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法會開示 – 2023年07月09日

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升法座,開解《寶積經》卷第五十七《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二》。

仁欽多吉仁波切為利益無邊眾生,六年多來傾盡全力擘畫興建寶吉祥佛寺。因興建佛寺建造諸多佛像,故而出現造四臂觀音聖像之殊勝因緣。仁波切心繫在佛法上利益弟子,應弟子之殷切祈請,特別賜予六百尊珍貴的四臂觀音佛像,讓弟子們能請回佛像恭敬供奉。其間 仁波切耗費心力,動用許多人力、物力、財力,完全未賺取弟子們一分一毫,甚至自付稅額,在歷經多時的苦心安排下,六百尊四臂觀音佛像順利運抵。今日法會一開始 仁波切步上壇城,即以不可思議的修行功德,親自為佛像進行灑淨驅魔儀軌。弟子們感恩上師慈悲賜予如此殊勝難得的因緣,上師恩德浩瀚,誓願謹記上師教法,恆常憶念上師,好好修行。

接著,仁波切升法座,以實修實證的功德願力持誦六字大明咒,聲音深遠宏亮且極具攝受力,現場妙香馥郁,令與會眾等的煩惱心得以暫時寂靜,顯露清淨的本性,領受 仁波切殊勝佛法教導。

持誦結束後,仁波切賜予珍貴的開示:

經典:「大德。皆是無常。難陀。體既無常。為是苦不。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

大德。皆是無常。這是難陀回答的。接著釋迦牟尼佛講:難陀既然你認為本體是會變異的、是無常的,那是不是苦呢?

難陀答: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意思是說,難陀答佛,假如苦也是變異的,苦就會變壞。這句話是講給那些整天怕苦的人聽的,很多人認為苦要快一點消失掉,不要發生、不要存在。假如說有一些生病的,希望病苦馬上消失掉,包括我們人的死亡,生死八種苦,那也是無常在變異的。

這兩句話意思是說,不管快樂也好、苦也好,都是無常,是變異的,它是因緣法。苦的產生不是誰給我們,也不是有個主宰認為你這一生做不對或你得罪他,所以他給你苦,不是的。

全部是因為你自己有因,去做苦的因,才有苦的緣,才結苦的果。我們了解這個變異法就是無常之後,我們很清楚就算現在過很好的日子,也是會變的。所以一直講你們不要求過好日子,求過好日子只是變異法,有一天會變得不好,到時候又要說:「佛菩薩不靈了,仁波切不靈了,仁波切不幫我。」因為你求「常」,你想要事情不變。

釋迦牟尼佛一直不斷教我們:世界、宇宙沒有一件事情不會變。色受想行識會變,好變壞,壞變好,一直變來變去,沒停止過變,我們是在這個變異裡面一直在轉,一直轉一直轉。甚至感覺人家對不起你,那也是因緣法。假如你認為「對不起你」這個想法,就是他對不起你,那你就將這個變異,這個時間「恆」拉長。

譬如說有人在馬路上撞你一下,原本你看他一眼就過去了,「撞」的這個緣就結束了。但假如你覺得:「欸?為什麼撞我?」轉頭看他、瞪他,甚至罵一句,這個緣又延續了。假如他又回頭來看你一眼,好一點的吵架,不好一點就打起來了。你若想要讓它快點結束,認為撞就撞了,好吧!是你跟他有因緣,臺灣兩千三百多萬人不撞卻撞到你,絕對跟你有緣。不管前世、這一世,絕對跟你有緣才會撞到,這樣撞的緣就結束了。但是如果你硬要覺得:「哎呀!為什麼要撞我?我回頭撞他一下。」那事情就越來越多了。包括男女之間也好,什麼都是緣。假如覺得為什麼他這樣?那也是緣。你認為這個緣不好,就一直不好下去了。等於說這個緣你可以操縱它的長短、結束,跟你的心態有關。假如你認為不好,就一直不好。你認為:「好吧,仁波切,是不是我認為它好,它就可以好得久一點呢?」也不會。只要你跟他好的緣,有一天到了、結束了,就變異了。

大家都談過戀愛,都有初戀、二戀、三戀、四戀,現在沒有初戀就結婚的,假如回頭想一下,剛開始都覺得「唉唷!夢中情人出現了!」一旦這個夢一醒:「哇!我又錯了,我又做另外一個夢了。」這個緣是不是你們自己做的呢?不管男與女都一樣,先設想自己心裡面喜歡什麼,遇到一個你認為是心裡面喜歡的,結果當他沒有做到你所想的,你又開始討厭他。

人生就是緣,緣生緣滅:緣生了就是開始滅的時候,滅的時候也是另外一個緣開始的時候,沒有停止的。所以佛說:難陀,既然本體是無常,是不是苦呢?難陀回答:大德。是苦若無常苦即變壞法。這句話意思是說不管樂也好、苦也好,都是變壞的法,苦變壞,就是變好;好變壞,就是變苦。所以我寫的那本書叫《快樂與痛苦》,我們人生就是在這兩邊跑來跑去、跑來跑去⋯⋯沒停止過,看去哪一邊。永恆的樂只有去阿彌陀佛那邊,只要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絕對就像乒乓球兩邊來來回回,大家若不相信,可以回頭想一下:你這一生是永恆有樂嗎?沒有。是永恆痛苦嗎?也沒有。

你覺得:「這個人可憐喔!怎麼樣怎麼樣⋯⋯」但也許對他來講這是一種樂。譬如臺灣有些有錢人有錢得不得了,他去收租金的時候,騎個人家都不會偷的腳踏車,穿個夾腳拖去收錢,他覺得很快樂。我們看到會覺得:「有錢你不會享受一下,叫人去收就好了。」他覺得不需要,他覺得這是他的樂。

譬如現在有些人喜歡撿破爛,撿了一大堆回家,如果你罵他,他就會回說:「我珍惜資源啊!不要浪費啊!」我們看到就覺得他找苦受:「可以買嘛!」所以每個人樂與苦的定義不一樣,每一個家庭不一樣,每一個村子不一樣,每個城市不一樣,每個國家不一樣,每個民族不一樣。所以沒有肯定什麼叫快樂、什麼叫苦,都是我們想出來的、自己做出來的。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快樂、尋找快樂,但所追到、找到的都是苦,一切快樂就是苦的開始。還沒結婚之前跟真的一樣,結婚之後將牌一張一張打開:「原來這樣,唉唷!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出家嘛!早知如此!

