿,所以出車禍傷到腿。但是她沒有講,她認為自己皈依、吃素了、有做大禮拜,應該沒事吧!是沒有事,讓她骨頭沒斷,但是皮肉傷跑不了,這謂之重報輕受。醫生都覺得奇怪,傷得這麼嚴重,7天就可以拆線,肉都長出來了。
假如身為上師完全沒有神通的話,不能判斷眾生的善與惡,真的沒辦法幫助眾生。皈依久的弟子應該很清楚,我幫助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些是做大禮拜,有些是不理他,有些是要他做大供養,百千種都不一樣,因為根據他祖先所做的善惡業。甚至於有些完全不幫他超度,不是我沒有慈悲心,而是惡業太重,眷屬也不肯幫他種福,所以先讓他苦一下,先讓他還清這一世所欠的,讓他下一世不要那麼苦,也有這種方法。你說這樣太殘忍了吧!不是我殘忍,而是不能違背因果,連佛都說他不能改變眾生的果報,何況是我呢?我開方子出來,你們不聽話就沒有辦法。
就像有一些信眾來求見,要他這一生吃素就馬上起身,轉身跑出去,我怎麼幫他的祖先呢?最記得有一個女的懷孕,和她先生來求見。我一看,這一家事情嚴重,我就說妳這一生可以吃素嗎?「嗎」還沒講,這個女的站起來就跑出去了,從此就見不到人,那就沒有辦法,這是她的業在阻礙。為什麼要學佛?就是希望這種業不要阻礙我們。
就像這個弟子,讓她出個車禍,很多事情就清了,之後學佛障礙可能少一點,假如不清這件事情的話,還有別的障礙。她剛過來的時候,我說妳家裡面水塔的水很骯髒,她說沒有,才剛洗過一年。我說洗一下吧!果然真的骯髒得不得了。我也不知道地址在哪裡,是怎麼看的呢?我也不知道怎麼看出來。
很多人說要度眾、要幫助眾生,用什麼來幫助呢?一直講佛經嗎?並不是,眾生很難搞,沒有一點實力他不理你的。這裡佛說要修菩薩道,你說你要做菩薩,四禪定都沒有修,憑什麼做菩薩!沒有開發一點點神通,怎麼幫助眾生?怎麼知道眾生的善與惡在哪裡?不知道就沒有辦法幫他解決問題,就會變成千篇一律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聽佛經是讓我們知道怎麼去修行,而不是聽故事。雖然釋迦牟尼佛沒有講哪一個是修菩薩,但是這個法對任何下定決心要修菩薩道的人都一定有用。
經典︰「舍利子。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於諸有情積集惡業悉能了知。」
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人常常會講他有些感覺,人都有天眼,只是天眼的能力沒有出來。大家曾經有過這種經驗,感覺好像過兩天會有事情,這就是天眼,但是你看不到,只是感覺到。如果是菩薩道修四禪定的話,就看得很清楚是什麼樣子?誰怎樣,全部都看得到。為什麼看到呢?因為看到之後,對一切有情眾自己本身所累積集中起來的惡業悉能了知。佛菩薩是幫助眾生停止做惡業,就算已經做了惡業,幫助他讓果報不要這麼快成熟;就算果報已經成熟,也能減輕一點。假如不了知他所做的惡業,就不知道怎麼給他幫助。
正如我們在修法的時候,不同的人修不同的本尊,照理說應該修一個本尊就好,但是裡面講得很好,這個狀況要修這一種,每一個本尊所應對的事情不一樣,因為在虛空裡面有很多眾生,你們看不清楚有多少。以你們的觀念是鬼,但不是只有鬼,譬如說有夜叉、羅剎、天龍八部、空行母等等,這些都會傷害到我們。因為我們在過去世或在學佛的過程中所做的惡業,都會勾召這些來傷害我們。所以大家要了解,學佛除了能夠幫助自己解脫生死,也能夠幫助自己這一生惡業成熟的機會減少,就算成熟了也不會要你的命,讓你有時間再修,差異在這裡。不要以為倒楣,學佛了還出大事情,不學佛的話,可能會出更大的事情,完全沒得救。佛一直講這些,意思是怎麼判斷這個人有沒有修到菩薩道?就是剛剛講的這些條件有沒有做得出來?有的話,就有修到菩薩道;沒有的話,就算他說受了菩薩戒……(大眾笑)我沒有講,你們自己笑出來。
佛經是讓我們自己去確認你們的上師也好、修行人也好,他的能力有沒有出現。這個能力的出現不是為了自己,而是他要幫助惡業和善業的眾生,兩邊都要幫,不會只幫善的,也不會只幫惡的。以前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他叫弟子去托缽乞食,有些弟子專門選沒錢的,有些專門選有錢的,釋迦牟尼佛兩個都罵,說要隨緣,去到哪裡就吃哪裡,為什麼要挑有錢的呢?你說因為要幫助他更有福報,以後更有錢可以幫助佛法,那是不對的。為什麼挑沒錢呢?你說因為他沒錢,希望他供養後能夠有錢。那也不對,因為不是隨順因緣,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嘗試改變眾生的業力。聽懂這句話嗎?
