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直貢噶舉寶吉祥佛法中心

最新消息

2010年5月2日,尊貴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邀請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來到台北寶吉祥佛法中心,給予在場的信眾及弟子,非常重要的佛法教導與開示。

法會一開始,首先舉行獻曼達儀軌。由南珠堪布代表,帶領寶吉祥佛法中心的出家眾及寶吉祥佛教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向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行獻曼達儀軌。

仁欽多吉仁波切為與會大眾介紹,今天我們很大的福報,邀請到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噶千仁波切在教派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仁波切,前世曾擔任直貢噶舉派的攝政王,也就是說,在前後任法王執掌教派之間的空窗時期,攝政王會負責主持教派事務以及佛法的教導,而維持了教派的傳統。這一世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雖已經七十幾歲,還是為了佛法四處奔走,噶千仁波切一生也經歷過很多人世間的苦痛,但 噶千仁波切對佛法與教派一直有著很堅定的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學佛人學習的。今天你們很有福報,可以聽聞到 噶千仁波切的教導,對你們未來學佛一定有肯定的幫助。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

噶千仁波切首先感謝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邀請,同時告訴大家很有福報,要珍惜能在此殊勝道場,跟隨一位如法實修的尊貴上師學習佛法。並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問候與會大眾,接著殷切地為大眾開示珍貴佛法,並由中文翻譯人員逐一口譯:

眾生能投生在善道中的比例是很小的,我們今天能有這個極為稀有的人身,是非常珍貴且不容易的事情,而能具足十八種暇滿人身,更是難得,應該心生歡喜。眾生能投生在有佛法住世的時代是非常稀有的,而能在一生追隨如法上師修習佛法更是極為難得,因此我們應當珍惜累世福報,在此生好好學佛。

這個世界存在著清淨之境與不清淨之境,所謂清淨之境就是佛的涅槃境界,不清淨之境就是輪迴六道的處境。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具有與佛平等無二、相同清淨無垢的本性,也就是我們具有共同的心性,亦即佛性,或稱如來藏。為什麼眾生會與佛有差別?便是在於眾生產生無明,有了我執而墮入輪迴痛苦之中。

噶千仁波切以一基、二道、三果開示殊勝佛法實境:一基,是指眾生原本與佛無二無別,有著相同的根本,都是在同一基礎,具有相同心性。二道,是指存在世間的安樂之道與痛苦之道。痛苦來自於眾生的執著,因為執著而產生六種煩惱,而輪迴於痛苦的六道之中。安樂則是因眾生有利他的心而行善,所生善果而得安樂;以利他之心修持慈心、悲心、菩提心。菩提心像是如意寶,能夠為眾生帶來安樂,當你具有慈悲與菩提心,短暫來說你便可以得到此生的安樂,例如財富、壽命等。永恆來說,你便可以繼續得此珍貴的人身、往生善道、甚至往生淨土而成佛果,得究竟勝義永恆的安樂。無論是輪迴六道或得清淨涅盤的眾生,其原本都是一樣有著相同的根基,同樣的心性,所以可以說輪迴與涅盤原本也是無二無別的。

由於因果不壞的道理,若眾生行惡傷害別人,則最後也會傷害到自己,這便是惡果;而若有慈悲心而以行為、言語及心意幫助別人,相同地自己也會得到善果。同樣是人生父母養,但有些小孩一生出來就很安樂、容易照顧,但有的小孩一生出來就很容易緊張、身體狀況不佳,甚至還沒出生便流產了。這便是因為因果與業力不同的緣故。

佛的智慧是遍知虛空,無所不知的。遍是指圓滿的充滿虛空的智慧。與世間的聰明和世間的智慧是不同的,宇宙間所有一切,佛陀都是了悟覺知的,佛可以其大智慧幫助世人離苦得樂。我們人都有許多的苦痛與煩惱,不只是人類,不論是極為巨大的動物,或是極微小的昆蟲,也都有苦痛,我們自己現在連一隻小昆蟲的苦都幫不了。只有佛可以幫助我們澈底消滅自己的苦痛,進而利益他人。

佛教與其他諸多宗教不同之處,佛法是利益眾生之法,佛陀教導世人如何消除執著,走向解脫痛苦之道。佛陀不是突然成為佛的,而是學習過去諸佛的經驗智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歷經500世清淨身與500世不清淨身,修習慈悲與菩提心,而得以證道成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導師,佛陀以其修行經驗,開示與教導世人84000種法門,解脫痛苦之道。

如此廣大的佛法,就像是夏天茂密的大樹,有著眾多的樹枝及濃密的樹葉,數也數不盡,有人會問這麼多的法門是不是非常困難學習,我們窮盡一生是無法學習到所有的佛法,要如何修習呢?但並非因法門太多而無法學習,因為這些法門都以利他的心--以慈心、悲心、菩提心為基礎。如同大樹的枝葉無論有多龐大茂盛,但只要認清大樹只有一根樹幹,在樹幹之下是樹根,樹根需要水的灌溉得以生長茁壯。而佛法的根本就是慈心、悲心與菩提心。