所以苦與樂不是我們修行人追求的,我們有樂時,知道自己做了一些福報了,但是我們更加要謹慎,因為這個福報已經開始成熟了,成熟後福報用完,苦跟著來。所以為什麼每一天要修?每個人都以為:「仁波切!我參加法會,消了業障,我會快樂。」之後呢?每個人都是這樣求,錯了!

你們認為業障離開了就會快樂,憑什麼?那就是不相信因果,我們的快樂痛苦都自己做的嘛!是不是?憑什麼幫你消業障,你就會快樂、變好、身體健康,你做過什麼?沒有啊,只是坐在那裡一個多小時,以為自己學佛,回家唸個一千遍、兩千遍六字大明咒,以為自己修行。沒有啊!

你們以為學佛這麼簡單嗎?現在幫你們請觀音菩薩佛像,我們動用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我沒有賺你們一分錢。為什麼不賺?佛菩薩不是以金錢來計較的,佛法不是以金錢來計較的。你們現在看仁波切好像收本錢,譬如說我剛剛灑淨、驅魔,這種功力,我上一世不要講了,這一世幾十年的功力才有資格驅魔,值不值錢?我有沒有收你們一分錢?(與會大眾齊聲答:沒有!)所以那時候我說有六百尊,有些人還慢慢等,什麼意思?不信仁波切,不相信仁波切會有好東西給你們。有些人覺得還沒設好家裡面的壇城,不曉得有沒有地方放,弄好再請。我請教各位,為什麼你會弄一張床給自己睡呢?為什麼你父母親不會阻止你躺在床上睡覺呢?為什麼你老公老婆不會阻止你躺在床上睡覺呢?請個佛像想一大堆。

有個弟子來請佛像,我不給。他說:「我跟我媽講好,我媽答應給我放佛像,現在我可以請了。」沒信心嘛!怕請回去沒地方放,對這尊菩薩不恭敬,不曉得怎麼辦?沒怎麼辦,每天抱著佛像啊!除了上洗手間你不能抱之外。這些人就是找理由,一看發現:「喔!大家搶著要,一定有好康,我也去搶一個。」找理由說:「我現在弄好了,我媽給我放,所以我來請。」不給你!我絕對有資格不給你,因為我沒有賺你錢,我還賠錢。假如我用稍微民主一點、開明一點的手段,現在六百尊佛像,我一尊賺一萬就好,多少錢?(答:六百萬。)哎呀,數學算得很快,怪不得你們全部都摳門。

我如果要賺錢,機會多得很,還要這麼可憐,開個好的餐廳給你們吃了不會拉肚子,賣好的日本食品讓你們吃了喉嚨會變好,開個中醫診所照顧你們健康,我需要這樣搞嗎?我學學別人就好了。老實講,一尊佛像在外面至少八萬塊起跳,還沒開光,還沒裝藏,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後面那些慢慢來請的,二十萬起跳,為什麼?他有時間嘛!有時間的人表示他是有錢人。我們整天沒時間,我們沒錢。賣這麼多錢,都捐給佛寺!我也不要賺。

這證明他們有錢,上個禮拜我才講佛寺少了這麼多錢,沒拿出來耶!請佛像就有錢!你說這些弟子,我心裡面難不難過?上禮拜天我才講佛寺少了幾百萬。而一說請佛像有東西交換,還幫他捐給佛寺,錢就乒哩乓啷出來了。你們真的很會藏耶!我們西藏叫伏藏師,也就是專門去找法本的叫伏藏師,你們真的很會伏藏你們的錢,佩服你們到五體投地,真的是⋯⋯。

好了,講回來佛法。其實剛剛講的也是佛法,講你們的心態,每個人都算來算去這麼會算。

經典︰「我諸多聞聖弟子眾。」

我很多多聞聖弟子眾。當佛講這句話,意思是什麼?就是修阿羅漢的弟子已經證果的、解脫生死的。大家永遠記得在佛經裡面講「聖」這個字,不是講他是聖人、他道德很高,不是。當佛講「聖」,就是這個人已經解脫生死,他才是聖人,他不是一般凡夫,不是凡夫身,也不是一般的上師。但他是修多聞緣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修阿羅漢道,這邊佛順便講一下了。

為什麼佛不教這一些多聞聖弟子轉回去修菩薩道呢?眾生有眾生的緣,每個眾生發的心不一樣,好像跟你們一樣,請個佛像都這麼多故事,對不對?為什麼這麼多故事?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緣分不一樣。好像有一些不給供養的,偷偷報名請佛像,負責的賴姓弟子也忘了就給他報名,報了名給了錢我照退。你已經沒有福報供養了,還給你一個好佛像?我不敢說好不好,最少是沒賺錢的佛像,最少是我加持的佛像。現在才知道不供養的有很多好康跟你們無關。仁波切不計較你們的供養,但佛經講得很清楚,供養是累積福報最快的方式,不管哪一方面的供養。仁波切是從來不計較錢的人,如果今天我計較錢,哎!我真的好過日子!

經典:「計受等是我我有受等。」

這邊就講,釋迦牟尼佛點題了,點什麼?阿羅漢道沒有證悟空性。所以前面講「色」,他對現象他接受是這樣的。這裡他講「受」,意思是說他所感受到的,這感受不是我們的身體,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神識、體會,跟我們心態的感覺所接受的事情。

但是在菩薩道來講,這個「受」也是空性的,也是無常,是因緣法。譬如說我們修密法,我們要修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生起次第就是「受」,接受的受,我會感受到本尊,因為我觀想出來的。當我們要修圓滿次第的時候,我們要將本尊變成五彩光融入法界,就告訴我這個「受」是空性的。諸佛菩薩沒有色身,沒有樣子,連禪一點點的力量都沒有,他完全在空性裡面。

要解釋空性,以你們目前的能力再講一百世你們也聽不懂。釋迦牟尼佛為了開示「空」這個字,《大般若經》講了22年,只講一個字――「空」,所以空代表什麼?是代表諸佛菩薩要證悟、要達到涅槃的時候,這個「空」要全部清清楚楚的。