就像現在仁波切每天持咒加持你們,但是你們不學,我也沒有辦法改變你們。只要你們修了,我持咒加持你們一定有用;但是你們不肯修,還是用你們的方法,我怎麼講都聽不進去的,那就沒辦法再繼續幫了,想幫也沒辦法。很多人覺得:「不會吧!仁波切會對我好一點,可能會放過我這一次,再給我機會,會原諒我。」我全部都是從佛法的出發點來看人看事,而不是看今天誰對我好,我就對他好一點,絕對沒有這回事。你們自己要清楚,學佛絕對不是為了消遣,不是為了多一個東西防身、也絕對不是多一個東西保佑平安,並不會。
昨天有一個男弟子來求法,我看他拿薄薄的紅包,是他每個月用不完的錢給我,我就不准他以後求法。為什麼呢?講過多少故事,求法真的要供養。他覺得他不需要,因為他沒有錢。我問他每年年底有幾個月年終呢?他說兩個月。那兩個月的錢去哪裡呢?他說買了東西。表示他不準備求法。假如有心要求法,一定會將這筆錢準備供養。罵完之後他才記起來,仁波切之前沒錢的時候,整個月的薪水拿去供養。這個人也好玩,不罵不想,罵完後會想起來,也佩服他的腦筋,就是對法不恭敬。
我講過多少次,我口袋裡只有4千塊,整個家裡面只挖出4千塊,2千多塊拿去供養。公司沒有錢繳房租,我先把錢拿去給直貢噶舉中心繳房租。今天我能夠有小小一點點成就來幫助眾生,就是這一點跟你們不一樣,沒有「我」。你們全部都是我,那怎麼修呢?所以講《寶積經》,大家應該要警惕自己,就算沒有能力修到菩薩道,也要朝這個方向去走,不要退縮、不要怕,不要說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沒有能力做到、不知道怎麼做,這些都是推托之辭。
以前我沒有看《寶積經》,為什麼能夠做得出來呢?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沒有看到《寶積經》,為什麼能全部做到呢?無他,前世修得比你們好,另外一個就是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不要家、不要事業,就是學佛,你們做得到嗎?當你的心和佛法不是很接近,佛法就會遠離你。我不是叫你們所有的資產都拿出來,就像昨天有一個弟子,我跟她說不要供養我,錢留起來,妳兩個兒子不會養妳。我明明知道她老公死了之後,留一筆錢給她,她有沒有拿給我供養呢?沒有。她老公死了也是我幫他,她孩子小的時候不乖也是我幫。我沒有叫她錢給我,我還是勸她。因為無所欲。
一年一年過去了,仁波切也一年一年老了,能夠再罵你們幾年真的不知道,大家真的要用心。既然聽到佛法了,要用心對自己要求一下,好嗎?(大眾回答︰好)不要認為自己做對了、做好了,沒事了、沒問題了。前面講的四個禪定,你們全部沒有做到,怎麼可能沒事呢?回家好好仔細想一下,不要每天浪費日子,一天一天過,一年一年過,一下子這一生就過完了。
6月8日的法會,之前在日本有傳過兩本觀世音菩薩法本的都要帶過去。總共有多少人呢?(弟子回答:報告 仁波切,25個人左右。)這25個人要將兩本法本都帶過去。
今年7月28日是 澈贊法王的生日,那一天 法王要在不丹進關,閉三年的關,所以7月28日我們一整天的法會,修長壽佛和上師供養法供養 法王。因為是星期一,你們自由報名參加,不強迫,能夠請假就來,請不到假也沒關係,免得到時候說不上班被開除,所以提早跟你們講7月28日。(與會大眾:謝謝 仁波切。)
更新日期:2025 年 6 月 0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