但是也不是說既然眾生與佛一樣有著本來相同的如來藏,是否就可以不用修持,而有一天就會與佛一樣呢?我們都具有成佛的本性,但需要透過皈依,不斷在佛法上學習、接受、進而維持,才能夠開發出來。如同一塊堅硬冰冷的冰塊,放在冰寒地凍之地,即使千萬年也永遠不可能融化,唯有放在陽光之下、接受陽光的照耀,才可能會融化。

在得知暇滿人身難得及佛法的益處後,更重要的是要皈依。應要依止上師善知識,而皈依佛、法、僧三寶。事實上,上師善知識本身即為僧寶,而上師善知識的語為法寶,而上師善知識的心意為佛寶。由於上師善知識本身的修行、守戒,而為僧;上師善知識以自身真實體驗佛法後,所做的開示便是法寶;上師善知識的心與佛的心一樣充滿著慈悲心、菩提心,以利他之心幫助眾生離苦,因此上師善知識的心意便為佛寶。佛弟子分為外內密三種弟子,皈依佛法的所有的人稱為外弟子;皈依佛法後升起慈悲心的稱為內弟子;密弟子則是指所有具有成佛本性的眾生依止上師學佛修行直至成佛果。

能坐在法座上的上師就是已經破執著、修到忍辱的修行者。上師的心完全是利他而沒有自己。凡夫的心起心動念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一個上師則是全部為了眾生,並且修持忍辱,能夠忍受眾生因為無知與無明所做的一切而不起嗔心。

皈依之後,也應當學習、接受與護持戒律,而在行為、言語與心意的層面來說,以心意的守戒最為重要。皈依之後,依止上師善知識,應常時觀修上師善知識以空性的慈悲心利益眾生,學習上師悲空雙運的心意而修習上師相應法,讓自己的心也如同上師利益眾生的心,而能得到佛寶。皈依三寶之人,自身便也能得到佛、法、僧三寶。然而,若是皈依後沒有守戒,則無法得到究竟安樂的佛果。

祖師 吉天頌恭有言:「希望眾生的因果業力,都會在這一世成熟。」諸佛皆是從人道修成佛果。佛經有說求來世能得人生修行佛法,雖都是人生父母養,但有的孩子能在未出生在娘胎時便能皈依接觸佛法,有的則不行,這和其福德因緣有關。

因此,我們應當把握此生,珍惜皈依上師善知識的學佛因緣,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痛苦緣於執著,修習諸惡莫作,一定要消除執著,則自然遠離痛苦;安樂緣於利他的善念,修習眾善奉行要學習慈悲心與菩提心,行善利他,則自然得到安樂幸福;而能清淨自己的心意,修持慈心與悲心空性的智慧,行菩提利益眾生,如此未來必能成佛。這就是佛陀教導世人佛法的真意。

佛的心像一朵盛開的花,而凡夫的心像是花的種子,雖然看起來仍不相同,但花的種子將來一定也能開出同樣的花朵。不要以為自己沒有佛性、如來藏,每個人都有。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提到,利樂之源諸圓覺,從修正法而出生,彼亦依賴知其行,是故當說佛子行。希望大家能依止上師善知識如實學佛修行。各宗各派都是學佛不要相互批評,否則就不是在學佛,而是在學貪、嗔、痴。吝嗇布施供養的人會下餓鬼道,嗔恨心重的人下地獄道。

噶千仁波切開示結束,仁欽多吉仁波切提醒大家,雖然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說今日是盡其所知,來為大家開示,其實是 噶千仁波切很謙虛,今日所開示的內容只是一小部份而已,但卻是對你們這些初學佛法者很重要的開示,是最重要的學佛基礎。學佛若是不明白佛法的真意、皈依三寶的重要,以及把握珍惜學佛因緣,是修不出來的,今天大家能有因緣福報接受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的教導,對你們將來學佛之路一定會有幫助。仁欽多吉仁波切指示大眾再次向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恭敬感恩。

噶千仁波切雖然年邁,仍然不辭辛勞對眾生諄諄教誨。噶千仁波切也讚嘆 仁欽多吉仁波切如法修行與弘法利眾,並感謝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邀請。而 仁欽多吉仁波切雖不懂藏文,卻在翻譯者還未翻譯時就已知曉 噶千仁波切的意思,立刻轉身向 噶千仁波切致意。法會圓滿後,仁欽多吉仁波切立即下法座,親自趨前攙扶 噶千仁波切下法座,並一路攙扶進休息室,更親自送 噶千仁波切離開寶吉祥佛法中心。噶千仁波切對於如法修行利眾的 仁欽多吉仁波切的愛惜與尊重,以及 仁欽多吉仁波切對 噶千仁波切的尊敬與推崇,都是所有學佛人的模範,更令在場弟子與信眾感動萬分。

更新日期:2010 年 5 月 14 日