這邊釋迦牟尼佛就講聲聞緣覺跟菩薩的差異在哪裡,就是差在這個地方。受,不是說他的感受,而是他還覺得:「我是修斷輪迴的,我的覺受就是斷輪迴。」但是以修菩薩道來講斷輪迴也是無常,因緣法,是生滅法。我們能修到斷輪迴、不生不滅,一定要修到空性。

在你們這一生裡面要修到空性是不可能會出現的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因為到阿彌陀佛那邊有這個環境、有這個時間,也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大能力照顧我們、監視我們、監督我們,才能夠在阿彌陀佛那邊。為什麼說你一到那邊就是登記好的菩薩,雖然說在《阿彌陀經》也有講聲聞緣覺,因為這些聲聞緣覺他想去阿彌陀佛佛土,可能他想改變修行方式,可能他喜歡那個環境,我不知道,因為佛經沒講。

但是佛經講得很清楚,只要你能生在阿彌陀佛那邊,花開一見佛,你就是菩薩了。你去那邊就已經是登記好的菩薩、註冊菩薩。哪有這麼好的事?全宇宙都沒有,只有阿彌陀佛國土跟不動如來的佛土有。但是要到阿彌陀佛那邊,不是你說:「仁波切,我相信阿彌陀佛,我要去⋯⋯」但若你不想死,也去不了。

經典:「受等屬我我在受等中不。不也世尊。」

釋迦牟尼佛也問難陀了,受等屬我我在受等中不。不也世尊。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將聲聞緣覺修行的體悟講出來,聲聞緣覺認為「受就是屬於我的,我在受這個境界之中。」是不是呢?難陀說:「不,世尊。」

經典:「是故應知凡是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所有諸色皆非是我。我不有色。色不屬我。我不在色中。」

這一段講得很清楚了。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內與外,不管你認為粗的、小的、細的,優勝的、很劣等的,很遠、很近,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我,我沒有這個色。這個「我」不是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的我,是說我們清淨本來自性的我,這個清淨本來自性的我,不是有色的,在《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

我不有色。色不屬我。我不在色中。就是我沒有這個樣子,這樣子怎麼來?業力。假如你沒有作什麼業,你不會有人的身體;假如你作很重的業,會有動物的身體。諸佛菩薩是善的因、善的果,他連業力都沒有了,所以在阿彌陀佛那邊是帶業往生,是帶善的業,不是帶惡的業,所以在阿彌陀佛那邊才沒有畜生道,佛經講得很清楚了。會叫的鳥都是阿彌陀佛神力變出來,催你快一點學佛,不要閒著沒事。

這一句話是說假如我們修菩薩道的,我們對於「色」這個字,不是男女的色,是這個現象、外表、一切的物體都是虛假的,在變化、變幻的,隨時在變的,不是停下來不變的。我也不是在這個物體裡面的一分子,這個物體就不是我,為什麼不是我?假如以科學來講,我們這個身體全部是什麼?一切稀奇古怪的元素結合在一起,產生我們的身體,假如我們將這個身體全部分解開,就沒有我。

正如我常常講的,假如今天你忘了你叫什麼名字,你忘了住哪裡,你忘記老婆老公叫什麼,什麼全部忘了,這時人家問你:你是誰呀?你絕對講不出來你是誰。平時人家問你:你是誰呀?你一定說我叫什麼名字,我老公是誰,我老婆是誰,我在哪裡上課⋯⋯全部講出來,來證明你是誰。我們用一大堆名詞、一大堆工具,證明這個是你,假如將這些全部拿走,這個是你嗎?大家回家想一下:有沒有這個你?大家都是一樣,很多元素結合在一起,只不過大家結合元素的多與少,所以產生不一樣的樣子,這也是你的業力。假如修菩薩道的,他對於色這個事,就是對於現象這個事情,他很清楚它是空性。

所以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才講,觀音菩薩可以根據眾生什麼因緣,現什麼身來度他。假如觀音菩薩執著白觀音是觀音菩薩,那錯了;執著千手觀音是觀音菩薩,那又錯了,因為他度這一種眾生時,不會變出與眾生不同的另一種色身。所以《普門品》裡面講得很清楚,觀音菩薩會變作臣子、國王、居士身,現這個身來度這一種眾生。這就是他知道這個色是跟著業力,他有神通變化,他會將自己變成這個樣子,給你感覺到你跟他是同類。所以不是說觀音菩薩一定是四臂觀音、千手觀音,這個不是,他沒有固定的相。假如觀音菩薩有固定的相,他就不是觀音菩薩。這個相誰給的?我們給的,我們想出來的。觀音菩薩根據我們這些眾生想知道什麼,他給你看到這個樣子,就告訴你:「這個就是我,這就是我觀音菩薩。」我們每天就拜拜拜⋯⋯,認為這就是觀音菩薩。

假如我們有一些懂歷史的,觀音菩薩從漢朝後到宋朝以前,做的樣子一直在變,是不同的。在某個地方做的觀音像,他做的外相、穿的衣服就絕對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因為大家將觀音菩薩擬人化了,觀音菩薩不是這樣子。假如觀音菩薩是固定一個相,他怎麼可能在六道裡面走來走去,幫這個幫那個,不可能嘛。正如地藏菩薩也不是固定的拿著錫杖、剃光頭、穿出家衣服,不是,他在鬼道就不是這個相。

所以這邊一直強調,就是說你要弄清楚,今天我們修聲聞緣覺,還是修菩薩道?也不是說我們放棄這個「色」,放棄這個「受」,放棄這個「想」,因為現在還有這個肉體,我們需要這個,但是我們不能執著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結果。

譬如現在很多佛寺都講:「哎唷,施主最近你修得好,你看,很莊嚴!」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真的修得好。譬如說有些人覺得我最近唸得好,就沾沾自喜。所以佛講得很清楚,你不要執著這個色。但是偏偏也不行,我們都喜歡看漂亮的,這個怎麼辦呢?這個是講我們凡夫的時候是這樣子,但是在修行的時候就不要執著,因為假如你執著需要看到某一些東西,你就很容易入魔。正如在禪宗裡面有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正如《金剛經》裡面有講得很清楚:以色相求我,皆是邪說邪見。都是說這一些。

雖然說在藏傳裡面常說親見本尊這類的故事,這個說法是從哪裡來?是說這個修行人他自己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修到很圓滿,等於說他就是本尊,本尊跟他無二無別。所以他的心色可以看到本尊的法身出現給他看,跟他所想的本尊的法身一樣,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也不是什麼人跑出來給你看。他絕對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閉關修行持咒等等才可以看到,這個看到不是他希望看到,這個怎麼解釋給你聽?是說他已經進入一個空間裡面,剛好這個空間是跟佛菩薩願力的空間在一起的,他就可以看到,不是一般人可以看。不是「我一直打坐,看到就是對的。」這是錯的,不是這樣子,絕對是經過很長時間去修行的。

經典:「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

何謂正念,何謂正慧?就是要根據佛所講的、告訴我們的念頭,這個念不是唸出來的唸,是我們的想法。前面教我們很多了,我們要重複去想。假如沒有記得這麼清楚的,我們的正念就以六字大明咒來代替,正慧也可以。而審觀察。就是你要審慎的去觀察你所感覺的色受想行識是什麼東西。

經典:「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此等亦非是我。我亦非有此等。我亦非在此中。如是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

所以受想行識也沒有我,《心經》裡面有講,是不是?怎麼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出家弟子答: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

這邊釋迦牟尼佛重複講一遍,就是色受想行識是一樣,我們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

經典︰「若我多聞聖弟子眾。如是觀察於色厭患。復於受想行識亦生厭患。若厭患已即不染著。」

這段,釋迦牟尼佛特別交代所有多聞弟子了,假如你聽我說用這個方法觀察這個「色」,產生厭患。厭患是什麼意思?不是說你討厭它,你知道這個色會拖著你修行的,受想行識也是,你要生出厭患,就是你今天修行不是追求色受想行識。譬如說我一直講你們:「不要求名,不要求富。」就是追求這個。你追求這個,不能解脫,這邊講了。

若厭患已即不染著。所謂厭患不是討厭它,而是知道色受想行識阻礙我們解脫生死,我們要了解這幾樣東西,是給我們目前的肉身過日子的,而不是修行用的。我們要用色受想行識來修行,就一定要用密法,顯教沒辦法。我們用到這個來修行,就能將它轉過來變成我們的智慧,但是在我們沒這個能力之前,要觀察每天所追求的色受想行識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這個肉體、感覺,還是真的為了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利益眾生,因為你對這個東西不起厭患,你的心就會被貪嗔痴慢疑染著,而無法解脫生死。

如果我們知道這種東西是厭患而不染著,就可以解脫生死。解脫這兩字不一定是解脫生死,解脫煩惱也是解脫,我們一生都是一大堆煩惱,要靠什麼來解脫?要放下怎麼放呢?每一秒鐘都是煩惱,所以我們就要用「對治法」去對治。為什麼起這個煩惱呢?起這個煩惱一定是要滿足自己某些需求,所謂煩惱不一定指很煩。若以修聲聞緣覺的人來說,連肚子餓都是一種煩惱,因為他心動,連說自己很熱也是個煩惱。

若是修行人,知道這種煩惱就是因為我們接受色受想行識,所以這個煩惱心出來。煩惱心出來就不能解脫生死、不能解脫輪迴、不能解脫煩惱,也不能解脫你愚昧的想法,還在執迷不悟,因為你執著色受想行識,怎麼打都打不進去。我們學佛困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你們認為自己明明能看得到、聽得到,怎麼辦呢?持咒也是要用嘴巴唸,耳朵也會聽,而且喜歡看到佛像、佛經,才會起歡喜心啊!怎麼辦呢?

佛就教我們用正念及正智慧,來看待我們這個人生所產生的色受想行識。這個東西你要它,你也死掉;不要它,你也死掉,因為我們修行會越發困難。所以我們要知道這是幫助我們的工具,要認識清楚這個身體是業報身,一無是處。什麼叫業報身?就是你所作的一切善惡業而得到這個身體,對我們修行而言只是去用的工具而已。假如你認為這個身體就是一切,要好好的保護它,那就是很執著色受想行識,但這不是說我們不保護身體,因為身體不健康也不能修行。這種錯綜複雜的事情,若非經過閉關修行的人是分辨不清楚的,做錯了還認為自己是對的。

所以為什麼要聽上師?因為上師有經驗。好像最近發生一件事,做佛像的廠家將釋迦牟尼佛佛像的頭髮做成黑色的,我一看就說要藍色,結果弟子聽了就說要告訴廠家,我說好。結果第二次開會,那位弟子說問過堪布,堪布說有藍色也有黑色,我也不罵他,等廠家改成藍色了,我才跟他講。我問他是否有叫他問堪布,他說沒有,那他為什麼要問堪布呢?很簡單,因為道場釋迦牟尼佛佛像的頭髮是黑色的。你們都不知道吧!每個星期來,都沒看到釋迦牟尼佛佛像的頭髮是黑色的。

但是他看到了,就想道場的釋迦牟尼佛佛像頭髮是黑色的,為什麼佛寺的釋迦牟尼佛佛像頭髮要藍色的,他認為堪布是專家,而 仁波切是半路出家修的,堪布是從小修的,應該問堪布。有錯嗎?以人來講,這樣做沒錯,但是以弟子而言,這樣做就錯了。就算我說藍色是錯了,也是我負責吧!那位弟子是好人,怕以後人家來笑我,認為道場的佛像是黑色頭髮,為何佛寺的是藍色呢?我再問那位弟子,他是否有請問堪布為何有藍色及黑色,他說沒有問,所以我也不告訴他為什麼有藍色與黑色。

所以要相信一位上師對你們來講真的很困難,尤其我不是從小出家,不像某位出家弟子出家三十幾年,我是32歲才開始學佛修行修出來的。很多人認為我修法很厲害,但是很多事情可能不知道,不過對佛像這種事情我不會隨便的。從此事就可看出來那位弟子對上師真正投降的心,絕對有打折扣。

不過他是個好人,這我不能否定,因為他怕我出狀況給人笑,幫我去圓這個事。不過佛寺是我吩咐要蓋的,我沒講要做的事而你去做,是不是不尊重這個長輩呢?等於今天你在公司打工,老闆告訴你去東邊,你跑去東北角,回來告訴老闆你覺得東北角對老闆好一點,老闆絕對會罵你,他覺得東方對他好,關你什麼事?這是同樣意思。

人會出錯就在這裡,以為自己是好人。我故意不叫他問堪布,就是等著。在座大家有很多人還不知道這裡的釋迦牟尼佛佛像是黑頭髮,還有幾個人眼神馬上朝佛像看過去,所以真的不要收弟子,每週來拜佛都還不清楚佛像長什麼樣子!所以也證明你也看不清楚我長什麼樣子。為什麼需要上師?因為上師是一位有經驗的修行人,如果我沒有經驗,法王會讓我每星期坐在這裡講話嗎?一早就會告訴我不要講,只要修法就好。

你們就是不服氣,就是要找個機會說仁波切錯了;我錯了就錯了,有什麼關係嗎?錯也是無常啊!尤其牽涉到佛法的事,當然以仁波切為主啊!堪布也曾經說過:仁波切說什麼都是對的。本來就是這樣子,法王說什麼都是對的,這我曾經跟你們講過,但為什麼到我身上就變呢?因為我不是 法王?所以修行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要服一個人真的不簡單,一種就是他很有權或很有錢,對你有幫助,一種就是他太帥太漂亮,其他人你怎麼會服他呢?大家一個比一個驕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經典中清楚提到正念、正慧,什麼叫做正?關於能解脫的方法的念頭就是正,跟這個無關的全部都是邪念。所以再求自己皈依佛門消業障就能過好一點,這就是邪念。明明佛經沒有這樣講,你們卻逼我要這樣做,可惡啊!我也可以這樣做,因為若我這樣做,每天就會很舒服,只要唸聲阿彌陀佛、收供養就好了,這麼辛苦幹嘛?但是佛經不是這樣教我,怎麼辦呢?你們去別的地方。連你們求錯,上師都有資格不理你們啊!為什麼不理?因為你們用邪念去求上師,上師若還是說你對而幫你,那這個上師不就錯了嗎?

但是你們偏偏就要這樣來搞我,還好我很堅定自己,否則的話隨你們,就好像那位弟子這麼做,假如我還說他做事這麼細心可以,這樣他很開心,我也是一個好人,對不對?但是以佛法上師和弟子的關係,這樣就不對。你們現在看我笑咪咪,表示我是來真的,你們要記得:我不罵就是來真的,跟你笑咪咪就是出手。你們喜歡我笑咪咪,我現在就笑咪咪,罵的時候都笑咪咪,跟著就是告訴你:出去不要回來。

你們不聽話,怎麼講都聽不進去。好像有兩個弟子前兩週來求六字大明咒法本,我問他們有沒有接受過灌頂,他們當場說沒有。結果昨天跑來說自己愚昧,有接受過兩次灌頂,再求傳法本。我說我不傳,因為緣起不好,你說沒有灌頂,那就是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我灌頂時,他們若無其事,當沒這回事,認為是仁波切修法,不關他們的事,也不懂仁波切在做什麼,結果現在看仁波切唸六字大明咒唸到這樣子,原來這麼厲害,認為自己也可以,就來求法本。結果阿奇護法厲害,讓他們講錯話,我也很慈悲,因為他們沒有領受灌頂,我不能傳法。我現在老了記憶力不好,給過這麼多灌頂,你們身為我弟子,應該記得比我清楚,對不對?

我每次灌頂都告訴你們,灌頂很重要,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灌頂,有沒有?(與會大眾齊聲回答:有。)但他們兩個卻說NO(沒有),那就沒有了,這是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的因緣。如果他們尊重上師,應該要記清楚上師賜予的法。若我跟你說這個灌頂只要灌過一次,你就能得一百萬,你絕對會記得。為什麼不記得?因為灌完沒事,沒發生事,你也沒變好,所以就覺得不需要記。

大家以為學密法是跪下來求就有,我講這麼多人家怎麼得密法,講我怎麼得密法,你們憑什麼不尊重三寶、上師卻可以得密法?你們可以去別的道場,很多道場都隨便傳密法,你只要上去說要皈依,他馬上傳給你一大堆。我連傳六字大明咒都很嚴謹,因為我很清楚。我可以唸到香噴噴,可以唸到你們很安靜,我不厲害?佛經可以證明我的修行,我不是胡說八道的人。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沒得解脫,還在煩惱裡面學佛,認為自己一定要有感受覺得修出來,那怎麼解脫呢?我在學任何法門從來沒有想自己應該做到什麼程度,只是跟著法本唸,法本說唸幾遍以後你會得到成就,成就在哪裡我也不知道,但後來知道了,因為我能幫助眾生了。就好像有兩位弟子出車禍,我唸一唸就馬上醒過來,這就是成就。

大家要清楚,不要糊里糊塗又一年過去,仁波切盡自己所有能力將所有學到的告訴你們,你們若想從仁波切身上得法,要做到像個弟子。這樣像個弟子嗎?連灌頂過2次都說沒有。尤其我年紀大了,越來越少灌頂,因為沒體力。為什麼過去幾年一直灌頂?因為那時有體力,現在體力少了,還要應付你們,像那位林姓弟子,明明是很簡單的事,他就要搞一搞,我的體力就是給你們這樣消耗掉。我生活很規律,晚上絕對不出門,就是給你們消耗掉體力,你們整天都不聽話,來求的事情都莫名其妙。

前面經典中還有兩句話,跟大家解釋一下,這兩句話很重要,對我們修行很重要的境界。

經典︰「順於寂靜。能趣菩提。」

順於寂靜。能趣菩提。何謂寂靜?並不是指萬籟無聲、一點聲音都沒有。因為釋迦牟尼佛講法是講給難陀聽,而難陀本身已經是有基礎的修行人,否則他不會跟釋迦牟尼佛對答如流,講到空性方面就能講出來。所以佛就用很簡單的語氣講順於寂靜,能趣菩提。前面釋迦牟尼佛一直解釋,你們若有什麼雜念就住在哪裡,意思就是當你習慣用這種思惟模式,比如說教過你們,當你們起很多妄念、心靜不下來時,就讓心住在六字大明咒。就好像法會開始我在持誦六字大明咒時,大家會覺得心好像比較靜、比較安定下來,對不對?這就是一種寂靜,什麼寂靜?你的煩惱寂靜了。你的眼耳鼻舌身在那一剎那作用降到最低,所以你的煩惱心就寂靜不再動了,不動就沒有干擾到你清淨的本性。

為什麼你們自己唸就不會覺得很安靜呢?為什麼仁波切這樣唸,你們就會覺得很舒服呢?你們舒服的意思是好像沒有煩惱了、很多念頭沒有了,很定、很靜,只聽到咒語,對不對?這怎麼來的呢?就是仁波切的加持力可以將你煩惱的心壓著、降伏,讓它不動,所以你就覺得自己很安靜、很專注,這就是寂靜。但在寂靜中你的眼耳鼻舌身有沒有反應呢?還是有反應,還聽得到啊,你還感覺到很熱、還聞到香味,還有感覺,對不對?寂靜不是沒有感覺,不要誤會「現在我沒有念頭,我就一直下去、一直下去。」

我以前學顯教時曾經有兩次經驗,一次是修禪時,另一次是修密法,曾經發生過同樣的事情。自己進去寂靜之後,再繼續努力的希望寂靜下去,因為覺得這個感覺很好,突然之間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沒有感覺,外面有聲音也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坐在哪裡,連自己都沒有感覺呼吸在動,就是想追求這個感覺,這就是不順於寂靜,這個錯了!

不要說我喜歡這種感覺、很舒服。當你繼續追求下去,比較好一點的,你的寂靜觀念就沒有了、消失掉了;嚴重一點的就好像我之前的經驗,進入一種將自己整個生命機能鎖起來的感覺,全部鎖住了,只剩下呼吸和心跳,完全沒有聽到聲音,對什麼都沒有感覺,全部停止運作。這樣很危險,假如沒人讓我驚醒過來的話,那就坐在那邊變成活死人了!因為我的壽命還沒有斷,所以看到我就是有呼吸有心跳,比加了葉克膜好一點而已。

所以佛講這句話很重要:順於寂靜,假如我沒有修到這種境界、沒有經過這個階段,什麼叫做順於寂靜這句話很難解釋給你們聽。仁波切問出家三十多年的弟子,你聽過這麼多佛經,應該解釋一下什麼叫順於寂靜?(答:報告 仁波切,沒有像您講得那麼詳細、清楚。)那你講一些不詳細、不清楚的吧!(會眾大笑)(答:仁波切是有親身體會、證悟到寂靜,才能講成這個樣子。)還沒有體會之前的人怎麼講呢?(答:我們是講文字上的二性空,就是空和有都不能住在那邊。)那就是頑空嗎?(答:不是,就是兩邊都不能要,要放下,不能在那邊,寂靜就會出來。)

我不敢說他們胡說八道,但根據《寶積經》所講的不是這樣修。《寶積經》講的是念頭起來就放在正念,如佛前面所講的,對於諸受是苦之類的住在裡面,才能將你的貪嗔痴慢疑減少。你們所講的二性空不落兩邊,這個是中道的說法,但中道的說法假如你認為自己不落於兩邊,空和有二性空,還是一種有為法,這個不算是寂靜法。因為你會很刻意的想「我沒有空到喔!我沒有有喔!」這是雙子座。(會眾大笑)

這就是沒有看《寶積經》的過錯,假如看到《寶積經》就不會這樣修,對不對?(出家弟子答:是)因為沒有看到《寶積經》,所以就翻一些東西給你們,用中觀來說。中觀是龍樹菩薩說的,龍樹菩薩是祖師 吉天頌恭的前世,現在清楚為什麼我厲害了!我也曾經請示過 法王:「我要不要修中觀?」法王說:「不用,你修大手印就好了。」因為中觀還是很容易會落入文字障,在文字上面去找出答案,而不是從你自己真正修行的體會去找出答案。

寂靜的定義假如以科學來講,就是讓我們腦細胞通電的頻率減少、減慢,葉教授是不是這樣子講?(研究腦科學且具雙博士學位的葉教授答:仁波切的意思是說,在那樣的狀態裡面,或是依 仁波切的教導,在那樣的境界裡面的話,與眼耳鼻舌身相關的腦細胞的感受能力會降低,就比較能夠進入寂靜的狀態。)

當腦細胞活動減低了,我們煩惱心就跟著寂靜了,煩惱是從眼耳鼻舌身意來的。我們怎麼訓練自己?就是前幾個禮拜《寶積經》所講的「住」,遠離愛憎住平等捨我們現在記不起經文沒關係,當自己的妄念起來,就住在六字大明咒,慢慢慢慢就有了。多慢我也不知道,每一個人的知覺不一樣。「誒!我還沒有。」還沒有就還沒有囉。當你說「要有!」那你又錯了,就是很自然的順於寂靜,很順的,不要刻意去找、刻意去想。也可以問葉教授,現在絕對沒有能力控制腦細胞,讓它突然間電能下降,除非將它殺掉,葉教授對嗎?(答:以目前的科學能力是沒辦法的,但是聽從 仁波切的教導,我覺得是可以的。)

佛法的方法不是說我們刻意去消滅什麼東西、丟掉些什麼東西,我們要了解這個東西的特色在哪裡。比如説我們沒有色受想行識不能過日子,既然沒有這些我們不能過日子,所以我們怎麼利用它的特性來幫助我們修行,什麼意思?唸咒、持咒、對上師恭敬降服,這都是訓練我們。當你對上師降服,你就少了很多想法。(仁波切問林姓弟子︰對不對啊?林姓弟子回答:是的。)是啊!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假如他信服我,這通電話不會打給堪布,是不是少一個想法呢?「我很擔心 仁波切講錯。」是不是又少了一個想法呢?「我幫 仁波切搞清楚。」是不是又多一個想法呢?所以為什麼叫你們要信服上師?不是上師至高無上了不起,我沒有了不起,我還要吃飯睡覺,但是我了不起在哪裡呢?我知道怎麼訓練自己。

所以順於寂靜,當寂靜出來了,你不要追求它,也不要要求它多一點,也不要說「我很舒服!」「哎呀!我很討厭這麼安靜。」都不要,就是順著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還沒有斷氣之前會一直動、一直動,你掌握不了它。所以當我們產生寂靜的時候,很好;沒有寂靜也很好,因為你不是木頭,腦細胞不可能完全不動、死掉。就算你有能力將腦細胞的活動能力暫停下來,它們還是會偷偷通訊號的,連電能都檢查不到。他們研究腦的都知道,這些腦細胞突然會莫名其妙變出另外一個function(功能)出來,有沒有呢?葉教授。(葉教授答︰腦細胞確實有它自己的語言,剛剛提過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腦細胞它們是互相溝通的,它們的語言到現在我們也沒有辦法去解釋、判讀它們自己在說什麼。)

為什麼這麼複雜?因為我們人很複雜。我們的妄念,妄念什麼意思?不是指想不好的事情,只要任何念頭和佛法無關的、和解脫無關的、和慈悲無關的都是妄念,聽懂了嗎?妄念不是不好。譬如說林姓弟子想這個事是妄念,但是好不好呢?好,他是為了上師,是好的妄念,所以他才有福報被我罵。我等,等了兩個禮拜才罵他,我現在越老越有耐性,我明知道他絕對會打給堪布,給他打。現在我多有耐性!你們不要看我脾氣不好,我是很有耐性等的,等他打完、證明完了,我才跟他講。表示說因為他是為了對上師好的這個心,他有福報讓我來更正他,假如他不是為了對我好,我就不會更正他這件事,隨他。

順於寂靜,我們學佛人要養成一個習慣,知道寂靜出現了很好,不出現也很好。不要刻意坐在那邊「我要寂靜,要寂靜」,這樣你就不寂靜。它是突然間來的,什麼叫突然間來的呢?包括你的身體、你的健康、你的氣脈、你的業力、過去你所做的種種的一切,每一秒鐘都在變化,包括星宿的周轉、地球的磁場等等都會影響我們。剛好在那一秒鐘,所有一切現狀都是對你好的、可以影響到你的,突然間你會寂靜,你也不知道。大家有試過一種感覺,同個地方、差不多的時間、同一個環境,昨天還覺得很舒服,今天就覺得不舒服,不舒服就是心裡面很多想法,有沒有呢?那就是周遭的磁場。

尤其現在我們活在所謂科學發達的時代,我們的腦電波沒有0.0001秒不給任何電波來干擾,所以喜歡將手機放在床頭的人都睡不好,因為它的能量會干擾你的腦電波。我們現在在末法時代修行很難,因為我們人類太聰明了,發明了太多東西出來。現在所有的電,譬如現在道場所產生的電的能量是很強的,全部會干擾我們。所以我可以說我很厲害,以我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將干擾你們的電的能量全部壓住,讓你們寂靜。我不管你服不服氣,但我做到了。

能趣菩提。意思是順於寂靜不是去追求一個境界,不是追求一種感覺,而是順著這個寂靜。接著下一個是什麼呢?菩提。菩提不是這麼簡單的菩提心、行菩提道,而是要修行佛法證佛果。所以當順於寂靜的時候,接著出來的念頭通常都不會是惡念,通常是比較好的念頭。你的念頭出來的時候,看看是不是認為自己要更加精進修行?還是認為「我寂靜了,身體會變好。」那就錯了!

能趣菩提。意思是得到了寂靜的體會、境界,不是因為修行好,也不是因為這樣子心靈會比較安靜,而是得了寂靜,是因為希望繼續在修行成佛的路上在走,需要這個工具。寂靜也是工具,寂靜不是入定,很多人以為沒有念頭是入定――錯了,入定不是這個階段。入定和無念這兩個事情只是一線之隔,假如做錯了,一個不小心就跑進去非想非非想天的這個定,還是不能解脫生死。講太多了。(出家弟子報告︰是。)是啥?(答︰是講很多,比較好。)

仁波切接續開示下一段經典:

經典︰「既無染著即得解脫。既解脫已自知解脫。」

意思是當你的心沒有染著貪嗔痴慢疑,你會解脫生死,也會解脫一切諸煩惱。既然要得解脫,你自己知道自己解脫,不需要別人告訴你。譬如說仁波切現在慢慢開始解脫,我自己知道。譬如說人家問我心情怎樣呢?我說很開心。為什麼開心呢?因為我離開這裡到淨土的時間越來越快,當然開心!你們不要開心,你們還這麼長命。我一天一天的在減少,表示我一天天的過去,就是解脫的心態,和你們不一樣。意思是說你們自己會知道,很清楚。

解脫不是說我很開心、很舒服、沒有牽掛,這個不是解脫,而是從煩惱裡面解脫。意思是有任何事情發生,你只是面對這個事情,不會被這個事情牽著走,這個是最簡單的解脫。譬如說有人罵你也好、對你不好,甚至聽到怎樣,你都不會重複講、不會放在心裡面,也不會準備對付他,隨緣,這也是一種解脫。假如你還記得人家罵過你什麼,開始對他生氣,準備要怎麼修理他,你就沒有解脫。

解脫不一定要解脫生死,解脫貪嗔痴慢疑也是解脫。自己有沒有解脫貪嗔痴慢疑,自己應該很清楚知道,對不對?譬如說以前很貪某件事情,現在覺得好像不太需要,就是解脫。解脫不是很高深的佛法,每個人都能做到,只是要不要去做?所以佛的大智慧講法,自知解脫,不需要別人告訴你,你自己知道。為什麼自己知道呢?經過佛法的學習、薰陶之後,你對很多的執著不要了,自然解脫了,從這個痛苦中解脫掉。

再進一步就是生死解脫。怎麼解脫生死呢?很多事情第一你厭患,第二就是自己不追求它,就算消失掉你不會痛苦也不會迷戀這個世間,你就知道自己解脫。假如修啊修,對上師相信、對佛法相信,會預知時至,因為他解脫煩惱,所以他知道自己要走了,因為他不恐懼、他不怕、他接受。假如他不接受,沒得解脫,再唸1000萬遍阿彌陀佛都沒有用,所以我們要先修解脫。

每天要問自己,對於以前所在意、不在意的事情有沒有開始在減輕、減少,所以寂靜也包括這個範圍。以前人家跟你講一句話,生氣一整天,怎麼寂靜呢?現在人家講你一句話,「沒關係、沒關係,業力嘛,業力。」孩子也不要考試考不好就回家說:「爸,這是我的業力。」千萬不要用這一招,我預先警告那些孩子,假如父母親聽到他們用這一招,你們就代表我打他們兩巴掌。

經典︰「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當他知道自己能解脫,他會講什麼?我生已盡。我這一生走完了。梵行已立。所修的一切佛法已經成立了。所作已辦。所做的一切應該還的還清了,應該報的恩也報清了,應該做的福報也做了。所作已辦。就是佛教我們所有一切要做的事你有沒有辦到。

以前我們直貢噶舉在青海的那位老的女仁波切親口講我︰「這一位仁波切不用再來。」她的侍者就問︰「為什麼別的仁波切要再來,他就不用再來?」就是這一句話,所作已辦。過去所做的、這一世所做的全部辦完,應該還的還清了,所以為什麼給你們弄個佛像,雖然說裡面有些瑕疵,但是最少所作已辦。讓你們有個紀念品,記得曾經在寶吉祥 仁欽多吉仁波切座下學佛。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很重要,你不還清債,你一定會再來。後有就是再來,不是乘願再來而是乘業再來。為什麼要你們發願到阿彌陀佛那邊呢?就算有些東西沒有辦好,差一點點、還欠一些債,但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你就不會後有。先去那邊修好,還給他,欠多少還多少。每一天我們為什麼要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有一些你忘了去還、有一些你明知道不還,所以一切給他。就像仁波切每天修的都是給眾生,而不是說每天修給我自己越來越厲害。

仁波切每天修的都是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給眾生,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所作已辦,而不是迴向給我老婆、迴向給我老公,佛經沒有講。假如佛說要這樣修,他就會先教難陀:「現在所修的迴向給你老婆,讓你老婆跟著你來學佛。」但是講到現在都沒有講這句,有沒有呢?沒有。人家的老婆很漂亮,漂亮到人家當她是天人來看待。到目前為止你們還是地球人類,不是天人,所以不要再講:「因為我年輕,我老公會怕我。」千萬不要講這句話,你會老的,當你老的時候,他就開始來了,所作已辦。(會眾大笑)不要以為自己年輕為所欲為。

經典︰「爾時世尊說此法已。時具壽難陀。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苾芻於諸有漏心得解脫。」

釋迦牟尼佛前面所講的一切修行法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也告訴他們這樣做就是不受後有。那時候世尊就說這個法具壽難陀,就是說難陀現在還具備這個壽緣。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講得很清楚,讓他遠離他的身分、地位、家庭,離開一切垢,垢就是貪嗔痴慢疑。法眼不是肉眼、天眼、智慧眼,而是對佛法的看法清清淨淨、乾乾淨淨,沒有參雜任何你的貪嗔痴慢疑。為什麼整天罵你們不要求什麼,你只要求到阿彌陀佛那邊,求自己業障清淨、聽仁波切講話就夠了;否則的話,你的法眼永遠不得清淨,你就看不出來仁波切的法在哪裡。

正如這兩個弟子灌過頂都忘了,因為他不相信仁波切會這麼慈悲給觀世音菩薩的灌頂。灌頂的時候講得很清楚,他也忘了,為什麼會忘呢?法眼不淨。更不要說 法王給我個灌頂再傳個法,我就修出來。現在知道了,你們真是很⋯⋯不講了。

他勸難陀,你現在這個壽還具備,你馬上給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五百苾芻於諸有漏心得解脫。五百苾芻,指500個出家眾,有漏心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他們修有為法,就算他們修到最高最高的境界,還是得阿羅漢道,不可能證到菩薩和佛的果位。假如不聽佛法的話,他的心是有漏的心,他修的法是有漏的,就是有後遺症,無漏就是沒有後遺症。我們學佛無漏就是後遺症不出現。什麼是後遺症呢?就是轉世再來,不會直接到阿彌陀佛那邊。

所以這邊說時具壽難陀。前面沒有講,這邊突然講,為什麼?因為你難陀肯聽我說法、聽進去,而且你會修,所以你具備這個壽。什麼壽?修行的壽,不是這一生幾十年的壽。意思是佛已經授記他具備生生世世修佛成佛的壽。壽代表壽命也代表時間,意思是有足夠的時間讓你難陀去修。

經典︰「爾時世尊重說伽他。告難陀曰」

佛用偈再講一遍,這個下一次再說。

仁波切再次開示前面經典:

順於寂靜,能趣菩提是我們修大乘佛法很重要的兩句話,比什麼二空法有用,因為它很自然。我們修行要自然,不要刻意去想我不要這個、要這個,這個就是有為法。佛所講的方法就是你會自然產生,不要特別去想一定要做到什麼,而是它自然會產生。什麼叫自然產生?當有一些你不需要的東西拋棄掉,你本來具備的條件就慢慢顯露。

我們不需要追求某些境界,我從學佛到現在從來沒有想過追求什麼境界,但它自然就顯示,因為很多東西我不要了、拋棄掉了,只剩下我應該要用的東西,其他我都不要。不要之下,你清淨的法眼、清淨的本性就一直不斷的顯露,顯露之後,就會驗證佛經所講的你修到什麼境界,不需要用文字去解釋,也不要用文字去推敲,去找到這個境界,完全不需要。

所以古代大德有講,學佛要帶三分呆,什麼意思?笨一點的人會學出來,有學問、聰明的人都很難學,因為他很容易用比較法去比較,認為這個我沒看過。例如林姓弟子會比較,「沒有啊!道場的佛像是黑頭髮,仁波切為什麼會說藍頭髮?」他比較了。好像你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佛像是什麼顏色的頭髮,你們不會比較,所以他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這個意思,好像自己知道很多。你們那些沒有看到的人,我講藍色,你就心想:「喔!藍色。」就過了,所以知道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一位出家弟子知道太多,現在他慢慢丟,丟著丟著叮叮咚咚的還沒有丟完。丟完了沒?(出家弟子答︰還沒有丟完。)還沒有丟完,快一點喔!不丟完的話會有很大的障礙,要聽話!我們是根據佛經講的,仁波切沒有創造名牌出來,我沒有離開佛經喔?(出家弟子答︰是,沒有離開佛經。)講真話,不要唬弄我!

« 上一篇 - 返回法會開示 - 下一篇 »

更新日期:2023 年 7 月 13 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